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简介读后感

孙小飞老师

  【我的童年简介】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我的童年读后感】

  季羡林在文章《我的童年》中讲述了自己读中学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虽然是生活琐事,亦正如作者所言,“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是啊,儿时的生活学习经历仅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琐事,童年时小小的孩童还不知道树立远大的理想,还没有坚定的信心,可这儿时所有经历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季羡林的言行,以至于影响了季羡林的一生。写到这里时便不由得想起了制造战争的希特勒,有资料显示希特勒的童年缺少家庭亲情,是在扭曲的亲情环境中长大的,于是缺少爱的希特勒便成长为一个战争狂人。季羡林季羡林虽然度过了一个缺衣少吃的童年,可季羡林却拥有一个充满爱的童年,有爱他的父母,有关心他成长的叔父,疼他的同村的奶奶,所有的爱丰盈了他的心灵,这些爱让他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让他在爱的道路上成长为大师,成长为造福人们心灵的人。

  我读着季羡林的童年,回忆着我的童年,心里竟然微微发酸,童年里有扔沙包,跳皮筋,有打猪草,摘棉花,有小鸟,有蛐蛐,有清清的小河,有蓝蓝的天空,有《故事会》,有《少年文艺》,有兄弟姐妹,有小伙伴,有充满爱的大家庭,所有的经历让我懂得去热爱这世间的万物,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看着女儿的童年,不由得去深深的思考,女儿的童年有各式各样的高科技玩具,却少了滚一个铁圈能乐上半天的快乐,有便捷的网络及电视带来的丰富的知识,却少了看童话故事长大的那种带着些许蒙昧的童真。看着女儿成人化的童年,我想,这一切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份子,不论是季季羡林的童年,还是我们的童年,还是孩子们的童年,最重要的是童年一定要充满爱,因为,充满爱的童年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季羡林】

  季羡林老先生的寓所在北大未名湖畔朗涧园13号。他家里除了书,便没有更多的空间了。他是为书而生,为知识而活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求知”。

  季羡林是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国际知名的印度学专家和东亚最杰出的梵文学者。除著有大量的专业论著外,他还翻译过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和梵文作品《沙恭达罗》、英文作品《家庭中的泰戈尔》、德文作品《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他曾担任过30年的'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5年的北京大学副校长,还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

  近年,季羡林先后出版了《季羡林文集》24卷、《季羡林散文全编》5卷、《季羡林文丛》4卷、《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季羡林卷》,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参编了十余部著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官庄。当时刚刚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各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季羡林家是全村最穷的。6岁那年,季羡林离开故乡和父母,投奔到在济南谋生的叔父那里。叔父望侄成龙,先安排季羡林在一个私塾里学习;后又把他送到一家公立小学念书。小学校长是维新人物,国文教材改用白话。一天,叔父翻看季羡林的课本,见有一篇课文叫《阿拉伯的骆驼》,是带有讽喻性质的寓言故事,孩子们都爱看。叔父是个守旧的人,认为骆驼怎么能说人话?他勃然大怒,愤愤然说,学校教些啥名堂。

  儿时的季羡林是一个天性纯朴、混沌未开的顽童。正经八百的经、史、子、集怎能让一个活泼好动的儿童感兴趣?那太枯燥也太深奥晦涩难懂了。看小说倒是一大嗜好,《西游记》、《三国演义》、《彭公案》、《济公传》等等一古脑儿都看完了。《红楼梦》太深太奥妙,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少年季羡林不喜爱,因而看不下去。

  学习英文,从小学开始。英文这种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的文字,让他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越是神秘的东西对季羡林就越有吸引力,这东西日后竟然成为他工作中离不开的工具。

  1926年,15岁的季羡林初中毕业,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第一学期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名,平均分数超过95分,受到了时任山东大学校长、前清状元王寿彭的嘉奖。王寿彭亲自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这个甲等生。

  高中三年,六次考试,季羡林考了六个甲等第一,这在当时被传为美谈。1930年,季羡林高中毕业,到北平投考大学。须知,当时考一个名牌大学竞争非常激烈,而录取率又很低。季羡林只报了北大和清华,结果两所著名学府都考上了。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清华,在西洋文学系专修德语。1934年,季羡林大学毕业后回到济南,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执教。时隔不久,他又得到一个机遇。清华大学与德国方面签订了交换留学研究生的协定,他报名应考被录取了。1935年的秋,他去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开始了长达11年的留学生活。

  在德国,季羡林师从国际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学习梵文,又师从国际著名吐火罗文学者西克教授学习早已灭绝的古代西域少数民族语言吐火罗语,还学习了巴利文、阿拉伯文和俄文。1941年,季羡林通过论文答辩和口试,以全优成绩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5年秋冬之交,季羡林告别恩师去了瑞士。有关人士让他在那儿教书,但他念及家中妻儿在战乱中尚需扶助,便取道法国、越南、香港,于1946年夏回到了阔别11年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