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场发展的“吉祥三宝”》读后感

黄飞老师

  最近阅读何捷老师小文《教师职场发展的“吉祥三宝”》,自认为这“三宝”的确堪称帮助教师实现华丽转身的“一级宝物”,除此之外,没有之二。

  一宝:观课。听名师的课也好,同伴的课也好,要善于统整、筛选,提取可借鉴的经验和教学手段。何老师说:“‘听懂’和‘做到’完全两种感觉。‘做到’和‘做熟’不一样。喜欢一种方法,做它两三次,这个方法可能就是你的方法了,只是喜欢,毫无意义。”我每次听王菘舟老师的课,沉醉其中,欲罢不能,甚至没有做听课记录的时间。但是回来之后没有研究,没有消化,更没有实践,那份曾经内心激荡的感觉也就荡然无存。依据何老师的建议,对于王老师课堂教学用语以及大量排比式的过渡句是如何修炼而成的,是可以不断实践的。比如:让自己的评价语、过渡语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心扉,滋润学生的心田,长期操作,自己的内功也就慢慢修炼出来。第二,反思名家课例中的不足,这一点倒是很难发现,因为名师的教学技艺和课堂魅力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也不乏一些失败的环节:比如在学生不熟悉教材的情况之下,教师一味地霸占话语权,“灌”的成分明显。这个时候就应该想想,如果我犯了这样的错误,别人会怎样想,学生能力如何提升?如果连自己都看不下去,那么,大脑会条件反射式地提醒自己:绝不能重蹈覆辙,这又是一次长进。第三:听到疑惑处,可以商讨的地方,可以用“代入”法:如果是我,这一课怎么上?这个片段怎么设计?也可以拿相同的课例来对比,看看那种最好。这就是我们说的同课异构,脑海中要快速做出构想。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小鱼的梦》一课时,花大力气用在小鱼的活动,种类上,然而这样的设计偏离了单元主题。如果我来上,我首先会考虑:如何从单元主题入手,如何把握主题式教学特性,拓展环节能否渗透同一主题的阅读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宝:磨课。刀越磨越快,课越磨越好。何老师谈到他执教《匆匆》一课,前后上过十四次,十四次不同方案中,折中选择其一。他说:“名师也是经历千锤百炼。也许你听说名师上公开课不用磨,其实名师的磨课机会比你多,可以把每一次的公开教学都当做研磨。关键在于怎么“磨”。第一,每一次磨课都是一种尝试,试试这个方案可以么?那种上法小孩能接受么?上砸了更好,至少正式上的时候不这么莽撞。第二,每一次磨课都去感受学情,不同学情都经历,应对课堂突发情况时,心里有底。第三,每一次磨课都请他人来找茬,来挑刺,感激说真话的人,批评的意见越是猛烈,说明你的可塑性越强,潜力越大。”对于何老师这段话,我完全赞同。记得去年十月参加第三届名师大讲堂活动时,对于我执教的《拾穗》一课,先后一共仅有四次研磨,而且参与层面太窄,仅我一人,说白了就是走教案、卡时间,学生只是陪练而已。更别说挑刺,提意见了,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的推进都是按照自己既定的.内容在进行,至于对不对,行不行,没有考虑,以至于那天,课上下来时间不够,还有一点就是没有关注学情,学生的发言和我的提问风牛马不相及,而我却闪烁其词、泛泛而过。最后引来了观课者的质疑,如果这一切发生在磨课期间,那将是再好不过,可是发生在正式展示的现场,就是一次“教学失误”。

  三宝:反思。先来看看何老师不传的秘密,具体注意四个方面:第一,想象课堂的大板块。环节简单,但做什么?几个板块?心里要清楚。第二,想象师生应答。特别是多元预想小孩会怎样回答你的预设。那些“不给糖就捣乱”类型的答案,也想一想该怎么应对。真要遇上了,心里不慌。第三,想象哪个细节会出彩,设计两种以上方法,确保能出彩的地方更出彩。例如,课件运用,表演介入,音乐电影等帮忙等。最后,想象上不完怎么办。万一上不完,用什么方法戛然而止?真的受教了,我每次反思只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教师的不足。其次是学生的优点。但是现在看来远远不够,这样的反思没有深度和高度,不利于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

  以上三点是提升个人专业的有效途径,但是还有一点将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内涵,更有语文味,那就是阅读,持续阅读,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