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传读后感

张东东老师

  范文大全:巴尔扎克是法国大文豪,有法国现代小说之父的称谓,其作品主要描述近代社会风貌和各种思想的碰撞,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粉碎一切障碍》。

  传说中,巴尔扎克有一支手杖,上面刻着这样一句话:“我粉碎了一切障碍!”

  巴尔扎克,法国一代文豪,名垂千古,巨著《人间喜剧》震铄古今,影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文化被革命的动乱年代,知识青年们如饥似渴地偷读巴尔扎克,拼命地汲取世界文学的养分,其情其景令人扼腕叹息。

  然而,当今中国,知识爆炸,书籍泛滥,真正读巴尔扎克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

  其实,遭遇被冷落命运的也不仅仅是巴尔扎克,而是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家,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哀。

  惭愧的是,作为曾经的中文系毕业生,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我对巴尔扎克的作品也是比较陌生的,算来算去,读过的只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贝姨》、《驴皮记》寥寥几部,相对于他多达91部作品的巨大体量,实在是不足一提。

  对他的作品是如此陌生,对他本人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好好补课,毕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世界顶尖文豪如此陌生,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

  那就从阅读《巴尔扎克传》开始吧。

  全书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叫“试笔”,主要叙述了巴尔扎克的青少年时期,他早早地确立了以写作为终身事业的志向,不仅要以写作挣钱、发财,还要凭着自己的作品登上文坛的最高处;第二部叫“写作的幸福”,叙述了巴尔扎克创作的高峰期,他在生活、爱情和创作三个世界里艰辛而充满激情地奋斗;第三部叫“空白的一页”,记录了他生命的末端,幸福的婚姻、突然的离世,以及身后的荣耀与纷争。

  巴尔扎克的.一生是短暂的,又是丰富多彩而充满魅力的。

  他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接受了那个时代严格的教育,然而在写作的诱惑下,他在14岁时就早早地与学校严格的纪律开始对抗,开始了思想上的反叛与探索。

  他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和观察力,阅读过的书籍,经历过的生活,“都装到脑子里,并且牢记在心。

  ”“他的脑子像个捕蝇器,凡是在他周围飞的蝇子,立即被他逮住。

  ”这样的天赋与积累,成为他日后创作《人间喜剧》的重要资源。

  在开始创作之前,他就爱上了一位比自己母亲年龄还大的夫人,从此开始了他一生浪漫而又混乱的感情经历。

  在他看来,“一个作家有权利,甚至有义务有尽可能多的艳遇、很多错综复杂的感情经历。

  如果只是审慎从事,那拿什么来做写小说的题材?”后世的作家们也许会非常赞同巴尔扎克的这个观点,但是,又有几个人写出他那样的作品了呢?在丰富的情感经历之中,在复杂的财政危机中,巴尔扎克更加勤奋地创作,他不同于凡人之处在于:一旦坐在写字台前,其他一切都可以抛开;他可以一天喝40杯咖啡,他可以一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他可以一个月只睡20个钟头,因此,他才可以在短短50年的生命里写出那么多的作品。

  巴尔扎克是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世俗的普通人。

  他想,“他之所以像疯子似地玩命,为的就是让巴黎公众知道他生活得很舒服。

  因此,在他身上有奇怪的混合体,一方面思想上严肃认真,而生活上追求世俗的体面。

  ”他渴望文学上的巨大成功,同时并不讳言自己庸俗的创作动机;他渴望精神境界上的崇高,但同时努力追求物质生活的享乐与奢侈。

  但是,“他在世俗社会越投入,回到家里后就越能集中精力在白纸上写黑字。

  读完这本传记,我逐渐了解巴尔扎克这个人,也逐渐了解他那些杰作的产生过程。

  足够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敬佩之情与日俱增。

  如果说,之前对巴尔扎克的情感是一种对伟大人物的模糊崇拜;那么,现在则是对一个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在事业上孜孜不倦的奋斗者的同情与赞叹。

  同情他,是因为他本可以不必如此“折磨”自己;赞叹,则是因为他那种强烈的进取精神,那种强大而充满雄心的生命力。

  在奋斗的人生旅程中,他的确“粉碎了一切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