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

李盛老师

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

  从暑假开始,我就一直在研读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寻真》一书,读了一遍,还不过瘾,又读了一遍,觉得每读一遍,离语文课堂的本质就又近了一分。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语文。语,自然是语言;文呢?是文字?文章?还是文学?文化?语文课标明明白白地写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从这句话来看,“文”,指的似乎是文字。但是,语文课标还有这样一句话:“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呢?自然是要通过优秀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来实现了。所以,语文课标很明确地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几句话,应是语文课堂的“根”。每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都应该在心中默背这几句话三遍,然后再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黄厚江前辈在《语文课堂寻真》中说,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的`本色来,何为本色?就是以语言、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去,其实就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读完这些话之后,再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忽然就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检视出许多“非语文”的东西来——比如重结论轻过程,重主旨轻语言,重形式轻内容等等。

  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先将自己“埋入文本”中,逼自己潜心会文,然后再带领学生潜入文本,品味文字。鲁迅先生的《故乡》一课,学习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的对比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两个词语——作者描写现实中故乡的“苍黄”,和记忆中故乡的“金黄”,思考这两个颜色带给人的感觉,“苍黄”是一种很灰暗的黄,给人一种压抑的、萧瑟的感觉,而“金黄”则是鲜亮的、金灿灿的黄,“金”字本身就有一种质感,给人明亮的、欢快的感觉,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来深入理解作者对这两个故乡的不同感情。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关注“我”初见到故乡时的“阿”字和感叹号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这个“阿”字和感叹号理解‘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在语言品析的过程中,学生就学会了抓住关键的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去体验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里的深沉情感。

  当所有的语文老师都静下心来,自己先细细琢磨、品味每一篇课文,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发现,然后才能用自己的阅读高度去引领学生的阅读。到那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可以真正体现语文的本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