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通用十五篇))

孙小飞老师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

  《格林童话》——小时候翻来覆去无数遍直到七零八落的大部头,给予的是了不得的快乐。而后很久很久,才又知晓歌德,海涅,席勒。作为三位浪漫派的大诗人之一的歌德的名字,对于德国来说是种歌颂,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一座山,连绵不绝,未敢轻易攀登。后来,尼采,叔本华,康德更似崇山峻岭,无法直视。肃穆悲壮的氛围开始萦绕我脑中的德国。再后来,意外阅读了《在轮下》《魔山》,彻头彻尾的压抑气息,使心头涌起一股寒意,冰封了整个德国文学。

  很多年后,重拾德意志的兴趣源于《荒原狼》响彻夜空的嚎叫。于是收拾情绪开始聆听《生命之歌》《流浪者之歌》,继而《少年维特的烦恼》。

  不曾想,歌德的语言,维特的情感,如同火焰般无休止地恣意跳跃,剧烈炽热,一发而不可收,旋即以燎原之势瞬间引燃全部生命,迅猛进而狂野及至爆裂,就是这样子义无反顾,毫不保留。那失控的激情,突破你的双眸排山倒海般涌入你的脑海,攫住你的心,扼住你的呼吸。

  书放下了,心还迟迟放不下。内心里早先构建的一个映像逐渐具体化,维特用他的生命将其实质予以印证,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2

  即使是再浮躁的年代,我们也不能少了做梦的理想,这个理想是关于"文学",我们是孤单的一群,我们又是各有主见的一群,所以,更需要相互打量,用文学的理想相互打打招呼,无论是温暖或者是刺痛的。

  也许接下来我所说的将是琐碎而繁杂的,又或者说是平庸而无聊的,更甚者有拾人牙慧之嫌,可是,它确确实实曾在我脑海中活跃喧嚣着,让我的思想陷入一种空前劳作的状态。读过《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人似乎都会明确的看到它爱情的主线,无可厚非,是爱情奏响了这本书的主旋律,让维特的烦恼触动每个少年心中对爱情的渴望和暗藏的情愫,让我们在其中找到自己可以寄托的影子。可是除了爱情,维特还是烦恼的,或者说维特从开篇到结束一直都是烦恼的,而遇见绿蒂,遇见这段无果的爱情,让他本不平静的内心更添波澜,这种烦恼是对人生的烦恼,对这个社会透析之后的无所寄托的烦恼。下面是我的感想,也许还是浅薄的,但希望它无伤大雅。

  爱情是《维特》这本书的中心情节,而这部作品的巨大价值和魅力也来自于其中的爱情描写。在那些书信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份爱情带给维特的苦恼,压抑在心中无法宣泄,无法排解,得不到却也放不开的痛苦和挣扎。那份爱情如同沸腾的热血在他的体内叫嚣,这些我们是可以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的。

  但是,让维特痛苦忧伤的不只是爱情,让维特走向死亡的也不只是爱情,让这本薄薄的小书两年间在德国印刷了十六次的不只是爱情,经过多少年依然能引起读者内心共鸣的,也不只是爱情。其中掺杂着维特的人生。

  人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要独立,而独立这个过程势必伴随着孤独,也许这就是人们对越长大越孤独无声赞同的原因。在现实中,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总会由孤独新生孤单,由孤单新生寂寞。一个孤独的灵魂需要一个恒定的伴侣来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而有思想的人孤独会更甚,因为他会生出一种知音难求的想法,而维特正在此种行列中。

  他有独特的观点,独立的性格,他游历四方,看透了资本主义世界中各阶级的明确界限,又不得不痛苦的看着人们在规定的阶级范围内小心翼翼的生活。他对资本主义世界中以钱、权至上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顾,却又不得不深陷其中。他曾在信中说过这样的话:"最令我感到不快的是,侯爵经常人云亦云,高谈阔论,讲一些听到和读到的东西。再说,他之重视我的智慧和才气,也胜过重视我的心;殊不知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骄傲,才是我的一切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以及一切一切的唯一源泉!唉,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却为我所独有。"

  这种时候他就会重温绿蒂的善解人意,并且想念他们之间的相谈甚欢。这种时候他内心充斥的不仅仅是他所感受到的爱情来敲门的美妙情感,更带着一种将现实世界失望苦闷转移寄托到爱情上的使命。我曾想像维特这样有着哲学思想的人应该会找到另外一种视角,比如说放弃这段爱情,正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是他逃离了那个地方却逃离不了那个心中的影象,因为这时候的绿蒂不仅仅是他的爱情更是他的寄托,就像鲁迅说过的: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走。维特说:"一当我们失去了自主,便失去了一切,我有时甚至希望当个短工,以便清晨一觉醒来,对未来的一天有个目标,有个追求,有个希望。"他有要求改变现状的热望,可是他挣脱不开这如无形的网般密密缠绕的内心。

  维特,彷如溺水的人,求生的欲望告诉他要攀上浮木,但现实总是清晰的摆在那里无法碰触,而脚踝上的水草在他每一次的挣扎中都要更紧的缠绕,无法挣脱,直至脱力,最后他的悲剧似乎是无可避免的。不要说他为了殉情,多傻。其中掺杂着他的无力,对这个社会,对自己的内心都是无力的。他已经没有了寄托,人的精神支柱倒了之后,他该是多么不堪一击。他在信中这样写过:"我的生活缺少了酵母;使我深夜仍精神饱满,一大早就跳下床来的兴奋剂已不知抛到了何处。"

  歌德自己也曾对《维特》做过评论:"幸运遭到阻挠,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一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是很可惜了。"也许这就是维特烦恼的要义,是世界上每一个维特的烦恼。我们都曾维特过,都曾在我们的青春中留下过那些无法释放却也无法吞噬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3

  这本书是以书信的方式记录了维特的生活。在那个小山村,他过的怡然自得,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虽然有时候有些迷茫,但还是积极向上的,他是有思想的快乐少年。

  这种惬意的日子没过多久,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可谁也没想到绿蒂竟然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使她无法将自己的爱情献给维特。这无疑是给热恋中的维特一个沉重的打击,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只好告别绿蒂,不舍地离开了。姑娘和维特都是是善良的,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去伤害另一个人。好像我们心里都一定有过一个绿蒂,都曾经有维特一样的烦恼,一次次的失意,一回回的绝望。曾经心中的理想生活又回荡在脑海中,可现实生活是残酷的,虽然有很多的遗憾,但也要做好心理调节,总不能唉声叹气的过一辈子吧?日子总要过,不如让自己活得开心些。

  虽然维特的爱很伟大,但是也让我心生寒意。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我该怎么去帮孩子化解呢?爱情是伟大的,但是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友情,还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追求。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生活么?

  前方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坎坷,总有挫折,我们要有好的心态,要面对这些烦恼,不能逃避。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当要让自己坚强起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4

  名著是我们接触世界文学顶峰的一个途径;名著是增进知识的一个魔法棒。总之,名著是百读不厌、百看不倦的。最近,我便读了一本《少年维特的烦恼》是著名的德国作家歌德写的。这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是以书信的方式来写。主要写了维特与绿蒂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只有的强烈的愿望。是啊,我们小时候的个性是多么重要,有时,我们任性时一个撒娇的动作,开心时一个激情的微笑,烦恼是一个沮丧的哭脸,这都是我们不经意间流露个性。在小时候保持那纯真无瑕的个性是多么可贵。大了,反而我们会机械去遵守大人们定下的规矩,老师们说下的`规矩,一点也没有自己的真实感情与真实想法。我是多么失望!虽然我自己也是孩子,也不可能去违反那“早已成文”的规律,但是我还是迫切地希望我们以及所有的人都能找回自己那埋藏在深处那纯真无邪的个性。

  维特成为一时间风靡全球的人物,就是因他的追求个性的精神被人们所敬仰所爱戴。我也要追求个性,但是也不会做出过分的事情。你们也要这样哦!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5

  我初读此书是在小学,只记得当时把这本书当作了一本言情小说,觉得看了很没劲,印象中一直是维特在抱怨,似乎他的烦恼是挺烦人。但十多年过后,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闻着书香重新回味时,我突然意识到以前的思想是多么的单纯,认识是多么浅薄。以下便是我现在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的记录……

  维特的日记中,开始几天的几句话让我很有共鸣,也认识到他是个很单纯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在1777年5月4日的日记中写到:“我不会再像往常那样反复咀嚼命运赐予我们的点滴不幸了;我要享受眼前,过去的事据让它过去吧。”可见,他对自己的人生是有过思考的,也是有理性的认识的。让人感觉不到像这样的能认识到这一点人生哲学的人居然会最后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句话也让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话: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你也错过群星了。说的很值得品味,尤其是在在遇到一些不幸(自认为的)时。

  在他后几天的日记中都有记载他十分向往大自然,愿意居住在小镇上;厌倦都市喧嚣、嘈杂。他一直在想象自己“躺在涓涓溪流旁,倒卧在深草里,贴近地面,观赏千姿百态、形状迥异的细草”,“门前便是一泓清泉,泉上有短墙护围,高耸的树木遍布四周,绿荫如盖,清爽宜人”,一直在憧憬那种田园式的理想化了的生活。他认为唯一能使他的心灵获得平静的,就是小镇周围的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在小镇居住的那段日子里,他常常流连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忘记时间、忘记了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他常躺在淙淙流泻的小溪旁那高高的草丛中,仔细观察泥土中千差万别的小草和种各样的小昆虫,用心聆听大自然万物所发出的天籁之音。只有在这时,在与大自然接近的过程之中,他才感到喜悦、幸福和平静。维特深感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笨拙,他想画下眼前的景色,却觉得自己失去了绘画的能力,“一笔也画不出来”。在维特给好友威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今后唯独以自然为本。只有自然才无限丰富,只有自然才造就大艺术家……所有的规则(别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偏偏破坏了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以及对自然的真切表现!”由此可见维特的思想和智慧闪烁着崇尚自然的质朴光泽。他敢于冲破旧有的艺术观念的束缚,从对生活的细致体察中体味艺术的真谛。

  维特没有任何世俗的等级偏见。作为一个出身于中上阶层的人,他并没有盲从社会时尚,像这个阶层的其他人那样,对下层普通老百姓采取冷淡而疏远的态度,更不会以恩赐者的身份去对待他们。他对于“此地贫贱百姓”最初的粗鲁和敷衍,报以宽容、理解的态度。最后在真诚的打动下,他终于被他们接受,还帮助一个年轻女仆把水罐放到头顶。

  我感觉,绿蒂在作品中不仅仅是维特钟情的一位妙龄少女,而实际上是维特生活、社会理想化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表。在最后她选择离维特远去,则暗示了美的失落和维特梦想的破灭。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读完《少年维特的烦恼》后的第一感受。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青年维特爱上了姑娘绿蒂,可没想到绿蒂早已订婚,这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之后,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最终,处处碰壁的维特绝望透了,在奥西思的悲歌中,用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

  主人公维特所处的社会充满等级的偏见和鄙陋习气:官场的保守腐败、市民的庸俗屈从、贵族的势利傲慢……维特那么纯真朴实的一个少年,却遭遇种种不公,最后只能愤而自杀。我为维特的命运感到悲哀的同时,也替他惋惜。他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宝贵的生命,更是失去了一种乐观的精神,一种越挫越勇,永不言弃的品格。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再觅一处适合的工作,再寻一个值得爱的人,而不是为了一段风一般的爱情,而葬送了自己生命。

  还记得名人张海迪吗?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海迪15岁时便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前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都是鸟语花香。我们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要勇敢面对,不言放弃。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爱迪生在发明灯泡中,寻找可以作灯丝的材料,实验失败了2300多次,才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材料……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

  维特倾注了所有的希冀,却只能用孤独绝望来结束一场本就虚无缥缈的爱情。虽然作者最后让维特走向了死亡,但他所做的,是让一个虚幻的角色代替我们去释放痛苦,而不是让我们步入后尘。我们的确需要逃脱,但我们需要逃脱的是烦恼而不是生命。当我们慢慢长大,那些所谓的烦恼,多年之后就会如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坍塌成灰,随风溃散在时光的角落。他告诉我们,生命,不要轻言放弃!莫亏待自己的韶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也要百折不挠,永不言弃。只有这样,我的生命才有意义!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7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又重温了一下歌德的著名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重温经典,又产生了很多新的感悟。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第一部闻名于世界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小说。它通过市民青年维特与绿蒂的爱情以及维特的自杀,揭露了十八世纪后期德国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贵族官僚的虚伪庸俗,反映了市民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桎梏而不得的苦闷。

  维特是一个受到启蒙思想启示的、觉醒的市民青年。他热爱生活,厌恶等级制度,瞧不起平庸而又趾高气扬的贵族;他无视传统习尚和阶级偏见,同情敢于反抗、敢于追求自由婚姻的雇农青年;他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希望有一天能“伸出我的宝剑”,用鲜血使我“安静下来”。但他又无力向整个社会挑战,只有在绿蒂的爱情中寻求感情的寄托。他既不见容于世,又不甘同流合污,既追求快乐、自由,又无所尉藉、希望;既反抗陈腐的现实,又意志薄弱无力变革;既易于冲动,又性格脆弱。社会环境的压抑使他充满难以排解的郁闷,最后以自杀来求得解脱。这种消极行为,既深切反映了市民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桎梏而不可得的悲愤,也是对黑暗现实的愤怒控诉。

  歌德敏锐地抓住了当时年轻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悲观厌世的心理,并将这两种心理凝聚在小说的主人公维特的身上,使他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的典型形象。情节其实很简单,但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他而描写,情节是以维特写给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所以维特对于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详细准确。我在读这本小说时画住很多有感触的句子。现在选一些列出来表达我的感受。 “那些稍有地位的人,以为和普通百姓接触会玷污了自己高贵的品质,因此对老百姓非常冷淡;而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在有地位的人面前摆出一副谄媚的丑态,更使得老百姓不喜欢那些高高在上的人。”

  “我认为一个人倘若需要用疏远”贱民“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地位是高贵的,那他就和因为害怕失败而临阵逃脱的懦夫一样可耻。”这几句话表现出维特对于人与人之间等级差别制度的鄙夷,体现了他对于人人平等的追求。 “有种人利用自己对另一颗心的控制力,去破坏别人内心里由衷产生的单纯的快乐,这种任何行为真是可恨!”这是维特与夏绿蒂交谈时对“嫉妒”这种行为的评价,表现了他为人的正直和开放。 “当你那年轻的爱人患上了可怕的绝症时,只见她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眼睛绝望地望着天花板。这时,你却只能像个无助的罪人,万分沮丧地站在她的床前,无能为力。你内心里有深深的恐惧,你甚至恨不得倾尽自己的一切,只要能给爱人带去一点点求生的意念,或者一丝丝的力量,可是,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这是很真实的感受,每当看到我的爱人因难过而表情极其严肃时,我是多么想看到她的微笑,我想尽一切办法,只想换取她嘴角微微上扬,可当我发现我所做的一切根本不起作用时,我是多么地难过,多么地无奈,此时在她的面前我还不如空气。 “我觉得我真像是个孩子,尤其是万分渴望心仪的人能回首瞥一眼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是个孩子”这种情况在我身上是发生了那么多次,这种渴望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自然,有时望着恋人的身影渐渐离去,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幼稚。

  维特的处境和心理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我相信读完之后,人们只有同情,没有人会表示鄙夷与不屑。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对人类感情和心灵本性的真切关怀,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向维特那样敢爱敢恨;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所爱而活着,他还要向浮士德那样,为追求自己灵魂的完整而活着。维特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义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态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我崇拜维特,我可以理解维特,虽然我始终相信自杀不是唯一的办法,但我还是要以维特为榜样,做像他那样一个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义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态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少年。就像维特所说, “爱情的珍贵性,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8

  炽热的太阳烘托着大地,空气也变得烦恼起来,知了躲在树荫里鸣叫着。我受不了闷热的天气,便常常跑去书店看书吗。最近我看了一部小说,是《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篇幅不大,情节也不复杂曲折,主要讲述角色是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好忠诚美貌的少女绿蒂。主人公维特独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如痴如醉的沉浸这梦幻般的自然美景中,心情愉悦而满足。然而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且深深地爱上了他。可是绿蒂已经订婚了,她无法背叛她的忠诚与良心,使她不能选择自己的爱情。这无疑给了维特当头一棒,于是维特告别了绿蒂,离开了小山村。可在那黑暗的社会,他处处碰壁,加上上流社会的讥笑和侮辱,心灵再次承受着痛苦与失落。他又再次回到了原来的山村,可惜,物是人非啊!绿蒂结了婚,朴实而又善良的村民纷纷惨遭不幸。于是他失望了,在奥西星的悲歌中,用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全书以主人公维特不幸的恋爱与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在那个社会,年青的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爱情,道德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从而有了类似维特不幸的恋爱。所以德国著名作家歌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以日记的形式把维特内心的高低起伏描写得淋漓尽致,详尽地向世人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不幸的恋爱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与批判,并热情地宣布了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个性解放和感情自己。

  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选择逃避。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可

  能事事都一帆风顺,不可能事事马到成功,我们应在挫折中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

  死其实并不能解决一切,它只会留下更多人的痛,使人无法自拔,永远沉浸于无限的内疚与悔恨。在我们的眼中,坚持到底的人,总会走出困境;轻易言败的人,总会埋怨现实;所以,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心中都应坚持这那一份信心,一份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困境,永不言败的心,努力的奋斗,向成功的彼岸进攻。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9

  尽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往了的就让它过往。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往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轻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假如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往生活,人生就会轻松很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换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往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轻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轻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轻易过往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看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足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往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看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往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往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痹。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回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往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往,咀嚼失往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往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哥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往的永远失往,未来的变化无常,假如要想把握生活,要想进步你的幸福指数,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0

  耳鸣头晕时看的,没太看清维特都干了啥。和绿蒂通奸了?我怎么没看到。顶多也就结尾时抱了一下吧。无所谓了,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后来想想维特这个少年还是很可爱的。虽然偏执感性,但是对情感不加掩饰的表达也能让我们看到他“人性”的闪光点。那个年代(18世纪)本身就是个人主义萌芽的阶段,太多的年轻人被固化的社会观念压制,得不到情感的宣泄。加上古希腊文学浪漫主义情怀的感染,却来越多的民族本性被激发出来。

  歌德和卢梭一样,都不厌其烦的表达着对大自然的倾慕。《少年维特》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写和维特的心情形成一种相互映照式的表达,恋爱时环境是初春的万物复苏,被抛弃时环境是狂风暴雨外加泥石流。这种象征性的文学表达在现在看来比较过时,但对于德国文学萌芽的18世纪,也只有大文豪能这样写,也只有去哪儿兜里都揣着一本荷马诗集的人才能写出。

  其实对于这本名著的好,我也说不出太多。一个是因为看的不仔细,再一个只读了一遍品不出味儿。但是里面关于18世纪历史的小细节让我很感兴趣,最具代表的就是“华尔兹”这种舞蹈形式。我印象中大上海百乐门里面民国上流青年好像跳的主要就是“华尔兹”,80年代各地流行的交谊舞也是“华尔兹”。但是没想到这种时尚的舞蹈方式,其实起源于德国农民的即兴舞蹈。而18世纪上流社会流行的是中世纪的那种“对舞”。

  上图是伊丽莎白一世和他男朋友的对舞,这种舞蹈形式流行了数百年,可以数对男女同时进行,经常会交换舞伴但身体接触较少。步伐笨拙缓慢,手势固定有套路。一个上层女孩子要学会这种标准舞蹈要花费很长很长时间。

  所以当“华尔兹”这种搂着腰快速转圈圈的舞蹈传入宫廷时,那些老古板都吓傻了。他们觉得太下流了,步伐一点不成体统。但是年轻人却非常喜欢这种奔放的舞步,渐渐地这种新舞蹈替代“对舞”就成了上流社会的标配。尤其是我们一想到19世纪哈布斯堡的宫廷舞会,就会想到一对对盛装旋转的王子和公主,而不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对舞”。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1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文学家歌德的成名作,我认为这部书最美的地方就是歌德通过维特的眼睛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出美丽的大自然,最绝妙的地方就是大自然于维特的心情息息相关,四季的变化随着维特的心情或风和日丽或狂风暴雨,加深了我们读者对维特心理变化的理解。歌德塑造了一个纯洁善良忧郁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年形象,从维特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年青时的影子。

  我看到很多评论都赞扬歌德描写出当时德国社会的鄙陋,评说歌德通过维特的故事勇敢的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等等,我发现很多书,特别是一些名著,作者都把故事安排在一定的历史场景中,如《双城记》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牛虻》反映了十九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时期,我一开始有些困惑,有时候根本从书里读不到众多评论名家所说的社会背景,现在我读了很多书,我想,作者这么做可能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通过明里暗里的铺垫,赋予和表现故事里人物更深刻的人性。

  我同情维特,但并不赞扬维特,维特爱上已经订婚的绿蒂,他痛不欲生,原来一切让他热爱激动,欣喜若狂的事情再也不能赐给他激情和快乐,当他下决心离开绿蒂后,他到社会上供职,聪明才智却得不到施展,社会上那些拘泥刻板的庸人个个精神贫乏,空虚无聊,虚伪奸诈,尔虞我诈,一心追逐地位,维特很伤心和失望,他又回到了绿蒂身边,当受到绿蒂的拒绝后,他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维特的烦恼不只是维特自己的烦恼,也不只是如评论家所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现状,维特的烦恼是人性的体现,人不论贫富,不论地位的高低,不论哪个时代,人的烦恼都是一样的,放眼看去,社会上龌龊重生,道德沦丧,人之恶又何时随着社会的推进,年轮的增长而改进,每一个年青人,纯洁善良的心在成长过程中必遭伤害,有的人受到伤害后流于庸俗,有的人宁折不弯,有的人避世独立等等,回顾一下自己的青年时代,自己都会哑然失笑,年青时的自己是多么稚嫩,对事情是多么较真,对的绝不允许说错,眼里揉不下沙子,因为这受过多少委屈,吃过多少苦头,留下过多少眼泪?现在我崇尚陶渊明,我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于一些丑恶厌烦的事,我就抛开去,不给他们发挥的市场,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世界之大,自然之美,文化之深蕴,处处有我寄托情思之处,何必纠缠于丑恶世俗之中?人生苦短,维特如果能如歌德一样把烦恼倾泻于写作,歌德就是重生后的维特了!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2

  有很多人对于维特自杀的这种行为很不赞同。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对个人的生命和对一些你的亲戚朋友的情感的一种不负责任。就比如说维特,他一自杀可能能摆脱自己的烦恼;但他却会使他的朋友,比如说给绿蒂造成不可抹灭的精神阴影,这是十分恐怖的。就像我国名间的一句俗话那样,好死不如赖活。因为只要你活着,就会有目标追求,可能一些你认为实现不了的目标经过你的努力后实现了,而死了你却永远不能了。我们应该知道,永不言弃的人,看到的永远是希望;而轻易就放弃的人,等待他的后果只会是绝望。永不言弃的人,心中总会是一个乐观安适的心态;而轻易放弃的人,心绪烦恼万分,终日生活在困恼与悲观之中。永不言弃的人,往往会享受到胜利与成功给他带来的喜悦;而轻易就放弃的人,失败永远是他心中无法抹去的一道阴影。

  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但至少努力过、奋斗过了!努力,并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则一定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在最后一秒还未到来之前,结果永远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难面前我们应选择坚持奋斗,永不言弃,努力向成功的彼岸进发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还记得刘翔永不言弃的速度,中国女排永不言弃的顽强,爱迪生永不言弃的勇气吗?他们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信挫折是人生的考验。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

  当然,在抱怨、无助、哀伤、气愤等种种悲观情绪中挣扎了良久之后,维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最后只好用自杀的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是一种消极解脱,或者可以说是一种逃避。而在现代社会比歌德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社会要开放民主多了。所以我们更不能像维特那样悲观,毕竟这个时代是可以接纳任何地位的人的。只要永不言弃,就迟早有机会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我们应该更加乐观,在各个好的方面努力再努力。我们必须牢记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满鸟语花香,我们决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就放弃。

  同时,我们也要记得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允许我们张扬个性,追求自我,我们是何等的幸福,不需反抗便得来。但是反抗精神依然要存在,面对原则与正义,我们必须与邪恶反抗到底。

  《少年维特的烦恼》真是一本好书,我认为歌德把维特的心理活动,感情描写的非常细腻,似乎经历这一切的不是维特,而是自己。维特的一些感觉也能也读者产生共鸣,手法很细腻,扣人心弦。我个人认为是一本很好的书。读完此书,我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3

  一个假期觉得幸福极了,却又不知该干些什么,于是决定用看书来打发时间,而该看些什么书却让我为难了。说实在的,我本人对国外的作品并没有多大的兴趣,看这本书时也只是鉴于无聊的情况下和手中正好有这本书罢了。但是当我看进去之后,内心的确有了不小的震撼。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可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融进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23岁的时候,歌德曾经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女子,然而她却是有夫之妇。歌德因此绝望而痛苦,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而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只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他对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与其说他爱的是绿蒂,不如说他爱的是他自己,千方百计地要从对异性的征服中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在理性的藩篱面前,维特的内心才会产生如此复杂的纠葛和深沉的痛苦。他在现实与绿蒂之间徘徊,而终究得不到爱人的事实又使维特变得愈加疯狂。最终他还是失去了绿蒂,维特全部的人生希望、青春的热情、生活的勇气都被一道摧毁,从而只得以极端的方式——自杀来表露对现实的反抗。席勒深刻地分析了维特的悲剧,他说:“一个人物以热烈的感情拥抱一个理想,并且逃避现实,以便追求非现实的无限;他不断地在他身外寻求他永远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坏的东西;他觉得他自己的梦想才是唯一现实的东西,他自己的经验无非是永久的束缚;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缚,应当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绝对的现实。”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4

  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时候,我正为它的简短而暗暗自喜,认为它是一本比较简单易懂的书。但是当我读完了这本书,合上这本书时,心里不禁千涛万涌,感慨万分,从而使我的心情十分压抑。心里不觉涌出许多想法。小说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秀丽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和天真无邪的儿童给予他无限的快乐。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一名叫绿蒂的少女,她的绝世风姿让他倾倒;绿蒂也喜欢他,但不能给予爱的回赠,她已经同别人订婚了,而她的订婚对象阿尔伯特后来又成了维特的好朋友。维特陷入了尴尬和痛苦。他毅然离开绿蒂,希冀创造事业的成就,使感情得到解脱。然而混浊的环境、鄙陋的人际、阶级的压迫与鄙视,压抑个性的社会秩序,都使他无法忍受。当他困顿落魄地重返绿蒂身边时,发现绿蒂早已结婚,更加黯然神伤,痛苦得近乎于绝望。于是决定以死殉情,用阿尔伯特的枪在圣诞夜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但是这一点却让我们深思,如此简单的故事,为什么歌德在极短的一个月之内创作出的小说会引起如此轰动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这本书信体小说记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这本书的情节是以维特写给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所以维特对于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详细准确。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就是作者在倾诉的对象——威廉。你的心会被主人公的敢爱敢恨、真诚、率直所感动。

  我们不禁会问,难道是他的爱情悲剧震撼了我们青年的心灵?

  不,当然不是。在我眼里是因为维特的反抗。他的自杀不仅仅是出于对绿蒂无限的爱,更体现了他的反抗——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对贵族阶级的憎恶。

  如果将这部小说与作者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你不禁会发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极度渴求冲破束缚,疾呼反抗,追求自由,完全浓缩在主人公维特身上。维特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他渴望自由平等,追求个性张扬,追求自己的幸福,他渴望有一份实际而有意义的工作。可是这一切最终没能实现,反而酿成了一场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就是这个社会,这个不平等、到处充满传统束缚、压抑年轻人思想的社会。而维特的自杀正是对这个社会的反抗,用自杀来宣示与这个不公平的社会的彻底决裂。而自杀也是维特这类人的唯一出路。就在他自杀当晚,他穿着整洁,像个绅士。这身衣服绿蒂“触摸过它们,使它们带上了仙气”,口袋里还放着第一次见到绿蒂,带在她胸前的玫瑰色蝴蝶结。他还给他深爱的绿蒂写了好多好多的信,向绿蒂宣示着他的爱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到时候了,绿蒂!我握住这冰冷、可怕的死亡之杯,心里毫无畏惧,我即将喝下这死亡的佳酿!你把它递给了我,我绝不犹豫。一切,我生活中的一切心愿和希望就此圆满实现!我十分冷静、十分坚定地去叩开冥界的铁门。”

  “枪里装上了子弹。——时钟敲响了十二点。——就这样吧!绿蒂!绿蒂!永别了!永别了!”

  “一位邻居看到火光一闪,听到一声枪响;可是,一切霎时又归于宁静,他也就不再注意。”

  就这样,我们可爱的年轻的维特离开了我们。我们爱维特,爱维特的有理想、有热情、有正义感,更爱他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5

  这是我在越秀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说实话,不知道为什么会借这本,也许,是名字吸引了我,“少年”“烦恼”似乎都与我现在的生活很像。

  其实在品读它之前,我已大概知道它的内容,从前却一直没有这个兴趣,这次,却不曾犹豫地拿起了它。

  故事是以维特来到一个新环境作为开始的(这点跟我现在也很像),初初到来时,对这个新环境是由衷的喜欢,喜欢那的山山水水,喜欢那的一草一木,甚至也还喜欢那里的人,他对这一切都是非常满意,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愉悦的,是满足的。就像我初来乍到时,对这工作也是带着满满的爱,也爱这环境,爱同事,爱那轻松的气氛。可是,呆的时间,稍稍长了一些,就开始心生怨言了,开始从这几天的工作,看到自己漫长人生的尽头。从入门的科员,到五年后的副科,再到多几年的正科待遇,然后,事业生涯就停滞了……爱情,似乎也是这样一目了然,没有更大的圈子,找不到我想要的那个人,最后,只能一味地退让,一味地降低要求,最后,到适当的时候,就跟那个并不是非常满意的人结婚……

  妈妈一听我这么说,就烦躁了,甚至不愿多跟我做这方面的交流。爸爸倒是一味地劝我要珍惜,要爱岗敬业,才刚工作两个星期,一个月都还没,就不要想这么多,未来,谁也说不清。现在只消安安分分的工作就可以了。是啊,安分、平淡的过日子,不是我想要的么?我这是怎么了?

  话题好像扯的远了点,回到主题,维特在这样没有其他想法,单纯地生活的日子里其实是很快乐的,(就像我以前从不思考,安安分分的过日子那样),直到他遇到了绿蒂,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他是那样的爱她,以致忽略,或者说是不愿去面对她已有未婚夫这个事实。心中有爱的日子也让他很快活,直到阿尔贝特的回来。爱情,永远是两个人的,三个人的爱情,总是多了,阿尔贝特是个正直,很有风度的人,他对朋友坦荡荡,即使知道维特是那样的喜欢自己的未婚妻,也没去过多的阻止。这是否也说明他是个理智战胜感性的人?维特则是绝对的感性,他对自己的行为无法思考,更无法阻止,任由这感情不断的蔓延壮大。直到绿蒂和阿尔贝特结婚。

  他这才听从朋友的建议,想到要放弃这段感情。他离开他们,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想要开始新的生活,可是这次,却没有上一次的幸运,这次,到处充满着不愉快的事和人,让敏感的维特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他决定离开这里,回到绿蒂的身边寻找些许安慰,可是绿蒂因为已为人妇,自然有不少的顾及,维特因为心中满满的爱,完全接受不了绿蒂小小的不悦,浅浅的拒绝。

  事业的打击,爱情的不顺畅,让他最终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不再纠缠绿蒂,成全她和阿尔贝特,故事最后以维特的自杀作为结局……

  这样纯粹的爱情,现在还会有么?我一直不支持这种为了爱情而放弃生命的行为,因为在现实世界,爱情绝对不是唯一。所以,其实我并未能引起很大的共鸣,甚至,对于从小就有固定思维的我,一直都无法接受这种爱情至上的态度,也无法去从内心欣赏这种纯洁的爱情。它给我留下的印象,仅仅是读了一本好的文章。看到了一种不现实、甚至不存在的傻傻的爱情。也许这也是因为我还只是一名旁观者,不是正处在爱恋中。也许,等到以后恋爱了,再重新品读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期待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