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后感范文

刘莉莉老师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后感范文

  学习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情怀和以“礼”来升华自己的感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便是孔子的情怀之一,倘若教了一辈子的书,连这样一点情怀都不曾真切地体会到,我们又有何底气可以让自己坦然地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更不要说去感受教学之恋的幸福与快乐。人除了吃饭工作之外,还要为爱而生。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安顿自己的爱。圣人孔子亦是如此。但孔子的非凡之处在于,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而且倘若真如钱穆先生所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那么孔子还是第一位体验教学之恋的教师,因为所谓“职业”乃是“事业”,是可以视之为生命,将生命寄托于它。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孔子倾尽了自己的“深情”与“真气”,再倾下去,生命便要消失了,孔子的教学之恋即可以和人间任何一种之情媲美。

  孔子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同时有懂得以“礼”来升华自己的感情,从而使自己的感情释放出来,可以达到超凡脱俗的美,此即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 “理”他们彼此的关爱、尊重、理解与体贴正是这些人性力量构成了可以升华的“理”。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他从来没有一句教条,也全无道学气。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为基础。

  人类身上那些最优秀的品质:勇敢、执着、仁慈、洁净……无论爱什么,在爱的过程中,只要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并将这些品质发挥出来,极可能成就并体验极致的爱情。

  反观孔子,学问、人格与心意,这些能够赢得学生追随的“法宝”他一样也不缺,而且在学生面前,他历来都是“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所以他的教学以及孔门的师生关系实在值得长期地研究下去。

  孔子的弟子很多,记载中有鲜明性格特点的其实也就是那么几个,子路当然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人物。

  子路义气冲天,头脑简单,直爽可爱。孔子为让子路多学点文化,行事多一些缓冲,就问子路:“君子有仁德就会有弊病吗?”子路当然不知道。看着一脸憨厚的'子路,书里说孔子当时应该是很高兴的,认为“启发”和“因材施教”的机会来了,于是语重心长地说:“来,子路,坐到我身边来,我告诉你,这次你可千万要记住啊!倘若只有仁德,却不爱学问,就会有被人利用的弊病;只有聪明,却不爱学问,就会有放荡无根的弊病;爱讲信义,却不爱学问,就会有不仅被人利用而且会害了自己的弊病;爱直率,却不爱学问,就会有说话尖刻刺伤人心的弊病;爱勇敢,却不爱学问,就会有胆大妄为的弊病。”

  子路了解了多少呢,我们从后来他的表现看,只能发现非常遗憾,因为在大家的眼里,他还是不太长进。其实,按照子路这样子的性格,他甚至对孔子的“迂腐”多少是有些埋怨的,而且自己也知道自己不是学习那块料,但是他始终感谢孔子对他的“不知而不愠”和“诲人不倦”,而且在他死的时候,用一种看似更加“迂腐”的方式,成就了老师一直以来的教育,甚至让老师觉得,只有最爱学习也最能让他欣慰的颜回,才可以和子路一起被视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子路是在战斗中死的,虽然这场战斗他必死,但是他却死于在那么关键的时刻,选择了拾起自己的帽子戴上,敌人没有那么绅士,也没有裁判喊停,子路为了夫子 “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死了。

  关于子路的死的讨论非常多,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多看看。我这里主要想探讨的是,子路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东西,为什么在生死这样的问题上有如此选择?我们能给自己的学生们留下什么,让他们在一些不至于生死的问题上能做出让我们感动的选择。当然,会有人驳斥我,不要对学生们太多奢望,毕竟太多的东西不同了。但是,这个问题我们要有想法,要不然真的只能成一个“教书匠”了。我个人觉得,孔子影响子路最多的恐怕还是他的人格魅力,甚至让子路觉得,能做一个像老师一样有“礼”的人,值!能做到这一点,何其困难。但是因其困难,反而觉出乐趣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