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

马振华老师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1

  该书是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所写,《追风筝的人》是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网上说它是关于背叛和救赎的书,而我认为它是一本人生成长传记,记录了主角的童年,少年,不惑之年。

  它的优点在于语言简洁,叙事条理清晰,没有对情节进行太多跌宕起伏的修饰,当剧情展开其中的温情与残酷时,又会有一种冲击感使得读者仿佛置身故事当中。网上评论说:这部小说值得瞩目,因为它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单就书中的角色刻画来看,这部初试啼声之作就已值得一读。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这本《追风筝的人》使我感慨,人生道路上坎坷颇多,一不小心就会摔跤、松手,让手里的“风筝”飞走。一旦它飞走了,想要把它寻回就不容易了。唯有不忘初心、坚定信念、脚踏实地走好这条人生路,才能紧紧捉住手中的“风筝”,不让它飞走。

  一本好书能让人获得极大的满足,更能使读者开阔视野、坚定信念、提升精神境界。找一本好书,抛开身边的纷扰细细品读,亦如书中有一情节说到“他从来不抬头看天上的风筝,一直跑着就好像一直都知道风筝会去哪”。我找到了这本好书《追风筝的人》,你呢?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2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拴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它是象征我们人格的风筝,让我们勇敢地追寻那支风筝。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年少时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爷,他本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他却也存在等级观念和宗教种族观念。因此阿米尔捉弄哈桑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但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因为阿米尔的懦弱间接地逼走了哈桑,不久后看书也随父亲去美国。成年后的他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却发现了一个惊喜谎言。他一点点探索,在战争中的阿富汗,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经离世的哈桑的儿子,找回了那支他曾丢弃了的风筝。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本的阿米尔是懦弱的,无法保护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伙伴。好在他还是找回了失去的心,可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伤害都可以弥补的。有的风筝是再也找寻不到的。所以说阿米尔是幸运的。

  这也使我联想到学习,当我们遇到难题时,有时是懦弱地远离难题,有时盗取别人的方法解决难题,难题于我们而言,难道不是一次好的锻炼机会吗?正确的应该是迎难而上。抓住成长的机会,抓住即将远走高飞的“风筝”。

  细细想来,我们似乎比阿米尔更幸运,他与哈桑再也回不去了,他的“风筝”是残缺的,而在这“风筝”的背后,附着的是人性、是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们的“风筝”才算一个真正的“人”像年少的阿米尔,他那懦弱的表现使他的“风筝”丢失。即使后来不顾一切的救赎,得到的也只有残败的“风筝”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而罪恶导致的善行,却是最大的救赎。

  在那飘荡的风筝上有着对人命运的掌控。无论因什么,为什么,我们都应牢牢地抓住它,即使错过了花满枝桠的昨日,也不要错过今朝。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3

  这本书是畅销书,很多人都看过,而且很多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评论与感受。而我的感受就如题目的关键词:传统、战争与父子情。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分为两部分,一段是童年期,一段是成年期。先说父子兄弟情:阿米尔渴望父爱,但父亲因觉得他没有担当,不像个男子汉,而对他非常的疏离。后来他们为避战乱逃至美国,父子俩相依为命地过着拮据的日子,而阿米尔在学业上成绩很优秀,而让父亲感到骄傲,那段日子是父子间感情最好的时间段。后来病重的父亲拖着病体为儿子到女方家求婚,直至父亲去世。阿米尔有个童年伙伴哈桑,他是仆人阿里的儿子,因为他们喝同一个人的`奶长大的,他们情如手足,一起放风筝,一起做坏事,阿米尔写故事,而哈桑是最佳的听众,童年最开心快乐时光都是共同拥有的。哈桑可以为阿米尔付出生命,就算如此,阿米尔还是不肯承认哈桑是自己的朋友,就算他觉得哈桑胜于朋友的关系,但因为传统,屈服于传统,不能与仆人做朋友或兄弟,所以他一直都从来不敢承认哈桑在自己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关系的决裂因为风筝比赛,阿米尔与哈桑一个是风筝手,一个是追风筝的人。而比赛胜利在望,而哈桑追蓝风筝时,遇到了恶霸而遭到欺凌。阿米尔看到了这一幕,但他没有勇气站出来维护自己的仆人。所以他一直为此事内疚,但又无力去处理这些问题,他只想哈桑离开,只有看不到他,就可以当那一幕不曾发生,就算这事不是因自己而起,但他也将这事归究于自己,如果没让哈桑追风筝,如果当时他站了出来。虽然这些事情以合理的方式出场,小小的阿米尔其实也不无法解决到问题的。但事情还是发生了,阿米尔陷害了哈桑,让哈桑离开了这个家,看不见哈桑的阿米尔并没有因为哈桑的离开而松了一口气,反而深埋的内疚感让自己的心更痛。

  父亲去世后,有天接到父亲朋友拉辛汗的电话,他让阿米尔再次回到阿富汗,为救赎。重见拉辛汗,才知道哈桑是自己兄弟,因为父亲无法给哈桑的爱,对哈桑的内疚的闷气全都发泄到阿米尔身上,这就为何阿米尔无法感受到父爱的原因。一个是继承自己一切荣耀与财富的儿子,一个是永远只能生存在黑暗背后的儿子,做父亲的在此事上无法平衡了,也一直深深内疚。无法承认哈桑的存在,也是因为传统,因为哈桑的母亲的血统在阿富汗种族中,传统是认为低下的种族。所以公开哈桑的身份,对父亲来说,将会失去一切:荣耀与财富。父亲因此而向善去弥补自己的过错。因为他说了谎,剥夺了别人知道的真相。他为此不断赎罪,不断去帮助有困难的人。而阿米尔回到还在战乱中的阿富汗,就是去救出哈桑的遗孤——索拉博。阿米尔也要赎罪,为童年所做的事,他伤害了自己最重要的人哈桑,这也是在与胡塞夫决斗时,虽然身体上受到重伤而不自觉,反倒觉得这就是解脱。放下了多年心底的痛苦,只有快乐的份了。最终阿米尔将哈桑的遗孤索拉博带回了家,虽然孩子因恐惧会再次被送到孤儿院,将自己封闭起来,但相信假以时日,他会感受到爱的。

  战争,让家不成家。我只知道当年阿富汗将世界最大的佛像给摧毁了,但没有更多的了解与感受,直至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没有自由的女人,将是死路一条。在阿富汗,男人要么被打死或战死,家里没有了男人,只有老妇孺。而不能自由出来行走的女人,怎么去照顾家庭呢?哪来经济来源呢?没有钱,没有粮食,人怎么生存下去呢?想想就感到背脊后一阵凉意,冷汗也冒出来了。靠外援还不能真正得到解救,只有让自己自力更生才能算真正的解救。真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和平下去,没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