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1篇)

阿林老师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

  撒哈拉沙漠是人人皆知的著名大沙漠。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难以想象在这荒芜,要水没水,要食物没食物,要环境没环境的地方,竟然也会有一群人在那里居住着,像我们一样生活着,只是没有我们这样好的环境罢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了撒哈拉沙漠的另一面,也为撒哈拉威人的居住环境而惊叹。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三毛与丈夫荷西一齐来到了著名的撒哈拉沙漠生活。三毛对撒哈拉的生活十分感兴趣。撒哈拉威人与阿拉伯人很相似,不论是衣着信仰,还是对于男生与女生不平等的看法,它们都是一样的。在那里,却也住着西班牙人的移民。虽然在这种地方,可不论遇到什么事,三毛都不会退缩,都会十分乐观的理解,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勇敢,也很有善心,这是普通的人所不能拥有的,也是我最佩服的。

  而且她在那里呆了那么久,却一向以一个新鲜,不厌倦的目光看待撒哈拉,总能发现新鲜事物,那一双“慧眼”值得我去学习。撒哈拉威人所处的环境在大沙漠之中,没有过多的淡水,咸水却不少。作为一个在好环境中生活惯了的人,突然被扔进大沙漠,必须会难以承受那里的风沙漫天与各种离奇古怪的习俗:比如说把照相机当做收魂器,女生都要包好头巾,宁可死掉也不去医院看病,10岁不到也能被嫁给别人,十万八千年不洗一次澡。而男生呢,相比女生状况就好多了。

  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三毛对沙伊达的态度。沙伊达遭人侮辱,被人讽刺,却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依旧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沙伊达信仰天主教,却不信仰回教,使撒哈拉威人认为成她对自己民族信仰的背叛,竭力所能的侮辱她。三毛却尽力的帮忙她,以至于最后也被人厌恶,可依然故我,与沙伊达一样,不去在乎别人的目光,依然帮忙她,信任她,这点十分令我感动。

  在这种环境下,三毛以一种愉快的眼光去看那里的人情世故,没有批评与讽刺。就算是这样,她也依然能够一点一点的将自己的家装修得像一个小小城堡一样,成为这沙漠之中一道独特的景观。抱着一种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态度来干任何事情,让我大为敬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

  三毛的作品让人感觉很真实。从真实入手,围绕真实生活写作。

  开篇,是母亲寄给三毛的一封信,信中和所有母亲相似的对女儿生活的担心,挂念。其中,提到全家人为女儿第一篇刊登到联幅上的“沙漠中的饭店”而兴奋不已。能看得出来,家人以三毛为荣。十分赞同她的写作,也支持着她的生活方式。

  看到题为沙漠中的饭店,原在想,沙漠中有饭店不是很正常么,以这入手,会写得出什么。但是,资料另我为之一震,原来“饭店“是她自己的家,她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能把家里寄来的粉丝煮成好多菜色,还做了紫菜卷,她的丈夫误以为那是复印纸卷的,甚是搞笑。他们的日常对话,能感受的到真实却不乏幽默。国界的区别,没有阻碍他们,反而使生活更加充实。

  在撒哈拉这个除了满地黄土还是黄土的地方,他们结婚了,经过繁琐的手续。他们最后戏剧性的等来了结婚。我想,每个女生都期望自己穿上婚纱,风光得结次婚,但是,三毛夫妻那天穿得很普通,荷西没有西装笔挺,三毛也只是穿了简单的衣服。婚礼简单中的简单。没有一个血缘亲人在场,但是他们似乎也不大在乎,或许他们的心早就约定一齐。对于结婚礼仪只但是是个形式,三毛是个并不喜爱繁琐的人,追求自己的简单。个性自由,更不拘于小节。

  不得不佩服三毛这个人,她各方面都会一点,可谓玲珑八面。她在当地当有时候是一个“小医生”,由于当地思想极为传统,许多妇女得病之后宁死也不愿去医院,只正因医生是个男的。看到这,实在可怜那些落后地区的妇女,她们没有尊严,没有地位,没有学习的权力,辛苦一辈子,脑袋却没有一点知识。甚至当地女性连数数都不会,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可怜可悲啊。但是,三毛对那些周边妇女的帮忙很大,她用自己各式各样的药,帮别人治点小病。

  说起当地女性的可悲,其中有个小故事是娃娃新娘,听到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小孩子过家家酒,小女孩成为新娘,在我们的意识中,这只是游戏,但三毛叙述的是一个真正的娃娃新娘。女孩才十岁,就在所谓的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一个素未见面的青年男子。十岁,在我们眼中那是最单纯,最开心的时刻,不用忌讳做错什么,是每个父母心中的宝。但是沙拉威可怜的女孩才十岁,就被“卖”为人妻。故事中,不时写到女孩的无奈,三毛的“愤怒”她极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场面,却也为止无奈。

  故事中还提到了三毛与丈夫因寻化石而落入险境,在危急关头,三毛的急中生智,她过人的胆量得以体现。还有沙哈拉威女生的洗澡的故事,很好笑,却不免让人深思。还有一个为爱追求得疯狂的可怜男子。让人可怜又可恨啊。

  三毛与丈夫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虽然住在贫困区,但家里的装饰,都是由自己辛苦布置起来。用棺材板制成桌子,书架等。但确实是充满艺术。他们在精神上追求,不拘于物质的消耗。不富裕,甚至说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世界却是丰裕的。正本书一向让人沉静于淡淡的真实喜悦之中。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

  三毛的文字从感觉上让人觉得很舒服,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却不留痕迹。我一向都很排斥那种用华丽的辞藻堆积起来的文章,觉得都只是一些花拳绣腿,华丽但没有实际的好处,印象中,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也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澜壮阔。《撒哈拉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正是如此!!

  《撒哈拉的故事》描述的是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经历,从中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三毛的乐观、热情、快乐的心境。其包内含《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以及《白手成家》这些篇章。

  在《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与荷西间的妙语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荷西无意发现三毛藏的所谓的“喉片”—————猪肉干很好吃后,竟像小孩子一样偷了一大瓶送给他的同事,弄得那些口馋的同事一见三毛就不停的故意咳嗽,想再骗猪肉干吃,还包括回教徒在内!最后,当三毛用小黄瓜代替笋做的“笋片炒冬菇”令荷西的老板称赞时,我也跟着乐了起来。“狡诈”的三毛!!

  《结婚记》显示了公证结婚的隆重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新娘为只有一个“骆驼头骨”作结婚礼物和“走路去结婚”的幸福和自豪。“骆驼头骨”作结婚礼物,常人会觉得不这却恰恰显可思议,其实,示出了三毛独特的性格!独特的三毛!!

  《悬壶济世》主要是说三毛做医生,给邻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异独特的方法,或是用中国药书上的老法子,给当地人治好了病。甚至有一次,三毛“改行”做牙医,用指甲油来补人牙齿,而且确实补得那几个不肯去医院的病人牙齿都不痛了,足能够咬东西。这件事荷西知道后,“吓得全部头发刷一下完全竖起来,像漫画里的人物一样”,又足以体现出了三毛聪慧调皮的性格。调皮的三毛!

  《娃娃新娘》则是整本书中,给我震撼最强烈的一篇文章。它讲述了撒哈拉沙漠的一个风俗,就是新娘坐迎亲的车时要被车上的男生一向殴打到男生家,而且说:“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这样拼命打才是好女子”。不仅仅如此,结婚初夜,竟然还公然用暴力夺取一个十岁小女孩的贞操!真的是很令人气愤,真是不公平啊!凭什么男生就有权能够霸占女生,把她们作为自己的玩物?女生又凭什么要屈服于男生,失去自己的尊严?这一切听起来真是荒唐!撒哈拉人以胖为美也就算了,这只是观念上的不一样,但是男尊女卑这难道也能够算作是单纯的观念的差别吗?时代是进步的,大概撒哈拉的简单生活并没有被影响到,但是终有一天,女生不会再受到压迫!从这篇文章能够看出三毛是十分痛恨这个风俗的,体现了三毛是一个个性十分独立的女性!独立的三毛!!

  《荒山之夜》中,荷西差点死掉了。看这一个故事的时候,我真是感到身临其境,被当时的紧张、恐惧的气氛所打动,也感染了三毛当时的那种恐惧心理,与她同急、同忧、同喜……呵呵,三毛的文字渲染力真是非凡啊!

  《沙漠观浴记》三毛离奇的遭遇让我捧腹大笑;《芳邻》里那些邻居的行为让我又好气又好笑;《素人渔夫》中荷西和三毛“用十二倍的价钱在吃自己卖出的鱼”,而后卖鱼的收账单又被洗衣机泡烂,真如同看到他们“又哭又笑”;《死果》则说了十分厉害的“灵异”现象,“这种符咒的现象,就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点在做攻击,它能够将这些小毛病化成厉鬼来取你的性命”看得有些恐怖;《天梯》又描述了三毛考驾驶执照的搞笑经历……一个个故事活灵活现地展此刻了读者面前,其中也能够看出三毛对撒哈拉的热爱。

  读完《撒哈拉的故事》之后,我看到了一个广阔美丽的撒哈拉沙漠,她用一篇篇耐人寻味的小则故事,深刻地描述沙漠中的人情风俗。在保守的观念下,当地的回教徒身受古老文化的局限,令人感到愚昧不堪,却又不禁令人怜惜他们的可悲。在遥远的撒哈拉沙漠中,就有着他们那一群人,与他们的故事。看到了一个快乐的三毛,看到了三毛的美:想象的美、搞笑的美、真诚的美、灿烂的美、丰富的美、深情的美、忧伤的美、怀旧的美……说不完也说不尽,我很个性那些再普通但是的字眼经三毛一组织竟会有如此的美。

  三毛,一朵开放了的沙漠之花,没有任何一种花足以形容她的光彩。始终坚信,三毛是最真、最纯粹的!是最自由、最美丽的!

  三毛,感动人的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4

  看完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很有感触。这本书主要讲了: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去了撒哈拉大沙漠,他们在撒哈拉租了一个房子,在哪儿和邻居发生的;和撒哈拉威人发生的;和沙漠军团发生的;三毛和荷西发生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三毛的文笔很幽默,特别是第一章,看得我哈哈大笑。三毛的描写也很细致,一个小表情,一个小动作都写上去了,这点我们要学习。

  看了《撒哈拉的故事》里的故事,我也对在撒哈拉居住的人有了简单的了解。他们叫撒哈拉威,如果别人用语言伤害了她们,她们就会说:你伤害了我的骄傲。

  撒哈拉大沙漠很缺水,迎接他们的只是黄沙。但三毛、荷西还是要坚持,面对这么不好的生活,还留了下来。他们把自己的家装扮的很漂亮、很有情趣,别人都说他们建成了艺术宫殿。三毛和荷西在那里结了婚。也成了名人,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身上有新奇的东西,都跑来跟她借,如:红药水、刀叉、肥皂……借了也不还,不借还要骂你。撒哈拉威人有很浓的体臭,那些人几乎四年洗一次。有一次,三毛找到一个洗澡的地方,叫“泉”,结果里头臭气熏天,虽然被人热情接待,但是根本受不了,三毛还是在家里洗澡。一直这样,三毛、荷西一直住在沙漠。

  这就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里的生活,这就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大家一定要去看哦!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5

  向往三毛洒脱自由的生活,也欣赏她书中自然流露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不失灵性,能表达的恰到好处,直击内心深处,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我羡慕她和荷西的生活状态,在平凡的世界中活得真实。永远有着一颗猎奇的心。《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她流浪到撒哈拉感受到的不一样的人生。她去“泉水”中看当地人如何洗澡,再去海边看他们如何清理“内部”。他们理智,他们会因为生活拮据而选择出海打鱼变卖换钱。同时也不乏幽默和感性。她会因为荷西不够了解中国而告诉荷西粉丝是春雨冻住后形成的或是尼龙线加工形成的;她会因为撒哈拉威人不论大事小事总找她借东西不还而破口大骂;也会因为芝麻大点儿的小事儿而低头流泪;还会为反对奴隶制度当场向大财主质问。她也亲眼见证了撒哈拉从一个宁静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变成了子弹横飞的是非之地,而她为此却无能为力。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粒沙,然后就有了撒哈拉。

  因为这句话羡慕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他们真的很爱对方,他们的甜蜜爱情应该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吧。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美满的幸福让苍天嫉妒。荷西的意外是上天给三毛开的最大的玩笑,荷西的死亡也成了三毛一生的痛。我总觉得荷西不应该就这么死了,他值得更美好的结局。

  三毛活的浓烈,过的洒脱。她把自己的热情与真善美都留给了撒哈拉。三毛说过撒哈拉是她的第二故乡。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这是一首三毛写的被广泛传唱的歌谣,从小不喜欢学习的三毛选择辍学去流浪,她流浪到了撒哈拉,给我们带回来的“礼物”就是这本传奇——《撒哈拉的故事》。

  百度词条上说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地理上说撒哈拉沙漠形成于二百五十万年前,是世界第一大荒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我想我这辈子不一定有机会去那里,但是因为三毛清新、有趣的文字,让我对撒哈拉沙漠有了重新的认识。

  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用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阅读她的书,仿佛烛光下品着咖啡,久别回来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你们的表情不时表现出诧异、表现出惊奇、表现出欢笑。这里没有编剧,没有彩排,只有真实和有趣,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怀念三毛,希望她在天国,能够继续去“流浪”,继续写下传奇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7

  这些天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沙漠》,感触好多。

  之前,我看这本书总是囫囵吞枣,看到精彩的片段才会停下来好好多看一眼。然而,一个从前毫不知情的作家,在我看来其实并不需要多认真的去读。很快,我竟被三毛轻松朴实的语言所吸引,所牵引,常常是不由自主的想往下看。

  其实这本书并没有很刻意、很特别地突出哪个道理,但是我却能够在三毛生活中发生的琐事,她身边的人,说的语言,都能知道其中包含的感情和韵意。如还没有成年并不想被婚姻束缚却必须要离家嫁给陌生人的姑卡;如一心为爱追寻就算伤的遍体鳞伤也在所不辞的沙仑;如就算对方是杀害亲人的仇人却依然舍己救人的沙巴军曹;如一生为他人工作却无怨无悔、勤勤恳恳的哑奴……

  我想,让他/她们变成如此不堪是因为自己,让他/她们历经约束的痛苦是因为命运。

  每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身份不同,出生不同,出身不同,生活也自然就不同。无法改变的,这是命运。

  而不去争取,不去奋斗,不去努力,苦苦寻求出路,却坐以待毙,那受苦,受旁人冷落,受压迫,是自然的。这是自己。

  这本书就是这样,想表达的不明显,却在朴实的语句中体会到三毛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在她的经历中,我学会了勇敢,也体会到了坚强与乐观。

  这就是这本书的力量。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

  自从读了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就一直对沙漠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次终于有机会和妈妈去了大西北游玩。大西北不仅有辽阔的祁连大草原、美丽的青藏高原、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还有连绵不断的戈壁和荒漠。这次,我们有幸走进鸣沙山沙漠。

  来到鸣沙山沙漠景区入口,远远望去,浩瀚的沙漠像一片黄色的海洋,一头头骆驼,在大漠中慢慢移动的身影,像一叶叶小舟在大海里航行,乘着风、迎着浪。望着人们踩着专为游客准备的嵌在沙漠里的木梯一步步向沙漠顶峰攀登着,好像一条条五颜六色的丝带在舞动。

  走到沙漠脚下,我和妈妈戴好防沙眼镜、穿好防沙鞋,也顺着人流一步步向沙漠顶峰爬去。当脚踩在软绵绵的沙子上,有点一脚深、一脚浅的感觉,好像快要跌倒了似的,心里不免一阵慌张。但是,攀着攀着,发现只要顺着前人的脚印一步步踩上去,就不觉得那么困难了。

  等到我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转过身来发现左前方不远处有一汪碧绿的泉水,形状像一湾新月似的。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月牙泉。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快要登上顶峰的时候,一轮红彤彤的太阳正小心翼翼地向月牙泉边高高堆起的沙漠背后躲去呢。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9

  一片黄色的沙海,没有水,没有太多的植物,只有一群为生活挣扎的人们。八岁就出嫁的小女孩,是文明的落后。每天只供应一桶水,是物资的匮乏。居民们没有见过照相机,是科技的落伍。邻居家的小女孩偷衣服穿,是沙漠的悲哀。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撒哈拉,都是一个风一样的女子作家三毛记录下的故事。

  这本书首先打动人的地方是对异域风景和文明的描写,在书里,你会看到一个你平时所不了解的世界,一个不同的大洲不同的气候里发生的故事。这里的故事虽然有的读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却都是真正生活里的故事。在那个物资匮乏文明落后的社会,没有那么完美的居住条件,那里的人举止也没有特别的大方,那里的故事也是充满了艰难,一个女子竟然钟爱那样荒凉的地方,还有诗一般的眼神望着这片土地。这里发生的任何故事,在她看来都是别有深意的,她的文字里透露着对这些人的可怜,对这片土地的忠诚,这是一部独特的书。

  这本书里甚至没有一句对生活艰辛的感慨,有的只是一个外国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新奇,对这里生活的乐趣的挖掘。这部书里有成群的骆驼,有奇特的风沙,还有三毛自己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的婚礼。这里恐怕就是三毛的第二故乡了吧,其实三毛挺幸福的,在异域找到了自己渴望的第二故乡,遇到了真心爱着她的荷西,还有遇见了一片从未见过的风景。一个对生活非常敏感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细腻的文字了吧。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感悟那个别样的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

  撒哈拉沙漠荒凉而神秘。有时它在狂怒中嘶吼,有时它在夜里静默,却始终倔强地不肯留下一滴泪水。

  因为撒哈拉要把故事埋在沙里。

  沙漠的风无疑是沙漠的主人。三毛只消把耳朵一探,全都是呼啦呼啦、夹着碎石砾凌冽的风,只好把头稍稍往里缩。过了一会儿,又觉得不太甘心,又把头往前伸了一点。深呼吸,再来一次,好,慢慢地静下心来……这次是终于听到了些许声响:滴啦嗒啦喜庆的声音,是谁家的女郎要出嫁了?穿起黑色的长裙包着身子,在男眷即将到来之前裹起头巾。极乐宴会开始了,所有的人开始唱跳,举杯祝贺……全然不知房里俏女儿对即将经历的人事的羞涩忐忑呐!

  风愈来愈强劲,夹带的说话声也越来越清晰了:是骆驼的足蹄,是生病女人的呻吟,是房顶上的山羊和聒噪的邻居……三毛越听越起劲,正欲把脖子伸长一些以便可以听得更清楚些,突然一只大手用力把她往回扯。

  “你不要命啦!”,是荷西。

  “很有意思呢,你要不要来?”,荷西瞪大了眼睛,以示拒绝。三毛撇撇嘴,扭过头来继续听,这时风声却是小了,隐隐约约听不清是妇女沐浴泉咚咚的声音还是卖鱼人吆喝声。

  撩开自制的窗帘,窗外黄沙依然肆虐,模糊间有当地人裹紧了头巾艰难前行,荷西在叫她,她扭过头应了一声,再回头时已不见了人影。

  放在外院子的一尺高的木凳被黄沙埋了一半,怕是过不了多久,连凳面也要看不到啦!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1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三毛,可是真正与她的文字相遇却是很久很久之后的今天。下定决心去了解她,是因为机缘巧合下读到了三毛妈妈写给三毛的一封信。

  “自你决定去撒哈拉大漠后,我们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担心你难以适应沙漠的日常生活。但每次接你来信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

  “所以,这次你去撒哈拉,我和你父亲都没有阻止。明知这是何等崎岖艰苦的道路,但是为了你的志趣和新生活的尝试,我们忍住了眼泪,答应下来。孩子,你可知父母心里是如何的矛盾,如何的心酸!这一时期,我常常跑邮局,恨不得把你喜爱的食物、小玩意儿统统寄上,借着那些小小的礼物,也寄上我们无限的爱和想念。”

  ……

  被这位母亲字里行间的爱感动之余,也让我对这位奇女子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初读《撒哈拉的故事》,就爱上了三毛的文字,细腻不矫情却也浪漫。三毛是我想成为的那种女生,面对自私的撒哈拉邻居她仍努力的搜寻乐趣;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烂漫可爱,“这些交车给我的人,总也忘了问我一个最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不问,我也不好贸然地开口,所以我总沉默地开着车子东转西转”;还有懂她爱她理解她的荷西陪伴。

  三毛的文字带给了我轻松和快乐,同时也让我明白:心中有爱,再荒凉的沙漠,也是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