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 ——题记
一个个分隔重洋的家庭,一种种遭受坎坷的悲欢离合,一次次无私却不为人知的选择……许许多多的不同人生都交织在卡勒德·胡赛尼的精巧新作《群山回唱》中。由六十年无数变故组成的生活,在父子兄妹间化成别样的命运。他们经历了千万回悲伤与痛苦,虽然也看到过偶然而至的一缕希望之光,但是终究难逃命运的安排。
书中有几处让我记忆犹新,一处是瓦赫达提先生一直爱着他的管家纳比,但迫于无奈不得不与另一个女人结婚,这让我联想起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深入剖析了同性恋患者的痛苦和身不由己,其实他们本是弱势群体。当管家得知此事之后,虽然感觉很不齿,可是他仍旧没有抛弃因脑溢血而无法自理的瓦赫达提先生,一直照顾他终老,他对他是爱情,它回馈他以友情,亲情,战火之中,彼此陪伴。
一个叫罗诗的女孩的命运,牵扯出一对堂兄弟完全不同的人格,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堂兄伊德里斯那里看到很多人的缩影,心地善良但又不是真正的无私,答应回美国后尽快帮罗诗联系医生治疗那个因为被叔叔砍在头部的一刀而溢出的脑积液,但是回国后只顾忙着自己的事情而不再想去管那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女孩,就连联系院长免费治疗都是在护士阿姆拉一再的催促下去做的,无论成功与否,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释然罢了,他完全可以拿那个重新装修客厅的前去资助罗诗,可是他却去追求自己生活的舒适,我们不能否认他心底的善良,可是他给那个可怜的小女孩那么大的希望,然后又是无尽的失望,真的是很残忍。直到很多年以后,小姑娘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且头上看不到丝毫疤痕时,在她的新书签售会上,他才明白,这么多年,一直是她的堂弟(他一直认为他的堂弟铁木尔对妻子不忠,而且是个爱炫耀的人)在资助这个女孩走出阿富汗治疗,读书,直至成为作家。铁木尔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聪明活泼,和护士阿姆拉一同改变了那个全家都被叔叔杀害的女孩罗诗的命运。
哥哥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之间的兄妹情。六十多年来,妹妹由于年纪小,可以享受遗忘,但是哥哥就不得不承受这份伤害,阿卜杜拉把自己女儿起名叫帕丽,思念从未间断,可是战争却让重聚更加渺茫。直至在阿富汗当志愿者的大夫马科斯将纳比的信告诉妹妹帕丽之后,帕丽才把这么多年的空白串联起来。可是,此时的阿卜杜拉已经不认识她这一生都在思念的妹妹了,严重的老年痴呆已经让他不能自理,可是这份亲情依旧,因为还有他们的子女,他们子女的子女,血脉相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萨布尔在开篇给孩子们讲的那个故事以及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唱的那首摇篮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诅咒,从前到后,一代连着一代。书里讲了逃离,纳比不想为双腿瘫痪的姐姐所累,逃离了村庄;妮拉不想为丈夫、父亲和风俗所累,逃离了阿富汗;伊德里斯不想为遭逢惨祸沦为孤儿的罗诗所累,逃离了承诺;马科斯不想为母亲和那一方小天地所束缚,逃离了小岛;玛达丽娜不想为面部残损的女儿所累,与人私奔,逃之夭夭。同时,书里也讲了不离不弃,如纳比之于瓦赫达提先生,如萨丽雅之于奥蒂,如帕丽之于阿卜杜拉。然而,书中最为复杂的还是如萨布尔之于帕丽及帕尔瓦娜之于马苏玛,那是让人分不清是牺牲还是背叛的选择,直拷人心。当然,也还有如纳比的忏悔,如萨丽雅的执着,如阿卜杜拉推脱,再累也得背起;有些人我们也无法忘却,就像镌刻在灵魂深处。我们都没有忘情水可饮,曾经的过往回忆,藏得再深,总会在心里纠缠,如群山回唱,经久不息。
而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一棵树上长出的两片树叶,象两粒尖埃,被一阵风偶然吹到了不同的地方,终于因着根的纠缠,在最后时刻,又在了一起。
胡赛尼的"阿富汗三部曲",最早看的《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两个男人的故事;前不久看的《灿烂千阳》,道出了两个女人的故事;这个星期看的《群山回唱》,塑造了多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主题也变得更为宏大开阔。全书共九章,分别由九个不同的人物作为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
人性既然复杂,那就意味着它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形容。这本以童话开篇的小说,在作者不断转换视角的叙述下,一步步揭露了现实的残酷。成长、失去、无奈、背叛、冷漠、救赎,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个主题词。"群山无言,却有回响。"每个人都像一座山,有着自己的爱与善良,恨与悲伤,可以自私,可以懦弱,可以同情,这些情愫在山谷形成回响,吟唱成歌。全书的主线是阿卜杜拉与帕丽兄妹离别后又重聚,在其间穿插了其他相关联人物的故事。每一章独立成篇,最令我感慨的情节有三:
一是我在第一段提到的纳比与他主人苏莱曼·瓦赫达提先生的同性之恋。最初,纳比热忱地单恋着苏莱曼的妻子妮拉,甚至可以为了完成妮拉的心愿将自己妹妹的继女帕丽卖给这对夫妻做女儿。当妮拉和纳比说:"纳比,一直都是你,是你啊,你不知道吗?";当纳比在衣柜发现苏莱曼的画册时,我被感动了。苏莱曼严肃古板,不苟言笑,对纳比也无非礼举动。他对纳比的爱,无言、无私,他没要求过回报,平时纳比能陪伴一起散步就很满足了。纳比知道后本来也可以逃离,但他并没有离开。在苏莱曼病倒后他俩相依为命的平淡日子里,互相陪伴成了日常生活中最温情的部分。
二是伊德里斯的故事。伊德里斯一直以来并不喜欢弟弟铁尔木的浮夸,他觉得好人好事就该默默去做,而不是张扬炫耀。小女孩罗诗被父亲砍伤,伊德里斯看望她,陪伴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她。回到美国之后,面对各种困难和琐事,他退缩了,他未能兑现自己向罗诗做出的承诺,最终救助了罗诗的是那个同他行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浮夸的弟弟铁尔木。罗诗写书,伊德里斯怀着内疚去排队,罗诗题道:"放心,书里没有你。"其实,伊德里斯的故事最接近我们普通人在做选择时可能遇到的心理状况,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个伊德里斯,给别人希望却又由于自己的懦弱和妥协令对方失望。
三是兄妹俩重聚,得了阿兹海默症的阿卜杜拉忘记了妹妹帕丽,妹妹帕丽忘记了小时候那个装满羽毛的礼物盒。分别时,帕丽年纪尚小,遭遇了遗忘;经历了六十年的悲欢离合重逢时,生病的阿卜杜拉遭遇了遗忘。在刚确珍时,阿卜杜拉给帕丽写了一封信:"他们告诉我,我必然要走入水里,很快就将沉没。出发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给你。我恳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会知道,在我沉入水中时,心中想着什么。"他等到了他等待一生的人,却不记得她了。文章开篇的童话里,魔王要父亲交出一个自己的孩子,最终喝下魔王药水的父亲也失忆了。遗忘真的比记得幸福吗?那个心里永远空空的洞,如何才能填补?——"终其一生,我们只为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
这篇读后感,不谈文笔不谈小说结构只谈故事,因为有几章我觉得是在凑字数。其实,第八章马科斯和萨丽娅的故事也很令人震撼,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我的朋友,我该如何向你表达那种缺失感呢?也许,有那么一些时刻,会帮助你理解这种感觉:当你在纵情欢笑后突然沉寂,当你在浩瀚美景前满腹酸涩,当你在人生最重要的场合里怅然若失……你隐约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某种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某个亲人,也许是你爱过的人。也许你自己并不清楚那个人究竟是谁,可是在那一瞬间,你由衷地感到,如果他(她)也在这里就好了
故事的尾声,两个帕丽喁喁私语,年轻的帕丽对姑姑说:"我常把我俩想象成两片树叶,从同一棵树上飘落,被风吹散,相隔数里,却仍然找得到深深纠缠的树根。""对我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年老的帕丽扣住侄女的手说:"你说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体会到的却只是一种缺失。一种没来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个病人,跟医生讲不清什么地方疼,只是觉得疼。"年老的帕丽的兄长、年轻的帕丽的父亲阿卜杜拉在躺椅上用胳膊肘撑起身体,揉揉眼睛,看着她俩。"你们这俩丫头在鼓捣啥?"他咧开嘴笑了。
"神秘的命运/知晓每一粒尘埃的一生/让我们讲述我们的故事/有如一粒微尘"阿卜杜拉和帕丽小的时候,他们的爸爸萨布尔常常会给他们念鲁米的诗,但是他们更喜欢听爸爸讲故事,故事里有精灵和魔鬼,有贪婪的国王,也有聪明的农人。在他们看来,小小的村庄沙德巴格就是全世界,爸爸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粒尘埃。直到爸爸为了不让孩子再在冬天里冻死,而把帕丽卖给了喀布尔一个富裕的家庭做养女。临走的那天晚上,爸爸给阿卜杜拉讲了一个魔王进村的故事,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末了他说:"这是最好的选择。像所有已经过去的事情一样,随后它会过去的。它过去了。"
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被分开了,像微尘一般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后,命运让他们重逢。卡勒德?胡塞尼将和兄妹俩有关联的几人的故事串连起来讲给我们听,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聚合在一起,散发出珍珠般的光彩。这是作者对小说技法更加圆融大胆的尝试,是古老的《一千零一夜》的讲故事传统和西方叙事手法的一次巧妙结合。多线索多视角的推进精确平稳,恰如一曲多声部的动人合唱,让我们再度沉迷。
从没有哪本书像《群山回唱》一样让我如此清晰地看到人的本质——我们只是一块零碎的拼图,在我们身上,总有一个缺失的部分。如果没有其他的部分,我们永远感到自己是不完整的,就像在空荡荡的山谷中呐喊却没有回响。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其他的部分,让我们确定了自己与他人、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是他们教会了我们爱、责任与牺牲,是他们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谁。
就像故事中的帕丽终于找到了离散多年的哥哥阿卜杜拉,弥补了双方人生的缺口;帕丽兄妹的继母帕尔瓦娜和自己的孪生姐妹马苏玛,尽管有过嫉妒和伤害,双方还是为彼此互相牺牲和成全;兄妹俩的舅舅纳比,夹在对主人妻子的单相思和主人对他默默的同性之爱中,明白了爱和责任的真谛……牺牲,横亘在这些不尽相同的故事里的主题都是牺牲。如果你想要幸福,你必须首先要做好牺牲的觉悟。这就是关于幸福的残酷真理,它需要你用爱与责任来交换。然而,如果生命中有那么一个值得为之牺牲的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故事中帕丽的养母妮拉是一个特例,一个美丽多情、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身心却承受着最严重的缺失。她不停地用爱情、香烟和酒精来填补自己的空缺,她甚至用帕丽来填补自己不能生育的空缺。然而她都失败了,因为她一直在索取爱,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先付出一些爱。她追逐幸福,却不断地从责任中逃离,直到逃无可逃。她始终是一块孤零零的拼图。
我们也许都曾经孤身一人迷失在连绵的群山之中,但只要我们呐喊出声,群山间的回音会回应我们,连绵不绝。它们会填平我们的不安与忧惧,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我们不会孤单,我们不再孤单。
暑假是个漫长而无聊的假期,除了我最爱的篮球课,剩下的就是各种补习班。还好有心爱的书能伴随我。偶尔在妈妈的床边发现了一本书《群山回唱》,作者:胡塞尼。看着封面真心没啥特别的,随手拿起来翻翻,就再也不忍心丢下,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后来又慢慢读了好多遍,再结合妈妈和我讲的阿富汗近几十年的历史,我慢慢体会到了很多我以前都没能接触到的生活。
《群山回唱》开篇引用了寓言故事,讲到了一个父亲阿布龙,为了保全其他的孩子和全村的人,他把最心爱的小儿子交给了魔王。从此之后他就浑浑噩噩,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一样。最后他决定去找到魔王,找回自己的孩子。当他历尽千辛万苦找到魔王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在魔王的花园里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充满了鲜花和笑语。虽然他好想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搂在怀里带他回家,可是贫困至极的生活让他理智的选择了转身离去。阿布龙活到很老很老的时候,在睡不着的夜间,他回想自己漫长的一生,感谢所受的恩惠和喜乐。他懂得,再有更多的欲求,便未免太贪婪。一枚熟透的果子,一块光洁的老岩石。万籁之中,别有异声,丁丁当当,那是他系在爱儿脖颈上的小铃铛在响......
这就将故事引入了开端。帕丽一家及其贫困,她的妈妈早已经去世。后妈生的第一个弟弟在冬天冻死了,现在又生了第二个。爸爸每天在和干旱,贫瘠做斗争。家里最爱她的人是她同父同母的哥哥阿卜杜拉,哥哥非常爱她,为了送给她一根漂亮的孔雀羽毛,把自己最心爱的新鞋子都卖了。生活异常的困苦,后来一家人为了活命,父亲不得不将帕丽卖给了大城市的富人。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像微尘一样被吹落到了天涯海角。五十多年之后,他们再次相遇。但是哥哥已经记忆逐渐流失,而妹妹早已经不记得儿时。这次重逢对他们来说到底是什么呢?小说的结尾再次唱起那样的歌谣,一切都同时来到了,群山依旧回唱: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
虽然我的生活经历还无法让我想象,生死离别这是一种什么的感觉。但是我每次看完都是心堵堵的,眼睛涩涩的。由于国家的战乱,世界上多少国家的人民经历了这样的生死离别,家破人亡。就像我们的祖国六十多年前也是战争纷乱,多少人妻离子散,到处是一片废墟,满目残垣。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强大的新中国,祖国强大而富强。生活简单而快乐,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们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可以暑假到处去旅游。偶尔妈妈也会带我们去吃好吃的。比起帕丽兄妹,我们真的生活在天堂里,可是我还常常抱怨,常常不想写作业,常常因为妈妈决绝我买玩具的要求而伤心失望,现在想想好幼稚啊!
对于一个即将跨入六年级的男孩子来说,我也知道我们的祖国由于崛起强大,而遭到周边以及美国的不停挑衅和打压。一方面我希望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年轻的我们要有骨气,要团结,要真正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国之不存,家何在?同时我们也要学习日本的孩子,从小学会吃苦和拼搏,不要做娇生惯养的小花朵。努力学习,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让战争远离所有的平民百姓,为世界和平尽一份力!
这本书没有能够让我一气呵成的读完,整个阅读的过程很缓慢,人物错综复杂,让人总是摸不准作者下一步想要说什么,读的不那么顺畅,所以才有了间歇式的阅读,读一段历史,读一段人生的悲喜交集,每个人行走在这世上,无法割舍的还是深藏在内心的感情,挚爱亲情。
《群山回唱》这本小说描述的是阿富汗的一对兄妹因为战争时事,阴差阳错五十多年的悲伤离别,从小分别,时至哥哥记忆丧失后妹妹才几经辗转找到了哥哥,可是哥哥却在寻找妹妹的半个多世纪中尝尽了想念之苦,战争之难,也是因为这段离合故事,进一步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普通家庭的跨时间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有复杂的政治时局在里面贯穿,同时又兼具了小家庭小人物的心酸辗转,他书写的范围较之前的《追风筝的人》更加宽阔,跨越了三代人,通过时间和空间转换,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家庭和亲情的持久永恒。人生在经历创痛后,脆弱澶变后更加让人珍视生命的可贵,人生也在这种分分合合中越发的彰显出幸福的珍贵。
《群山回唱》在几个故事的穿插叙述中,特别感动其中一个小女孩罗诗的经历,一场意外在头上长出开放性伤口后,在对一个表面善良的伊德里斯卡卡的承诺失信后,凭着卡卡根本都看不上的亲戚铁木儿的执着帮助下,治愈了伤病,重新站立了起来,而最为重要的是这段人生经历也成就了罗诗,让她更清楚的看清楚了人性,在那次她的签名售书活动中,意外的再次见到了卡卡,书的留言里就一句话:放心,别担心,里面没你。是的,她的生活里已然因为卡卡的失信让她划掉了曾经对他的种种期望和思念,而卡卡也因为这次见面,深深的重创了他的内心。生活不能失去对一个人的诺言,诺言无声,其实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善良和勇敢。
喜欢这本书里的这句重复的话: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伙计。是的,在那样的大时代下,在生命都无处存放的世界上,活着就是一个美好,相比于现在的我们,幸福的已经一塌糊涂。这本书让人读的沉重,他更多带给人关于手足情深、关于家庭和亲情的思考,人生总是有很多缺憾,对于每个人,也终要面对世事无常,亲人的离去,人性的最本质面,亲人在一起的时候,没有那种感觉,生活平淡无奇,甚至于有时还会争执,埋怨,互相不满,而真正读了这本书,会对爱,对家庭,父母兄弟有了重新的燃点,这世上的风景无数,你翻山越岭遍寻风景,想要逃离家庭的束缚,可是走遍万水千山,人最终还是要走回家的怀抱,父母的一世牵挂,血浓于水的无尽牵绊……
这本书是写人的,更是写历史的,多灾多难的阿富汗,每个人就像一枚羽毛,被时代的气流夹裹,唯有此生此世的亲情维系生活。打开这本书,每一个章节小段中,都绘制了一个羽毛的图案,作为每小节的间隔,和封面的黄色羽毛遥相呼应,我想这片羽毛除了是文中阿卜杜拉哥哥对差他七岁的妹妹帕丽的一种思念信物外,还有一种暗喻,羽毛轻之又轻,人生的路途也要承受不能承受之重,而一切都会如羽毛一样翩然离去,唯一可以寄托的就是对亲情的一份思念!
胡塞尼完美地铺述这个以阿富汗和巴黎为背景的故事,关于阿卜杜拉,直到故事的最后,胡塞尼才交代了隐情:他一直牵挂着失散多年的妹妹,并希望重逢,阿卜杜拉说:“她是那么完美。”这句话也能用来评价此书。
合上这本书,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主旋律,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幸福和美好的,亲情的可贵,感情的浓郁,群山回唱,人生的大美也在山间久久不肯散去……
卡勒德·胡塞尼这样说道:“《群山回唱》这书的写作始于家庭这概念。事实上,我的写作不断涉及的最重要的主题是家庭。抛开了家庭这个线索,你几乎无法理解自己,无法理解周围的人,无法弄明白整个世界中自己的位置。”
如果不了解作者这样的写作意图,《群山回唱》蛛丝网结的人物故事会让你觉得枝丫漫散,歧路重重。我们每个个人通过家庭这个基本细胞存在于世界这个大机体中。细胞与细胞之间结合,碰撞,渗透衍生出人与人之间或近或远的联系,牵绊,纠缠,生发出各种各样的爱恨情仇。
作者“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背景就是阿富汗贫穷和战争不断的六十年。这样苦难的一个大背景,寻常的家庭面对着必然是更深刻的人生悲欢离合。因为家庭贫困,生活艰难,乡村农民萨布尔不得不将小女儿帕丽送给喀布尔的富人瓦赫达提,从而改变了小女儿帕丽的一生。
和萨布尔青梅竹马的马尔苏,因为妹妹的嫉妒,从树上坠落而瘫痪,负疚的妹妹帕尔瓦纳照顾不能自理的姐姐耗费了青春,最后嫁给自小心仪的萨布尔为后妻,并照看他的三个孩子。
貌和神离的瓦赫达提夫妇,虽然家境优裕,夫妻却各有各的隐秘和不为人道的痛苦。瓦赫达提意外中风,妻子携养女帕丽远走巴黎,暗恋女主人的司机纳比因为责任和良心继续守护着中风的男主人,无意中发现男主人原来一直无望的暗恋着自己。纳比开始排斥着这种在阿富汗社会难以启齿的感情,却在日复一日照顾瓦赫达提的生活中渐渐发现了生活的乐趣,目标,成就了相濡以沫的亲密伴侣。
瓦赫达提的邻居伊德里斯和表兄铁木尔因为家庭富裕,在战争前逃往美国并安家立业。战争后二人回到阿富汗结识了可怜的阿富汗女孩罗诗,伊德里斯看不惯铁木尔帮助别人时的高调,为铁木尔做好人好事广而告之的行为感到不爽,他认为做好事不留名,高风亮节,这样才值得称道。于是他立志要帮助受到亲戚伤害的罗诗到美国接受治疗。可是回到美国以后,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把他在阿富汗的经历化作了看过的一场悲情大片,激动之后,发现自己对罗诗的承诺变成了买完东西就后悔的感觉。六年后,痊愈后的罗诗在美国出版了一本自己的传记并在题记上感谢帮助她重生的铁木尔。在签售书时,罗诗认出了伊德里斯,报以的却是陌生人之间的礼貌微笑,“别担心,里面没有你!”罗诗在给伊德里斯的签名书里写到,真可谓意味深长。
《群山回唱》前半部故事精彩,曲折传奇。相比之下,后半部略显散乱。在童年被命运之手扭转方向的帕丽在巴黎成长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但深埋在记忆里生命最初的根脉却无法拔去。因为缺失了生命的开头部分,帕丽和继母妮拉的关系并不融洽,直到她最后找到自己的哥哥,人生的拼图才算完整。一生都在寻找妹妹帕丽的阿卜杜拉,在和帕丽重聚时,却已经失去了所有的记忆。失忆前,他留给妹妹一封信“他们告诉我,我必然要走入水里,很快就将沉没。出发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给你。我恳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会知道,在我沉入水中时,心中想着什么。”
帕丽同父异母的弟弟伊克巴尔延续着自己生来的宿命,先是躲避战争流亡到伊朗的难民营,战争后回到家乡,却发现家园早被阿富汗的军阀霸占。其儿子吴拉姆和军阀的儿子阿德尔有一段淳朴的友谊,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巨大的人生分歧出现,一个一日为雄,至死为雄。一个将在艰苦的营生中耗尽青春,腰身佝偻扶犁而立。
帮助帕丽找到亲人的希腊人马科斯,演绎出另外一段看似无关的故事。母子关系,母女关系,信任,抛弃,叛逆,理解,爱,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家庭就如同一颗大树,个人是它上面的树叶,树叶从树上飘落,被风吹散,相隔数里,却仍然能找得到深深纠缠的树根。
个人觉得《追风筝的人》胜在单纯,心无旁骛,更感人至深。一套降龙十八掌,练到极致,便是天下第一。《群山回唱》人物纷繁,枝节蔓延,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尤其后半部分,总觉得欠些淬炼,有些散乱。
读完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后,一直想读他的这部《群山回唱》,无奈前段时间特别忙,但这本书早在一个月前就买好了,只是因为要参加考试,都没开封。那天考研一结束,当晚我就打开书读了起来,这一读就停不下来了——整整十天,读完了,也算破了我的记录。
《群山回唱》看似比较复杂,因为是以不同人的口吻讲述的,但全书就是一部关于牺牲、背叛和亲情力量的传奇。它跨越了三代人,将每个时代发生的故事都令人感同身受地讲述了出来,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而是能将它们与自己结合,从而想到如果换做自己会怎样,我们的内心就此被触动。
全文其实主要在讲述阿卜杜拉与帕丽的兄妹情,从开头父亲送帕丽离家,到六十年后的重逢,这期间发生的一切都让人唏嘘,但命运造就了他们的分离,那时的帕丽还不到四岁,但年长她几岁的哥哥阿伯杜拉却要用一生去驱散这种被迫分离带来的痛苦,妹妹帕丽在他此后几十年的人生里都不可或缺。
两人的继母帕尔瓦娜的人生也充满了坎坷,她有意从大树上将姐姐推下来,其实是出于内心的嫉妒与怨恨,但最终一切还是要靠她来负责,最终姐姐让她将自己丢弃在沙漠里,是为了给她更好的未来和没有负担的人生——虽然后来帕尔瓦娜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但姐姐的事一直让她内心不安。
纳比舅舅为什么要将帕丽送给房东做女儿?她是为了取悦女主人,是为了完成她的心愿。几年后,苏莱曼瘫痪后,纳比才发现那些速写本上都是他的身影,房东爱着他,一直爱着,纳比其实想要逃离,但最终却一直陪伴到苏莱曼临终的那一刻,他是出于深厚的情谊,但这互相陪伴的温情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还有妮拉,她和苏莱曼结婚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逃离父亲的严格管控;而后来她带着年幼的帕丽奔赴巴黎,也是为了逃离,为了不被她丈夫的病痛所困住。她才华横溢,但身心却承受着最严重的缺失。她用爱情、香烟、酒精来弥补这种缺失,然而都失败了。她始终是一块孤零零的拼图。
书中还通过一个叫罗诗的女孩的命运,牵扯出一对堂兄弟完全不同的人格。堂兄伊德里斯是我们很多人的缩影,他心地善良,但对别人的事却无能为力,只觉得自己的生活才是最为重要的;而堂弟铁木尔虽然是他看不上的人,却资助罗诗完成手术,最终让她成为了自己梦想中的知名作家。
阿卜杜拉一生都放不下帕丽,所以他为自己的女儿取名帕丽,当年老的帕丽和年轻的侄女帕丽在美国见面后,阿卜杜拉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他不记得身边的这个人就是自己苦苦寻求了几十年的亲妹妹,他甚至骂她是小偷,可是难道帕丽就能记住过往吗?她当年视若珍宝的各种羽毛早已成了历史物件。
阿卜杜拉留给帕丽的那封信里写道:他们告诉我,我必然要走入水里,很快就将沉没。出发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给你。我恳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会知道,当我沉入水中时,心中想着什么。终其一生,他都在心里惦记着妹妹,想着有一天能重逢,但再重逢时,他已不是那个意识清醒的人了。
阿卜杜拉的女儿,年轻的帕丽早就知道父亲的这个秘密,她从小就觉得自己是姑姑帕丽的分身,她的心事都写在明信片上想寄给另一个自己。当数年过去,两人再次重逢,说起这件事时,老帕丽说:你说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体会到的却只是一种缺失,一种没来由的模糊的疼痛……无法给别人道明的疼痛。
阿卜杜拉和帕丽小的时候,他们的爸爸给他们讲的那个故事以及阿卜杜拉给妹妹唱的那首摇篮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诅咒,从前到后,一代连着一代。帕丽的命运其实就和故事中被魔鬼抓走的那个人一样,帕丽不能再回来,如果她回来,依然会一生贫穷,当然不会成为一名学者。爸爸也是忍痛割爱。
文中还记录了希腊整形医生马科斯的生活轨迹,他和萨丽娅年幼时的故事,从他一开始对她的自然厌恶到后来的慢慢接受,再到由衷佩服她的一些科学实验,她被母亲抛弃,却从未对生活就此失望,她用遗产资助马科斯各地旅游,通过他的镜头来看这个世界,并用心照顾他的母亲,直到两人都老了。
反观我们的生活,其实谁不是这样?虽然也许不会和文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经历,但各种各样的打击磨难时不时会浸入我们的身体里,有时甚至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不过,生活总在继续,就算我们选择了死亡,世界也不会发生一丝一毫的变化。无论如何,我们要鼓起勇气面对所遭受的一切。
亲情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最珍贵的情谊,她比任何东西都更值得我们去珍惜。这是一种刻入骨髓的深情,不管时间怎样流逝,我们都将一生背负。期间遭受的苦难哪怕再沉重,一旦有柳暗花明的一刻,都会觉得满心欢喜。我们都是这个世间的行路人,孤独的行路人,但因为有亲情存在,便觉温暖。
这两年读完了作者的三本书,但从来不知道作者长什么样,今天在网上搜索了一下, 竟然看到长得如此有魅力的他。他的小说也许都和自己的经历有关,年幼时跟随父母定居美国,阿富汗成了他梦里的故乡,不管阿富汗遭受了怎样的重创,我相信,在他心里,阿富汗都是最美的国度。
最后,致敬卡勒德·胡赛尼,谢谢他写出了如此触动人心的作品,每次读完他的小说,我都不能很快去看另一本书,因为只是读完了他写的故事,而故事之外需要我们思考的东西却很多很多。在读整本小说的过程中我都没有流泪,但我确信,那些文字和某些情节确实让我的内心受到震颤。再次感谢作者。
这篇读书笔记反反复复停了多次,眼看过了交稿的期限,心里干着急,想匆匆应付了事却又不忍心对待这许多年来令自己如此喜爱的一本书(这源于一个约定)。
卡勒德·胡赛尼的三部作品我都读过,《追风筝的人》是一个关于成长、背叛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它冲击我的是一种自省,坚守,责任和勇气。《灿烂千阳》是两个阿富汗妇女的故事,整个小说基调让人压抑的喘不过气,让人心脏刺痛,让人胃部紧缩。看完后,我是再也无力去看第二遍,如同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勇气去看《唐山大地震》一样,我的小心脏无法承担那巨大的悲惨。而这本《群山回唱》让我读了三遍,因为它真的让我的心百转千回,心潮澎湃,在每一个人物中,似乎都找得到自己,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魔力。小说的每一章都是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看似散乱,却又蜘蛛网般交织在一起,一点微妙的联系便将每个人拉到同一个世界中。
小说以睡前一位父亲为儿女讲述的魔王童话开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却不知故事背后父亲内心的无奈、挣扎与痛苦。他就是现实中的阿尤布,明天他也将失去他的心头肉,将亲手送走他的女儿帕丽。从此,帕丽开始了另一种人生,哥哥阿卜杜拉却怀着对妹妹一生不变的想念远走他乡。五十八年岁月,年幼的帕丽早已模糊了与哥哥在沙德巴格相守的时光,而哥哥阿卜杜拉因患病也早已分不清过去和现在。可是,那首阿卜杜拉唱给帕丽的摇篮曲却始终带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将两兄妹紧紧连在一起。
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
待在纸树影子下。
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
晚风把她吹走了。
胡赛尼真是写故事的高手,叙事能力超强,帕丽和阿卜杜拉是蛛网的中心,却并不是主角。这本书里,每一章都有一个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所以小说中有很多人物,仿佛没有一个主角,却仿佛都是主角。
收养帕丽的瓦赫达提夫妇,各自都有难以启齿的痛苦。瓦赫达提先生深爱他的司机纳比(帕丽继母的哥哥),沉默的背后是生命压抑的痛苦,永远无法得到的幸福。瓦赫达提夫人不顾一切地冲向幸福,勉力追求,却两手空空,幸福在酗酒和放纵中更加遥不可及。
暗恋女主人的司机纳比因为责任和良心用一生守护了中风的瓦赫达提。
瓦赫达提的邻居伊德里斯和表兄铁木尔,一个轻易的许下承诺,却在现实中逃避了。而另一个,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挑战人性中的软弱和虚伪,以实际的爱心帮助了可怜的阿富汗女孩罗诗。六年后,痊愈的罗诗在美国出版了一本自己的传记并在题记上感谢帮助她重生的铁木尔。在签售书时,罗诗认出了伊德里斯,报以的却是陌生人之间的礼貌微笑,“别担心,里面没有你!”。
帮助帕丽找到亲人的希腊整型医生马科斯,演绎出另外一段爱的故事。幼时被狗咬去半张脸的萨丽娅,寡居的母亲,逃离与回归,就如马科斯的荒唐,他如何疯狂的想逃离母亲和萨丽娅,却最终发现,爱是一张网,无论走多远,都有条线牵引着他回家。
群山回响,隐藏着延绵生命之旅的比喻,就象人生蜿蜒的小路,固然艰辛,却饱含希望。
在无尽的旷野,红色的勒勒车,背着一座山,佝偻着拉车的父亲,穿着拖鞋跟在车后,固执地守护着妹妹的阿卜杜拉。在山与山之间、在沙漠和荒原之上,人生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各种牵绊,纠缠,各样的爱恨情仇都在风沙的轻轻呢喃被带走。夕阳在泛着橘色的光辉中隐退,直到那广袤的黑色夜空中渐渐消失,再也不见。
故事就像行进中的火车:不管你在哪儿跳上去,能达到目的地,早一些晚一些而已。
——题记
“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这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度是胡塞尼的故乡,亲情友情爱情,背叛恕罪救援轮番上演,唯有群山岿然不动。
《群山回唱》诉说的故事,在我眼中就是一个思念的故事。在这漫长的思念中,时间推着一切快速往前走。书中以兄妹离别为主线,在不同的时代里穿插了不同的人物。在这些人物身上,胡塞尼赋予他们不同主题,让他们在兄妹离别的时光里讲述不被接受的同性之恋。战争带来的伤害和无法实现的承诺。萨丽娅残缺的脸,马科斯母亲的正直,帕丽朋友与爱人的生活都在这些许时光里浮现。
故事尾声两个帕丽喁喁私语,年轻的帕丽对姑姑说:“我常把我俩想象成两片树叶,从同一棵树上飘落,被风吹散,相隔数里,却仍然找得到深深纠缠的树根。”“对我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年老的帕丽扣住侄女的手说,“你说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体会到的却只是一种缺失,一种没来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个病人,跟医生讲不清什么地方疼,只觉得疼。”年老帕丽的兄长,年轻的帕丽父亲,阿卜杜拉在躺椅上用,胳膊撑起身体,揉揉眼睛看着他俩。“你们这两丫头在鼓捣啥?”他咧开嘴笑了。
“神秘的命运/知晓每一粒尘埃的一生/让我们讲述我们的故事/犹如一粒微尘。”阿卜杜拉和帕丽小的时候,他们的爸爸萨布尔常常会给他们念鲁米的诗,但是他们更喜欢听爸爸讲故事。故事里有精灵和魔鬼,有贪婪的国王,也有聪明的农人。在他们看来小小的村庄沙德巴格就是全世界,爸爸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粒尘埃。直到爸爸为了不让孩子再在冬天里冻死,而把帕丽卖给了尼拉,临走的那天晚上,爸爸给阿卜杜拉讲了一个魔王进村的故事,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末了他说:“这是最好的选择,像所有已经过去的事情一样,随后他会过去的,他过去了。只有砍掉一根手指才能保住手。”
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意,他们还是被分开了,像微尘一样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后命运让他们相逢。卡德勒。胡塞尼将和,兄弟俩有关联的几人的故事串联起来讲给我们听,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聚合在一起,散发出珍珠般的光彩。多视角多线索的推进,精确平稳,恰如一曲动人合唱,让人沉迷。
《群山回唱》,让我清晰的看到人的本质,我们只是一块零碎的拼图,在我们身上总有一个缺失的部分,如果没有其他部分,我们永远感到自己是不完整的,就像在空荡荡的山谷中呐喊,却没有回响。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其他部分,确定了我们自己与他人。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是他们教会了我们爱。责任与牺牲让我们不再孤独。是他们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谁。
就像故事中的帕丽终于找到了离散多年的哥哥阿卜杜拉,弥补了双方人生的缺口;帕丽兄妹的继母帕尔瓦娜和自己的孪生姐姐马苏玛,尽管有过嫉妒和伤害,双方还是愿意彼此牺牲和成全;兄妹俩的舅舅纳比夹在对主人妻子的单相思和主人对他默默的同性之爱中,明白了爱与责任的真谛……牺牲横亘在这些不尽相同的故事里。如果你想要幸福,你必须首先做好牺牲的觉悟,这就是关于幸福的残酷真理。它需要你用爱与责任来交换。然而,如果生命中有那么一个值得为之牺牲的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我们也许都曾孤身一人迷失在连绵的群山之中,但只要我们呐喊出声,群山间的回音会回应我们连绵不绝。他们会填平我们的不安与忧惧,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群山之中我们不会孤单,也不再孤单。
在知乎上参加过一个回答——“如果只让你推荐一本书,你会推荐哪本?”
我的答案很清晰:《追风筝的人》。曾经怀疑过读书的有效性,可能和很多人不同,我很难记住书里具体的人名,作者的名字以及详细情节。就像现在画画一样.....临摹了四个月的画,临了还把画名记错了。也因为此很是纠结自己的脑容量。
最近几年开始有了别的解读。长大过程也是反思学习的过程。那些想起来很模糊的书其实多多少少都成为现在的我自己的一部分。其中很明显的一点是——阅读时带来的共情力。虽然这点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得很谨慎。
触发这点认知的正是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有机会再单独为这本书写一
在翻开《群山回唱》的时候,难免带了些固有思维——这大概会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两个人或者两个家庭之间。需要准备好面巾纸。
然而和花了一个下午不间断读完的《追风筝的人》不同的是,差不多的字数,这本书用了三周断断续续读完。内容和我预判反差很大——核心可能确实两个人,但是这本书里描述的是一个群像。时间跨度六十年,有父子,有继母女儿,哥哥妹妹,主仆,兄弟.....章节的讲述人不同,时间也不同,很奇妙,和《渺小一生》采取的叙事方式很类似,这种阅读视角正好熟悉。并没有出现很多想象中的“感动”,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反思和疑惑。
打比方的话,写《追风筝的人》的胡塞尼是一个年青不加掩饰的少年人,对着爱人坦陈胸怀,高唱赞歌,一分一秒也不愿意让你的眼神离开他;而写《群山回唱》的'胡塞尼,则是一位久经风霜看透事态的中年人,表达谨慎又冷酷,以旁观者的姿态告诉你最难以想象的信息,然后走开,没有任何安慰。
感动仍然是有的,尤其在这位“疏离中年人”的带领下,最后的爆发显得平静得理所当然。我有点庆幸,自己是可以在读得懂的年纪下读了这本书。胡塞尼更老道了,他知道人性很多事情,不需要完整剖开才得以示人。
我希望。我们总是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缺失的是什么。这样寻找与否,补救与否,选择都在自己。
阿卜杜拉你去水里了也没关系,你沉入水中之前心里所想的,帕丽都知道。
花了半个月时间,严格来讲是三个多小时,终于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把这本书看完了。
早些时候听说过一本《追风筝的人》,曾翻了几页,觉得内容还不错,写的还挺好,只是那时候对这种小说还不是特别感兴趣,也就只是翻翻看而已。
偶然间,也忘了是怎么,瞧见了卡勒德?胡赛尼的这本新书——说是“新书”,其实也有三四年了。不知怎的,好似是被这书名还有书的封面吸引了罢,我竟不自禁地阅读起这本书来。
当然,还有些原因,兴许是我喜欢中东这个地方、喜欢阿拉伯罢了。
小说以一篇睡前故事开始。在一个叫马伊丹?萨卜兹的小村落里,有一位名叫巴巴?阿尤布的农夫。有一天,一个魔王来到了这个村子里,带走了阿尤布最心爱的小儿子卡伊斯。于是某天,不甘心的阿尤布踏上了寻找魔王报仇的征程。在到达了魔王的城堡之后,原本想与魔王斗个你死我活的阿尤布惊讶地发现,不仅是卡伊斯,所有的被魔王带走的孩子,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乐园里。孩子们不愁吃穿,过着与阿尤布一家截然不同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看到这一切,原本想要把卡伊斯带回家的阿尤布犹豫了:如果带他回去,他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农夫的生活,是穷苦的;如果不带他回去,虽然儿子会忘记自己,可是他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啊!最终,阿尤布选择了独自离开回到家中,打消了将魔王杀死、带回卡伊斯这一念头。
从这个故事中得以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平凡在自己与旁人无异,都有着最普通也最真挚的情感,以及心理上作为父亲不愿挺身而出的懦弱;可他也伟大在面对儿子的回归和他的幸福生活之间的抉择时,他思虑良久,最终做出的,我相信是大部分父亲都会做出的决定——让儿子继续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自己回到村庄里继续做一名普通的农夫。这即是父爱,平凡而又伟大,让人读着读着声泪俱下。
回到正题。
小说以不同的视角来描绘这样几个断续的、互相之间有关联的故事。1952年,在阿富汗一个贫困的村庄沙德巴格,生活着一对普通的兄妹——阿卜杜拉和帕丽。阿卜杜拉一直视帕丽为自己的珍宝。然而,在他十岁那年,迫于生计,父亲萨布尔将帕丽买给了阿卜杜拉舅舅纳比所服务的喀布尔的一个富人家庭。经历了这番难以忘怀的骨肉分离,阿卜杜拉的内心里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疮疤。但这也能看出,即使是在二十世纪,贫富之间的差距是有多么的大。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阿卜杜拉,你能任凭自己的妹妹就这样离去?父亲做出这样一番举动,实是无奈的。从中我们也得以一窥当时阿富汗贫苦百姓的生活与思想,沉浸在那种阅读的意境当中。
帕丽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鸟类的羽毛,阿卜杜拉为了取悦妹妹常常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当我看到帕丽被卖掉后的那个冬天阿卜杜拉捡到一片黄色的羽毛时,我不觉鼻头一酸。曾经的记忆是如此美好,可记忆中的人儿如今已不在身边,仅剩自己孤寂的身影,落寞地走在夕日散发出的余晖下,默默聆听群山间那空寂的回唱。
小说里的其余人物也各有各的优缺点。那个买下帕丽的富人家庭的女主人妮拉是一位诗人,喜欢写一些与性有关的东西,还小有名气。这恐怕与其无法生育有关。妮拉渴望着性,幻想着性,只是因子宫被摘除,她没有办法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只好收养别的小孩。这种无法怀上孩子从而哺育后代的痛苦,只有一个真正成熟的女性才能理解。于是她沉醉于烟酒之中,继续着她的诗篇创作。当丈夫中风后,她弃下了他,带着帕丽远走并定居巴黎,终于1974年自杀身亡。妮拉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不完美女性,她确实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时尚诗意而又脆弱堕落。她既显得普通,又不普通。
男主人瓦赫达提在中风之后,妮拉抛下他远走高飞,仅剩下厨子兼司机纳比对他的衣食住行百般照料。渐渐地,瓦赫达提爱上了纳比,而纳比虽然难以接受,可还是选择留了下来,陪伴着瓦赫达提先生安然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瓦赫达提死后将所有遗产都留给了纳比,纳比又遇见了来自希腊的整形外科医生马科斯?瓦尔瓦里斯,这才有了小说中的那封纳比写给马科斯阐述自己身世的长信。信中写到纳比曾经爱上了女主人妮拉,为了讨好妮拉,纳比特意设计了使萨布尔将帕丽卖给瓦赫达提家的事情。然而妮拉在拥有了帕丽之后却似乎把全部心意用在了“女儿”身上。纳比感到无奈与愧疚,于是在临终前写下这封信,求马科斯告知帕丽其身世之谜。
而这位医生马科斯?瓦尔瓦里斯,其做一名整形科医生的梦想是缘于童年好友萨丽娅的一次意外事故。为了实现萨丽娅的心愿,他带着一架相机和一张萨丽娅的相片周游世界,为发展中地区做医疗志愿者,见识了太多太多的泪水与绝望。小说情节是在悲情中发生的,然而正是这悲情,让我们懂得了许多。
这篇小说写了父子兄妹、表亲继母,他们如何去爱,如何被伤害,如何互相背叛与彼此牺牲。贯穿全文的,也同样贯穿着这六十年岁月的,乃是永不磨灭的情啊!当我读到最后一章阿卜杜拉终与帕丽重逢时,不禁思如泉涌。战争与贫困主导着这个社会,可是没有什么能够跨越如此般浓厚的情感。美国亚马逊“最佳选书”评语说:“这本书穿越了战争、离别、生死、谎言以及爱情,向我们一再展示了人们的选择——即便是看起来最无私的选择,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部分。这是大师的杰作。”的确,卡勒德?胡赛尼确实是一位深情的大师,将一个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阿富汗家庭六十年的往事描绘得如此精彩。不得不说,《群山回唱》真是我到现在以来读过的最为生动、惆怅而又具有魅力的一部小说。尤其是最后时刻,帕丽与阿卜杜拉重逢,但阿卜杜拉的记忆已伴随着风儿消逝在过往云烟里,已经认不出帕丽了。这就是人生。我们对曾经所爱之人,却不一定企盼着一场久别重逢;我们所爱之人,却并不一定还记得爱过的我们。
“开头是痛苦的分离,而结尾则是感人的重逢。”
胡塞尼的第三部小说《群山回唱》依旧是那么温情、动人,沉淀着岁月蹉跎后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是一直最迷醉我的地方。
小说的开头以魔王进村收孩子的童话作为引子,魔王一进村,所有的村民都躲了起来,只要谁一被他看见就会被吃掉。魔王一叩房屋,该家就必须交出一个孩子供魔王收进他在山间的城堡,如果不交,魔王将灭其全家。故事里的父亲纠结了很久,最后交出了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暴风雨中,儿子无助地在门外哭喊着父亲的名字,父亲在门里心如刀割般地面对失去儿子的痛苦。有一天傍晚,父亲彻夜失眠,他起身来到了魔王的城堡,准备与他一决高下。魔王把他领到一个房间,透过玻璃窗,他看见了儿子正和其他孩子在草地上玩耍,过着富足安康幸福的生活。魔王说,你可以把他带走,但他将永远不能回来,只能继续做农民的的孩子,过着食不果腹的穷苦生活。父亲没有把他带走,他不相信自己能颠覆命运,给予孩子幸福的未来。
这个魔王童话是父亲萨布尔在将女儿帕丽送往喀布尔(送给舅舅的主人家作女儿)的路上讲述给孩子们(帕丽和阿卜杜拉)的故事,它就像是小说的一根针线,引向现实的那颗珠。现实中,萨布尔也因贫穷养不起孩子,无奈地将女儿送给别人抚养。而帕丽和亲哥阿卜杜拉却承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
这部小说是由多条人物线索组成,小说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录下他们的童年生活,成长故事。有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也有以书信体的形式来诉说,这是小说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多种叙事手段将读者引入不同角色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虽然一开始读起来有些不知所以然,但通过故事的展开,我们会发现人物一点点地串联起来。小说的时空跨度也非常大,因为贫困和战争铸成六十年的悲欢离合,以阿富汗为中心,跨越了巴基斯坦、美国、希腊、巴黎等地,父子兄妹、表亲继母,他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里,学会去爱、牺牲和理解。即使是背叛,我们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命运的捉弄,生活的不易,顿悟他们的无奈之选。
小说承载着丰富的母体,有姐妹之爱,主仆之爱,也有父爱。魔王的故事就是一个考验父亲的故事,我想到了另一部互动电影《暴雨:折纸杀手》,讲述多名孩子被绑架,父亲为了赎回孩子必须通过折纸杀手设计的重重考验,杀手为什么要拿孩子开刀,为什么要策划让父亲们通过考验?原来折纸杀手小时候缺少父爱,父亲的冷漠致使他的弟弟死于意外,内心积压的愤怒与不平迫使他拿其他孩子的父亲开刀,测试父亲能为孩子牺牲多少。最终我们发现,父母所有的牺牲都出于让孩子快乐地活着。
除了亲情外,也有以孩童视角为笔调,探讨成人世界的虚伪,贫富悬殊而造成的人生而不等的主题,贫民窟,富人区,就连天真的孩子也能感觉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却与自己的小伙伴生活在远远相隔的两种人生里,实际上,它展现出来的只有一口痰的距离。胡塞尔对中东风情的描述让我回想到自己在印度生活的两个月,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用不堪一击的塑料纸搭起来的帐篷,几口之家在肮脏破败的空间里生活,他们在路边用手抓着被苍蝇叮咬过的食物。小孩们穿着残缺的衣服,拿着石头往天上抛,乌鸦倏地炸黑了电线群,和烟肺一同被抛弃。贫民窟的路根本不是路,而是帮助我们认知底线纵身而下的悬崖,是看不清方向的烟雾。
最后我想说说胡塞尼,我觉得他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内科医生,也是一个心术高超的心理医生。要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天真的口吻,善良的心灵,好奇的视角,审视的姿态,他也许并不是一个孩子,只是在娓娓道来的时候我们错怪了他的身份。一个好的故事可以讲给任何人听,并且让任何人找到故事中自己的影子。我觉得,单从这点来看,胡塞尼做到了。
群山回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就是延绵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就像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万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当我们在山间高喊时,隔一会又聆听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
世人熟知他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却爱聆听他心中的群山回唱。
《群山回唱》是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三部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书中讲述了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我们看到了伤害,看到了背叛,看到了牺牲,也看懂了他们如何去爱。除了小说本身的故事,它所运用的类似短篇小说集的形式也很吸引我。每章都是以一个人物的视角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而将所有人的故事串联起来的时候,我所得到的只是感动与惊叹。
“终其一生,我们只为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故事的开始,阿卜杜拉与妹妹帕丽的分离为整个故事笼上了悲悯的色彩,失落成了群山回唱重要的主题。但最后,年老的阿卜杜拉终于迎来了一个灿烂着悲伤的重聚。
胡赛尼的小说总让我想到一句话:世界翻起新篇章,阿富汗的世界依旧荒凉。“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这些残忍的时刻,就这样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到来。这个世界看不见你的内在,它一点也不关心你的希望、梦想,以及忧伤,他们都被皮肤和骨骼遮蔽着。这是如此简单,如此荒谬,又如此残忍。
踉跄前行中,你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丢失的那一部分自己。我们在峰峦之巅呐喊,而群山回唱。希望总在绝望后生根、发芽。就像小说最后说的那样“她闭上眼,飘进来了睡乡,没有烦忧,一切都是清澈的,灿烂的,一切都同时来到了。”
有时我们虽身处黑暗,却执着追求着灿烂千阳。
一天读完一本书,一直看到11点55分,如果说前几本书,我还能在睡前放下的话,这本是放不下的一本书。多少年没体会这种读书的感觉了,哈哈,恐怕十多年了。
《群山回唱》,一天看完,潸然泪下。巴巴声音抖颤,反反复复,唱出了那两句:“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帕丽捂了住了自己的嘴。她唱出”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帕丽以为,我也以为,他们已经取得了突破,已经用神奇的歌,角童话里的精灵一样,唤回了推动的兄长。她以为哥哥已经认出了她。而事实上既是又不是,小说就是要这样地留下遗憾,让人的心里怅然若失。
而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一棵树上长出的两片树叶,象两粒尖埃,被一阵风偶然吹到了不同的地方,终于因着根的纠缠,在最后时刻,又在了一起。
十二点多了,困得不得了,两眼酸涩不堪,脑子里各种情谊,兄妹之情,父子父女之情,姐妹之情,紧密的联结,深切的牵挂,背叛,妒嫉,化解……象棒槌一样一下一下撞击着我的胸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爱中生活,离开了爱,生活就会缺失,就会痛苦。生活中带给我们伤害最深的人,往往就是最亲近的人。把自己的孩子卖掉,虽然迫不得已,把自己的残疾的女儿扔掉,对曾经象女儿一样依恋他的孩子忘掉,离开自己的母亲多年不回家……这些都是伤害,伤害就象切开的伤口,留下了永恒的疤痕,难看极了,时时提醒,有些不永不愈合。
童年的深刻影响,无处不在。帕丽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专业?你为什么要走这样的道路?数学有着确定的答案,数学公理的不变性,不随意也不模糊,可以让人从中找到安慰。虽然知道答案难以解出,但它们总能被发现。它们就在那儿,等待着,终究会有人拿着粉笔,把它们潦草地写出来。她一直疑惑的,她一直缺失的,她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她想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阿卜杜拉,你为什么这样紧紧地拴住女儿帕丽?因为他内心里一直的惧怕,怕再次失去自己的孩子,就如同当年失去自己珍爱的妹妹一样。紧紧的爱,象锁链也锁住了孩子的生活。
而妮拉,她是一个勇敢的女人,她的命里缺失的,她一直在寻找,烟、酒、诗,甚至是一个孩子,但是很遗憾,她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真爱,因为她不会爱,不会付出,因为她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是的,童年的爱的缺失,注定了一个人永远不会幸福。一个孩子也没有给她带来足够的爱。她最终终于绝望而死。
一个人,一场景,这种叙述的方式,感觉非常高明,没有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在自己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场景的变换,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中,在加州,在巴黎,一直对比着战乱的阿富汗,这边的轻松自在,人们所关心的一切和阿富汗人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有着蒙太奇的变幻手法。
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让我回想,爱在群山中不断回唱。
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虽然第七、八两章显得有些突兀,但无碍于故事的精彩。这本书里头有大时代的浩荡变迁,有小人物的悲哀沉沦,有足迹的辗转流浪,也有灵魂的纷飞飘荡。
萨布尔在开篇给孩子们讲的那个故事以及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唱的那首摇篮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诅咒,从前到后,一代连着一代。书里讲了逃离,纳比不想为双腿瘫痪的姐姐所累,逃离了村庄;妮拉不想为丈夫、父亲和风俗所累,逃离了阿富汗;伊德里斯不想为遭逢惨祸沦为孤儿的罗诗所累,逃离了承诺;马科斯不想为母亲和那一方小天地所束缚,逃离了小岛;玛达丽娜不想为面部残损的女儿所累,与人私奔,逃之夭夭。
同时,书里也讲了不离不弃,如纳比之于瓦赫达提先生,如萨丽雅之于奥蒂,如帕丽之于阿卜杜拉。然而,书中最为复杂的还是如萨布尔之于帕丽及帕尔瓦娜之于马苏玛,那是让人分不清是牺牲还是背叛的选择,直拷人心。当然,也还有如纳比的忏悔,如萨丽雅的执着,如阿卜杜拉的念念不忘。但是,有些选择我们无法逃避,再难也得面对;有些责任我们无法推脱,再累也得背起;有些人我们也无法忘却,就像镌刻在灵魂深处。最后,在阿卜杜拉的病榻之前,小帕丽对姑姑说:“我常把我俩想象成两片树叶,从同一棵树上飘落,被风吹散,相隔数里,却仍然找得到深深纠缠的树根。”而姑姑帕丽则说:“对我来说,情况正好相反,我体会到的却只是一种缺失。一种没来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个病人,跟医生讲不清什么地方疼,只是觉得疼。”
我们都没有忘情水可饮,曾经的过往回忆,藏得再深,总会在心里纠缠,如群山回唱,经久不息。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两极科学之谜读后感
小学教师体育教师教育读后感
怎样写读后感的5个技巧
麦子的嚎叫读后感范文
两极科学之谜读后感
小学教师体育教师教育读后感
怎样写读后感的5个技巧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小王子读后感8篇
华南农业大学在天津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江苏高考排名166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烟台科技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318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1338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和云南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贵州高考排名328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1161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东软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黑龙江高考排名106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云南高考排名60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豫章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758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6716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枣庄学院和浙江农林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331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840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河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开学第一天读后感50字
我来自孤独星球读后感八篇
心灵谜码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关于伪君子的读后感
麦子的嚎叫读后感范文
小学语文教师读后感
豪夫童话读后感(通用9篇)
飞鸟集的读后感
快乐王子读后感500字四篇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900字
智慧之花读后感400字(通用9篇)
亲情树读后感
真挚的友谊夏洛的网读后感
有关有关爱国的读后感作文600字汇编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