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甲午大海战有感观后感五篇

莉落老师

  看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

  影片中有个片段令我难忘,日本早有侵略中国的野心,买战舰时,日方的明治天皇主动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水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而中方的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的六十寿诞。却把北洋水师买枪炮弹药的费用用来修建颐和园,由此看出,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对比何其鲜明。

  甲午海战的失败,致使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3千万两,并把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日本一跃为亚洲强国,而中国更加贫穷落后。《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侮的道理。

  现在我国已经很强大了,特别是在2012年,神九飞天、蛟龙下海,充分证明了我们国力强盛,随着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打造出了第一艘国产的航空母舰,它就是《辽宁号》。我们必须要更加强大才能不被外人欺侮。

  看着我们的国力越来越浩大,我的脑海里便情不自禁的浮现出一百多年前梁启超说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祖国的强大依靠我们去建设,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看甲午大海战观后感2

  在看《甲午大海战》之前,我就想,我并不期待场面可以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样绚丽,画面那么柔情,我只期待它会产生多大多深广的影响。有些电影,也许当你出了电影院便会忘记;而有些电影却在某一个片段里触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经,叫你没有办法轻易地忘记。有人说,看电影是放松心情的,不是看一部这么沉重这么虐的电影。

  但是,就那个年代而言,背负的只有“沉痛”二字,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心碎的声音。如果想了解历史,知道中国的痛点,就必须选择这样一部能涤荡自我灵魂的电影,它至少让我知道一个叫“甲午战争”的故事,至少让我坐在荧幕前,贴近那个时代,一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及的时代。也许以我的资格,根本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真实,但是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将爱国的信仰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坚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我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在叙事方面,大东沟海战之后和电影前半部分相比显得急促了,略感凌乱。但是前期的重重铺垫、邓世昌的壮烈殉国,以及刘公岛海战中刘步蟾、杨用霖的自杀,已将整部电影的情感带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乱,也毫不破坏观感,无损电影的激情。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面对,可是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当电影结尾处,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后中国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抗日的胜利,夺回因甲午之败、马关条约而失去的澎湖列岛和台湾;镜头中,碧蓝的大海深处,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舰艇锈迹斑斑的船体,海面上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尽情欢笑。这是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钓鱼岛-黄岩岛,从黄海到南海,那些沉淀在海下的遗骸是有着和自己相同的血脉。此时,他国的军舰还在本国海疆巡游之时,作为后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讥讽一个老人的忧愤!

  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看着邓世昌开着致远舰破釜沉舟的冲向敌人的时候,我不住的擦着眼泪,在看着他明明有机会生存下来却义无反顾的选择牺牲的时候,我已经心痛的无法自制。在这场战争面前,连一条狗都选择了忠义,那些朝廷吃着俸禄克扣军饷的负义之人又有何颜面面对北洋水师的牺牲?!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有着中国血脉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这种美,好苍凉,让我心痛。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

  很高兴,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中国的崛起和昌盛是前辈们用鲜血浇筑而成的。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然而在这背后,依然有坚毅却无奈的部分,在面对黄岩岛、钓鱼岛这种中国主权问题时,铁铮铮的中国人是绝对不会让步的!甲午大海战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的回放,伤痛的怀念,更应该是激励和奋进,否则,会不会有点商女犹唱后庭花的感觉呢?

  看甲午大海战观后感3

  战争曾使无数国家的版图发生改变,是无数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同时,战争也使最新的科学技术得以充分的展现。战争改变了一些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一些文明因战争而消亡,另一些文明则因战争而发展,战争对文明的演进起着特殊的作用。战争不仅仅给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人带来无法修复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启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只有深刻的了解了战争的残酷与危害,才能有更加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而甲午大海战正是描绘了人类战争的一个粗略轮廓。

  甲午大海战不仅是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大角逐,更是经济力量的竞赛和科技能力的竞赛。甲午大海战是中国人跨入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起点。它讲述了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的海战。中国北洋海军军舰共10艘,而日本军舰共12艘。北洋海军提督总查汉纳根及右翼总兵刘步蟾指挥“定远号”,日本的“吉野号”是由海军少将平井船三指挥,伊东桔亭以“松岛号”为旗舰指挥作战。期间,伊东命令游击队首先进攻北洋舰队的右翼两舰,双方舰队展开激烈的战斗,炮火猛烈。海战结束,北洋舰队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1895年1月20日,日本部分兵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领荣成后,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攻,30日,南帮炮台沦陷。日军后来占领威海卫。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后来,威海卫海军基地沦陷,北洋舰队覆灭。刘步蟾没脸再见国人,就与狗以身殉国。然而,日本人却不肯罢休,继续攻占辽东半岛。清政府便开始利用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政府立刻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求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甲午大海战就此结束。

  战争犹如一面镜子,既照亮了人类的过去,也映现了世界的未来。我觉得甲午大海战中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虽然好赌,但是他却在最后关头帮了惩罚他的刘步蟾,说明丁汝昌也是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当没人来烧煤,她努力的在煤房里忙进忙出。虽然好赌,但是这次却弥补了他的过失。让它成为为国付出的人,最后丁汝昌自杀殉国,以报答对中国的情谊。我认为北洋海军总查汉纳根及右翼总兵刘步蟾都是一个为国为民的殉国英雄。因为他们在这场战斗中贡献巨大,不惜牺牲生命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在这场海战中,丁汝昌指挥军舰,几次躲避对方鱼雷的袭击,得以让一船的人保住性命,并把日本旗舰“松岛”号打得落花流水。可最后结果并不如人意,日本“松岛”号扭转局面,让“定远”号上的人落水,纷纷自救。刘步蟾在此做出了一个有关自己人格与尊严的决定,他觉得自己没有完成任务,对不起死去的战友,更对不起江东父老,于是与他的战狗一起殉身在大海中,以报答中国对他的养育之恩。

  撇开甲午大海战带来的影响,单就甲午大海战本身来说,我们不禁要问:甲午大海战代表着什么?它代表着流血的统治。统治规定着甲午大海战的性质,影响着甲午大海战力量的来源与士气,对甲午大海战的前途和结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甲午大海战又反作用于政治,甲午大海战的结局可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甲午大海战的进程和结局首先依赖于一定的军事力量,即武器装备水平和武装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而军事力量是以经济条件为物质基础的,因此,甲午大海战的进程和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清政府的经济条件。这场战争的结果对中国来说有两方面:一方面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破坏,阻碍经济的发展,吞噬无数的生命,耗费巨大的财富,成为人类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的空前浩劫;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刺激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甲午大海战的感想。

  看甲午大海战观后感4

  诗曰:

  割地难偿债,债高到极天。

  行筹无万数,纳币一千年。

  --题记

  1877年,年轻无为的光绪帝励精图治,决定振兴中华,可是由于西太后慈禧的“垂帘听政”,使强盛的大清帝国正式走向衰弱。而此时,在日本,明治皇帝开始亲政,他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发动了着名的“明治维新”,使弱小的日本强大起来。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扩张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是日本发动了黄海大战。

  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战中,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无情地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邓世昌命令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部下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他的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这一幕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我悲愤,悲愤政府的无能,悲愤军队腐败;我叹息,叹息日本的改革,叹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钓岛被夺,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无能,哭泣失败的变法!

  从清代“甲午事件”,联想到现代的“钓岛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国真的这么弱吗?其实,中国也不弱。从1949年以来,在这60多年来,中国各代领导人,鞠躬尽瘁,“三弹”的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经济的改革,航母的出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实力,都证明了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

  如果真让日本再藐视我们下去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祖国的未来都寄托在我们身上。

  但是如今,美利坚和日本人联合起来,私自违背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胆大妄为地将“侵略之魔爪”伸向我们那圣神的领土。我们不可以像清朝那样软弱,我们要扞卫我们的领土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革命先辈们将千千万万战士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交付我们手中,我们怎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我皱了皱眉头,心里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将五千年英雄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找回来,重振我们中华少年的雄威!让藐视我们的外国人大跌眼镜!让中华少年自强不息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努力吧,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自强不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看甲午大海战观后感5

  今天,我看了《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看完后,我不禁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慈禧太后的懦弱而气愤。

  这部电影主要说李鸿章上书,建议光绪皇帝建立海军学堂来培养海军,光绪皇帝同意了。少年时期的邓世昌和刘步蟾等人就在这里认识了。长大后,邓世昌与他的儿时的同学们一起加入了北洋舰队,并当上了致远号铁甲舰管带。此时,日本正在密谋并吞钓鱼岛。可是,日本众大臣认为中国已经有一个比美国舰队还要恐怖的庞大的舰队,如果开战,可能会惨败。日本天皇令全日本大小官员从每月的俸禄中拿出十分之一来组成一支和中国一样的舰队。日本首先买了一艘新式快速舰——吉野号。这时,李鸿章发现导弹数量严重不足,有的舰艇上只能用打木头船的导弹来打铁甲舰,而从外国买一批导弹最快也要几天后到达,刘步蟾不禁高呼:“完了!”最终,日本主动挑起事端,北洋舰队被迫应战。

  这场战争最后以日军胜利而告终。一位洋人曾说过:“中国一直在沉睡,有一天,他醒了,我们以为他要干一番大事业,结果他伸了个懒腰,喝口茶,吸了一口烟又睡着了。”

  战后日军统领东乡平八郎的助手问东乡平八郎为什么在清国境内的军舰没有过来救援?东乡平八郎说:“这正是中国的特点,如果有朝一日他们能团结起来,那现在站在这里的就不是我们了。”

  看完电影后,我不禁感到一阵阵失落和气愤。清政府的腐败才使这次海战的失败,慈禧太后意从北洋水师的军饷中拿出几百万来修整颐和园,导致北洋舰队导弹用尽。我对日本这种侵略他国的恶劣行径深感愤怒。现在,日本还在对钓鱼岛蠢蠢欲动,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啊!

  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祖国更加强大,不再让其他国家侵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