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生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阿林老师

  借我一生读后感1

  对于历史我们是选择遗忘,还是选择正视?对于历史所带给我们的深度思考都在“余秋雨”老师的《借我一生》里。历史再痛苦我们也要回顾,回顾不是要感叹,也不是要唏嘘,而是要寻找失去的东西,要弥补时代变化带给我们的所有遗憾!一个民族没有被战争击垮,没有被苦难打倒,却因为文化的断裂而倒退。

  《借我一生》是怎样的一本写实文学,历史的厚重,苦难中的坚强,在文笔中似有幽默,却于生命中默默接纳。“余秋雨”是怎样的一位学者,对民族爱之深切,对民族文化断裂的痛心,用自己的经历来探索这民族的苦难的来源。对于《借我一生》做任何的评论都是苍白的,唯从中体会、寻求,感悟,失去的民族文化的脉络根基。也许苦难注定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借我一生》!这是一本多么有重量的书,每一个字都敲打着你的灵魂,给你沉重的情感,给你宽厚的包容。《文化苦旅》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他不甘心一个民族如此底蕴厚阔的文化被遗忘,被抛弃!他用自己的心血在拯救,用自己的文字在呐喊,文明的厚重,历史的渊长,文学的深刻,生命的短暂。《文化苦旅》的“苦”,苦于知识的尘封,苦于文化的断裂,苦于民族的沉默,苦于自己思考时的纰漏,苦于自己文字表达的缺憾。

  三天来,除了下楼在小区里面活动活动筋骨,就是在家里读“余秋雨”的《借我一生》,眼睛也花了,颈椎也在痛,然而,心中似有一种情怀,荡气回肠。

  借我一生读后感2

  连着好几天的下午,坐在被窝里看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

  其实对于余秋雨并不陌生,从读书起,他的名字就是如雷贯耳的响彻,只是作为当时的我,还无力去解读文字里的深邃,鲜少去拜读他的作品。稍有成长,心思也有了更多的旁枝,喜欢读书却也较少拿起书本真正的评赏。其实,赏这个字都极为吃力了,还大言不惭的说出评来,真是不禁为自己感到害臊。幸亏工作之后,大彻大悟,开始弥补自己的无知,开始走入知识的海洋。

  一直以来,我不愿意说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文化两字,站的理论高度太耀眼,我承受不起,所以我只愿说我是个接受过教育的人。教育有的时候很神奇,它给予了你很多东西,并不仅仅只是知识,还有老师对你的影响,同学对你的带动,以及你自身的后天接受推翻先前的价值体系。教育扩大了也是个小型社会,老师或好或差,身边的诱惑可能积极向上,也可能是恶魔对你的纠缠。值得庆幸的,我的老师基本都是值得颂扬的楷模,当然,这个评价是由于我自身的评价体系得出的,并不代表所有人的观点。

  五年来,我重复着以前好老师们教给我的: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要尊师敬长、做人要诚实……诸如此类的话语,却让我惊讶的看到现在孩子们的“早熟”。接受信息的快速以及现实社会的某些负面,让我的大多数孩子们已经开始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屑一顾。这是现在的悲哀,还是历史的沉痛……思维总是会不经意间跨出脑海,当我们说出一些实话或者是想法,一不小心,别人就说你“犯了政治错误”,亏得不是某个时代,要不然,恐怕真是要活不下去了。天真的话往往就是实话,而实话往往不合大趋势。而说出口的话,总要基本符合“和谐社会”。

  当我教育着孩子要“诚实”,于是诸如“碰瓷”的人出现了;当我教育着“要扶起摔倒的老人”,于是“扶起反被诬陷”出现了;当我教育着什么的同时,相反的那个就急急忙忙的出现,仿佛在和我进行接力赛,而我发现:往往赢还是它。教育开始倾塌……

  其实,社会容不得细细的去研究,至少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的。走的路多了也就成了路,伤的多了也就成了“傻子”。作为班主任,我反复强调的还是要我的学生学会做人至上。因为我坚信:成绩不好也能生活,但倘若为人不端,天才也无用。

  一直以来,我都认定上天为我铺成好的路,正是我现在在走的这条路。万分感激的是,上天对我很好,让我在每个时间段都遇到很多好人,而这些很多的好人,有些经过时间的筛选,最后真的成为了心底里最柔软的苍老,而有些,也真的只能是过客。生命里,有些事,很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我也愿意整天嘻嘻哈哈的做个没心没肺的快乐人儿。

  我信奉上天为我安排的每件事情,也按部就班的沿着它给我规划好的每一步走着。亦如现在的每天下午:这么冷的天坐在被窝里看书。如果天没那么冷,我应该和朋友们在聚会。可是天气不仅冷,而且还下雨,于是聚会都被推迟到了开学之后。安静的心捧起书本,恰巧是《借我一生》。边读,边思考,手机也放边上,看到不懂的或不确定的立刻百度一下。就这么看着余老的书,想象着他走的每一步路,揣测着他的每一份心情。随着文字和目光的跳动,时而悲愤,时而心痛,时而紧张,最后涌起的是坦然。

  余老的童年天真烂漫,但也肩负“使命”。相比较我的童年,余老的童年简直是快活,其实很多人的童年都是我羡慕的。改革开放十几年后的上海,让我的童年略显“可悲”。偶尔回家,奇怪家里人为啥要种那么多草,为什么走路不撑伞,很多为什么,相对的是上海的高楼大厦和紧跟国际潮流的一切。而落寞的就是,现在同事们兴高采烈地说着某花某草某物,而我什么都不知道。弥补给我的,就是现在的孩子,也几乎没有童年可言。

  余老经历的某段岁月,可以说是我在书本上经常看到的岁月,可是细细的深究起来,又是完全陌生的岁月。我本多情,泪水原本就容易被一些正义惹出来,现在已坚强许多,只会在眼眶里打转。那些岁月,幸亏我没有经历过,以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本无法借我一生受这些忐忑、猜忌、恐慌以及欲加之罪。《借我一生》,我想余老的一生倘若愿意借给我过,我也是断然不要的。尊敬与崇仰要经历那么悲痛的岁月,我觉得我熬不过,终究只是个小市民心态,更何况,谁也无法借谁一生,谁也无法使人生重来,所以能做的,只是活好当下。不想过多的去描述,历史永远是每个人心中道德价值的私人认定。而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总是希望学生可以客观的、理性的去评价一段历史,一段战争,甚至是一个国家、民族。所以,老子的话,我希望铭记在心。也希望我们不要以一段历史或者某些人的历史就把这一切都强行的打上“好”或“不好”的印记。历史的作用我觉得更多的是借鉴和反思而非仇恨,要不然文明就太可悲了。

  余老的后半段人生是我极其羡慕的。想做就做、当机立断,并以他长时间的人品立足于民,深得人心。坦然的心态和勇敢的心,不到那个年纪的故事男人是不会拥有的。而一个有故事的男人大多是经历了灾难、委屈等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痛苦。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同理,汝非其,焉知其之痛。快乐也好,痛苦也罢,不是当事人,都不会有深刻的体会。

  历史的长河中,从来不乏能人和才人,于乱世淡定,于和平勇敢。时间是把杀猪刀,但同时它也是炼金石。

  记得2005年巴金先生去世的时候,豌豆的伤感,我想对于真文人的去世,世界都是要叹口气的。于余老,看过那么多书、游历过那么多地方,这两样是最让我羡慕的,也是我此生的追求。

  幸得中国有余秋雨!幸得中国有真文人!

  借我一生读后感3

  前几天读了余秋雨教授的封笔之作《借我一生》这本书。其实一直都很喜欢他的书,从最早轰动文坛的《文化苦旅》,里面有中学学过的《老屋窗口》,以及后来的《霜冷长河》里面的文章我都仔细看过,感觉不错,但是给我震撼最大还是《借我一生》这本,里面写的是他自己的家庭以及长辈和***时期的一些事情。也从他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流露中真正了解了他的家庭,他的父辈以及那个悲苦时代发生的一切悲苦事情。

  最尊敬的是他的祖母,那个不知道真实姓名的毛姓妇女。呵呵……这个老太太真不知用什么字眼才能形容的更透彻。她的倔强,好强,骄傲,她……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余家的重担,她独自抚养十个孩子的压力,她看着狠命想攥在手心中的十个孩子一个个先她故去的时候,她所承受的那种悲恸。这些,只让我想到一句话:“女人!你的名字不只是弱者!”她,这个半大脚的,无名字的旧式女人,无疑是伟大的,她是真正的强者。最佩服的是他的妈妈,那个从上海大城市下嫁到农村的穿旗袍的有点腼腆的大家小姐。她在小村庄的所做所为;她独自一人在荒野的树林里描绘余家墓碑的孝心;她对余家上下老小的忠心;在那个丈夫长时间关押,没有经济来源独自撑家的境况下、,瘦弱女人身上的压力,分量,不得不让人佩服!最羡慕的是他的童年,那样的有趣,闯坟场,走山林,玩火灯……最喜欢的是他出生的那个余姚村的叫高地地的小村庄,那个有着大山岭,里面充满神奇故事,有着古老历史的地方。最敬佩的人是他的小叔叔,那个做了荒谬***牺牲品的倔强的,刚烈的年轻人。里面很多都很有印象……

  其实读到他的童年,因为他的祖母没有真实名字,他和他的小弟弟给他祖母捶背猜名字的那段时,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多么调皮的举动。嘿嘿……我于是也突然想起我在小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不过,他和小弟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猜了无数次也没猜着,后来给她戴了个半俗半雅的“素娥”了事。呵呵……好玩。可我就不一样了哦。因为那时候调皮心起,家里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我都知道他们叫什么,连爷爷的名字我也在别人叫的时候偷听来记住了。奇怪的是奶奶的名字好像从来没人提起,问身边的人,居然没人知道。后来我干脆自己问她,她在纺线只是笑怎么都不说,只说姓徐。自那以后我每天没事就去缠她,她也总是笑不说,于是没办法我也就学起了余秋雨先生小时候的那套,一个字一个字的猜,看她有何反应,只记得真的是猜了老长时间,嘿嘿……后来居然猜中了,奶奶敲着我的头笑骂我“人小鬼大”。那件事可是我小时候一直引以为豪的事,家里所有人都奇怪我怎么会知道奶奶的名字。嘿嘿……这也难怪嘛!他们都还不知道呢。想想那时还真是顽皮。

  这本书真的不错,我喜欢!

  借我一生读后感4

  《借我一生》可以看作是余秋雨的'自传吧,记述了他父母结婚到他的降生再到写这本书的这个时期之间的人生历程。一开始读就已经注定放不下了。在三天内就把它“解决了”。读完后还会沉浸其中。此书的吸引力是我原来没有经历过的。

  余秋雨生于书香之家,自小有良好的教育。这一点我是太羡慕了!因为家庭的熏陶(最重要的是来自母亲的),余秋雨在学校的成绩自始至终都是很优秀的,包括在他转到上海的学校里以后。在余秋雨的笔下,母亲绝对是决定他一生走向的人。书里,余秋雨用较多的笔墨描述了她的母亲,写的异常生动,就如在读者的眼前。那是一个令人钦佩的母亲!在她得知秋雨小时候所读的书院有可能会将他塑造成一个“书呆子”的时候,就毅然决然的让余秋雨回家,在家里围乡亲们读信写信,算工分。在余秋雨记忆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女性是他的奶奶,是奶奶得坚强独立撑起了他的父辈们的天空,虽然奶奶是旧社会的女性,但是她的见解作为却是一般的男子所没有的。外公是和奶奶不同的一类人,虽然两位长辈互相不怎么来往,甚至相互之间还有些芥蒂,但是这并不防碍大家之间那善良的存在!

  转眼就到文革了,我想余秋雨应该是不太愿意回忆那段往事的,那绝对不是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的灾难。虽然在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还是问了爸妈,文革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可到现在为止,说实话,我对文革还不是很了解,但读余秋雨的遭遇,却还是怅然!那时余秋雨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到后来下放劳动整个时期,他都是在挣扎,爸爸被批评,本打算自杀,听说一向疼爱秋雨的叔叔已自杀身亡了,于是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外公打成了“破产地主”,两个弟弟都还小,而余秋雨自己在下乡劳动中填湖造田。一个家庭变得是如此的凄惶!

  好在文革终于要结束的。余秋雨回到了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师,凭着深厚的阅读知识基础及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加上超旺的人气,他被众人推荐做了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那时的院长是一个行政级别不低的职位,所以在任期间,余秋雨看到的都是尊重和恭维!然而这些都不能对一个大师产生诱惑,他的路注定在远方。于是他选择了出走,同时也就选择了被围攻的危险。几乎是在他卸任的同时,对他的指责就如影随形,至今都没有停过。然而一路走来,他却获得了新生,相比于指责者,他获得了更为广大的人的关心喜爱!对中华文明及其他文明的考察反思,震撼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我愿意把他称为大师!

  《借我一生》,把它看成是一部自传,那是一位大师的成长史;把它看成是散文,优美处处;把它看成是小说,精彩可读;把它当作一部传奇,不乏其味!

  借我一生读后感5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高尚的人对话。”在读过《借我一生》后,我在为人处世上有了很大的收获,对这句话也有了深刻的感悟。每读一本好书,就像接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每看到一个细腻的描写时,我就会感到自己与作者融为一体,那种浮想联翩的奇妙感觉,用酣畅淋漓、身临其境来形容,属于词汇贫乏。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作者正坐在我的对面,向我传授他为人处世中的过人之处,书中的一句“他们骂啦?他们骂什么啦?让他们骂去!”让我颇为震惊,是啊!在人生中难免会有一些误解、一些坎坷,那又有何妨呢?身正不怕影子歪诬陷能吓到谁呢?它只能让真正有过错的人感到害怕,只有一身正气,才能无惧于邪。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一个高雅的称号?一句世俗的奉承?不!我们要跳出世俗的束缚,回归到真实的内心世界,做真实的自己!“让他们骂去!”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叫骂的声音,可那能证明被骂者的低贱吗?也许恰恰相反,人们所能看到的是骂人者的不文明。正如在校园中有不少人习惯性的带口语,不管谁听到了,第一直觉就是谴责此人没素质、没教养。所以,不要与他们争辩,公道自在人心。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读了《借我一生》后,我在写作上获益匪浅,我学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欲扬先抑,欲贬先褒。例如作者在写一位十分让作者厌恶的伪精英时,他这样说道:“这位大师的光辉让我仰望,却不敢靠近,因为他用他的双手创造了无数的惨剧。”这样的写法不仅可以强调感情,还可以使人物性格更加清晰。一个短小的句子便可以写出作者的观点与看法,这是这种写法的最大优点。

  总而言之,读一本好书有百利而无一害,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情趣,锻炼人的文笔,它使人身心健康,品格高尚,它是让人摆脱愚昧的良药,是使人高尚的精神食粮,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宝贵财富,是令人进步的良师益友。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