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慢慢来》读后感800字

李盛老师

  早就听说光谷四初的伍校长写了一本书,叫《教育慢慢来》。昨天居然在教室的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读完三分之一,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中师生、教育家、有教育情怀的语文老师、一个让人不得不从心底由衷佩服的教育家形象。李希贵、窦桂梅、于漪、余映潮、于永正、李镇西、我所崇拜的这些教育大家中,他们都有一些惊人的相似:没错,都是语文老师。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教育的情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都让人心生敬佩。

  中师生,每次看到这三个字,我都不由得在内心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中师生,但是如果真正了解的人就知道,中师生就是当年的学霸。放到现在,绝对是清华北大的高材生,最差也是985大学毕业。

  中师生那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产物了。小时候,村里一个叔叔初中毕业以全镇第一名考到了荆州的一个中专,那个时候,简直就是全村人的骄傲,成为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因为上了中专就意味着吃上了“皇粮”,农村户口可以变成城市户口啦。只要三年,一毕业就可以包分配,并且都是妥妥的大牌国企,简直比现在的公务员还要香很多倍啊!所以,那个时候能够考上中专的都是学霸,考不上的初中生才会去读高中上大学的。刚上初中,父亲就给我定了目标,考市里的师范中专,也就是当一名中师生,然后一毕业就可以回镇上当一名小学老师,妥妥的“铁饭碗”。可惜世事难料,等我初中毕业,中师已经不招生了,没办法,只能读高中考大学。而这也一直成了父亲的遗憾。多年后,当我义无反顾的从那所省重点高中辞职来到武汉时,父亲硬是唉声叹气了大半年。在他的心里,国家老师就是“铁饭碗”,怎么能够轻易放弃呢?而在我看来,社会变化太快,人生有无限种可能。或许这也是我们这辈人和父辈的不同之处吧。这都是后话。只是每每看到中师生,我都会想起藏在父亲心里的那个梦,那个希望我能帮他去圆的一个“教师梦”。

  伍校长的书里,让我再一次重温了那个曾经充满梦想的年代,也让我对伍校长多了一份钦佩与亲近。中师生,很了不起!窦桂梅,也是中师生,从东北一所普通小学走到了今天的`清华附小校长。李希贵,也是中师生,从山东一所普通校走到了今天十一学校的校长。伍校长也是,从老家的一所乡镇学校走到今天的光谷四初。这样的人物,都是教育界的大咖,值得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人学习。

  《教育慢慢来》,我只看完了三分之一,可是在这一个个小故事里,我看到了一个真正以学生为本,一个真正做教育的教育家形象。不要用考试这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给所谓的差生多一点点关爱,从生活中去发现教育。尤其是对差生的态度,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的确,那些成天什么都不会,最让我们头疼的学生,其实多年后会给我们很多的惊喜。毕竟人生有很多种可能。仔细想想,他们每天什么都不会,却要老老实实地在教室里一坐好几个小时,听着老师讲的天书,抄着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作业。还要忍受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以及各种校纪班规、、、、、、一切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抗挫折教育啊!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不但没有倒下,反而越挫越勇。而这样的一种品质在他们走上社会后,有时候确实会帮助他们成就一番事业。仔细想想,难道不是这样吗?这样的学生,除了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如情商、社交、运动等,总有一样他们所擅长的。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只用一把尺子----考试分数来评价他们。确实不公平啊!我们做老师的,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思路呢?教育难道不应该多几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吗?

  我赞成伍校长的说法,也欣赏他的做法。尊重每一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的确如此!

  毕竟,人生有无限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