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刘莉莉老师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完了傅佩荣先生写的《国学的天空》,感觉非要写几句不可,否则难言我收获的感受。

  通俗易懂、博古论今、中西合璧是这本书的特点,而且还告诉我们看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地方,要了解他的背景,来龙去脉,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

  可以说,我们社会上的道德和约定俗成很多是受孔孟的观念影响。但我感觉我个人的思想、行为有时候受老庄的影响更多一点。里面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40岁之前,我们要学习孔孟,40岁以后要懂得老庄。

  1、孔子说,要真诚。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绘事后素,一个漂亮的女子不需要化妆,只要穿上白衣服就可衬托得非常漂亮;礼也是白色的,它不是给人性加上什么色彩,而是把人向善的本质表现出来。学习东西要一以贯之,要有一种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任何技能、知识都是触类旁通的,孔子认为这个东西是“仁”,儒家说“仁”是人生的目的,人活在世界上,从真诚开始,主动走向正路,一步一步把自己的生命更大众的福祉结合在一起,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说不惜。孔子欣赏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兮,风乎舞兮,咏而归。”你不能选择别人对你怎么样,但你可以自己选择怎么样。所谓无志于外,有志于内,无志于用,有志于体。

  2、孟子认为人性是向善的,而不是本善。人性有一种善的趋势,只要环境合适,就会体现出来。要与古人做朋友,把孔孟老庄,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这样的大哲学家做朋友,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怎样面对和处理问题,并设想如果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不会跟他们一样选择,或是有不同的想法,这就是阅读的好处。读书要做圣人,而不是为了考状元。王明这样说的。状元只有一个,但人人都可以做圣人。

  3、老子认为世界万物背后都一个“道”,这个道不能说出来,一说出来,就不是道了,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做小鱼不能随意翻动,否则要碎掉的。所以一个统治者如果要治理国家,频繁施政,肯定是难以周全,不是顾此失彼,就是难以久安。“夫物或行或随”,世间一切万物,各具特色,在参差不齐中保持了整体的均衡。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只是想回复到自然如此的状态,否则会留有后遗症。老子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为慈爱,要想母性一样包容、低位。不能为了追求“名”“货”而牺牲自己身体,人说要维持生命的很少,所以要俭朴。做人要低调,这样别人不会嫉妒你,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众人的积极性,即使你无为,也可以办成事情。

  4、庄子认为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人生不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在,与道同游。世间是一个统一体,不要计较得失,只要与道同在,就是人生的目的。人在宇宙中式沧海一粟,一个人在世的时间是一只鸟从漆黑的窗外飞进屋子转了一圈又飞回到窗外的过程。人最放不下的有两个东西:一是空间,我家的地方越大越好,地盘越多越好;二是时间,人往往希望自己获得越久越好。但最终是要结束的。所以时间和空间,包括这个世界上的名利得失,都不要太过计较,最后连生死都不能计较了。我们要计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我们的智慧得到觉悟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眼光提升到一个高度,然后再看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有的痛苦和烦恼大概很容易化解了,就不会局限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了。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2

  "国学"一词能让人想到的是深奥高深以及敬而远之,而一想到"国学"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儒家的孔子、孟子之学说,以及道家的老子、庄子的学说。而《国学的天空》这本书讲的就是儒家的孔子的真诚、孟子的向善,道家的老子的智慧、庄子的逍遥。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讲述,而我所要讲述的只是其中的几个让我感受颇深的分点。

  首先是孔子的真诚,孔子是我们最耳熟能详、最熟悉的国学巨人。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所教授的是什么呢?孔子的智慧又体现在哪?孔子的智慧一是真诚,二是重视知识和教育,给予理性思维极高的评价。"真诚"一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无数次说要待人真诚,但是真诚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书中提到真诚的最高目标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并且说这是人类生命的最高价值,如此便可见要真正做到真诚的难度了。

  在谈孔子的真诚时,有一点谈的是珍惜时间的,这大概算是十分常见的话题了。但在看到其中提到的浪费时间的两种情况时,我感觉很有意思。浪费时间的两种情况,一是无聊,二是一群人在一起说无关道义的话,卖弄小聪明。第一点无聊我感觉这是十分有道理的,无聊便是在那里发呆什么也不做,或者说什么也不想做,白白的虚度了时光。现实生活里我们不就是这样的吗?当我们感到无聊时,我们不会去想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有什么能做,我们要做什么,而是坐在那里放空自己,在那里希望时间飞快的流逝,感觉在等一个节点,等过了那个节点我们就不会无聊,有事可做了。然而,在那里发呆的时间其实也可以做这些事情,但是却让我们白白的虚度了。我们的生活中不应该出现无聊,所谓无聊,只是我们不想去干什么,当我们无聊时,我觉得我们可以去仔细的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干什么,尤其是现在的我们,我们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我们即将面对的是高考,我们没有权利去无聊。而第二点现在也是很常见的,经常可以看到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开玩笑,或者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就是那样也能聊上两三个小时。而在这两三个小时之中所谈的内容,我们可以谈完就忘,这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为那些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只是说些什么让时间过得快些。

  然后就是"诲人不倦"这个词了,书中说这个词可以用于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上级对下级或者是同仁之间。我觉得这个解释很新颖,但又觉得应该是在情理之中,只是我没有去想过罢了,因为我一直以都觉得"诲人不倦"应该使用于老师对于学生的,却没有想过这个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还有同仁之间。然而现在仔细想想觉得的确如此,父母在我们出生之后便开始教我们说话、走路、做人,他们一直耐心的教导不会不耐烦、甩脸色,反而是我们,我们将他们的教导不当一回事,对他们甩脸色。而上级对下级,上级在教导下级做事情时,也会十分有耐心、真诚的教导下级如何去做好事情。而同仁之间互相帮助,也是很常见了,比如说在我们班上,大家互相请教题目的时候,教导的同学大多会十分有耐心的教请教的'同学写题目。

  有一个小标十分吸引人,这个小标是"老师帮不上忙",这其中提到了老师教不的两种学生,一种是自己不愿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人,第二种是乡愿。第一种很容易理解,老师遇到了这种学生那也是真的十分头疼,教也教不进去。第二种"乡愿"是什么意思呢?乡愿是伤害道德的人,是一般所谓的好好先生,乡愿是不真诚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这样的人油盐不进,也是很让人苦恼的了。

  真诚倒真的是一样十分重要的东西,一辈子都不真诚,一直在演戏、作秀长此以往,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脸上一直戴着面具,面具后面的脸也许自己都不认识了,自己脸上带了多少层面具也不记得了。脸上带着面具不管做什么表情都是有些僵硬的,就是因为这种僵硬不真诚的人也只能交到不真诚的朋友。向人请教需要真诚,不然顶着一副虚假的面孔谁愿意真的教你呢?与人交友需要真诚,谁也不愿意交一个心怀不轨的朋友。

  接下便是自我修养,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就是:他不凭空猜测,他不坚持己见,他不顽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胀。而这在现在是十分难得的,因为我们总是会在了解到事实真相前,不自觉地去凭空想象猜测这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有时会在与他人争辩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哪怕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也不会去相信他人、不会去了解他人的想法、解释;有一些人也会十分顽固地拘泥于一种思想,不去接受新的思想,将自己藏在一个圈子里不去接触外界;而自我膨胀是很常见的,有些人因为一点成就,甚至没有成就只是自己的臆想,也会沾沾自喜感觉自己最厉害,这时若有人再去吹捧,那就更了不得了。而孔子却完全没有这四种毛病,也怪不得有着"圣人"之名了。

  而"孝敬父母"这是一个不能熟悉的话题啦,但在《国学的天空》之中给出的解释却是十分吸引人。它首先提出的是孝出于天性,它说孝是我们生就有的,我们天生就有着孝的特性。而且书中提到了如何去孝顺父母,它所说的并不是愚孝,而是仔细地列出了三点: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第三遵守社会规范。有一些人对于父母是敷衍,他们不在乎父母想什么,他们只在乎自己,他们就算是所谓的孝顺父母也只是表面上,心里也许并不那么孝顺;而有一些人他们从不与父母交流;还有一些人是愚孝,他们不管父母说的是否正确都会去遵守;这些都是要不得的。书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那就是"孝与健康"书中的健康并不是父母的健康,而是子女的健康。我们一直觉得孝顺父母便是要让父母身体健康,但是子女们身体健康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因为父母他们总是会担心的子女,子女身体有一点儿什么问题父母都会十分担心,而不让父母们操心自己的身体,这也算是一种孝顺了。法与情这倒是从古至今十分有争议的话题了,而本书中提到儒家的观点是你要出于内心的情感保护父母亲,但是如果法律判父母亲有罪,也不用抗拒,做错事应该负责任,这才是正确合理的态度。也许不用"大义灭亲,法不容情",也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也是一个好方法。

  这本《国学的天空》读完让人受益无穷,书中内容十分详尽而我所写下的只是书中的一点点内容。好的书需要人反复诵读,闲暇之于这本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3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

  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提供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

  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这就找到道家之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