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海丰人》读后感范文

莉落老师

  暑假时大姐给我一本书,《我是海丰人》,说是犒劳我的写作。掂一下手中的书,不禁想起大姐要集编此书初期的激情与信心,以及心中对家乡情之深切。如此恭敬桑梓之人,令我心中倍感敬佩。在大姐一再鼓励之下,我恭敬不如从命,绞尽脑汁,发挥自己久违的文字薄功,洋洋洒洒地写了关于家乡传统美食的几篇文章。我的文章在书里丰富多彩的内容中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我是海丰人》 这本书里介绍了家乡乡土文化、风俗人情、家乡美食,也有回忆童年趣事。各位作者妙语连珠,句句牵动人心,充满正能量,读起来妙趣横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美食篇让人马上有蠢蠢欲动、搬弄锅碗瓢盆的冲动。

  一直关注大姐推送在公众号“我是海丰人”的每一篇文章,近期读了马光华仁兄的两篇文章,《小巷的温情》和《古老的晒谷场》。这两篇文章,字字句句 ,真真切切,进入我心扉。时而令我捧腹大笑、时而令我热泪盈眶、时而令我进入童年的遐思里,霎然间把我带回儿时的一个个既熟悉又遥远的场景,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发生的事情。

  光华兄在文中写邻居三姆的慈祥与爱干净卫生的个性,让我想起已故的堂伯母,由于姊妹多,农忙时期母亲对我们照顾不周。小时候,我体弱多病,伯母无比怜惜我,视我如己出。我从小跟着伯母睡觉,伯母照顾我的吃喝拉撒。伯母自己眼睛患有白内障,视力极弱,伯父对伯母不庝爱体贴,唯一的儿子性格古怪,整天对伯母大声吼叫,对伯母的身体不闻不问。伯母默默地忍受着生活和疾病的磨难,还帮我妈妈照顾着我们几个崽子。母亲同情安慰着伯母,给予伯母一丝丝人间的温情。那时候,大家都过着清贫的日子,邻里情纯粹简单,互相照顾,互相慰藉,有吃一起分,有忙一起帮,有难一起扛。今天,读着“我是海丰人”光华兄的文章,想起仙逝的伯母,我泪流满面,无比想念母亲般的伯母,默默祈祷伯母在天堂有快乐幸福。

  读到老人去世时,乡邻哭灵的情景,让我忍俊不禁:“据说某阿婆在哭得正酣时猛然想起活儿没干好,一下来个急刹,回过头十分清晰地安排活儿……可谓炉火纯青……应付自如”,如此情景,让我想起三个月前,丈夫的奶奶过世出殡那天的一二事。姥姥101高寿,家乡风俗应当喜事来办。婶婆觉得作为儿媳应当礼节到位,一听“外家”(逝者娘家人)来了,突然嚎啕大哭叫,毫无前奏,把我们一帮子孙吓一大跳,引得年轻一辈在窃窃偷笑,真是哭笑不得。如此“雷人”的'场景,应了网络的一句话“我想静静”。当时的我为自己的窃笑而倍感无礼与幼稚。另一件事是有位叔公送完殡要走了,我想着出于礼貌理应陪着老人家走到巷口或村口,可是叔公一改往常的亲切,很是生分,一再阻止我送客,我正纳闷,后来,他迫于我的“热情”,婉转地告诉我:海丰风俗是“老父老母”(老人逝世)时不能送客人。我一听恍然大悟,马上掉头灰溜溜地走了,心中无尽的羞愧与尴尬,40岁的人了,却如此地不谙世事,不懂礼节人情。

  而《我是海丰人》这本书和公众号“我是海丰人”中记录着家乡所有的点点滴滴,写满海丰特色的乡土人情。还有“隐舍乡情”出版的另外几本书,我应当常常捧在手中静静地去品读真正的海丰特色,去真正透切地认识家乡的传统文化,做个地道的海丰人。虽然身在异乡为异客,回到家乡也应适得大体,懂得礼节,这样才不枉为海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