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最新

王明刚老师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1

利用暑假的时间,读完了在学校没读完的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1》,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那是一个国家齐心协力对抗外敌的决心。一个国家,有这样多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何愁不会强大。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刻薄寡恩的酷吏---法家名士商鞅,至少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这个对历史了解甚少的纯正理科生是这么认为的,读完了小说才知道,他的刻薄寡恩,是为了强大当时的秦国,是为实现他的抱负,建立一个真正的法律凌驾于任何东西之上的法家世界。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落后教条,他“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他清楚的了解到当时的秦国只有靠法家的力量才可以强大,才可以在各国诸侯中争夺一席之地,所以他变法,为知己,为理想,为国家,殚精竭虑,耗尽心血,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变法,这也是他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就像是现在日本热血动漫中的主人公一样,为知己死,为理想亡,他毫无遗憾。

在小说中,商君和孝公,是明君强臣,商君一心变法,强大秦国,坦坦荡荡,对于世族权贵从暗处放出的暗箭警觉性地下,幸而,有孝公这样睿智的主上,他善于心计,完全相信商君,负责与世族权贵斡旋,帮他抵挡下一切对变法可能有的障碍,使得变法可以顺利推广实行。事实证明商君是正确的,在变法20余年后,秦国不再弱小,秦国开始强大,以前的老弱残兵转变为新锐战士,虽然最后变法未取得成功,但不可否认它让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当时的时局下存活的下来,同时也为之后的强秦争霸做了垫脚石。

在小说的最后,商君赴死,走上邢台时,一面是恨他入骨的黑衣世族权贵,一面是前来送行一身缟素的秦国国民。商君至始至终都是坦坦荡荡,从容不迫,早在赢驷去牢狱中看他时,他便知道结果,但是他早已把死亡置之度外,他只希望变法能继续执行下去,他可以为了嬴渠梁这个知己死,同样,他也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

看完这本小说,会哭,哭在孝公断指刻在石碑上刻下“勿忘国耻”时;哭在韩国申不害变法失败自刎而死时,哭在商鞅为变法慷慨赴死时,哭在百姓为商鞅和白雪落下衣冠冢时。

看完这本小说,会恨,恨在商君的不知变通,就这样直直落入世族圈套时;恨在公子虔的睚眦必报,由支持商鞅变成攻击商鞅时,恨在甘龙的老谋深算,恨在世族权贵的腐朽糜烂。

看完这本书会有这样多的感情,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强大,书中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光彩夺目,嬴渠梁的睿智明礼,商鞅的执着严谨,白雪的痴情大义,荧玉的明理善良,甘龙的阴险狡猾,赢虔的固执忍辱都跃然于纸上。

虽然因为是小说的关系,书中的人物难免有虚构,但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除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更多的是一场心灵上的震撼,震撼于孝公和商君似君臣,似知己的情谊,震撼与商君和白雪纯洁无染的爱情,震撼于荧玉的无私,震撼于商君宁死也要实现理想的精神。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2

那天去图书馆(已将近一年不曾走进书店的门,不知道有多少新书,不知道现在的书又呈现怎样的一种趋势。高考完后,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来“消遣”,在家实在无聊,便去了书店)。一进门,便看见新书介绍“某某著,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一下子觉得很新鲜。看似是个很随意又带着些戏谑的词,但是实际意义却又很深远。我不太喜欢理论性的书,比如像那些百家讲坛系列的,看电视我或许会听得进去,但看那些所谓“个人结晶”的文字,倒是有些勉强。那些,终究是他们自己的见解,或者想法。或许有的人赞同,但只是赞同而已。人家的观点,挪用了是侵犯知识产权的。高三的时候,坚定了要开影视公司的梦想,但是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现在看电视剧,不仅看剧情,更看场面,揣摩每个背景所预示的情节。邢台台的《虎胆雄心》演完后,《大秦帝国——黑色裂变》就出场了,似乎在书店见过,但再去寻就看不见了。那是一套《大秦帝国》的书,分好几个板块。而这个电视剧浓缩了一段商鞅变法的历程,很感动很振奋人心。是那种不羁豪放,笑谈洒脱,隐忍坚毅,国之栋梁的人。

《史记》太史公说商鞅是个很残暴的人,法度严厉,与儒背道相向。然,还有比商纣,夏桀更残暴的人么?鞅治法严厉为国,而夏桀商纣为私。仅凭这一点便足以推翻太史公的说法。史官记录历史,不论真假,都是前人的记载,这些记载,或可称为一国兴盛的功德碑,或可成为陷害良臣的确凿证据。历史,过去的事,过去的好事多于坏事。有些正史是可以怀疑的,有些也是也不是完全要否定它的。良臣可以说成佞臣,佞臣加以粉饰也可成为良臣。朝中不说,但庶民有心,或喜或怒,人间的才子自会记录。写历史剧时间很痛苦的事,需要把自己放到古代,去想古人所想去做古人所作。时间可以跳跃,不去详细描写每一天的琐事,或许在所有的史书中都看不到这一点吧。或者说,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他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前进的力量,盛则衰,衰后盛。历史似乎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它单纯的看这些不断变化的事情,而这些事情的背后,人们根据不同的利益对这些事情进行不同的评价。我很拘于历史,时代不能错,事情不能错,感情倾向也不能错。

《大秦帝国》的编剧,抑或是原著小说,它保留着《史记》的枝干,譬如经景监介绍三见秦公得识,商鞅舌战老士族,朽木立信,变法条约,公子虔受刑,孝公死商鞅被举发谋逆等。但作者将这些枝干串联在一起,又加入了很多细节,不失真实却也不觉真实。编剧于正说过,如今市场中国日益商品化,拍片需要成本,很大,所以你如果不想讲这些投资打水漂的话,就要融入市场,看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关于刘彻,有《汉武大帝》,是少年杜淳扮,以后的陈宝国扮。陈宝国,很霸气的一位君主,演技很不错,虽然没有仔细看过,黄晓明版的刘彻,很有那种爆发力,《美人心计》里,茅子俊版的刘彻,可以说还欠火侯,不知是戏份少还是什么缘故,怨气很大,对权力的谋求很大,而想一展抱负的雄心有些少,所以,我真想让他接演《寒衣调》,将刘彻文武双全,少年英勇中年奢糜,老年昏庸完整的呈现,或许写不到老年了,因为都希望将英雄美好的一面呈现在少年时代。少年,是一个人最辉煌的时代,充满着激情,同时也是最容易犯错的年代。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3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一句古老且沧桑的誓言。诞生于这个中华原生文明的母亲帝国。也正反映了原生文明的意识形态的形状。

五个月不到的时间,读完了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一路走来感触良多。从六国灭秦孝公商君的救亡图存谋划出路,到惠文王张仪时期的合纵连横,蓄力大出,再到昭王范雎时期的大出山东,一跃成为天下强国,以及之后孝文王以及从赵国得归的异人与吕不韦变法,使秦政不在僵硬开始充满人性味。随后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赵高胡亥李斯大乱朝局,使秦国一步一步走来的法治基础轰然倒塌,巍巍然巨人轰然倒下,直到这时,巨人内部的空洞才显露无疑。

秦帝国一路走来,有很多东西很多哲理可以去说去讨论,但今天我只想说一说我们中华文明的原生文化。被作者极力推崇的原生文化。

秦帝国,作为中华原生文化的始祖之一,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财富,可我们却因一时之失否定了它的煌煌功勋。这是现代人所丢失的对于文明的辨识。

原生文化是什么?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是所有人上下勠力同心的其利断金之举。原生文化是什么?是广发求贤令,是不分国别不分门第的海纳百川之举。原生文化是什么?是宁愿被复辟诸侯打败却仍不动九原军,是坚守中国尊严的大义之举。

时代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唯利是图的怠惰思想。像战国时期的疲民一般,无本但却有求。相比大秦每一个人在危难时刻都能挺身而出,以不能战为耻的心理来看,现代人总指望着别人付出来使自己兼收益的想法高尚了不知道多少倍。

我爸是李刚热早就过去,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深扎在人群里。门第所带来的优势早就超出了你才华横溢的程度,纵使人类再怎么强大,终究无法与神相提并论。

为了生存,曾有人选择卖国求荣,曾有人选择放弃底线与尊严。而回看2000年前的中原,却有人说出这样一番话“就算被复辟势力得逞,也不能教匈奴打进来,丧失了中国人的尊严。”诚然,有人会说底线的放弃与国家大义又有何干,可自身都愿意践踏自身了,别的还能指望的上你吗。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可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站在世界之巅过,除去与新生民族做比较,无论什么时候,中华民族永远只是平平凡凡的中庸之态,但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却还总是奋力一搏。这又是为什么呢?是我们没能力吗,抑或是其它。都不是,是对于原生文化的遗忘。因为心中的恶欲。像赵高与李斯一般从神佛变成恶魔。

大哉乎秦风,巍巍乎国殇。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4

从去年十一月,我饱含热情的开始看《大秦帝国》,时隔五个月,我中间停下来好久,今天终于草草结尾。

怎么说呢?我因看到那段辉煌的过去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也为这本书的文笔和严谨程度而抓了一把汗。我喜欢战国初期那些奋斗的君主们,不止是秦国的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秦始皇这些秦国的英才们,还有战国时期的巨子们、纵横家、军事家,甚至是齐威王魏惠王,无论他们多么骄奢糜乱,他们仍是不失一位君主的精明,我觉得他们这些优秀的人才为我们中国的智商水平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无法直视秦始皇的煌煌功绩,因为他实在是太优秀了,独裁者有着极耐寂寞的忍受力,超乎所有人的决断,以至于他让周围所有的人臣都失去了光彩。我想到他的陨落就是秦国的没落,我多么的想呼喊出来,天妒英才啊,他是所有女人迷恋的那种认真优秀而又有着忧郁情感的王,不可替代的一个认真的男人。

项羽和刘邦的斗争,到后来刘邦的占上风登上王座,故事的条理性差了点,毕竟也不是作者主要想写的部分,想看汉朝的故事,还是需要看别的书重新补充。

吕不韦到底是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我仍不能确定,但我决定他的优秀商人头脑是不可怀疑的。毕竟特朗普也成功登顶了不是么,说明我们的吕大商人也是名不虚传,有两把刷子的。

李斯真是可惜了,我总是觉得家世背景和格局会深深的影响着一个人。李斯、庞涓、赵高,苏秦、孙膑、战国四公子,才华和品质好像并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礼法与大道会决定你的选择,和才华会登顶的高度,所以,如果你的家世如果并没有给你加分,请你努力跳出你现有的格局,养成良好的品质素养,依靠一自己的一手资源,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实想说的有很多,因为这本书最没有错的四个字,想来就是“原生文明”了,最近在看纪实文学《大灭绝时代》,我们人类,决定了许多物种的生存,也在日复一日的糟蹋着我们自己的期限,也许不是这一代,但是你的孩子的孩子们,慢慢的就不会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缤纷多彩了。就像我看这本书时候看的洞庭湖、云梦泽、还有神农架等许许多多的地方有多么美丽,我无法想象,现在30年的都会让一个景点物是人非,两千多年前的时候,这些自然景色应该是我从各个地方都未曾见过的美丽吧!

我留恋于往日所有人造的东西,手工的东西其实很开发人的智力,现在非常优秀的艺术家的手工作品,在千年以前,也许就是一个工匠的日常,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那么资源匮乏的年代,只是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就能写出这么优秀的哲学作品,商鞅孙膑吴起白起也能在有限的资源中做到极力的资源整合,这些都是人的智慧,但是在这么多年以后,这些大智慧都变成了工业流水线,需要认真动脑去思考人生以及我们生存的环境及义务的人越来越少,唏嘘不已!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体制内的贫穷,号称五百万字的书,在我看完之后,我不禁感到,可以删掉300万字的废话,甚至后面的祭秦论,完全没啥必要,废话和引用过多,仿佛是写论文在凑字数,严谨程度比不上论文,有趣程度比不上小说,味同嚼蜡。前面的小说如果能修一下文辞和写作手法,可看程度和营销策略会比现在可观很多。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5

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啃完。

首先必须强烈肯定本书。虽然好多人看到与“史实”不符就弃书了,但是不能否认作者的高远立意:为大秦正名,为原生文明洗冤。孙老师通过前言后记不厌其烦的说明写书的用意,通过精炼的文字描写人物性格、背景、身世,实图还原人物在当时环境下的(以普通人的逻辑推理)所作所为,加以艺术加工,甚至杜撰出来一些人物让人物性格饱满。诚然这样的艺术加工会给人演义的的感觉,然而从作者著书的起点出发也不难理解其用意。不能否认太多的人物写出来完全一副光正伟的贤者模样,但是作者旁征博引外加脑洞大开的剧情让人物性格也不是那么单薄。

中间某些情节略显枯燥,但作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赋予人物机智善变的台词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能坚持读下去,丰富了我贫瘠的历史知识。给10086个赞。

说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情节:

商鞅初入秦国大刀阔斧的改革看的我欲罢不能;张仪舌战孟子的雄辩看的我痛快淋漓;白起在长平之战的无奈看的我不胜唏嘘;吕不韦解救嬴异人的运筹帷幄让我敬佩不已;始皇帝的霸道,六国灭亡的种种,直至李斯变节赵高篡位等等等等将战国历史描写的波澜壮阔让我喜怒哀惧五味俱全。

中间有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懊恼,太多的惋惜……不一一叙述了

最后的最后,感谢《大秦帝国》,感谢孙老师。

赳赳老秦…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6

在几次阅读后,我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深刻的思考了秦始皇为何能在短短的实际执政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建造了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完成华夏大一统。

秦始皇是我最景仰的古代人物,我认为它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中国历史悠久绵长,皇帝也多如牛毛,但是出类拔萃的只有可怜的几位,多数属于庸碌之辈,而我以为,除了秦始皇其余那些所谓明君圣主,没有一个胜过他的,都是在他建立的政治基础上做少许的修整,后辈的那些皇帝几乎是完全的继承了他的衣钵,可以说尽管大秦帝国存在的时间甚短,但也可以说一直存在下去了,只是朝号更换,本质上没有变动,从这个意义上来来说,他不愧是始皇帝。

所谓“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秦始皇对中国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对中国人进行了改造。他领导的秦国正是一个厉行严刑峻法,限制官吏特权,实行一统的国家。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由于工程大多浩大,耗费人力物力巨大,所以得罪了六国旧贵族和百姓,自然留下了千古暴君的骂名,但实际上,秦始皇留下的却是一个保护了中国农耕民族的军事工程和一个近乎完美的政治体系。

秦始皇不是太残暴而失天下,而还是因为太仁慈和信任这个官僚阶层而失天下。他未能在统一之后及时的将李斯革除,从而酿成死后其叛变倒戈,未能扶立扶苏,致使二世为赵高所用。而其因看中赵高的法律才识委以信任也是后患。所有的这些,都断送了“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的梦,断送了大秦帝国的前程。

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秦始皇的了解除了《秦始皇传》,最早的印象是来源于初中的历史课本,他是一位暴君的地位在我的心中曾不可动摇过,但在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他是一个刚毅坚韧,君临天下的英雄,一个无人能及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