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泉读后感

李盛老师

听泉读后感

  听泉读后感(一)

  这个世界里,我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不知道。我做着什么?为了什么?也不知道。

  原以为东山魁夷回是我的知己,也许他会是我在这个喧闹着、即将沉没的世界上最后的乐师。可读过《听泉》后,我更加茫然了。我已是一个在深蓝的夜里,深蓝的海上的一只望不见灯塔的小木筏。

  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他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深处听到幽幽的鸣声,那正是潺湲的泉水啊!”可我心中的泉又会说什么?难道真的“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现实”吗?我从不追求完美,但舍弃自我的那种虚无,我不会理解。我可以不用眼睛去看,不用耳朵去听,但我必须有一颗心,我必须用心去感受,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不错,鸟儿的疾飞会使它们消逝的更快,但一旦它们停止飞翔,它们便不再是鸟儿了,即使活得更久,即使它们会停在一个永远春暖花开之中,可又有什么意义?它们不再飞翔,不再自由了!它们在这世上又会扮演什么角色呢?它们将永远消失。

  也许无奈和迷惘是我疾飞时必经的黑森林,但当我的翅膀继续成长、坚强时,我将一掠而过,阳光将会等着我。

  这就是我的角色。

  人啊人,你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是伟人,还是凡夫?是在于你的一念之差,还是在于你的终生奋斗?谁能说的清?

  听泉读后感(二)

  “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的.绿竹林,青草地。”这是课文《听泉》第三段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作者韩静霆用来描写《二泉映月》的。读了这段文字,你是否有想一饱耳福,来听听这与天籁齐鸣的曲子的冲动呢?

  我有!这段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着曲中的故事,还向我们展现了那如诗如画的风景。让我们感受他那如痴如醉的对《二泉映月》的敬仰。我们觉得他不仅是在用语言描述,而更多的是用心灵在讲述,在感悟。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在皎洁的月光下,在淙淙的流水旁,看着那清澈的泉水流向远方。带走了喧闹,带走了烦恼。留下的只有阿炳独自一人的寂寞与凄凉。

  而又是谁把这美丽的泉水引出来的呢?又是谁让这淙淙泉水奔流至今的呢?作者在本文前面两段有作介绍。引出“泉水”的是阿炳。留住“泉水”的是杨荫浏先生。过去俞伯牙和钟子期在琴台偶遇谈瑶琴,那现在的阿炳和杨荫浏先生呢?则是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品二胡。作者在第二段当中讲了杨荫浏为曲目取名一事。一语道破阿炳的心门。这种知音,岂不比俞伯牙和钟子期更伟大!他们品艺却不品情,而杨荫浏却和阿炳谈心,谈艺,谈二胡,这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二泉映月》。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呐!连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都由衷倾倒为之感叹,宁愿双膝跪地来一品这首美妙绝伦的乐曲,是因为他被阿炳那在曲中表现出来对黑暗社会的厌恶,对生活的热爱,对天道不公所产生的愤怒所震撼!

  整篇文章没有一处直接描写听泉的美好,而是不断的在描述乐曲内容。却能让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真正的用心去感受,去聆听!

  听泉读后感(三)

  鼎湖山是一处令人向往的风景胜地,那里绿树成荫,遍地都是翠绿的青草,偶尔也会闻到风中夹杂的花香,却见不到花的身影。而那里最吸引人的,还是清脆的泉声,泉水叮咚,再与茂密的丛林相配,构成一幅优雅宁静的山水画。

  今天,我读了谢大光的名作:《鼎湖山听泉》,被那里美丽的景色迷住了,感受到鼎湖山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完美融合;清泉与绿树的交加,更显得生机勃勃。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青翠欲滴的草丛中,流淌着许多纵横交错的小溪。当溪流流到树木疏朗处,便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当水滴滴到草尖时,好似晶莹剔透的珍珠。啊,一股夹杂着泥土馨香和花儿的香味随风飘过,令人心旷神怡。竹木青翠挺拔,枝缠藤绕,犹如大海的滚滚波涛,气势宏大。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各种各样的树木令你眼花缭乱,惊叹不已;这里也是花的海洋,美不胜收。

  鼎湖山最美的顾名思义是优美的泉声的无穷变化。泉声是山的灵魂,不绝于耳,把我们带入了绿色的网络。万籁俱寂的夜晚,泉声清朗,音律各不相同:那清脆的琵琶声,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弹奏的;那柔曼的小提琴声,是草丛中淌过的溪水拉出的;那厚重的贝司声,是万道细流汇聚于空谷实弹奏出的;那雄浑的铜管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时吹奏的。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忽扬忽抑,仿佛在演奏一曲美妙的交响乐,那种声音,犹如天籁之声,久久回荡。鼎湖山泉水孕育了山间万物,蓬勃生机从这里萌发了。

  鼎湖山真美,我多希望能亲自去体验,听一听那里动听的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