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能够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持续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主角,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职责,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群众,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中华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记得上学时跟着老师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候还不知这是出自何处,更甭说是什么意思了。时过几十载,再次看这部道家巨作,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匮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都应该从老子《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静心是安身之本。
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古语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在物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否则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与创新能力。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照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感动和惆怅,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令人佩服。
道德经全文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道,下部德。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如果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区区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社会、自然是如此,大家小家是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对待老人尽心尽孝、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00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直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只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可以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面对成功,面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己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老子还教给我们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大事业,要先从身边琐事做起,持之以恒,向目标努力。即使困难重重,暂时无法达到目的,也别气馁,老子告诉我们“大器晚成”,再接再厉,终会成功。面对成功,要知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却没成功,没关系,老子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谓知足常乐。
老子还教诲我们,做事学会“慎独”。“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做坏事别人看不见就没关系,须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对于处世,老子还教诲我们要“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关于《道德经》,老子还教给我们很多,如人际关系方面,告诉我们“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善者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不善者可以教给我们智慧,学会面对善者与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拥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诉我们“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处,眼观全局,全面考虑问题。
《道德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巨作,这些所感所想只不过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细阅读《道德经》这部智慧巨著,反复推敲其中的奥秘,展现在你眼前的风景将会别有洞天。
这是一篇迟交的作业,师父在暑假就让我写了,可是一直俗务缠身,往往有所得时也没有什么时间写下来,今天正好有空,赶紧抽空码文。
《道德经》,一部著作,在短短五千言足以让世人细细品读一生。第一次看时我只是当成课外的读物一样看,一目三行,粗粗扫过,只觉得这篇韵文哲理诗在努力向我们阐述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但具体是什么,根本不得而知。
第二次,结合很多资料去看,发现很多人用庄子的《天下篇》来概括其旨:“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它以大部分内容劝告人们要慈善俭朴、谦虚处下、忍让不争、公正无私、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教导人们要诚实守信、和蔼可亲、和平相处、互相帮助、宽容大度、以德报怨、先人后己、舍己为人;鼓励人们无为守静、顺其自然、清心寡欲、修道修德;告诫人们不要发动战争、不要干预自然;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积极地面对人生……以上很多都是别人的思想,对《道德经》作出的简单概括。我曾经学过几年太极,结合太极拳的拳要思想,我开始选择性的开始读了第三次。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人把道叫做太极或无极,或太虚等等,所谓道生一即太极生两仪,如何生呢,便是动静,动为变,为有为,为正面的向上的东西,也就是所说的阳,而阴与之相对。这是一个常规的分法,历来君子都是积极用世,推动世界的发展,这是动的力量,而隐者便要无欲,无为,以至静,不过动列、静都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罢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在不断征服自然,但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融于自然,归于自然,以自然养生。拳法要求我们中正安舒也是这个道理。顺应,顺应世间所有已经存在的事物,因势利导,不违背自然的规律,保持重心,借力打力,以达制敌的目的。
“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由“道”产生,“道生一,一生二、生三”。天地万物的演变发展、变化越是伸展,就离“道”越远,而最后仍然要返回于“道”。我们从“曰道”、“曰大”、“曰逝”、“曰远”、“曰返”来看,道似乎是在说明世界是一个顺进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说明天地万物由道而生,但最终又仍然要回到它的起点——道。也就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
有与无、阴与阳的转化过程所形成的轨迹也是一个圆圈。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就又形成了一个有无虚盈转化的圆圈。太极图也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既然天地万物和道的关系是一个互相转化的圆圈,“道”的运动轨迹也是一个圆圈,那么按照“道”的运动轨迹的圆圈运动,就是万物“生生不息,永不穷殆”的最佳图式。
对于道德经的体悟我自身觉得还是太粗陋。写得也是如同流水账一般。短短数百字自然不足以把所有能感受到得都写下来,先写下这些,做交差之用吧!希望师父能指点一二……有不详尽之处,徒儿自当改正。
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
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
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下面简单的叙述一番。
修身为本的主张在《道德经》中有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细细体味一下老子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我觉得他的很多话语,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久愈香。
做人修身处世,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每每与人细谈老子哲学时谈到修身处世这话题时,心中总会荡漾起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在立身处世这个主张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取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充满相反想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的命题,带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
刚刚提到老子以水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东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坚硬的,天下谁都知道。
可谓水滴石穿,柔软的水能够把坚强的石头穿透。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这一表面肤浅的认识而言,柔胜刚,弱胜强,无疑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的实例。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生的、弱小的、暂时处在劣势的事物,最终是要战胜旧的、暂时貌似很强大的事物的强有力的论证。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中大家最熟悉的当属“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应该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即守柔。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
推及到人,若人能够做到“上善若水”,所赋予的精神和意义,那么他的心胸会像水那样曾经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真诚,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这样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说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的人呢?
今天终于把道德经读了100遍,终于摆脱了被债主催的感觉。让我们尽全力写一篇博客。
但是刚看的时候看多了晕倒了;越读越经文,感觉每天的失落。被古老师逼着写博客让我想起了读研时的趣事。
当时我们戏剧专业一共3个导师,每个导师有1~2个研究生,一共4个人。所以所有的课都直接去老师家。有时候上课讨论名剧的课文,有时候老师放CD。看碟片当然很开心。没想到,老师拿遥控器的时候,愣了一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顿时懵了。毕竟看碟的时候,看剧是感性的,需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要搜索大脑的每一个角落去回忆可用的情节,寻找可用的理论框架。再看完碟片,感觉有点抖索。我时不时用眼角看看老师要不要拿遥控器。我看剧的时候也尝试调动一些脑细胞做一些分析,但是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停顿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总是不知所措,不喜欢看。
读《道德经》写博也很难。读圣经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漫不经心。按照照顾老师的理论,不需要动脑,总结事情写博一定要动脑。当你在两者之间切换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失落。
我们挤一点“牙膏”:
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条件在“不断增加”,我们的精力会更多甚至完全投入到外在的.东西上,比如“为了学习”,比如追求名利。在那个阶段,我们满怀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痛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人定胜天,相信“我能行”。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在慢慢衰退,也就是“日薄西山”的时候,大家就会转向内心,也就是“求道”。具体的道虽然多种多样,但可能是儒、道、佛、基督、心理学、瑜伽、其他灵魂的鸡汤,也可能是大法。看到我不行,人的终结就是神的开始,道的开始。
韩恒恒;在这个微信和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有网名为“好的像水一样”的朋友,或者是个人签名上写着“圣人之道不争,夫之不争,天下不争”和“知止可以平安,夫之不盈,所以可以新组建”的同事。这一盛况显示了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两千多年前,百家争鸣,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时至今日,这些理念依然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老子说“水若善,水对万物无不良”,核心点是利生利民,而忽略名利权势。老子说:“天道利而不害贤者之道,为之奋斗。如果不违法,那就是什么都不做。老子还说:“拿世界无所事事是不够的,拿世界有所作为也是不够的。”管理者不应该违法闹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制造事端来彰显自己的权力,企业就很难管理。老子说:“无为而治。”管理者要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就不会有治愈的方法。
“文道勤中士和他干的”。老子还强调,抓法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而不是光说不练。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开拓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不懈努力,克服了汽车覆盖件个性化需求多、汽车覆盖件更新周期短、汽车覆盖件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线自动化、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在作为国内主流的汽车面板供应商,逐渐开拓了市场,获得了更多的用户群体,赢得了更好的口碑。在公司生产线和冷轧产品的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专业培训,实现了设备由修到控、由修到管的转变,保证了设备的稳定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的质量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白天无所事事,难以入眠!如果不能在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那就是空虚痛苦。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克服困难,创新,创造效率。有工作就有责任,有责任就要承担。“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式,“无为”是鞭策我们实现目标。
“没什么,世界的开始”
生命从何而来?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任何细胞一样。即使它们有其特殊性,但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东西。比如泥与火结合形成陶器,形状和质地都变了,但本质不变,还是无生命的。从精卵结合到婴儿,生命从何而来?
人生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身体的组合,那么如果有科学家无缝组合的健康器官,这样的“人”会有生命吗?如果是,讨论“灵”和“魂”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是,灵魂会在肉体死后死去吗?如果灵魂永生,他们会去哪里?
“出名,不是很出名”
语言和名字不能互相附加。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是科学的。贤者的言论在他所处的时代和生活背景下是可行的。但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还是每一个个体,都在变化。比如孔子重视“礼”,是因为人的心在周末不老,道德相反。《红楼梦》年,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大家庭里,是对年轻人自由思想的扼杀。鲁迅的反传统文化是,外国不得不迫使中国人面对战争,面对生存困境。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战争时代,普通人是不可能懂礼仪,谈音乐的。在这个世界上,随着经济、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人们想要有更多的钱,无休止地追求美、物质和权力,这违背了自然规律。
世间万物,到了巅峰都会衰落。如果人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抑制,一定程度上肯定会阻碍人的思想或精神。所以近代说要复兴国学,因为国学有中庸之道,有敬畏自然之心。比如,人们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则,严冬过后,春天一定会到来,严冬自然会持续几千年。所以,人在“知”之后,要采取平和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地探索宇宙中生命的真谛。
“所以,总没有,我想看它的精彩;经常,我想看。”
就像我的第一个问题,世界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现实中似乎没有什么线索,要找“没有”。而“无”是神秘的,要从“有”开始仔细考察线索。送东西也有办法,但生活也有办法。正所谓“两者出异名”,“道为一”,所以“无”也是可观的。
虽然我学习《道德经》的时间很短,信息也不容易理解,但我在张兼维教授精彩的讲座中了解了《道德经》,学到了一些人生哲学,这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所以这确实是我一生中宝贵的一课,让我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课过程中也加入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还提出主张,大家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不一样,要多互相交流讨论。在这里,我就说说自己学习《道德经》后的看法和讨论结果。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学丰富,视角独特,思想深刻,数据深刻。时至今日,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在治国安邦、规划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简而言之,就是人学习、修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精神标准。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统治的,最高的上帝是天,也被称为天帝。这种观念直到春秋时期社会大变才改变。老子是一个从哲学层面自觉而明确地否定天帝的早期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以是道,但很道。很有名,十。没有什么是世界的开始。是的,万物之母。”(《第一章》)也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永远存在。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宇宙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之母。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天人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都是以人为本,顺其自然。至于怎么治国?他认为最好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让人民过自由的生活,无为而治,听其自然发展,从而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就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以刑、礼、智治国。他反对增加人民的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军队。他说:“谁乐意杀人,谁就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第三十一章》)他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反对文化。在老子看来,如果人类社会不要“智”、“仁义”、“智利”,国家就要被统治。这三件事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专注于“简单”,少一些“私欲”,不求知识,这样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老子向往的梦幻世界是一个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一个人少的小国,让人民有所富余,让人民宁死也不远走他乡。虽然有船,但是没地方坐。虽有兵,无话可说。这样人们就可以再次使用它。甘其食,美服,安宅,乐风俗,邻国,鸡犬之声,民不往来。”(《第八十章》老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休养生息、缓解剥削的迫切愿望。老子说,人为什么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是因为他们的君主收了更多的税。“民以食为天”(《第七十五章》)。他还说,“人不怕死,你为什么怕死?”(《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改良因素。但小国寡民的梦想是幻想,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但要看到,老子的行动是对奴隶社会制度不合理的攻击,但对后世改良思想家和空想社会改革者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立互补。老子理论的精髓是他的高明辩证法。我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的关系,新与旧的关系,社会史与政治成败、福与祸的关系,在事物中发现了一些辩证的规律。《道德经》,也深刻地论证了对立面相辅相成,事物必然颠倒的道理。老子说,有与无是天生的,难与易是相辅相成的,长与短只有相互比较才能揭示,不同的声音产生和谐,前后对立,有先后之分。总之,我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任何事物都必须是颠倒的,即事物发生变化时向相反的一面过渡,必要时完全变成相反的一面。因此,老子一再警告统治者,他们必须摆脱那些极端和过度的措施,不
那么,事情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世界也就因此失去了。在他看来,一个好的统治者必须知道弱胜强的道理。为了证明弱胜强,软胜强,他举了很多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较自然力的伟大和人类的高尚品质。他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水更弱,但没有什么能战胜强者。不容易。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不知,可为也。”(《第七十八章》)意思是世界上没有比水弱的东西,没有比水更强的攻击力量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明白,软战胜硬,弱战胜强,但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弱者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人们认识到新势力是不可战胜的,具有进取意义。
当然,老子的辩证自然观直观、原始、简单,缺乏科学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缺乏不可调和的战斗精神,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制约。尽管如此,《道德经》中灿烂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历史遗产。
我们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并不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但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哲学思想,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也许,在未来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帮助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道德经》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潮流。“人遵法,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道即法,法源于自然。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所作为。违反自然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直到今天才被认识到。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孩子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道德经》说:“教学无字,无为之利,天下所希冀。”教育不是让老师多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体验,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用简单的辩证方法论审视世界和生活,多次强调“做而不犹豫,生而无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一个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华丽的辞藻;有所作为,不能居功自傲,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难的,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友者智”。很多人犯错,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带着一点点成绩得意忘形;如果你遇到一点挫折,你就会失去信心。
《道德经》用辩证思维审视人生的不幸与福报。所谓“不幸靠幸福,幸福靠不幸”。因此,人们应该为和平时期的危险做好准备。事情顺利的时候要想到自己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完觉得困难的时候要想到美好的未来。《道德经》也告诉人们,有一件事是可以通过犯错来避免的,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罪大恶极
《道德经》最后一章说:“信仰不美好,善言不可信;好人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争也。”真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好人不善于辩论。人们不一定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炫耀,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是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不与人竞争。我觉得应该以此为座右铭:不要听华丽的词藻和美丽的奉承;不炫耀,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华南农业大学在天津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江苏高考排名166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烟台科技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318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1338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和云南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贵州高考排名328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1161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东软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黑龙江高考排名106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云南高考排名60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豫章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758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6716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枣庄学院和浙江农林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331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840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河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开学第一天读后感50字
我来自孤独星球读后感八篇
心灵谜码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关于伪君子的读后感
点亮小橘灯的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600字(精选五篇)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400字(精选11篇)
最新的初二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青鸟读后感200字
牛顿的故事读后感范文
幸福的尺度读后感范文
监督就是不信任吗读后感
生命的呐喊读后感
鹳鸟与小孩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