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杜威读后感2000字左右

孙小飞老师

小猫杜威读后感2000字左右

  对于所谓的畅销书,我基本上不感冒。这书吸引我的地方,一来我也是个爱猫之人,二来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只图书馆的猫。令我不禁好奇地想入非非:如果我去图书馆的时候看到只到处晃荡的猫猫,是否还会专心看书?封面上的杜威,何等可爱,表情平静而友好,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它的故事。

  杜威是一只才出生不久的小猫,在最冷的冬天被遗弃在图书馆的还书箱里,当它被图书馆长薇奇发现时,肮脏不堪,奄奄一息。经精心擦洗和救护后,它带着伤腿,马上做出令人惊奇的姿势——对每一个人表示充满感激和爱,图书馆收留了它。它不久就养成了固定的习惯。每天早晨在图书馆门口等待薇奇的到来,向她招手,然后便跟着她在馆内巡视,挨个儿拜访每位员工,等待图书馆开门后第一个客人的到来……随着岁月的流逝,杜威已经成了小镇图书馆乃至整个小镇的人们不可或缺的伴侣。

  这本书贯穿了好几条历史的线索,除了杜威的一生,还有作者,也就是图书馆馆长的个人奋斗史和家族史,以及美国衣阿华州的这个小镇斯潘塞的一段变迁历史,显示了美国平民的奋斗、坚强和善良,有人说美国精神就是由这广袤内陆朴实善良的人民所代表,而不是如纽约那样的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利益至上。斯潘塞小镇的居民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中,拒绝了屠宰场与赌场,始终坚守着那一片静谧的乐土,核心价值的稳固,得益于一代代的居民对信仰与生活方式的维护。作者说:“我们都是善良、可靠、勤劳的中西部人。我们骄傲,同时谦逊。我们相信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邻居对你的尊重。”浓厚的乡土意识,会让一个平凡的地方变得不平凡,因为每个人的决心与梦想,就是要让他们所生存的地方变得更好,无论它看上去多么小、多么落后。

  薇奇在文中曾写道这样一段话:“你肯定注意过新鲜玉米棒上的穗须。它们如丝缎一般。每根穗须都连着玉米棒的一个点。只有在那根穗须授过花粉之后,那个点才会长出玉米粒。一次一粒,玉米棒就这样形成。要使一根玉米棒长得饱满,每根丝都必须授粉。杜威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它日复一日地赢得人心,每次一个人。它从不遗漏或忽视任何人。如果你愿意接受,它在那儿等你。如果你不愿意接受,它会想办法让你改变。杜威就有那种人格魅力:热情,诚实,可爱,乐观,谦逊(对一只猫来说),还有更重要的,它是每一个人的朋友。”

  杜威没有高贵的血统,奇异的技能,它只有简单的、打动无数读者的心的故事。被人遗弃却依旧充满信念满怀感恩,抛开那些被人拔高的文字后的微言大义,杜威只不过用自己的率真与质朴让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找到你的位置。满足于你拥有的`东西。善待每一个人。过一种好生活。不是关于物质,而是关于爱。爱,永远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于杜威,这个答案是简单的,但对于人类,这时常很难。“不管环境如何,它从不失去信念,从不失去对生命的珍重。它是谦虚的。也许谦虚这个词并不合适——它毕竟是一只猫——但它确实没有傲气。它很自信。也许这是九死一生的幸存者的自信。是那种曾经走到绝路,失去所有希望,然后又柳暗花明的安详。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从我们发现杜威的那一刻起,它就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书里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那些苦苦支撑的小图书馆员工问:“难道我们都养一只猫吗?”薇奇的回答是:“不,你们应该相信自己。”

  和杜威一起的时光,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就是两个朋友依偎在一起,像一双等待鞋子的旧袜子。”杜威的想法,膝头是用来打盹的,只有小猫才在那上面玩耍,当然了,得由他自己来选择跟谁在一起。坚强的杜威活了下来,并且始终如一地带给我们快乐,感动,以及信心,直到他的离开,我知道任何一段生命都有终结的时候,但是在这段生命过程中,我们需要好好地去过好这段时光,即使走到了绝路,也应该有战胜任何困难的决心。

  在看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本书会写到杜威老去的事,毕竟一只猫能有几年的寿命呢,虽然做了心理准备,看到后面眼泪还是止不住。因为我无法不想念起自己那只痛失的爱猫,它还不到一岁,我把它当作家庭成员和至亲那样无比宠溺,曾以为我们会相伴至少十几年,那段时间我十分消极低沉,好不容易才恢复过来,现在想起还心酸。杜威因为身体的顽疾,在薇奇的同意下,被执行了安乐死。当年龄已高的杜威,仍然完美地履行它在图书馆惯常的责任,体贴地穿梭于人群中间,然后精疲力尽地累倒在睡塌上时,爱它和了解它的馆员感动地凝视它——“多少年来,我以为自己为杜威作了这些。当杜威受伤、寒冷和哭泣时,我在那里。我抱住了它。我确保一切都安然无恙。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么多年以来,在艰难的日子,在美好的日子,在所有构成我们生命之书的一页页的那些不被记忆的日子,是杜威在抱着我。现在它仍然抱着我。因此,谢谢你,杜威。谢谢你,不管你在哪里。”

  书中还有些令我触动极大、感受很深的段落——

  我的一位良师益友贝尔医生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痛苦测量计,从0到十。在到达十之前,谁也不会做任何改变。即使是九也不行。九的时候,你仍然畏首畏尾。只有到了十,你才会义无反顾,到了那个时侯,你会知道的。谁也不能替你做决定。

  我在一个朋友那里亲眼目睹了这一事实。她怀孕了,她那个虐待成性的丈夫仍然每天打她。我们决定必须让她从那里摆脱出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就劝她离开那个男人。我们把她跟孩子一起安置在活动房屋里。她父母每天过来。她什么都不缺。两星期后,她又回到了丈夫身边。我那时就意识到,你不可能让别人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他们必须自己觉悟。一年后,我的朋友永远离开了她的丈夫。她没有需要我们任何人的帮助。

  我也是自己明白这个道理的,因为一个婚姻解体的过程是缓慢的。令你心力交瘁的也许不是缓慢,而是不肯放弃。每天都更糟糕一点,更难以预料一点,最后你做的事情是你以前根本没想过自己会做的。

  薇奇也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小时候,有一次差点被拖拉机弄伤,还好只是割伤了手指。然而回到家以后,父亲看到她,惊愕了半天,紧紧地抱柱她,说没事……这就是生活,人们不免会受伤,有轻的也有重的,然而这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有人在那里把你抱起来,紧紧地搂着你,告诉你一切都没事……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总有不如意的事,只是那些不如意,是否达到十分的痛苦而促使你不得不自己作出改变?眼看着每天都更糟一点,直至最后的麻木、崩溃或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