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色六安》有感

刘莉莉老师

  读《红色六安》有感1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六安是将军的摇篮,是皖西地域一道坚固的屏障,更是红军的发祥地。

  六安市因汉武帝的“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一句而得名。早在尧舜年间,六安境内就出现了一位掌管司法的大法官——皋陶。

  皋陶是我国的司法鼻祖,因故乡在六安,故死后葬于此地。其辅佐了尧舜禹三位君主,功载史册。他原先是禹选择的继承人,可他因为年迈而在81岁时寿终,故他没能继承禅让的那个位置。唐朝的诗圣杜甫有言:人生七十古来稀,上古时代的帝王将相原来都能长命百岁。

  六安余是第一次去,对一个陌生的城市难免会抱有好奇心的。吾有亲戚在那里居住,于是吾在去年的春节期间能有幸与父亲一起奔赴六安,给余那年迈的二爷爷和慈祥的二奶奶拜年。

  余是从家乡乘坐高铁先到达省会合肥,再转车到六安的;因为没有直达的高铁。那时正值春运,好多乘客都在忙着抢票。父亲在手机上查票,发现正好还留有2张坐票,于是我们就急忙去拿票。

  六安那座城市给余的印象正如安徽省地图上的版块那样,面积最大,让人不得不叹服。可是它在本省的地位竟然排名第十四名(安徽省有16个地级市),让人感到大跌眼镜,莫名的失望。相对而言,省会合肥解放前(新中国前)还是一个小小的县城的时候,远不及六安这个全省面积最大的城市,是为何故呢?

  1年前的`春节期间,余与父亲有幸在皖西博物馆偶遇了安徽日报的记者。父亲和记者一见如故,彼此谈笑风生。父亲认为:那记者幽默风趣,年轻有为,知识渊博。记者是主动向我们打招呼的,出示记者证,验证了他的身份。父亲竟然还对记者说余最欣赏他那个职业。

  吾在回家乡后,听说父亲的姓名和籍贯出现在安徽日报那张报纸上,尽管余的姓名不在报纸上。

  六安古称皋城,因皋陶而得名。皋陶墓吾是去过的,只不过是在郊区,那古墓已经在那里沉睡了大概有4000年左右了,时间之久,实在是全国罕见啊!每年清明节,六安市人民政府还特意为司法鼻祖皋陶举行公祭大典,前来捧场的市民与游客无不拍手叫绝,络绎不绝。

  六安的母亲河叫淠河,能让余过目不忘的还是淠河上面的一道吊桥。那吊桥很长且摇摇欲坠,这是吾平生初次体验走在“独木桥”上的感受,父亲同样亦是如此。

  白鹅王国,羽绒之都;独角兽之乡——皋城,即六安。

  读《红色六安》有感2

  六安,一个红色的革命老区,历史悠久,资源富饶,英才辈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缭绕着英雄的气息。这里的每一个儿女,身体中都流淌着英雄的血液,传承着英雄的精神。在六安,“三十年红旗不倒,三十万儿女英勇就义。”这里的人们,演绎了跨时代的英雄赞歌。

  六安,是一块英雄的土地。革命的初期需要英雄,而这儿,从不缺少英雄。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里,无数皖西儿女不屈不挠,英勇奋斗,表现出坚贞不屈、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其中,令人称道的有:大义灭亲的六安赤卫队司令毛正初,日机轰炸时为掩护群众而牺牲的六安县委书记邹同礽,在刑场怒斥敌人且英勇就义的金寨县长白涛,中华儿女英烈汪孝芝……其中,骄人的代表有洪学智、皮定均、汪少川等人,而我最欣赏的是民主斗士朱蕴山。

  朱蕴山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政治活动家,资深革命家,民主斗士。他出生于晚清时代,清政府的日益败坏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他的孩提时代烙下了深深的印痕,使他自幼便萌发了要反帝救国的念头。在漫漫95年人生旅程中,大多数时间陪伴他的,只有枪声和子弹这两个危险的伙伴。他多少次身处波涛汹涌的革命激流,却百折不回;他多少次面对血雨腥风的威胁考验,却视死如归。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六安勇士在革命生涯中刚毅顽强、视死如归、肝胆相照的崇高气节。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朱蕴山一样的英雄人士,才造就了革命的辉煌,谱写了胜利的篇章!

  如果说,朱蕴山是刚强的猛虎,那么,这一位便是沉重而内敛的雄师了。革命不仅需要英勇善战的将军,更需要资深的革命文学家。而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一位,就是中国革命的文学先驱者——蒋光慈。1901年9月11日,蒋光慈在六安诞生成长,然后从这儿走向社会。后来,他的名字和中外历史上最威武雄壮的话剧——中国革命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者。当革命濒临绝境,许多文人对敌人大唱赞歌以求活命时,他却奋笔疾书写下了一篇篇颂扬革命精神痛斥敌人的佳作,以至最后被迫害致死时,他还念叨着:“只要革命成功了,死我一个蒋光慈,值!”对于他,我们不能,也没有理由不把他定性为一个英雄。在革命的洪流中,他站对了阵地,他一直坚信着,坚信着……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六安人民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唱出了一首又一首震撼人心的时代赞歌,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我们有理由相信,红色六安会屹立在大别山东北部,一千年不摇,一万年不倒!英勇的六安人民,将会一代又一代地唱响跨时代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