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这本书初次相遇,单看书名便已满目欢喜,因为知道这不仅仅是本著作,更是吴中豪先生的几十年来的宝贵经验总结,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一个个精彩案例的鲜活演绎。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满心期待,一饱眼福。
翻开这本并不厚重的书籍,便掉进了吴老师清简的智慧旋涡,一发不可收拾。我们自古以来都知道大道至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将一篇课文由薄读到厚,读到作者可能都没想到的想法,并将这些读到的东西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致使语文教学繁琐枯燥。读完这本书之后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扼要
在我一边赞叹一边翻阅这本书时,扑心而来的便是他在教学中清简智慧的运用,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清楚教学目标的主次,哪些是学生在课堂上非要达到的目标,哪些是对课堂学习意义不大可有可无的目标。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标是学习这篇课文必须达到的:
①认识课文的生字,理解课文重点词语,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词语的意思。
②了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处,激发学生了解网络的兴趣。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想达到种种理想的效果,其结果是全面撒网并为全面开花,也就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内容要简单精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减法为主。梳理课文的主线,抓住课文的重点,简单精致地呈现教学内容,将之讲深讲透。这样既能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又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到省时高效。
例如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虽然这篇文章的篇幅很长,但我主要让学生紧扣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展开教学,从而化抽象为具象,从而体会时间的珍贵。这样把原本内容较长的文章给简单化,学生很容易领悟文章的内容及其主旨。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这样一来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简单精致多了。
当然,读完这本书有收获也有不足,例如怎样在在课堂中设置问题,通过问题设置怎样让语文教学更高效。
一本书,一架桥梁,引渡着一次相知,一次从迷茫无措到星光灿烂,北辰而现的喜不自胜的顿悟。言而总之,“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就应该像郑板桥诗中描绘的,做一做删繁就简的艺术。
提起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相信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会表示赞同,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然而,虽然我们的老师们认可了这一理念,但真的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却依然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们能总结的最多也是课文的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内容分析式的教学模式说再见,对于大部分的语文老师来说还是一件难事。因为我们语文教材所提供的只是一篇篇的课文,至于老师们究竟要教什么,除了课后的生字词之外,老师们真的是无从把握。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用专题行动研究,根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汇集的12个研究课例。这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的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
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②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实际上,在这四类问题中,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或许是当下老师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一方面,吴忠豪教授认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拼音、汉字、常用词语、常用句子,标点符号,简单的修辞,常用的文体等;
(2)语文学习方法:理解词语句子,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达顺序,各种文体的阅读,除了读的方法,还有写的方法和听说的方法等;
(3)学习习惯:预习,使用工具书,积累摘录词句,质疑提问,收集资料,细心观察生活,收听广播电视,看书读报等。
当然语文课程内容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内容,好在现在每篇课文对人文教育内容规定非常明确,不需要我们进行太多的思考。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吴忠豪教授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应有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美国的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吴忠豪教授也选择了一个个前后对比的生动的案例,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我们知道了,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仅仅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不能局限于教师对文本的主观解读,也不能只考虑年段的目标要求,而是要以学生为本,要严格按照儿童认识规律来确定,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
但实际上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要想让老师们能够有效地选择教学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直接与老师们的个人水平有关,与老师们的备课深度有关,与老师们的教学态度有关。在当下的课堂上,老师们的教学还是在跟着感觉走,跟着教参走。如果连我们的教学参考书都无法准确地说出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还能要求我们的一线教师从个人的教学经验中来确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呢?实际上,不只是我们的一线教师,从《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培骨干班的骨干老师们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虽然每个案例我们都能看到老师们的改进、进步,但要知道的是,这可是在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才有的改变,如果没有了专家的指导,这些骨干教师们又能否做到如此巨大的进步呢?答案可想而知。
在书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教学案例,执教者上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称赞》一课。教师在按照常规思路写好教学设计即将实施时,发现即将授课的班级已经上过这一课了。权衡再三,执教老师许晓玲决定仍上这一课,但是推翻原有教学设计,上了一节单纯的语文单项技能训练课。具体到这节课,许老师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连续关系句群的内在规则,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教学中,老师首先出示课文中的例句,帮助学生认识到例句中的两句话句序不能调换。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句子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在一起,句子的前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这样的一群句子我们把它叫做连续句群。”之后,老师出示一些课文以外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连续句群,又让学生进行排列句子顺序的练习,最后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写句群。
这一教学案例在国培班学员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赞成,有反对,有疑惑。反对者认为“把语文课上得像数学课一样,太机械了,不符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指导专家唐懋龙则坚信“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是对学生最大的人文关怀”。究竟孰是孰非?难以下定论。但值得质疑的是:跟二年级学生教授“连续句群”这个概念是否合适。关于句群的概念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教师自身概念不清,会不会对学生产生一些误导呢?此外,像这样的语文单项技能训练课,如果把握不好训练的度的话,很有可能会把学生拖入“题海”之中,让语文学习变得寡然无味。这节课基本上脱离了课文教学,甚至可以说课文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虽然从课堂实录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但这样一个特例不足以说明语文单项技能训练课存在的必要性,客观地说,这种课型还有待检验。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也可以明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是何其难!试想,连我们全国的骨干教师们都无法做到的事,又如何能奢望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做到呢?此时的我也不禁慨然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再远的道路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这探索之路上,只有学习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答案才能了然于心。
相信,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不断的更新理念下,我的语文课堂终究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开学以来认真地阅读了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中收益颇丰,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际,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书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
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语文课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个理论对于教师来还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操作起来却不容易。而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准教学的三个点。一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落实点,因为积累语文知识就是为增长语文能力打下基础。二是训练语文能力的增长点,因为语文能力是学生发展之基。语文能力就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语文人文的渗透点,因为语文人文是学生发展之本。语文人文就是指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态度、品质和情感。为什么说语文精神是熏陶感染而不是训练呢?因为语文的人文性与语言文字不可割裂。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教课文逐步过渡到教语文应该注意要依据课文合理选择课程内容,明确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语文课程目标的选择,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特点。要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这就要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流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实践运用”的步骤组织教学。这才是“学语文”的教学流程。还要合理设计表达练习,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理解课文语言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学生积累的只是消极语言;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能运用的积极语言。这样学生语言积累的质量就能大大提高。
总之,学习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成长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只有那些心无旁骛,始终孜孜以求的人;那些意志坚强,一直走在路上的人,才可望收获成功的快乐。语文教学这座高山,登上高处才会风光无限,语文教学这方深潭,潜到深处才会别有洞天。
临近开学,很多任务都集中在一起需要处理,但还是还是要挤出时间来读书,这是给自己下达的命令。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读吴忠豪教授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我个人很喜欢其中团队磨课的篇章,选定一篇课文后,先由执教老师基于个人经验进行第一稿教学设计。专家带领磨课团队对其进行点评和修改,然后完成基于团队协作的第二稿教学设计,这第二次讲课的过程中,专家团队的每个成员都会带着具体的任务去听课,各司其职,量化测试指标,形成教学反思,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样研磨的基础上,执教教师经过修改,最终出台基于实践反思的第三版教学设计。
这个过程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每次参加组内公开课的点点滴滴。在郭主任和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一次次研磨过来的。由此可见,好课真的是磨出来的。
在阅读本书第一章第三节——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的时候,对于夏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课,我有这样的收获。
首先,我明确了什么是语文课堂中的“言意兼得”。经过再次阅读和思考,我明确了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
其次,这次磨课的过程不但让夏老师受益匪浅,而且让我们这些读者也获益良多。比如高年级的语文课,第一课时应该充分利用,让它产生高效,跟第二课时要对称起来,这一点是我在备课时经常疏忽的地方。在团队研磨的第二稿中,我还对细节描写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细节描写的对象是比较细小的,描写手法是比较细腻的,但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点染环境气氛,发展故事情节,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围绕本课应该教什么进行讨论的时候,专家给出的看法是一堂课上完如果师生只能总结出思想内容方面有哪些新的认识体会,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课文”。
如果师生能非常清楚地总结这堂课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什么体会或者进步,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这就是说当一堂语文课专注于文本的内容,而不顾及内容的表达形式教学时,“言”“意”就不可兼得,语文课也就不成其为语文课了。
这里我最大的困惑是自己储备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种种相关知识很匮乏。譬如什么叫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什么叫炼词炼句等等。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崔老师强调的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基于这样的思考,阅读工作室的共读书目《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吴忠豪),收获很大。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采用专题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结合小学各年级的具体课例,汇集而成了12个研究课例。全书共分四章,每章都有一个研究主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教语文的载体”。话虽这么说,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不少教师仍然行走在“教课文”的路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拿到一篇课文,针对里面的内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析是老师们的常态教学。和“繁琐的内容分析说‘再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读后感·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呢?读了这本书,我厘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语文课究竟教什么?也就是要处理好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本体性任务落实的关系。
(2)要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这里强调了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按照儿童认识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来确定。
(3)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教学设计上就要大胆取舍,删繁就简。
读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不禁让我对自己之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说好的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是不是太过于敷衍、牵强了呢?检查字词,理清脉络,分析句子,体会情感,揣摩写法,概括中心……看似面面俱到,可看看孩子们平时的日记或习作,不得不质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提高了吗?可见,如何做到“理解”与“运用”并重,至关重要!
结合所读内容,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不管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其本身都离不开文章本身,关键是把握好“度”。例如:在第二个“基于团队协作的教学设计及研讨”中,于凤致老师为了避免教学无重点现象,对教学目标做了大的删改,重点突出词语教学,训练学生运用词语说一段话,但在实际指导和操作中,却脱离了文本语境,造成了学生“说一段话”的难度。由此可见,由分析课文走向“理解与表达”真的不容易!
总之,阅读教学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让教师的教学目标上升到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高度,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探究和实践!
这本书自放假前刚拿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每读一9章都会有一次教学理念的触碰,每读一节都会有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每读一个教学课例都会有一次亲临课堂的感觉。
我们教学一定要紧紧围绕重难点进行,教学重点确定以后,就是研究如何去教,语文课是使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路径,而课文通过丰富的规范的语言输入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情境化的语言输出来促进课文语言的同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走两个回合,第一回合是通过课文语言来理解思想内容,第二个回合是认识课文思想内容的表达方式,学会运用。从“理解”到“运用”,中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需要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跨越这道障碍。
例如书中举的一个课例,执教教师讲的是人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第一版设计是以“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香港”、“能用简单的话概括段意”、“认识总分段落”、“能围绕一句话写段”等教学内容展开,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讲解可谓面面俱到。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是掌握字、词、句以及灵活运用的技能和相应的学习策略,大致相当于平时所说的语感,其特点是技能内在的规则和程序比较简单,能通过图式教学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并通过一定的变式训练达到自动化程度。语文高级技能,主要是表达方式和篇章学习中的分段、布局、选材、详略等读写策略,大致相当于文感,其特点是内在程序和规则比较复杂,不能在短时间内学会,需要通过各种不同样式的例文使学生逐渐形成相应的心理图式。中段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分层不明显,但是上升到高段以后,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不一定会均衡发展。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增长关键期,这篇课文中的12个四字词语是这篇课文的个性化特色,如果让学生按照总分的段落结构去练笔,对于刚上升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高了一些,但将目标改为掌握运用其中的部分词语来描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这节课中得到发展,如果还能再细分哪些是写美食的,哪些是写旅游的,哪些是写灯光的,学生就会对运用的语言环境进一步明晰。
第二个课例是苏教版三年级的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从这个课例中,我又一次对如何提高学生语用水平有了更深的思考。三年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低潮期”,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加以关注。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就要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搭建不同的支架,层层递进。支架一:归类学习词语,这种方式有利于迁移学习,也能让孩子在表达式迅速分类提取信息。如课例中将表示沙漠的一类词放在一起出示,让孩子们对于沙漠的印象记忆与这些词语相连接,变成词语的“集装箱”。支架二:重组文本语言,奠定表达基础。如在学生说小骆驼的脚掌时,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评价得出“要说出沙漠的环境、小骆驼的本领,并与小红马比较”的结论,这样学生就能清楚语言充足的表达方法,就能举一反三进行驼峰和睫毛的表达了。支架三:创设对话情境,拓展创造表达的时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小骆驼又碰上小红马,这会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教师通过再现画面情境和人物,让学生在交际中转换文本信息,并将自己内化的语言和原有的语言进行有机结合,促进语言的发展。
两个课例都告诉我们解决如何根据文本确定表达与运用的目标,进而引导学生突破表达的门槛。语言表达的训练要凸显学生的表达实践,从扶到放,分层练习,分层落实。理解与表达并重,真的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落实。
去年,在参加“省陪”计划时,我见到了吴忠豪教授本人,他的讲座使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我明白了为什么语文老师“出力不讨好”,懂得了语文老师应该干语文该干的事情,清楚了语文成绩不佳的原因。于是,我开始咀嚼他讲座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每一个例子。于是,我开始购买他的书籍,仔细品读。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我近段时间一直在读的吴教授的书。这本书从“语文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四个章节讲解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这本书是2010年秋季“国培计划”中的12个研讨课例,这些课例是老师们最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是由学员们提出,在吴教授的指导下由学员们自己解决。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就像叶圣陶老人说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者“例子”来教学生学习语文。
从这本书中,我还读懂了什么是“集体的力量”。比如第一章的第一节“理解”与“运用”并重的阅读教学,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开始主题研究,先定一位老师基于个人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内容,再团队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做课的老师在设计教案,上课,然后再研讨,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再上课,再点评。在每一次的研讨、上课中,吴忠豪教授都亲自精细指导。在这样的团队中,他们既分工细致又合作紧密,这样的“集体力量”既紧张而又不忙乱,每一位学员都参与其中,收益较多。这就是使我想起我们的老祖宗总结下的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线多搓绳挑千斤。团结就是力量。
我就在想,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如果我们能这样组成一个个由专家带领的团队,把每一课都这样研讨,实践,反思,再实践,那么我们每一位老师成长该多快呀!我们的课堂该多么得精彩呀!我们的学生该多么的受益呀!但是,诸多的原因不能如愿,不过,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能完成一些内容。
有幸与君相识于“韦慧鸽语文名师工作室”,我倍感庆幸。是您让我感觉到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纯属虚度光阴,是您给我指点迷津。相信此刻的我,迷途知返,为时不晚。
从教以来我一直思考的是“我怎么教?”的问题。曾几何时,我备课时总是煞费苦心的把一篇课文里所能提炼出的与内容有关的问题串成一串进行教学,自认为“串糖葫芦”式的教学方法,完整无缺的内容分析,再加上“别出心裁”的过渡语,这样的语文课堂已经“尽善尽美”。但此刻,爱不释手的捧着你,我却惭愧不已,原来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在盲目施教,误人子弟。
庆幸在这本书中遇到了一群善于思考和研究的名师团队,更庆幸在他们的遇到困惑时有一群资深教授不吝赐教,及时点拨。每一次的品读过后都是良久的思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现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念转变上,而应该进行实践转变。目前我应先思考“我教什么?”的问题,给自己的课堂确定航向,而这航向应该“精准、简洁”,这样有了明确的方向后,才能用好“课文”这一例子,教好语文。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徐家良教授的一番点拨,又使我豁然开朗,原来课文仅仅是语文的“缩影”,我们要用好语文课文,才能达到教好语文的实质目的。
每一次品读,都是心灵的碰撞,引发我久久难以停息的思考,尽管肤浅,但我相信,持之以恒的坚持,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愿与君为友,以期助我成长!
今年在暑假闲暇时我阅读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站在三尺讲台,我总会和孩子们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从中学到知识,产生共鸣。这本书我似乎找到了许多共鸣之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用专题行动研究,根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汇集的12个研究课例。这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的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②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哪“教课文”和“教语文”到底存在哪些差异?在我看来,不管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其本身都不离不开文章本身,也都需要对文章进行一定的分析理解,只是两者的程度不同。“教课文”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这也使得学生的收获仅仅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层次;“教语文”时,教师的教学目标则会上升到掌握语文知识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高度,也就是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教语文”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更能让学生在各方面有所提高。
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吴忠豪教授在第二章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的第三节“科学设置教育目标,发挥例子应用功能”以教学目标的科学选择作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突破口。课文是人教版第六单元《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这单元课文共四篇,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指挥,高风亮节。这座桥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永恒追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把握教学目标,并要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节课我明白了语文课应该学语文而不是学课文,应变“阅读中心”为“读写并重”。要把教学目标的确定作为重点来思考。其实整本书让我明白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一“美丽的转身”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多个方面进行改变。我觉得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必须时时刻刻装着一种“转变”的思想,把它落实到教学的每一步。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确认:在“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从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仔细看完我有一些感触。应该更注重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以致用。从长远来看,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很大益处。当然一篇课文只是载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语言训练点。一篇课文也可以有多元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只要一课一得即可,我现在已经在自己的课堂上比较注重这一点了。看了他们的研讨,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后的课堂不能再花过多的时间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了,而应以课文为例,多让学生去运用,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语文真正扎扎实实,平平淡淡,真真切切。我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参的依赖性太大了,没有了教参,我好像失去了教学的拐杖,无法独立教学。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独立备课,尝试着从每篇课文中寻找适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语用点,并依此设计相应的教学,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崔峦老师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才能更好达到这一境界,也才能让学生在语文方面达到更全面、更深远的发展。此时的我也不禁慨然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再远的道路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这探索之路上,只有学习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答案才能了然于心。相信,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不断的更新理念下,我的语文课堂终究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半张纸读后感
雪国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五篇)
零食奴翻身记读后感范文
森林报夏读后感高中作文
半张纸读后感
雪国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五篇)
零食奴翻身记读后感范文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小王子读后感8篇
华南农业大学在天津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江苏高考排名166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烟台科技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318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1338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和云南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贵州高考排名328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1161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东软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黑龙江高考排名106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云南高考排名60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豫章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758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6716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枣庄学院和浙江农林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331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840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河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开学第一天读后感50字
我来自孤独星球读后感八篇
心灵谜码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关于伪君子的读后感
森林报夏读后感高中作文
简爱小学生的读后感
桂林山水读后感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250字
黏液侵袭的读后感
大树读后感
给世界的请柬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读森林报有感
我很重要名著读后感
飞鸟的天空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