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600字

王明刚老师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把重心放在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剖析上,他以细腻而探析的笔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的矛盾心态,描绘出霍尔顿复杂的精神病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

塞林格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塞林格在书中采用了第一人称限制视角,故事的讲述只限于霍尔顿的心理活动或感觉范围之内。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

在读过这本书后,我觉得霍尔顿是一个内心充满恐惧、自卑、矛盾的人。自卑在于当他听说斯特拉德莱塔约会琴·迦拉格,一位他在前年夏天认识的女孩,他与这个女孩有很多快乐的回忆,他跟斯特拉德莱塔讲了很多,尽管斯特拉德莱塔在打扮,没怎么理会他,又几次问要不要去跟琴打招呼,可是他却不敢,因为他被学校开除,内心是自卑的。当霍尔顿在酒吧遇到凡伦西姬,想要跟她交流,但他又是通过一个侍者来传达的。他渴望与人交流,可是却总是融入不进。在霍尔顿被妓女和老毛里斯敲诈后,他只能用言语攻击,幻想杀了老毛里斯。

霍尔顿又是一个爱自己的弟弟艾里与妹妹菲比的人,他通过描写旧垒球手套来怀念他的弟弟艾里,艾里因为得白血病死后,他用拳头把汽车玻璃都敲碎了,他的爸爸妈妈认为他有精神问题,其实他是在怨自己,没有照顾好艾里。菲比知道霍尔顿被退学后,一直说“爸爸会要你的命”,表达了兄妹之间的爱,妹妹对哥哥的关心。在霍尔顿所处的现实成人世界,他看不到光明与温暖、圣洁和纯真,展现在他眼前的全是虚假、欺骗、势利、堕落和假模假式的社会图景。只有弟弟妹妹才是他的慰藉,他希望能够保护弱势儿童免于堕落,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

表面上霍尔顿是个玩世不恭的坏孩子,但实际上他却有颗纯净善良的心。他爱自己的妹妹,就在见她的那晚,霍尔顿说出了这段话:“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说,他想像着在一大片麦田里,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游戏,周围除了他没有一个大人。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守望着,看哪个孩子朝悬崖奔过来就捉住他,不让他掉下悬崖。这是他的一个美好理想,也是他美好心灵的见证,他希望那些快乐的孩子不要跌入悬崖,而是永远快乐的奔跑,而那麦田似乎象征着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满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悬崖。

如果你了解他谎言后的绝望、粗口中的愤懑,如果你能了解他神经质举动下纯洁的心,如果你了解他面对世界的孤独与苦闷,即使你不能理解他,只要能了解到一些,你也不会认为他叛逆。他的心非常柔软,却过于冷静,他说的话令你笑,但同时鼻子有点酸,他爱着你时,非常温柔和安静,他鄙视你时,是在鄙视你身上的他自己,而他对一些人真正的讽刺,足可令人警醒。

只要你曾经思考过,你就会有和霍尔顿同样的感受,看了之后,已经觉得我的余生都无法忘记这部小说。心中永远有个霍尔顿,从此以后,在悄悄地和我说话。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3

距读完这本书的时间已经很远了,本来打算读完这本书要接着读其他的书的,但是不幸的是自己的借阅权限被封杀1个月,意味着在4月20日之前是不能再借书了,很悲剧的一个事情,我想如果将我自己换做这本书的主人公肯定会说出一句他妈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过后对于我本人来说,还真是没有觉得这本书达到了书中序写的那样,主人公的行为方式立刻唤起了心中的共鸣,而是更多地很平淡的对待。也许,在那个时期的青年人来说,就是需要这样的一个人物来颠覆本已经麻木的生活吧。

关于这本书,我也翻看了很多书友的评论,还真有与书中序说的那样的共鸣之人,只是显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不同罢了。于是,自己也在豆瓣上挥笔写下了自己的看法:

主人公是一个当代来说典型的富二代,一个并不因为自己的家世而自傲的富二代,但是却集成了现在富二代的很多恶习,从这点来说,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本身就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其次,每天的张嘴你他妈的,闭嘴又是一个脏话也不应属于青年应该养成的习惯。恶习、脏话还是次之,最主要的是生活太多,一个自傲但又胆小的典型。说到自傲,也许有的读友会对其吐槽,但是在我看来,主人公的行为就是自傲的行为。身在尘世,就必须适应尘世的发展,不允许轻易的看破红尘。主人公看不惯人们假惺惺的问候,看不了人们虚伪的外表,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假的,那反过来说,就是在说明自己是真的是最高尚的,岂不是自傲的典型表现。自傲罢了,如果敢于突破这层薄薄的红尘也算英雄,但是当面对死的时候,又胆小的只是去遐想,没有实践的勇气,岂不是白白的浪费自己的一番头脑,不如流于这个世界。

想起了这样一句话:当认为周围的世界都不好的时候,其实是自己的不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

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他的名字吧!《麦田里的守望者》很赞的名字,英文名字叫《TheCatcherintheRye》,我觉得叫麦田里的守护者会更好,但是也没有了那种名字的感觉。因为守望给人一种好似在等什么的感觉,可文章和这个没什么关系。如作者所说他是为了抓住那些走向悬崖的孩子。当我把文章读完以后我突然明白了文章为什么叫TheCatcherintheRye。因为我看到自己的影子。

最近,我也处在一段段的叛逆期。所以,我对作者说的感触还是很深的。讨厌这个世界,讨厌社会中的一切。刚开始时,作者的各种吐槽给我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fucktheworld。可随着往下的越多,有了更多的东西浮现出来。如他想逃离,和那个女孩子,那种叹息,那种感觉永远不会消逝,只需他一说,我便立马心领神会。

通过最后那个老师的口中说了出来,每个人都会经历同样的事情,然后随着时间流逝就变成了你所言的那些人。还有那些把这个时期记录下来的,我想就是作者本身吧!他就是通过文字做到了他一直想成为的守望者。文学总是告诉你,你并不孤单,越是这样,越是能坚持人的本性吧!

这篇文章看似是种种的脏字,可这种道德世俗的评论就是个狗屁。我能感觉的到作者有多么的爱孩子,我想说你真的做到了,你是把经历下下来的人,已成为了守望者。

可我不明白为什么到最后他又回到了生活中,难道你就不想留下一点点的幻想的。为什么你这么残忍。是啊!可真的残忍吗?如果世界就是这样为什么就不能提下呢?

你是最纯洁的人啊!你做到了。

眼不舒服,不写了,我写的还不足我想的十分之一,可不想写也写不了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5

战后美国是如何的景象,《麦田里的守望者》给了我们清晰的展现。主人公霍尔顿,这个美国男孩,不忠于学习,却整天习惯于那些离经叛道的事情……

霍尔顿爱天花乱坠的想,爱天马行空的做,而在那个时代,确实如此出格的。这些精神层面的空虚,让我们深刻了解到那个时代确实是美国垮掉的一代。

不过,其实对于每个青年个体来说,未曾不经过那个一个阶段呢?而且,不同阶段年龄去读这部小说,确实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和霍尔顿同样年龄的人,读了是否会找到知音呢,或者说某种意义的宣泄?而作为父母,去阅读这部小说,是否会担心自己的子女会走上霍尔顿的道路。虽然,这部小说也典型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糟粕,但没有反抗的一代,又哪有前进的探索呢?

再看看作者塞林格,似乎也就这么一部出名小说,却像极了他当时写作的心理状态。在这么一个伤痕累累的战后年代,塞林格是以如何的复杂心理来完成这么一部小说的呢?这又是何等的青春残酷物语呢!塞林格在人物内心描述上是相当细腻的,这就是能让众多同龄者产生共鸣的原因吧!不过,如果要想得到情节上的愉悦的话,个人感觉还是有些乏味的。

怎样的青春,怎样的解读,每个阶段,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看法。让我们静下心,守望这最后一片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