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年》高中读后感(通用五篇)

莉落老师

  《童年》高中读后感1

  《童年》写于1931年,它向读者们展现了高尔基童年时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记录了高尔基在沙皇统治下的心路历程。书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几个角色,尤其是外祖母这一角色,她被称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小说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阅读《童年》时,我真切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阿廖沙。在外祖父家,阿廖沙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阿廖沙,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阿廖沙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阿廖沙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阿廖沙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等等。而现在的我们,更是不愁吃不愁穿。并且,还可以上学,接受更多的知识。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阿廖沙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童年》高中读后感2

  有一天,我偶尔翻开小时候看过的高尔基自传三部曲之《童年》连环画,仔细读了起来。高尔基的童年是充满困难和痛苦的,想想我自己,他的生活条件与我相比可谓是天地之差啊……

  高尔基生在沙皇时代,那是一个黑暗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高尔基的童年是充满痛苦、困难的。但是,苦难的生活反而磨练出能吃苦的精神。自从父亲死后,他便跟着外祖母,在外祖父、两个舅舅等人身上看到了残暴、吝啬和庸俗的市侩作风,他的表兄弟姐妹也很瞧不起他,常常嫁祸给他,每次都免不了一顿毒打,他痛恨这一切。同时,他又从慈祥而勇敢的外祖母那里,受到深刻的教育,使他从小就分辨出善与恶。就是这样,他那坚强的敢于反抗旧世界的革命气质使他一步步地克服重重困难,向高峰爬去,最后,他成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苏联作家。

  高尔基的童年是在边流浪,边读书,还到处受人欺负中度过的。从书中,我得知高尔基多勇敢啊,做错事,当面道歉;高尔基多坚强啊,当母亲病倒后,他既要照顾她,又要去捡破烂,但他没有叫苦过;高尔基多好学啊,把自己仅有的钱都拿去买书看。相对之下,高尔基所受过的苦,是我从未曾受过的;我所拥有的优越条件,是高尔基从未曾拥有过的。每天晚上,我在电视机前做作业,不专心学习,整天让人督促,就像是为了父母学习似的。看了这本连环画后,我多痛恨不争气的自己啊!

  不久前,爸爸用“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名言激励我学习,还给了我一篇真实的报道看,题目是《捡来的女儿上清华》。它讲述了一个弃婴被一对残疾的水上人家夫妇收养后,在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坚毅地成长的感人真事。这孩子与高尔基一样,有着相似的童年,都可以用一个“苦”字来概括。他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吹拂着的不是轻柔如柳的春风,而是凛冽刺骨的寒风;滋润着的不是清凉柔和的雨水,而是寒冷的冰雪;照耀着的不是和煦的阳光,而是严冬里一道残阳;在苦难中,他们像梅花一样绽放,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爸爸告诉我,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多数是贫穷的孩子。现在,重读了《童年》后,更使我深深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的真实含义。高尔基,还有那捡来的孩子,都是在苦难中磨练成长的。我要向他们学习,放弃优越的享受,决心不再把时间浪费在电视机、上网玩游戏上,刻苦用功学习,不辜负爸妈对我的期望,立志长大后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童年》高中读后感3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孩子阿穆沙寄居在外祖父家的生活以及成长的故事。小说从阿穆沙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阿穆沙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是年代俄罗斯人民的生活状况。

  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家业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但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还有乐观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他们都给过阿穆沙力量和支持,让他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政治和充满爱心的人。即使这样,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外祖父。

  生活的残忍足以迫使一个人的改变,文中有段外祖父的回忆,证明了外祖父曾经是一个善良的人,“当时他正坐在浴室窗口上想心事,头身在窗外,就这样断了气。我很同情他,甚至还偷偷的为他哭了一场。他说话时声调很柔和,常常用法语宠着我的耳朵说一些亲切的话。我虽然听不懂,但听着感到心里很温暖,人的爱抚是在市场上买不到的。”可是后来外祖父变得不再善良了,“那好,我来告诉你:要学会多张几个心眼儿,这样对你有好处。心眼儿少就是傻瓜,知道么?”这句话是外祖父对生活得经验之谈。也是他的处事原则。

  外祖父同时又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他一面伪善的活着,一面内心的善良却是他感到难受,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是个有罪的人。这种生活状态在当时的俄国是普遍的,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吧。

  后来,阿穆沙再次搬到了外祖父家,克是外祖父和外祖母也分家了。阿穆沙和外祖母相依为命,母亲又生了一个小弟弟,继父在外面寻找新的工作。

  再后来,阿穆沙的母亲也去世了。埋葬过母亲几天后,外祖父对阿穆沙说:“喂,阿穆沙,你呀,也不是一枚奖章,我脖子上也不是挂你的地方,你到人间去把……”就这样阿穆沙,走向了人间。

  阿穆沙的童年就这样过去了,其中有快了也有辛酸,母亲的死阿穆沙没有太难过,或许对她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解脱。阿穆沙为给母亲坟墓上铺了一层草皮而感到高兴。《童年》共十二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会出现几个鲜活的人物。作者赋予他们血肉,赋予了他们笑与哭。读完全文后然人回味,我们的童年是没好的.,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但是在那个年代里的童年却是阴沉的。

  一个时代注入人们灵魂里的东西已经悄悄走远,既然我们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请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吧!

  《童年》高中读后感4

  每个人都是属于自己的童年,无论是忧伤的,令人厌烦,或快乐的,都使咱们一生难忘。童年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印在了咱们纯洁的心灵。

  但《童年》里的阿廖沙他的童年是多么的令人记忆犹新。

  《童年》记叙的是:阿廖沙幼年丧父跟随母亲到充满了仇恨的外祖父家里,经常遭受他的毒打,舅舅的明争暗斗是阿廖沙早早经历了人间嫉恶,但在外祖母的庇护下逐渐成长成一个乐观、用勇敢、正直的人。

  翻开《童年》:“母亲气愤地说我没用。奇怪,我在心里念的时候一点错都没有,一出口就变形了。我恨这些莫名其妙的诗句,一生气,就故意念错,吧音节相似的词胡乱排在一起,我很喜欢这种施了魔法的诗句。”读到这时我的嘴角不由自觉的扬了起来,五彩缤纷的童年,奇异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这正是童年的特征它勾起了我脑海中深深地回忆“那时爱玩的我把诗歌,古诗胡乱改编使爷爷奶奶笑着说“不正经”,让亲戚们哈哈不停,一边笑一边说”你这小孩,真有趣,哈哈”就连我自己也跟着放声大笑。那段时光真的很令人怀念啊!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我多么希望我能一直停留在那一时间中,细细品尝从中的乐趣。

  “你为什么故意把诗念成那样?”我解释了半天,说这些诗在我心里是如何如何的,可念出口就走了样儿。“你装蒜吗?”“不不,不过,也许是。”我不慌不忙地那首诗念了一遍,一点也没错!……我害臊地站在那儿,眼泪流了下来。……“你人不大可倒挺难对付的,走吧!”她低下头,不说话了”我的脸突然感到冰冰的,用手一摸,原来是泪,我始终不能忘记那一件事“老师布置作业到家长那背书,当我背好后去爸爸那背,却想不到,我全都背错了,爸爸说了无数个错,我一次次地重背,一次次的错,爸爸实在受不了就对我大吼”你怎么那么没用,怎么背不出!我真怀疑你是不是我亲生的!怎么就那么蠢!“我的泪一下子就飙了出来,一发不可收拾。我心里想“我又不是故意的,为什么吼我啊,我有错吗?就算我错了,你纠正我不就好了,为什么要这么说我,难到我真的没用吗?你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可惜这些只能埋在我心里,那种苦只能我自己承受。

  咱们生下来就一定是有用的,但有些家庭教育是多么令人不堪,这不令人反思吗?

  童年是美好的,心灵是纯洁的,如果没教育好,那么心里就存在阴影,这不该是让人检讨吗?

  《童年》高中读后感5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深深地打动着我:他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生活。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些小事争吵、斗殴……

  在外祖父家,阿廖沙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毒打。他的朋友——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善良的外祖母也处处护着他。外祖母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多姿多彩的,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挨揍”,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和悲伤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殴打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过着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和快乐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些让大人们操心承担就足够了,根本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