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一部宏伟的历史小说,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著作。我在领略了三国时期那些乱世英雄的豪迈、勇猛、谋略之后,可谓是颇有感触。而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是曹操。
曹操,多少年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辱骂和唾弃。起初看到他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时,我也曾一度认为他是一个狂妄、狠毒、阴险的奸诈小人。但在我深入阅读后,我改变了对曹操的看法。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写的《龟虽寿》里的两句话,这,其实就是曹操的价值观。从这篇作品中我们便可以看得出曹操是个拥有鸿鹄之志的人。尽管他也曾有不小的官职,但他并没有活在当下,安于现状,而是有着伟大的理想,招兵买马,讨伐董卓,统一北方。一个有着博大胸怀,心中有着高远志向的人,我想那不叫狂妄,而是豪迈大气。
人们误解曹操的,其实还有一件事情:曹操误以为有人要暗杀他,所以杀害了县令陈宫的朋友——吕伯奢一家。但我认为,那也是曹操的一种无奈啊!在那个狼烟四起的年代,谁能分辨出,谁是忠心耿耿的人,谁又是心怀鬼胎的人呢?曹操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出此下策。所以,我们应该去理解他,而不是骂他恶毒。毕竟曹操那会儿是身处在那样一个人心叵测的时代。
说曹操奸诈的,更是荒诞。曹操的谋略才能在“官渡之战”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袁绍军队声势浩大,而曹操才七万人马,换作他人,恐怕早已吓得不战而降了吧。但曹操沉着冷静,截去了袁绍的粮草,大败绍军。而我们称曹操此举为奸诈,难道不过分吗?军事上本来就有“兵不厌诈”一说,更何况曹操只是略施小计而已!
当然,作者罗贯中的确是将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写的,难免会有些地方将曹操描写得负面了一些,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某人的个别行为举动,就否定了整个人。根据自身的喜好,将过多的自身情绪,带到另一个人身上,这是很傻的作法。
我们应该从曹操身上学习:学习他的志存高远,学习他对人才的爱惜,学习他对百姓的爱怜之心,学习他的文采超群。
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而不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凡事都有多面性,所以,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情。
以上是我读三国对曹操的见解。
已经忘记了上次翻开《三国演义》是何时了?一年前?还是两年前?多少有些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打开过了。仿佛这本书是给我打开中国历史大门,点燃我对历史兴趣的书籍不曾看过一样。从最开始的图画版本,再到纯文描写,再到文言文描述,一步步的深入,还记得那个时候自己是多喜悦,就好像站在旁边看着刘皇叔和曹阿瞒煮酒论英雄,看看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看看诸葛亮满面沧桑无奈的病死五大原。如今回想,感慨万千,那个世界离我已经很远了,但是而今回味却仿佛从未离开,所以呢?想写一篇真正的读后感,就像为那璀璨的大争之世浮上一大白。
这本书分别描写了从东汉到西晋之间将近一百年蜀汉、曹魏、东吴三国争夺天下的历史风云。它不仅记录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还反映了三国社会间相互矛盾引起的战争的严重,概括了三国期间的历史巨变,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乱战,却英雄辈出,涌现出了一批咤吒战场风云的各种英雄人物!有赵云、刘备、姜维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足智多谋的卧龙诸葛亮!
“铃......”随着铃声响起,校放学了,凉爽的秋风吹过我的发丝,校门口正在修路,辛苦了一整天的工人们陆陆续续走了,被罚站的我等到修路工人全部走完时,我才刚刚被老师批评完,我沮丧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上,天已经很黑了,胆小的我十分害怕,心里想着爸爸妈妈还在家里等着我,于是快马加鞭,行前冲去,可谁也没有想到我居然掉进了工人挖的那个坑里,心里顿时就更慌了,眼泪直流更何况掉下时还把脚给崴了,心里突然想起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要像书里写的一样理智地控制突发情况,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于是我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渐渐地我也不哭了,受伤的脚也没有之前痛了,一心就想着要爬出去,可结果依然失败告终,我深呼吸一口气,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对着坑口大声喊:“救命!”终于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有人来救我了!
《三国演义》一直是我最喜欢看的书之一,书中的精彩故事深深吸引着我,尤其是我的偶像诸葛亮先生,他带给我了灵感,给我了自信,给我了从“虎口”脱险的机会。
《三国演义》它在我心里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展示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不敢设想,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用的感受!《三国演义》真的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从小就开始接触了,以前是读少儿版带注音和插图的那种,而现在则是原着。这几年随着知识的增长,这本书也读出了一点门道来。别人总是说曹操是让人搞不懂的角色,我也不否认,但是在我心里他只能排第二,那么第一是谁呢,是有着凤雏之称的庞统。庞统是一个与诸葛亮并称的智慧顶尖的人物,并且就连诸葛亮也说庞统的'智慧是自己的十倍,这样的一个人的戏份为什么会这么少呢?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就死了呢?
抱着这样的疑问,我把六十二和六十三章又看了一遍,果然看出了许多漏洞,从看星象这一点来说,诸葛亮和庞统这种基本不会出错的人竟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答案,并且庞统也已经看出来诸葛亮是故意想让刘备回荆州,才跟刘备说天象这回事,所以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根本就不迷信,迷信只是一个借口,给刘备看的借口,而且刘备还信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备是个迷信的人。再看出发之前的那段,庞统也参加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战役,他的马不可能无缘无故把自己弄翻,如果硬要把它分类的话,这应当归到迷信那里去。但是庞统又不迷信,所以应该可以证实这个结论:庞统是故意的。那故意干嘛呢?装给别人看。给谁看呢?给迷信的人看。那谁迷信呢?刚才证实了,是刘备。六十三章中部也可以看出来,敌方是因为看见了刘备的马才断定庞统就是刘备,这样的话如果把刚才的结论跟这个再连起来,就会很惊人地发现庞统的目的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找死。并且作为军师的他,不可能在决定路线之前连地名都不看,所以落凤坡应该是他特意为自己选的坟墓。
那么他为什么想死呢?因为刘备堕落了,从六十二章中后部可以看出来刘备认为夺了涪关是一种乐事,换成以前的他绝对不会这样。六十二的后部与六十三的前部可以看出,刘备这时所谓的仁慈差点害了所有人。这和那个以前的明白真仁假义的刘玄德已经不一样了。这不叫仁慈,这叫愚蠢。而庞统就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不想在刘备手底下干了。但是以他军师的身份是绝对不能辞职的。然而从诸葛亮寄来的信可以看出诸葛亮妒忌庞统,妒忌心是会害死人的,庞统应该是料到诸葛亮到最后肯定是要对他下黑手,而刘备又更偏向于诸葛亮,所以自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那还不如死在这里。所以庞统的死也是为了诸葛亮证明一点:我不是你害的,我也不屑和你争。
庞统这个人啊,到最后还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我觉得他是一个智者,更是一个勇者。
这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知识,会让我一生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掏尽英雄……”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正是本书的开篇词,然后引入正文。这书中有上百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无数深奥的军事谋略,更是深深吸引着无数的读者。书上记载了昏庸的汗献帝、刘禅,无能的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为人宽厚的鲁肃,仁义的刘备,骁勇善战的张飞、许楮、典韦等,个个描述的生动、形象。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许多个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第一个就是关羽,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唯有忠、勇能够比喻他。他虽然降敌,但忠于故主,一知故主消息,便会不以千里万里相投。这不可是忠,还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很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之后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一名著,给他刮骨疗毒也一点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第二个是一个忠臣,更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智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都是常人所想不到做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当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第三个是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因为大家对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所以作者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但他可是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不仅仅如此他还是个实干家,以往行刺董卓,召集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也对他有了新的看法。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个英雄任务人物更是给了我很深刻的感受,他们有着常人没有的优点,这很值得我学习。
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在我不计其数的阅历中,有一本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我的印象中颇深。《火烧连营》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从而得到了人生的启示。
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刘备一时心急,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草率的作出了决定。所以在与东吴的战争中,刘备一方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采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被火烧连营,将近全军覆没。
我不禁为刘备深感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挣到的气而丧命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的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的兄弟的性命都搭了上去。这对刘皇叔是多大的耻辱!刘皇叔因自己的私人恩怨没有顾全大局。但凡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它都将成为无法改变的过去,自己的结拜兄弟在战场上牺牲,固然会悲痛欲绝,但是刘备应当更加有志有谋的统治蜀国,不辜负自己的兄弟对自己的期望才对。不要因为过去的事情影响现在,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读了《火烧连营》,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因小失大的过错吗?
曾与否,我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一本精美的小本子。我对它爱不释手,正当我还美滋滋的想着这本本子的用途时,一个消息如霹雳般劈中了我:本子被弄坏了。正值气头上的我,找到了“凶手”后也不管她是谁,就朝她一顿骂。她低声辩解:“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是不小心的,我……我就轻轻的碰了一下……”她紧张得语无伦次,我却火冒三丈,一时被怒气冲昏了头脑,居然提出了绝交这么过分的要求。她在心中也明知我不讲理,便一咬牙说:“......绝交就绝交。”打那以后,我们再也没说过一句话。
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懊悔,后悔当初自己太冲动,竟因一本本子这样的小事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虽然过去遇到了许多波折,但是正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所以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频频出错。很多人忘记了,我们有改变未来的能力,却没有改变过去的能力。我们不应该沉浸在过去的悲痛之中,而是要展望未来。我们无法改变过去,所以不要再因小失大、冲动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则,你将会失去更多。
暑假读了《三国演义》,罗贯中老先生把三国时期的故事描绘的淋漓尽致,里面不但谋略层出不穷,而且还蕴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罗老先生把这些道理讲的浅显易懂,让我这个十岁的小朋友也深受启发。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赤壁之战,我从中悟出:做人不能太自大。
曹操统一北方后,志得意满,于是发动百万大军南下,意图一统华夏。大军随后水路并进,直逼江南。当时的刘备和孙权力量都很弱小,双方加在一起的军队都不超过十万,单方面就更难抗衡曹操了。只有联合起来,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有的一拼。
于是,在诸葛亮和周瑜、鲁肃的推动下,孙刘结成联盟,并且把赤壁定为决战之地。接下来,孙刘和曹操双方斗智斗勇,好戏连连,草船借箭、连环船、借东风、离间计、苦肉计纷纷上演,大战一触即发,孙刘联盟用火计攻入曹军营寨,曹军大败,曹操也在部属的护卫下狼狈撤退。
在败退途中,也有故事。曹操冲过吴国大将吕蒙和凌统的拦截后,到达一个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之地时,他见火光渐远,心神稍定。突然仰面大笑,并且说他不笑别人,单笑诸葛亮和周瑜不会用兵。如果是他的话,定要在此处设一伏兵。结果,话没说完,赵云就杀了出来,使曹操减了不少人马。
曹操继续逃跑,途中选了一个地方准备生火做饭。这时,曹操又仰天大笑,笑诸葛亮和周瑜无才。结果,张飞飞马冲出,使曹军损兵折将。
曹操只得再次跑路。但曹操并没有吸取教训,逃到华容道时,又嘲笑诸葛亮和周瑜,结果笑声引出了关羽。这时曹操笑不出来了,关羽的武力他是最清楚的,吕布挂了之后,关羽就是武圣了!于是,曹操打起来感情牌(曹操之前有恩于关羽,赤兔马就是曹操送的),好在关羽是义重如山之人,放过了曹操。
曹操作为三国时间的枭雄,在军事、政治和文学上都颇有建树,但却因为自大,导致了赤壁之败,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曹操本人余生也没有太大的作为。
反省下我自己,也存在自大的情况。比如上次数学考试,我觉得有道题很简单,就没有认真审题,结果却被扣分了。还有7月份的演讲比赛,爸妈都让我多练习,但我认为自己没问题,当初海选时,凭借演讲视频就通关了,决赛肯定不在话下。结果是,决赛现场高手如林,我止步于决赛。
看了曹操的故事,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还是要谦虚一点,做人不能太自大。
儿时,我喜欢战场上的气势,特别是英雄手持兵器与敌人混战时,我更是如痴如醉。因为驰骋在沙场上的英雄风范,我为之酷爱。也因此我爱看《三国演义》,爱看它那气势磅礴。
时光的流逝改变了我的想法,我越来越觉得《三国演义》叙述着悲情,叙述着伤感……
在东汉末年腐败无能的统治下,引起了一次黄巾起义的反抗。然这支替天行道的起义军是辉煌的,也是失败的。在辉煌的过程中,他们曾打进幽州境内,这无疑是一项壮举。但是辉煌过去,失败便接踵而至,黄巾起义被镇压了下去,一切都前功尽弃了。可立了功的不是谁,而正是我所敬仰的刘备,关羽和张飞!看到这,我愕然,在每个朝代的末期,都是战火蔓延,英雄好汉从来都是主持公正的,可这里,三位英雄却把正义镇压了下去,岂不悲哉?
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期里,有多少文人墨客被之埋没,又有多少忠臣良将被之残害?在这个百年之久的历史变迁中,战火焚烧到整个中原,民不聊生的中原大地上难道就没有人能快速地摆平这场战争?有,也许在被埋没的人之中,在被残害的人之中。但是,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总会出现:原来是持正之人,却被吕布所害;华雄曾是一代战豪,只因不敌关羽;孙坚是江东猛虎,却死于非命……虽说战乱总会有人死逝,可在万古长久的历史中,有哪一次战乱是和三国时期一般惨重的?这,便是莫大的悲哀。
在我们的固定思维中,像《三国演义》这样的书籍,作者写的意义无非就是叙述一下战争、人物与历史。可纵观一部《三国演义》却发现,无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多么突出,战争的场面多么精彩,作者的目的无非只有一个:讽刺当时的社会无能腐败!这虽是一个对于战争描写的书,最终包含一个悲伤的含义,因为在作者的心中总记录出了些许无奈与伤感。
最让我情感上受到伤害的还是《三国演义》的结局:光三国的成立,历代英雄就已呕心沥血了。在剩余几十年的战争中一批文成武将为了自己的国家的统一中原都献身了,最后却还是西晋在乱世中统一了中原,一个不曾是三国鼎立中的国家!三国之王饱受艰辛,费尽心机,才得以分得三分之一的天下,最后却又难保国家,在这儿,难免会让人心酸。关羽、张飞、诸葛亮、鲁肃……这些为各自明主出谋划策,助攻帮守,千古流传的一代豪杰,却都是国破家亡之人。
《三国演义》最后的结局是:不是三国共存,也不是三国之一称霸。看到这儿,难免让人悲从中来。
等到姜维连夜差人修好栈道后,整顿好军粮兵器后,调遣好船只后。又一次向后主表奏,说他要率军攻打魏国。后主刘禅看表奏之后,表示他很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让姜维去带兵攻打魏国。每次我看到他决策一件事情,不是被宦官左右,就是各种犹豫不决。从未有过自己的决定,也从未有一个当好君主的模样。真是丢他爹刘备的脸。
谯周给刘禅说,请一定要阻止姜维进军攻打魏国。我夜观天象发现,这次出行很有可能出现大篓子,所以还是不要让姜维打仗的好。后主听了后,就说让姜维试一试,如果打了败仗就再阻止他。谯周听了后,就回家装病不上朝了。我看了这些内容,发现一件事,你们古人都好装病,一旦遇到挫折。你们古人的心灵就那么脆弱,不堪一击吗。不过诸葛亮也装过病,但他装病,是为了让刘备当上皇帝。那个时候,大臣们都想让刘备当皇帝,但刘备就是万般推辞,最后呢,还不是当了。所以说,这种事,推辞的不了,不如直接接受呢。
姜维临出发前,问他的部下廖化说:我现在出师,一定要恢复中原,我应当先攻打哪里?廖化也是个老实人,直言不讳,直接说这仗没法打,我没法决策。姜维听了后生气啊,直接让廖化留守汉中。自己决定去洮阳。廖化啊廖化,你说你,刘禅都说让姜维带兵出去打仗了,你这个时候再说,这仗不好打,我没法决策。任谁都会生气,更别提姜维。
邓艾和司马望(又是你俩)那个时候正在谈兵,听说这件事情后,就派人去打探姜维要去哪里。司马望知道蜀兵都往洮阳去了,就问邓艾,姜维多计,难道是假装攻打洮阳实际上是攻打祁山呢?邓艾这个聪明人,一看就知道,姜维这是要真的攻打洮阳。
司马望知道后,肯定是各种好奇。邓艾就说,每次姜维都出现在咱们有粮食的地方,现在洮阳那里没有粮食,姜维一定料想我们只守祁山,不守洮阳,所以他才攻打照样。如果他得到这座城池,他就可以囤积粮草,联结羌人,缓缓图之。司马望又问了,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司马望真的是好爱问问题啊。邓艾也是真的喜欢回答问题。邓艾说,咱们可以先撤走这里的军队,兵分两路去救洮阳。距离洮阳有二十五里远的地方,有一座侯河小城,这是洮阳的咽喉之地。你引一军在洮阳埋伏,偃旗息鼓,大开西门。我再引一军埋伏在侯河,这样一定能大获全胜。
他们计划好后,各自按照应定的计划行动。只留下一个不出名的将军留守祁山寨。
学生时,读《三国》看到的更多的是战争和计谋。现如今,再读《三国》,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为人处世。 步入三是而立之后,我们越来越感叹这人生啊,其实书中一切皆有提示。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关羽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人人都说做人要学刘备。刘备的成功并不是他自身有多大的才能,而是他做人的高明,让他一步步走上高台。书中有一段写到,赵子龙单骑救主,当赵子龙独身一人把刘阿斗就回来站在刘备面前时,刘备居然把阿斗掷于地上,表明我的儿子没了不要紧,要是你赵云出事了,我的损失可大了。这刘备是多么会做人啊!儿子已经救回来了,但仍要表明自己对于子龙是多门看重,赵子龙听了务必要加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呀!还有一段,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事业上的成功与我们为人处世有密切联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不同于一般是史书,也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同时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它既带有真实性又带有情感性。
读完了《三国演义》,我不但可以回顾了三国战乱时期的历史,也体会到那时代的一些思想文化意识。
我也阅读了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评论著作,发觉大多数都涉及到有关这本书的思想主题,而且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也一直争论不休,主要体现在几大学说当中,如:“正统”说,“民本”说,“拥刘反曹”说,“忠义”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说,“理想人格悲剧”说,等等。
我认为,以上所述的各种学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不可以全盘否定,也不可以全盘肯定。但无论那一种学说,他们都只是从自己所认定的一个角度出发,不能全面的概括《三国演义》的丰富思想意蕴。如果将各种学说综合起来,或许可以形成具有整体性的文化内涵。
虽然《三国演义》没有一致的主题,但它所展现的总体思想倾向是一致的。我觉得上述繁多的主题当中,绝大部分都是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一种表现,如“正统”说,“民本”说,“忠义”说等等。从作品中对英雄人物的行为事迹可以体现出来。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创始者是孔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经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而孟子在伦理学上提出了“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了君主“保民而王”、“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些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身上明显地体现出来。
刘备常怀匡扶汉室之心,虽然占不了“天时”与“地利”,却占稳了“人和”。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人和”也就是得人心,是否能得人心,就取决于是否“得道”。在作品中,说到刘备“得道”之处比比皆是。
我觉得“刘玄德携民渡江”这感人的一幕是最能显示刘备宽仁爱民,慈善宽厚的品德。刘备屯住樊城之时,兵寡将少,抵挡不住曹操强势的攻打,只好弃城而走,却又不忍心抛弃百姓,于是“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刘备在船上看见众民仓皇逃难的悲惨景象,痛心疾首,想投江自尽,幸好左右急忙劝止,“闻者莫不痛哭”,这可见刘备爱民之深,救民之切,做到了“保民而王”,但绝对不是为了“买民心”而做作的。其仁义之心,人臣共知,日月可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啊,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多少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啊!但是在我看来三国时期才是英雄骤出的高潮时期。可惜我们现在离那时太远了,想了解这些故事,只能从书上了解了。
《三国演义》就是一本描写关于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的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一是成功刻画了当时许多英雄豪杰的人物形象,例如: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和义绝关羽等英雄。二是描写了一幕幕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其中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关键性战役最为出色。作者描写战争画面,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方各面,例如:双方的战略计谋、装备对比、数量对比等等。写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尤为吸引读者的眼球,体现出战争的激烈与紧张。
关羽,是一名虎将,“万人之敌”,不仅如此,他还恩怨分明,十分讲究信义,是一名以“忠”、“义”著称的英雄。他在《三国演义》中在下邳被曹操俘虏,并投降与曹操,但仍心系于刘备,于是与曹操约三事,约定在找到刘备后便离开曹营。但曹操仍旧对他情深意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关羽于是感到对不起曹操,于是在邻走前替曹操斩杀了袁绍营内的两位大将,颜良、文丑,解白马之围。虽然这里有些事情是虚构的,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关羽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和曹操对关羽的情深意重。关云长可谓是三国第一义将!
赤壁之战,乃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典型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全书最重要,也是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一场战役。最终是曹操兵败,逃回北方,孙权和刘备各自得到荆州的一部分。战前曹操占优势,军队士兵有二十多万,而孙刘联军只有五万多,这差距多么大呀,就算曹军乃北方之人,不习水性,但是联军获胜也是一个奇迹!在《三国演义》描绘的这场战役中,具有伟大贡献的人是周瑜、诸葛亮、庞统和黄盖。周瑜与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还有庞统的连环计等等,都是这场战役能够胜利的关键。虽然演义中还是有夸大的现象,但赤壁之战仍是三国时期标志性的战役!
虽然《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本作品,但虚构成分极多,我们阅读它时应该以文学的角度来欣赏,要以史实为准,切莫混淆!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小王子 读后感
罗曼罗兰名人传读后感400字
星际信使的小学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手记六读后感
小王子 读后感
罗曼罗兰名人传读后感400字
星际信使的小学读后感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小王子读后感8篇
华南农业大学在天津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江苏高考排名166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烟台科技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318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1338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和云南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贵州高考排名328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1161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东软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黑龙江高考排名106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云南高考排名60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豫章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758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6716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枣庄学院和浙江农林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331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840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河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开学第一天读后感50字
我来自孤独星球读后感八篇
心灵谜码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关于伪君子的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手记六读后感
幸福读后感作文500字四篇
关于读孟子有感优秀范文精选
创造自己读后感范文四篇
朝花夕拾第4章读后感
生命读后感作文700字
我能管好我自己读后感(通用11篇)
五年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优秀读后感(通用8篇)
有关幸福读后感作文800字四篇
关于金锁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