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想

马振华老师

《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想

  一年一度的中干培训开始了。这一次,除了相关业务知识的获取外,最大的收获可以说是从一本书中获取的,这本书的名字就叫《方法总比问题多》

  培训间隙,我一口气读完了全部书页,还做了读书心得。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也看到了大智慧的力量。

  当今社会,什么样的员工(包括领导干部在内)最受欢迎?本书回答我们:“不找借口找方法”!凡事找借口的员工,一定是单位里最不受欢迎的员工;凡事找方法的员工,一定是单位里最优秀的员工!

  我和许多领导干部一样,算得上是敬业之人,是把事业当成使命来做的人。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本来好心办事,却没有料到:事情办成了,但是出力不讨好,弄得自己身心疲惫。甚至你认为应该感谢你的人,偏偏还抱怨和责怪你。为什么会这样呢?

  书上说:“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认可!”我们做到了吗?因为站在领导岗位,总是习惯于发号施令,且以自我的意识为重心,总是嫌弃手下的员工效率低,总是以为自己最操劳,多么可怕的信号啊!反思自我,确实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到位,我们没能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更没有学会必要的包容!喜欢听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不喜欢听到批评,是人的共同心理。哪怕能力最差的员工也害怕看到自己的脆弱、无能、幼稚。作为领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至关重要。不轻易责备人,但更不要轻易嘲笑他人。

  应该承认,作为领导干部,我们付出的智慧比员工要多,但我们仔细想想,将这些谋略好了的智慧付诸实践的人是谁?正是我们手下不显山不露水的员工们!我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反思自己,检讨自己。“在团队之中,要勇于承认他人的贡献。如果借助了别人的`智慧和成果,就应该声明。如果得到他人的帮助,就应该表示感谢。这也是团队精神的基本体现。” 是啊,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谢过与我们同窗共事的员工呢?是他们将我们的想法付诸实践,是我们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才完成了一项项策划好的工作目标。“愚蠢的人,只会一味地强调自己的重要,希望以此获得别人的尊敬。但这就好比公鸡炫耀自己的尾巴,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聪明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总是先要让别人感觉到重要,并最终以此赢得尊重。”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学会强化他人,弱化自己,学会1+1﹥2的不等式,这是一种高超的社会智慧,更是管理者应该必备的素养!“很多人之所以觉得问题难,是由于他只倚重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不懂得去获取别人的帮助。有的人甚至由于过于突出自己,把本来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赶走了。”多么尖锐而深刻的披露啊!

  不要认为不公平,也许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员工不能找借口,同样,领导干部也不能为自己寻找借口。找借口是人生中的一大毒瘤:明明自己没有努力,却能够找出一千条理由为自己开脱和辩解,在找借口的过程中,别人都成了罪大恶极的人,唯独自己是付出最多收获最少的冤屈之人,久而久之,毒瘤就会蔓延到整个团队,只想获取,不想付出,不平衡、不健康的心态也就应运而生了。

  不找借口找方法,那么方法在哪里呢?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立即就做!做任何事,勇于开始最为重要,现在不做等于永远不做。“从0到1的距离,常常大于从1到1000的距离。”许多人之所以不成功,往往是由于他们在门外徘徊太久。也就是说,一旦有了好的想法,就应该尽快付诸实践。

  干工作就要竭尽全力。我们往往认为自己尽力了,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竭尽全力!人之所以无法“竭尽全力”,往往来自于“我已尽力的假象—我已经做到最好了,再也无法往前走一步了。

  学会分解问题和压力。因为我们的敬业精神,总喜欢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结果,就会将一些简单的工作繁杂化,反而是出力不讨好。假如用最简单的方式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要繁杂呢?那将是自设前提、作茧自缚。将问题简单化,是智慧的体现。“多”不一定好,“合适”才好。

  养成凡事都从积极方面思考的习惯。有句古话叫“运随心转”。一种积极的心态,会给你带来积极的命运。一种消极的心态,会给你带来消极的命运。你向着太阳飞,全身便会沐浴在阳光里,你向着一把尖刀飞,就会有生命的危险。让我们时刻警醒自己不要把自己囚禁在消极心态的牢狱之中,更不要妄自尊大,记住:智者找助力,愚者找阻力,没有一个人能够独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