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养女儿实验报告读后感范文

王明刚老师

  精养女儿实验报告读后感1

  打开《精养女儿实验报告》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虽熟悉却令我大为惊诧——有这样教育孩子的?“在幼儿园别什么都听老师的话,老师和爸爸妈妈一样,常常会把话说错的”、“我当即明确告诉她,是老师错了。”小孩子怎么能不听大人的话!老师的话怎么会错了?“为什么被他人撞了,我们还要说“对不起”?”“他撞了我,实际上我也给他带来了麻烦。假如他没撞我,他就不会那么惊慌,也无需对我说“对不起”,因此我对他说“对不起”。”

  原来“对不起”还可以这么说!人如果不对别人心怀不满,耿耿于怀,他不就能大度和宽容、笑容常驻么!啊,这实在是一种美德。有了这种美德,人际关系就好处多了,麻烦少了,心情也会愉快。今天的我们是多么需要这种美德啊,同学间,朋友间,邻里间不就和谐了吗,社会不就和谐了吗!嗯,真棒!“人们对过节的态度和过节的方法。有两种人,一种人对过节很重视,千方百计使之隆重;另一种人不把过节当回事,仅把节日看成是一年365天中的一天而已。”

  “春节我们家都不重视过,更别说什么“端午节”、“八月半”之类了。我们家不管哪一个“生日”,也决不“过”。”这样的思想我有不同看法,首先,这不能简单的看成是“不愿意为节所累”,也不能简单的把过节、过纪念日只看成是“人情味”或“浪漫情趣”。其次,并不是所有过节或过纪念日的人都感到“累”的,相反,很多人都认为这非但不是“累”,还是很有意义的事,他们积极的主动的并且快乐的参与,这样的人而且是很普遍的,这不必多加辩论。第三,过节还有传承文化,建设文化的功能。如果中国人不过春节或中秋,他还能算是完整的中国人吗?如果巴西人没亲历过狂欢节,你能相信他口中的巴西吗?第四,我认为,众多的节日和纪念日也是有轻重之分的,并不是都要搞得多么隆重,也不是都要必须做些什么,让那些繁琐的礼节束缚了。如果要搞些庆祝活动,当然也不能一味的反对到底。

  比如,春节放烟花,即浪费钱财又有危险,是不是就把烟花爆竹封杀了呢?当然不是,我们要讲究方法和度量。再比如,两个人结婚,你能说只是你两个人的事情吗?你就不顾亲戚朋友了,总得考虑父母吧。怎么能认为亲戚朋友来参加婚礼都是受到麻烦了呢?如果其中有人确实感到麻烦,没有法律规定他一定要到场啊。另外我想,更应该从分享幸福的角度看待婚礼,把自己的'幸福与身边爱自己的人们分享,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社会中也有一些变相敛财的婚礼或是其他纪念庆祝活动,那就另当别论了。所以我要说,根据自己的心情生活,不要一概而论,否则,自己就反而会真的受“累”了。啊,感谢高鸣!感谢那些关爱我的人们!

  这本书真实让我学到很多啊,可惜我还没能更深入的阅读呢。我们班的同学们已经有很多在阅读了,并且每天还在进行着热烈的讨论甚至是辩论呢!

  精养女儿实验报告读后感2

  读过《精养女儿实验报告》感触颇深。作者通过细微的小事,在日常生活中对女儿进行教育。不在意对其的文化教育,而在意对女儿的思想与性格的锻炼。

  又以其中几篇更令我赞叹不已。在《批评父母》此文中,作者为培养女儿敢说真话,敢于发表自己建议的品质,让女儿对父母提出三个缺点。这是何等高明有见地的方式!纵观中国社会,父母能批评子女,但子女却不能批评父母。父母是权威,而子女只有听命的份。

  而作者却让女儿公然挑战他的权威,挑出他自身的毛病。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女儿培养敢于直言的品质,又有利于自身的改正。难怪女儿长大了会毫不隐晦地去指出老师以及校长的问题,这与“批评父母”有着重要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不仅仅是用合理的方法来可以营造教育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将生活的真谛慢慢的灌输给子女。

  《列车上的见闻》便是如此。作者与女儿在列车上目睹乘警鞭打小偷,女儿对此既害怕又好奇,询问着作者是怎么回事。作者并未直接说明而是间接用一个故事来告诉女儿道理。让女儿明白乘警的做法不对,即使是小偷也有自己的人格。

  若当时作者便对女儿直白的说明,或者不理会女儿,怕是对于此等暴力事件,女儿长大也心有余悸,更不提对这件事的深刻思考。而读到此处,又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关于教育的报道。孩子对房顶的电灯产生兴趣,父母便依据此来告诉孩子关于电灯的知识。那个孩子后来很成功。

  由此可见,成功的教育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影响孩子的还有父母的作风习惯。在《过节》一文中,作者将自己不过节的思想成功地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也成为不重视形式,只重视内容的人。一家人都是每天都是平时,每天又都是过节。

  但我对此却有又不一样的看法。自己的主观看法不应强加在孩子身上,对于像过节一样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必培养出一个在处理小事上也一样的自己的影子呢.女儿若爱过节,那便让她过节,在培养女儿个性的同时,又要发扬女儿独特的个性,有时俗一点未必不好,让女儿自己选择自己的路吧。作者对女儿的教育实在能启发现在的父母们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很多父母们做不到的地方,作者做到了。

  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在背后支持。平等的将孩子与自己放在同一高度上,开放的去探讨一个问题,或者应到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这都是作者教育的成功之处。而当今的父母不能放开,就让孩子成为一只风筝,虽然先依旧牵在父母手中,但孩子会在天空中有作为的。另外,对于子女,此书也有教育之处。

  最起码通过此书,我们也懂得了如何去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父母对待我们。待人接物也有启示。如我,懂得了两字: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