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读后感范文

刘莉莉老师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 篇1

  常听书友说要多读经典,尤其是爱好写文的人要多读读八大家的文,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毋庸置疑,八大家的文章,代表了古代散文写作的巅峰水平,文辞优美,叙事生动,逻辑清晰,道理服人,什么时候读来都是享受。

  最近读了大家小书系列的《唐宋八大家》,书中精选了八大家的文章,针对每一篇选文,前有题解,后有注释和译文,辅助阅读,更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在阅读选文之前,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作者葛晓音,用60页的篇幅,对唐宋八大家做了一篇精彩的介绍,不但简要梳理了散文这一文体的形成过程,还对八大家各自的写作风格和对散文写作的贡献做了分析和论述,对阅读八大家的文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读八大家的散文,首先体会的是文字的美感,言简意赅,朗朗上口。而这种美的形式,从不喧宾夺主,恰恰是为了文章的内容服务的。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不似骈文词藻华美、内容空洞,而是用诗化的语言去表达实质的内容,语言优美又言之有物。这也正是八大家的散文得以流芳千年的根本。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代的交通远远落后于今日,而八大家在官场浮沉之余,都愿意践行亲身实践的原则,不辞劳苦,寻师访友、踏青交游。于是后世才能读到《赤壁赋》、《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精彩篇目。写景生动,比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短短50来字,潭中灵动的鱼儿如同在眼前。

  八大家提倡形式为内容服务,他们的文章往往抒发胸意、阐述道理,发人深省。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写人,更注重人和事背后的问题思考,篇末往往点出一定的处世观点或者生活哲理。这种注重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如今经常被提倡的。我们都希望自己不要盲目从众,遇事能够做到客观思考、公正对待,八大家的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八大家善于阐述观点、讲道理,他们的逻辑能力非常强。不管是从所思所感中引发人生感慨,还是从某人某事中进行引申论断,他们所作文章都善于紧贴事实、自然过渡到下一层意思,顺序递进,论述周全,非常具有说服力。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就是典型的例子,一百字左右的小文,分为四大句话,讲述四层意思,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令人信服。再比如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和“不赂秦”国家两方面来分别阐述,支持“赂秦”导致六国破灭的观点,堵住了别人用“不赂秦”国家来反驳他的可能。他们缜密的思维、优秀的逻辑能力都体现在精悍的文字里。在逻辑辩论上,他们都是好老师。

  读八大家的文章,不管是用词遣句、写景状物、叙事写人,还是阐述观点、逻辑辩论,都能够学到很多,是享受也是学习。他们的文章,作为千古散文写作的典范,值得我们反复去体会和揣摩。好文不厌百回读,总有新意。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 篇2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历来为人称道,久传不衰。对于其中的一些篇章,我们可谓耳熟能详,比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赤壁赋》等篇。韩柳处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直面骈文盛行的现状,大力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扭转了唐初浮靡文风的不良影响,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风气。有宋一代倡文偃武,文人创作一时为盛,蔚为大观,然则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以欧阳修为首的有识之士,既继承韩柳,又对唐末宋初的古文不良倾向展开批判,将散文引向正轨。八大家作为文坛领袖,勇于担当,革新文坛弊端不遗余力,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阅读唐宋八大家,不仅要欣赏他们敏捷的才思、巧妙的构思,还应该学习他们辉耀百代的人格力量。在葛晓音著的《唐宋八大家》的同名序言中,对于八大家有着极为准确、翔实、生动的介绍,读了序文,再读正文,有助于理解。

  散文形散而意不散,看似无甚相关,而构成全篇要素却不容割裂。百花文艺出版社创办的《散文》期刊,是当今散文创作的风向标。其语言的丰赡华美所在皆是,读来颇为享受。然而,如果读得多了,读者想必也注意到了其中的文字篇幅,大多冗长,拉拉杂杂。美则美矣,失之篇幅过长,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免有过眼烟云之慨。反观八大家的文字,增一字则多余,减一字而不足。文章大多短小紧凑,其文字锤炼之深岂今日之深非今天的一般作家可比。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一文,曾经反复修改,征求过别人意见。这不免令人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白每成一诗,必亲自读给不识字的老妇听,只有老妇听得懂了方才定稿。欧阳修也是这样,对自己要求甚严。《醉翁亭记》的开头是这样的:环滁皆山也。区区五字可以说极为简练,给人印象深刻。可读者不知道的是,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反复斟酌仍然不满意。他让人把文章抄写了六份,郑重张榜征改。原来的开头是这样的: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大家想想看,如此具体的介绍,光是这么多山名,也够让人头疼了。欧阳修虚心听取意见,终改为我们今天读到的样子。不止是欧阳修,八大家对于散文创作莫不如此。常读这样的文字,对于我们也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益于我们改掉写东西冗长抓不住重点的毛病,岂不一举两得。

  八大家的文字精炼耐读,早已是不刊之论。而八大家的为人亦是后世楷模,可资借鉴。我们都说,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关乎为文,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们透过八大家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他们高尚正直的品格,如沐春风。动情如韩愈,一篇《祭十二郎文》写得哀感天地, 令人动容。优秀的文字都是一脉相承的,自古皆然。书法大家颜真卿的那篇《祭侄文稿》同样也是一篇祭文,其中的真情流露,与韩文如出一辙。洒脱如苏轼,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三字,透过优美的文字,一个乐观知天命的文豪形象跃然纸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真千古浩叹!不必多说了,翻阅这部薄薄的八大家选文,让你沉浸其中的绝不仅仅是文字,还有人格。

  作家冯书根在通读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后,曾感叹地说:“为什么这八大家的散文时隔千年,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被一代又一代读者吟诵传唱,经久不衰?”在他看来,散文是一个声音呼唤一个声音。作者与读者在文字旷野里相遇,更是散文独具的殊胜之处。在散文的辖区,笔勾往事,文露真情,作者与读者携带各自的行囊,各补各的人生破网,却在某个神秘时刻,在文字里相遇,彼此相视一笑,挥手一别。说得真好,我们与古人在文字里相遇,无论欢笑,还是悲伤,可感可知。文字世代连续,思想千古如新。好文字,好情操,好思想,都弥足珍贵。

  唐宋八大家的风采永存,今天我们读他们的散文,是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也是自身的一种升华。葛晓音的题解、注释和译文都无懈可击,对于读者理解原文必不可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 篇3

  我对唐宋八大家是很有感情的,因为我的硕士论文就是研究韩愈散文中词语的,当时研究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没有这些大家们,历史应该会苍白很多吧。然而,我也就是仅仅研究韩愈散文中的词语而已,对其却无力做更多的研究,更不用说对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散文名家进行研究。今日,得以看见自己仰慕已久的葛晓音先生对唐宋八大家的论述,心中甚是高兴,于是就着窗外的雨声沉入了书中。

  《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可以称得上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小史,葛先生在书中显示对其做了简洁但学术性非常强的概述,然后选取了每个人几篇典范散文,每篇散文均由题解、正文、注文及释文几部分组成,其题解内容详略得当,注文和译文准确精致,能看出来葛先生是在用心解读这些文章。

  唐宋八大家的史实是一定的,但其思想与文章的解读却因人而已,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去解读八大家的思想与文章,其内容会影响读者对唐宋八大家史实的评判。所以我一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在选择相关的书籍时,还是应该选择大家、名人的著作的,毋庸置疑,葛晓音先生的这本书就属于此列。

  《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追根溯源,从先秦写起,逐渐引入唐宋八大家与其散文,在葛先生的笔下,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对唐宋八大家的研究之深之广,他们的生平、著作及历代人对他们的评价,都被其巧妙地串联在了一起,把文如其人的特征论述的充分到位,体现了作为一名著名的学者,葛先生的功力之深。

  在当前传统文化建设轰轰烈烈进行的时期,在国学兴盛的今天,如何引导一般的读者去学习古文,去了解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更是学者的事,是学者将其科研反馈中小学教育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这本书浅显易懂,所选古文经典有内涵,不仅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也适合一般水平的大中院校学生阅读。是一本非常有用的著作。至少,就我而言,很多我读过但是遗忘了的唐宋八大家名篇都聚在了一起,今日再读,配以葛先生的题解等,自然是事半功倍。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都是一本值得拥有的书。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 篇4

  纵观中国古代散文的大河流淌,不得不令人感慨一代代文人雅士的前赴后继,上下求索。正是有了他们的沥血歌咏,中华文明方有如今的血脉传承,气韵延绵。先秦和唐宋的两次高潮掀起,更是波澜壮阔,美不胜收。

  刘宁在葛晓音先生的《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中作序: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在众多的评说之中,如何构建框架,梳理脉络以及择取精要,无不需要长期浸润其中方才得其真趣,不入深山岂知林密,观水有术的前提是熟知水性,在这一点上,葛晓音先生是当得起的。

  先生对于《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的编选,基于她对八家人与文的整体把握与品评,在此之上又有逐篇文章的细致解说,使得全书脉络清晰,气韵贯通,这也是一家之言的好处所在,不致出现割裂与冲突。

  当然,相较于每篇文章的剖析,我更喜欢的是先生对八大家的总体言说,千人千面,胜景无限。

  就以对每家的概括而言,开篇即是“唐世文章,首称韩柳”,先生从古文运动的发起娓娓道来,又细数韩愈、柳宗元的生平,引用苏轼对韩愈的称赞:“文起八代之衰”,就韩愈的贡献而言,先生认为他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尤其是“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个性与激情尽显。就散文的文学性而言,韩愈贡献卓著,其丰富多变的表现风格,更是一扫之前的平庸寡淡。相较于韩愈而言,先生对柳宗元的评价是,“思维的精密和论锋的锐利超过韩愈,只是不如韩愈从容浑厚,规模阔大”。仿佛一个是大军作战,一个以出奇制胜,异曲同工,各显神通。

  接下来的“宋启文运,功归欧阳”,谈到欧阳修所写记叙文“委婉流畅,摇曳多姿”,为人心胸开阔,游记也开朗高远。先生是在评述前人美文,而我们读先生的文字,何尝不是美的享受。漫步此间,文字带给人的美感,真是难以言说。文如其人,在先生将王安石与曾巩的比较中,同样能清晰地看到这样的影像,曾巩的“平稳雅洁,心平气和”,王安石的“锋芒犀利,言简意赅”,尽在字里行间。

  在这样的基准之上,先生编选的八家之文三十余篇自然有她的取舍,而解说的方式也精简扼要,条块明晰。一是题解,二是字词,三是译文。此间看来,先生做派几近男子。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