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莉落老师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1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提供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这就找到道家之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2

  素来对国学怀有一种崇敬之情,觉得它那样高高在上、触不可及。对于如我一般底蕴并不深厚人而言,国学,或多或少带着些深奥、博大的感觉。傅佩荣先生所著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也同样如此。但当我不断深入去品读这本书时发现,傅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褪去长久以来国学被人们批上的厚重外衣,用易懂的语言让读者领会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内涵,让读者在欣赏国学美妙之处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观。

  傅佩荣在《国学的天空》一书中为我们很好地阐释了孔子的真诚、孟子的向善、老子的智慧以及庄子的逍遥。他还用这四位圣人的理论,以最朴实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通读本书,我对关于孟子这一章的内容感慨颇深。可以说傅佩荣老师是将孟子这个人从千年前拉到了当代,拉近到读者面前,那么形象生动,诙谐与生活化,他将教育、修养、仁政等孟子的观点融合在故事里面,颇有深入浅出的效果,为我们阐释了做人,做学问,做事的最终目的。让人回味无穷,意味深远……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提高能力降低欲望,人才能快乐。要有修养,修养是成就自己。到达某种程度之后,快乐就会由内而发,自然随之而来。

  关照各人的内心,在快乐中成就立体的生命。在这一点上,孔孟是一致的。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内心完善的最好的自己。当内心强大,开阔而坦然时,当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时,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生命的境界也不断得到提升。

  傅佩荣教授笔下的孟子,是一个真诚的人,快乐的人——他的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这样的人他的人生也是自信而快乐的。傅教授重新解读了孟子的快乐人生,他所展现的孟子,是全方位的孟子:教育,人伦,修养,人生等。并以他的朴素主义哲学观点为依据对现今人们的困惑一一做了点拨,古事寓今,启发人深思。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3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完了傅佩荣先生写的《国学的天空》,感觉非要写几句不可,否则难言我收获的感受。

  通俗易懂、博古论今、中西合璧是这本书的特点,而且还告诉我们看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地方,要了解他的背景,来龙去脉,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

  可以说,我们社会上的道德和约定俗成很多是受孔孟的观念影响。但我感觉我个人的思想、行为有时候受老庄的影响更多一点。里面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40岁之前,我们要学习孔孟,40岁以后要懂得老庄。

  1、孔子说,要真诚。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绘事后素,一个漂亮的女子不需要化妆,只要穿上白衣服就可衬托得非常漂亮;礼也是白色的,它不是给人性加上什么色彩,而是把人向善的本质表现出来。学习东西要一以贯之,要有一种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任何技能、知识都是触类旁通的,孔子认为这个东西是“仁”,儒家说“仁”是人生的目的,人活在世界上,从真诚开始,主动走向正路,一步一步把自己的生命更大众的福祉结合在一起,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说不惜。孔子欣赏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兮,风乎舞兮,咏而归。”你不能选择别人对你怎么样,但你可以自己选择怎么样。所谓无志于外,有志于内,无志于用,有志于体。

  2、孟子认为人性是向善的,而不是本善。人性有一种善的趋势,只要环境合适,就会体现出来。要与古人做朋友,把孔孟老庄,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这样的大哲学家做朋友,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怎样面对和处理问题,并设想如果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不会跟他们一样选择,或是有不同的想法,这就是阅读的好处。

  读书要做圣人,而不是为了考状元。王明这样说的。状元只有一个,但人人都可以做圣人。

  3、老子认为世界万物背后都一个“道”,这个道不能说出来,一说出来,就不是道了,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做小鱼不能随意翻动,否则要碎掉的。所以一个统治者如果要治理国家,频繁施政,肯定是难以周全,不是顾此失彼,就是难以久安。“夫物或行或随”,世间一切万物,各具特色,在参差不齐中保持了整体的均衡。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只是想回复到自然如此的状态,否则会留有后遗症。

  老子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为慈爱,要想母性一样包容、低位。不能为了追求“名”“货”而牺牲自己身体,人说要维持生命的很少,所以要俭朴。做人要低调,这样别人不会嫉妒你,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众人的积极性,即使你无为,也可以办成事情。

  4、庄子认为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人生不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在,与道同游。世间是一个统一体,不要计较得失,只要与道同在,就是人生的目的。人在宇宙中式沧海一粟,一个人在世的时间是一只鸟从漆黑的窗外飞进屋子转了一圈又飞回到窗外的过程。人最放不下的有两个东西:一是空间,我家的地方越大越好,地盘越多越好;二是时间,人往往希望自己获得越久越好。但最终是要结束的。所以时间和空间,包括这个世界上的名利得失,都不要太过计较,最后连生死都不能计较了。我们要计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我们的智慧得到觉悟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眼光提升到一个高度,然后再看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有的痛苦和烦恼大概很容易化解了,就不会局限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