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

刘莉莉老师

  花了三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这本书是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自述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的真实记录书籍,这些前辈也是目前活跃在中国心理学一线的大咖老师,对于同样是心理咨询师的我学习成长颇有感触和启发。

  1.流派的选择。

  我觉得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流派确实跟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经历非常相关,很多人选择精神分析学派,以原生家庭的视角来解释自己的认知、行为、情绪等。有也有选择存在主义学派,喜欢探索生命与死亡、存在与意义。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不同,选择的流派也不相同。我之所以选择人本主义流派,在于我比较喜欢看向现在和未来,我期待探索生命的意义。

  2.心理咨询的本质就是协助来访者觉察自己、看见自己。

  当然,在此之前,咨询师首先要自己能看见自己、觉察自己。不管是咨询师也好、来访者也好,当我们能够觉察自己,我们也就知道自我认知、情绪、家庭、社会环境、文化在怎样影响着自己,于是也就有了自我选择的机会、在调整和改变自我层面也会更加适切。

  3.心理咨询师的学习。

  首先咨询师不仅要学习专业上的能力,还要不断增加生活上的经历和阅历,跳出自己熟悉的`圈子,去体验生命,丰富生命,拓展自己的边界,咨询师走得多远,往往也就影响了来访者能走多远。其次,咨询师需要系统的学习,不是光看几本书就可以,要找自己感兴趣的流派深入研究,要找督导老师做个人体验或者团体体验,要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最后,成长是终身的,咨询师的学习应该永不止步。

  4.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解决的主要是孤独感的问题。东方崇尚集体主义,解决的主要是亲密关系、人际关系问题。西方针对某个问题解决某个问题,东方把人看做一个整体,注意提升一个人整体的层次和意境,各有各好,各有各的优势和弊端,心理咨询起源于西方,做为中国的咨询师最好还是中西结合,但这条路需要坚定、持续学习才能持久走下去。

  5.如何面对来访者的“攻击”。

  咨询过程中有的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攻击,咨询师要能承受这些攻击,要做出反应和态度,但又不能做出让来访者曾经感受到伤害的反应和态度,对于咨询师来说,这本身就是艰难的,就像一个人在伤害你,但你还得继续爱他、对他好、对他关心、给他支持。咨询师就像一个妈妈,而且是一个智慧的妈妈,给“孩子”节制而有度的爱,在这种爱下,来访者才能发展他的自信、自尊、自我认同感。

  6.没有配合的来访者。

  有的来访者到咨询室就是没有那么配合,或许他是没有准备好,或许他是故意不配合,没有一个完美的来访者来等着自己的咨询,我过去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别人主动来了就一定会配合,现在发现,还真的未必是这样,过去还真的存在过有对来访者不理解的情况,现在来看,不管来访者是怎样的状态,首先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与来访者探讨如何建立咨询同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