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1500字-读后感

马振华老师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却很可能不曾认真思考过什么是学习,又是为什么而学,有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把外界知识内化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学习就是收集、积累各种信息,并进行思考,可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这些不同的观点,也引起了我对学习的思考。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是在于死记书本,强搬硬套,而在于学以致用,在于实践。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古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希望可以为了国事,为了天下,施展自己的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能对国家安定,天下战乱贡献一份力量;而处于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的我们,有多少人学习是为了国家做贡献,又有多少人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去学习,想必现在的人们,普遍都是为了将来谋求一份好工作,每个月拿着差不多的收入,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罢了。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正简洁的显示了学礼和修身的高度同一性,孔子说,那些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适、做事勤勉而言语谨慎、“不迁怒,不贰过”,能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过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学之士,正如孔子最喜欢的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体现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可见,完善品德修养是孔子赋予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人生意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一言道出学习之真谛。学与思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反思,总结教训和经验,智慧学习,体味学习中的快乐。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中、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选择。凡是智慧学习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而不是只会一味地囫囵吞枣、死搬硬套,使得学习事半功倍。同样,智慧学习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加于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于学习中,品尝人间百态,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悲天悯人,由此,人格魅力,道德修养都得以升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提到学习,想必现在很多学生对这个词最深的概念就是这是为了家长而学,为了老师而学,为了成绩而学,为了工作而学,这才不得已而为之,而孔子认为,这都不如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人,作为万世师表的他,却自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这正是乐知的最好体现啊,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他才会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即朱子说的格物致知,也是王阳明讲的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忽略现实,因为阴阳一体,道器不离,悟道总是在器中,悟道后还是在器中运用。

  所以我认为,不如以学为友,勤勉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才能是我们学生目前所能达到的学习的最高境界。(李沛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