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优秀读后感系列

孙小飞老师

  为什么穷人会更穷、富人会更富,而拖延症患者永远没时间?针对这一现象,社会学家称之为马太效应,经济学家称之为稀缺现象,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沙菲尔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重新解读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源稀缺”,发现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也就是,不只是缺鱼,而是缺渔,而缺渔会导致更加缺鱼,如此循环恶化;稀缺这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稀缺心态、资源稀缺的利弊、专注红利与管窥之见、带宽负担的负面影响、权衡式思维、借用与短视、稀缺陷阱、余闲的重要性;稀缺心态:稀缺并不仅仅只是资源和欲望之间的鸿沟,也是一种心态。作者提出,资源的稀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稀缺的心态。稀缺俘获注意力,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还会影响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无论它的存在是以毫秒计,还是以小时、天或星期计。对稀缺的感觉会萦绕在大脑中挥之不去,从而影响我们所关注的事物,影响对选择的权衡,影响思维方式,并最终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比如“专注红利”,更容易集中力量解决当前的难题。但由于“目标抑制”,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只看眼前突出的矛盾,而不看广阔的全局;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它需要关注的事项,并且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不那么有成效。

  落入稀缺的陷阱原因:稀缺陷阱并不限于实物资源的短缺。它的根源在于对资源的'错误利用,从而出现了实际的短缺。稀缺陷阱就是一直在落后一步,一直在偿还上个月的支出。用这种方法管理和使用资源会让我们感觉所拥有的资源变得更少了。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规划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问题,而稀缺则令这一问题变得更为严峻。缺少正确的长远规划以及借用,导致稀缺进一步放大,就像复利一样,使最初的稀缺变本加厉;避免稀缺的陷阱: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同时调整心态,避免稀缺影响到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是逃离稀缺陷阱的希望。余闲可以应付突发事件,心理上可以较为放松,不会加重带宽负担,也不会导致管窥和短视。人们可以考虑长远,不用打补丁,有效的规划和利用资源,制造适量余闲。(计划不要太满);若有可能,应当先思考,首先寻找一次性解决的方案;集中注意时,不忘被忽略的;根据时间的宽紧,安排任务的顺序;将一次性截止日期改成阶段性截止时间。(把我们的任务分段)

  稀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无处不在,且常伴人们左右。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意志而消失,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其的深刻理解来掌握灵活应对的方法,培养足够的认知和技能与之共舞;《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守正出奇,规规矩矩打仗能打和;用多余的兵马创新变通,增加余闲带宽,出奇方可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