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有感

马振华老师

《万历十五年》有感

  在书中的这些人,好像身上都带着枷锁,像一个个被固化的灵魂,不知疲倦地想冲破牢笼。最后的结果,都是郁郁而终。其实处于那个年代的每一个人,都处于巨大的漩涡之中,挣扎不开,逃离不了。那个旋涡叫道德。但是今天我们理解了其中的精微奥秘“因为我们的帝国,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是道德。”最大枷锁的所有者,是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在世之日预筑陵墓,在明朝有洪武,永乐,嘉靖,万历也是其中一位。但不同的是,万历帝的陵墓开始修建的时候,他还不足二十岁。“万历所巡视的为自己预筑的陵墓动土于1584年的夏天。这一项巨大的工程微妙地体现了把皇帝不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把它当做一种机构的看法。万历皇帝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决心,但并不缺乏清醒和机灵的头脑,然而他竟欣然接受了这种精神上的活埋。”这才是他真正可悲之处。“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人称为神显宗皇帝,而几百年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而他的两任首辅兼老师俨然是两个极端,张居正锋利,申时行圆滑。无论是锋利还是圆滑的处事风格,目的都是为了万历朝堂的稳固。可惜,历史悠久的文官制度所带来的弊端,以道德代替法律,终究让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张居正死后被他一手培养的皇帝批判,后人也颠沛流离。申时行也不得善终,无法功德圆满。抛去他们首辅的身份而言,精通儒学的他们,将忠君做到了极致。万般皆下流,惟有读书高。如果我是张居正,如果我在1584年还活着,我一定泪流满面。身为读书人,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他所有读书人的高傲,和自己向往的君子之风,在万历皇帝的猜疑中,灰飞烟灭。可是人间再无张居正,人间再无申时行。

  这一切的源头,是当年暗流不断的朝堂,更是绵延了几千年的文官制度。海瑞就是这一制度下最具代表的人物。他是个清官,毋庸置疑。但清官不是万能的。他清廉、节俭、不畏权贵、不屑与官场的腐败之风为伍,这是从小接受的儒家教育的结果。他将道德视为至高无上的准则,甚至在判案过程中依旧秉承着道德原则。“他不是依靠强有力的机构而只凭个人的判断去裁决为数众多、头绪纷繁的争执,其是否能一一做到合情合理,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疑问。”他会失败,毋庸置疑。这并非是他个人之错,政府不用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植民众,而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而遏制法治的成长发育,以抽象的道德代替法律,是极为危险的一种方式。海瑞以一己之力想对抗整个文官集团,甚至在他被免官之时说“举朝之中,皆妇人也。”只会削减他同僚对他的同情。他算是整个文官之中的一股清流,但消失太快。想想三百年后的中国,其实三百年后的中国所承受的苦难,从这里都可以看见。

  书中的李贽,是个不拘于世俗的思想家。他的《焚书》《藏书》惊世骇俗,他本人也同样让人后人褒贬不一。他入了佛门,却不守僧规戒律。仿佛这时间没有一条世俗的看法可以阻止他思索人生的真谛。可他本人又是极悲观的一个人。他关于中央集权的想法十分先进,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这一个小小的观点来看,当时明朝与英国还是可以比上一比的。但是仅存一点点的思想也在官府的压制下消亡了。李贽的行为让我心生厌恶,也不愿在他身上多费笔墨。

  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而我对这本书倾注的心血和严谨的历史态度,着实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