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温儒敏《语文讲习录》读后感范文(通用五篇)

马振华老师

  温儒敏《语文讲习录》读后感1

  这个学期初,学校为每一位语文教师买了一本书——温儒敏的《语文讲习录》。接到此书,我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读完此书,我全面了解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总体特色、整体思路、框架体例及新变化新突破,能更好地掌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隐在体系”,落实语文素养构成的知识点、能力点,要努力做到“一课一得”;教读和自读的课型的区分更加明晰;部编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特别强调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提倡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和教学效果,落实“多认少写”原则,将拼音教学内容简化和推后;写作教学内容的编写在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又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同时还非常注意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综合性学习减少课时,提高效果,设计上加强了和阅读、写作课的练习,注意将口语教学渗透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

  读完此书,我知道了“目前中小学语文备课过程中常见的几个通病”(包括对课程内容目标缺少通盘的考虑,零敲碎打;备课前对课文缺少细读和研究,有技巧没感觉,过分依赖别人现成的教案,在“教什么”等方面很随意;教案设计遍地开花,重点不突出;程序太多,学生读得太少;还有就是滥用多媒体,舍本逐末),也知道了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一是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二是课堂教学“两多两少”,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三是不让学生读“闲书”;四是“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五是“宿构作文”成风),最主要的是知道了如何避免和克服这些通病和偏向,认真备好课上好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读完此书,我知道了“部编本教材专治不读书”,知道了“激发和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知道了“推进全民阅读,语文教师是关键,应当做‘读书种子’”。我们要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头等大事,要让学生多读“闲书”,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我们语文老师要把读书作为良性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教学的主要目标。

  也许我们不可能通过《语文讲习录》这本书就能全面掌握温儒敏教授的语文教育思想,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本书可以成为为我们打开温教授语文教育思想的一扇大门,成为通往温教授语文教育思想的一条路径。阅读此书,我们至少可以走进温儒敏教授的语文教育思想!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觉得《语文讲习录》是一本真正的好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温儒敏《语文讲习录》读后感2

  认识温儒敏,是因为刘志民老师,不止一次在家长会中提及温儒敏,想要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就要了解温儒敏。因为他是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只有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体系构建、操作建议等,家长才能引导辅助孩子的学习思路,把握教材重点,孩子才能学习起来游刃有余,成绩才会显著提高。于是,我读的第一本温儒敏的书,就是《语文讲习录》。

  这本书,主要是讲作者的讲座和访谈:

  关于教材。

  首先,“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教材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这种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整体渗透,而并不是穿靴戴帽;

  其次,“守正创新”,部编教材的编写要创新,是在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好经验的基础上的创新,所以教材中增加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加了很多经典美文。同时温主编提出“教材编写最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落实的办法”,所以新教材中我们看到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再次,“语文核心素养”,部编教材在构建适合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体系,即每个单元所体现的语文要素,当然这个体系是隐在的,是因为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语文的学习还是需要熏陶与涵养。

  关于教学。

  部编教材在构建适合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体系,老师们就有了可以把握的“干货”。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全局意识,要研究教材,梳理其内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的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如针对目前学生读书少的问题,新教材把“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温主编建议我们一线老师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目的`就是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改变语文课读书少甚至不怎么读书的现状。

  关于读书。

  读书就是营造“自己的园地”。作为一名现代的一名学生,更要做读书的种子,作为现代的一名学生家长,更要用实际行动引导孩子读书。自己和孩子首先要喜欢上读书,把读书当做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课本上的内容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学业的需求,但读书也不只是为了功利去读,在读书的过程中,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让自己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这更是刘志民老师建立家长读书的意义所在。

  温儒敏《语文讲习录》读后感3

  读了温儒敏先生的《语文讲习录》确实学到了很多,有一些反思。

  温儒敏先生特别强调了现今语文教学的一个现象:学生学习语文,都是围绕本课知识展开,默写词语解释、分析课文中心思想、写段落大意、反复操练读题、答题技法。他说,照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去,学生记住了许多知识,做了大量的题,唯书没读多少,积累不足,语感不强,语文水平终究得不到提高。所以他强调:“要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反思自己的课堂,确实如此,我每拿着一篇课文,从字、词、句、段、篇翻来覆去地讲个不休,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句型变换,各种题型面面俱到,生怕有个遗漏,生怕考试又失了分。语文教学,最终到底是教学生收获什么,我好像真的从来没去认真地思考过,就是一直抓着考试、考题、考分团团乱转。

  那语文课到底要教会孩子什么呢?先生说,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位、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在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础。

  要让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中挤出时间看大量的书,真正做到广泛阅读,老师该怎么去做,真的值得思考。毕竟时间有限,看大量的书是需要时间的。从先生的书中,我好像明白了一点,新课标中提出了要教会学生学会猜读、快速读、跳读、浏览,都是在教学生怎样快速地阅读。只有比较快,才能读得多,才能加大学生阅读量,这一种读法尤其适合课外阅读。想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我们还要打破一些读书的观念。“不动笔墨不读书”,批评“读书不求甚解”,这一些传统观念都要适时地去改变。除精读课文需要提高要求外,学生平时的阅读也是可以不动笔墨、不求甚解的,这样做是可以拓展阅读面,培养读书的兴味的。

  温儒敏《语文讲习录》读后感4

  陪女儿到书店买书时偶遇《语文讲习录》此书,我是最先被“温儒敏”这个名字吸引的。这个名字是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老师们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出现在我们每一册的语文课本封面上,因为他是现行的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是中国教育学会等机构评选的“当代教育名家”。

  拿起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水墨画般淡雅的封面设计和封底这样直击人心的话语深深吸引:“《语文讲习录》总结了温儒敏教授近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探索、新见解和新方法。在本书中,温教授从语文课程改革、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语文教学和语文高考等方面切入,深度剖析中小学语文教育核心问题,为破解诸多语文教育难题寻找途径和方法。”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通过目录,我清楚地知晓了这本书的框架结构和内容概要。全书共有前言、六辑和附录(《光明日报》所载报道《温儒敏:办教育要守正创新》;《记者手记:视角敏锐源自做事专注》)三大部分构成。六辑分别是课改步子稳一些、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聚焦语用”与“读书为要”、语文高考改革的曙光、文学课堂掠影和中文学科的困境与前瞻,分别涉及到语文课改和课程标准,包括如何认识语文学科的功能特点,如何看待十多年来实施的课改等;涉及到关于教材编写,如何用好“部编本”语文教材;涉及到语文教学,要“聚焦语用”,要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还谈到教师要当“读书种子”;涉及到语文高考,有语文高考命题改进的趋向的分析,以及高考作文、高考改革等;涉及到文学课该如何上,中学语文教学该如何进行;涉及到中文学科历史、现状与困境。

  我仔细地阅读了本书的前言和附录,从中了解到编著此书的前因后果,初步领略到了温儒敏教授对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也感受到一位教育大家的温文尔雅和虚怀若谷。这本书的论述里,既有中小学语文教育,又有大学语文教育;既有教育理论,又有教学实践;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思辨;既有教育思想,又有教育人生!一本420页的书,内容竟然如此丰富如此精彩!我毫不犹豫地决定购买此书,迫不及待地想走进温儒敏的语文教育思想!

  温儒敏《语文讲习录》读后感5

  利用这个超长版的寒假,我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语文讲习录》这本书,此时此刻掩卷深思,倍感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读完此书,我对语文学科的定位、语文课改、语文新课标及语文素养等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语文就是母语学习的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中学语文改革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基本的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的能力,还有一般信息处理和文字表达、语言交际的能力,这是中学语文最基本的功能”;“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

  读完此书,我全面了解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总体特色、整体思路、框架体例及新变化新突破,能更好地掌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隐在体系”,落实语文素养构成的知识点、能力点,要努力做到“一课一得”;教读和自读的课型的区分更加明晰;部编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特别强调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提倡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和教学效果,落实“多认少写”原则,将拼音教学内容简化和推后;写作教学内容的编写在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又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同时还非常注意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综合性学习减少课时,提高效果,设计上加强了和阅读、写作课的练习,注意将口语教学渗透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