关于企业家读后感-读后感

李盛老师

  该著作尝试着从企业家角度来认识企业的本质,并力图逻辑一贯地揭示企业的各种契约和组织关系形成与演变的一些规律,企业家读后感。作者把企业家作为企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抓住了中小型、创业型企业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理论界一直充斥着主流企业理论对成熟企业的分析,而缺乏对创业型企业的深入理解。该著作的理论贡献突出地体现在对企业家融资契约的分析上。作者不仅详尽地考察了外部投资者(资本家)所拥有的各项权能的基穿内涵、外延、相互关系,和企业家的创意、能力、财富,并且将两者结合起来,从一般意义上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观点。

  第一章

  作者注意到主流企业理论基本上是以“资本家”作为逻辑起点和研究焦点,在本质上是“资本家的企业理论”:要么以“股东利益至上”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制度应该如何安排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股东的利益;要么以“资本强权观”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财产所有权应该如何配置才最有效率。虽然该框架对很多现象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但这并不意味它已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逻辑,因为该框架还存在着一些不应该被忽视的缺陷:第一,许多关键性的权利(rights)(比如剩余索取权)或者权力(power)(比如剩余控制权)都是先验给定的`,其内涵、外延以及存在基础并未得到严格考察;第二,过分依赖规范分析方法,却往往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忽视了对企业实际的形成过程和运行规律的考察;第三,过分关注道德风险,尤其是与专用性投资相关的敲竹杠风险,以至于防止道德风险似乎成了企业制度安排或者企业治理的唯一内容;第四,基本上是以成熟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作为研究背景,而缺乏对创业阶段的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日益呈现出“企业家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性质,大量缺乏初始财富的企业家成功创业。在这些企业中,企业家并非一个简单地听命于外部投资者的代理人,他们所获的权利/权力也难以单纯地依靠非人力资本投资来解释。与此同时,许多企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那些专用性很强的实物资产,而且不少企业制度也并非为激励专用性投资而设计。由于主流分析框架难以对这些现象给出满意的解释,因此有必要换一个视角来审视企业,以便为企业理论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逻辑起点和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穿

  “企业家”及其“创业活动”也许就是一个好的切入点。人们必须特别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企业并不是天然物,而是企业家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组织。这就意味着,企业家及其创业活动是企业及其各种契约关系发生发展的天然起点,而且是一个相对洁净的起点,因为在这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企业,当然就更谈不上企业内部的权利/权力关系。鉴于此,作者尝试着站在企业家的角度,采用比较彻底的个体主义的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企业内部的契约关系和组织。

  从概念承继关系来看,该章主要回顾了已有企业理论中“资本家”这一核心概念的承继关系,以及从“资本家”角色中分离出来的“企业家”的视角讨论企业理论的意义。在已有的企业理论中,新古典经济学中强调的是“资本家”,后来发展起来的主流企业理论强调的是资本家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由于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作者认为应该在主流企业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企业的诞生过程,细致分析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契约关系。

  由此讨论,可以看出“企业家”在不同理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新古典经济学当中,为了描述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把企业抽象为生产函数,把企业的决策功能简单的概括为确定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从而忽略了企业家的作用。此时,资本家是该理论默定的经营决策者,资本家既承担了企业家的角色,也承担了经营者的角色。

  在主流的企业理论当中,为了探究企业内部复杂的权利配置关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的市场的替代合约。把企业内部的关系抽象为资本家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把企业家和经营者的角色重叠起来,把企业视为实现资本家利益最大化的工具。此时,经营者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家”角色中分离出来,得到了大量的分析,而且承担了企业家的角色。

  而在企业家的企业理论中,为了探究新企业的创立过程,把企业看成是一个以企业家为诞生逻辑起点的契约。把企业诞生过程中的契约关系抽象为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而且把企业家与“经营者”的角色也分离开来,认为经营者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企业家或者参加企业的其他关键成员扮演的一个角色。但在企业的创立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企业家,读后感《企业家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