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实施方案范文

刘莉莉老师

  医联体实施方案 篇1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我市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推进我市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纵向联合,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和医疗同质化妇幼保健服务体系的进程,探索我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工作路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XX〕11号)、《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xx-20xx年)和《安阳市妇幼保健医疗联合体章程》有关精神要求,结合我院前期对内黄县妇幼保健院等4家基层医疗机构的调研情况,制订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医联体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在市卫计委领导下,成立以技术合作松散型医疗医联体。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在自主经营单独核算的基础上,强化以技术合作为纽带、以妇幼健康为中心的分工协作关系,积极推行规范化和同质化医疗服务,提升基层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依托医联体的有效运营,进一步密切责、权、利一致的三级妇幼网络各成员单位间的关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分工协作机制,打造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妇幼健康管理体系。

  (三)以妇幼保健三大学科体系建设为指导,兼顾各成员单位和医务人员实际利益,合理调整各成员单位服务模式、业务结构和发展方向,形成覆盖我市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重症完整的学科体系。

  (四)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坚持改革、整合、发展的创新思路,制订稳妥、科学的分步实施方案,化解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合理”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努力办成群众满意、政府满意、医院满意和医护人员满意的医疗联合体。

  二、组织框架

  (一)在安阳市卫计委的领导下,建立由安阳市妇幼保健院牵头,以安阳县妇幼保健院、内黄县妇幼保健院、汤阴县妇幼保健院、林州市妇幼保健院为骨干,形成辐射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网络框架,并以医联体章程为共同规范成立理事会和组建医联体。

  (二)理事会每届任期4年,设理事长1名,由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担任,副理事长若干名,原则上由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和各县(市、区)妇幼保健院(所)长担任,理事(名额不限)原则上由核心单位、骨干单位各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以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担任。理事会负责审核医联体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探讨妇幼保健医联体范围内以经营、管理、医疗、保健、康复和公共卫生服务为纽带的合作方式;建立全方位的支持、沟通、协调机制;探索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新路径。

  (三)秘书处负责起草医联体章程和医联体发展规划,提交医联体理事会讨论,组织和策划医联体重大活动等。秘书处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3~5名,由医联体理事长提名,经理事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

  (四)理事会办公室作为常设工作机构,办公室成员(5~7名)由理事长提名,经理事会研究通过后产生,负责医联体日常工作。

  三、运行模式

  (一)按照国家卫计委对妇幼保健院的功能定位和“三个中心”的学科建设要求,加强医联体“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孕产保健”三大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实现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的无缝对接。并以技术帮扶为切入点,探索医联体内各专业间分工协作的新机制,逐步建立我市妇幼保健技术共享的医疗同质化、城乡一体化的分级协助机制和覆盖我市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重症的学科体系。

  (二)建立系统的合作帮扶机制,加速我市城乡一体化和医疗同质化进程,努力打造我市“基层首诊”、“分级诊治”和“双向转诊”快捷、有序的就医模式。

  1.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由市妇幼保健院组织成立帮扶小组对基层妇幼保健院和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牵头人由市妇幼保健院行政领导或各学科带头人担任,成员由市妇幼保健院各亚专科科主任和学术带头人组成,帮扶小组成员的专业组成原则上要覆盖我院三大学科,通过定期坐诊、查房、会诊等形式,带动医联体内部各成员单位的协同发展,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基层妇幼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健康保健服务,真正做到“首诊在基层”和有效启动医联体内部“双向转诊”机制,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人民群众方便和有序就医的愿景。

  2.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打造我市妇幼保健的闭环管理体系,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级医疗原则、资源共享原则开展“双向转诊”工作,建立并完善各病种转诊指征和流程,密切医联体成员单位间在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孕产保健、新生儿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两癌筛查等妇幼保健方面的合作关系,建立疑难及急危重症以及“新筛”、“产筛”阳性或孕产期高危患者的转诊机制,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和沟通机制,为上转患者提供“一免三优先”,即免挂号费、优先安排接诊、检查、住院等优惠措施,对下转患者实行100%随访,为“双向转诊”的病人提供连续无缝式交接服务,对高危患者实行呵护式的闭环管理和为医联体成员单位间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逐步打造医联体内部质量管理和患者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国家有关“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等医改新政。

  3.建立医联体培训机制,加强基层能力建设。为促进医联体内部人员综合素质的共同提升,市妇幼保健院计划定期对基层各成员单位的医务人员开展免费的培训和进修工作,通过进修、专业技术培训、专家巡讲和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强前沿的知识交流,共同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加速本地区医疗“同质化”进程。

  4.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通过对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孕产保健等方面成熟技术项目和服务模式(如PAC项目、模拟产房、糖尿病一日门诊等)的复制等方式推广新技术和培育新科室,提高基础妇幼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三)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医联体内部信息共享和检查结果互认。对安阳市妇幼信息平台进行进一步优化改造,逐步建成医联体内部医、患信息互通和共享的病人检测和报告终端、预约诊疗终端、远程会诊终端的医联体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妇幼健康信息共享检查结果互认的闭环管理。

  (四)建立医联体内部考核机制,兼顾成员单位各方利益,提高医联体成员单位参与的积极性。为加强医联体成员单位学科建设和更好地落实医联体各项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医联体内部考核体系,制定考评细则和奖励规定,定期开展考评并以此为导向加强医联体内部交流和合作,达到共同提高学术、技术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五)加强医联体内部文化建设。定期组织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知识技能竞赛和应急演练,提高服务能力,增强凝聚力和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树立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医联体品牌形象。

  四、保障措施

  1.必须坚持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妇幼医联体运行和发展争取宽松环境。

  2.强化社会公益性,围绕有效开展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工作做好顶层设计,通过结对帮扶机制,在医联体内部以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的形式,统筹开展医联体内部学科、亚专科和专病建设,完善我市妇幼保健三大学科的系统建设和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3.建立考评和奖励激励机制,营造医联体内部积极参与和分工合作的氛围。

  4.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定期召开基层例会,建立高危人群转诊和跟踪管理等服务评价体系,鼓励医护人员与高危人群开展“一对一”结对管理,建立闭环交接程序和全过程的呵护服务,打造我市妇幼保健医联体的品牌形象。

  医联体实施方案 篇2

  近年来,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我市积极开展市镇一体化管理试点,建立了市人民医院联合白云湖、水寨、黄河卫生院和市中医医院联合曹范、垛庄、文祖卫生院等两个医疗联合体,实施了口腔医疗、产科医疗市镇一体化管理,提升了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20xx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提出了统筹城乡、创新机制,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根据山东省和济南市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在前期市镇医联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市镇医疗联合体管理工作,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

  按照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统筹整合市镇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建立以市级医院为主体、镇(街道)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医疗联合体。医联体以医疗业务统筹管理为重点,逐步实施更加紧密的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最大程度的发挥市镇医疗卫生资源效益。

  二、工作目标

  (一)整合市镇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市、镇(街道)两级医疗机构联动发展,整体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二)提升市镇(街道)医疗服务能力,减少住院病人外流,实现“县域病人就诊率90%以上”的医改目标。

  (三)建立市镇(街道)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三、管理模式

  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为主体单位,21个镇(街道)卫生院为成员单位,建立三个医疗联合体,镇(街道)卫生院依据其功能定位、专业特色、双方意愿分别纳入某一医联体。

  市人民医院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包括明水、双山、绣惠、刁镇、辛寨、水寨、黄河、白云湖、相公庄、宁家埠、枣园卫生院。市中医医院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包括圣井、龙山、文祖、高官寨、普集、埠村、曹范、垛庄、官庄卫生院。市妇幼保健院医联体,成员单位包括党家卫生院。

  医联体成员单位隶属关系不变、单位法人不变、产权归属不变、法律责任不变、功能定位不变、职工身份不变、监管机制不变。在成员单位加挂“××分院”的`牌子。

  对于专科特色比较突出的基层医疗单位,若医联体主体单位不能满足成员单位对某一专业的帮扶合作需求,成员单位也可与其他上级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医联体成员单位每2-3年调整一次。

  (一)实施人员上下流动,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建立医联体内部人员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卫生技术人员上下流动。主体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聘任中高级职称前到医联

  体成员单位服务。主体单位组建若干个专家服务团队,根据需要,到成员单位开展专家坐诊、会诊、手术示教、教学查房等帮扶服务。成员单位制定计划,定期选派具备培养潜质的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到主体单位进修、轮训,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单位服务能力。

  (二)推广适宜技术项目,拓宽基层服务项目

  医联体主体单位在充分调查了解成员单位医疗技术服务现

  状的基础上,医基层需求为导向,医技术推广为手段,从安全性、有效性、规范性和适宜性出发,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实用技术为重点,科学合理选择适合基层实际的适宜技术,加强疾病筛查、急诊急救、诊疗规范、康复保健等方面的技术推广应用,突出基层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扶持特色专科建设。

  (三)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充分利用医联体主体单位优质医疗资源的优势,补齐成员单位医疗资源短板,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率。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基础,医联体主体单位成立远程会诊中心,开展远程医疗服务。逐步建立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消毒供应、消毒监测、临床用血等医疗资源共享制度和流程,解决基层医疗单位因医疗资源配置不足造成的不规范、不达标问题。

  (四)广泛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建立多渠道业务培训途径,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一批擅长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医务人员。主体单位定期安排资深定期到成员单位查房、坐诊、会诊、讲座等多种形式的业务指导,不断巩固基本技能。医联体主体单位将成员单位医务人员列入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对象,成员单位按照培训计划安排医务人员参加,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和技能。

  (五)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建立医联体主体单位与成员单位之间的双向转诊机制,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制定双向转诊流程。按照患者自愿、分级诊治、连续治疗、安全便捷的原则,制定合理、便捷、畅通的双向转诊细则。成员单位将因条件所限不能救治的急危重症患者转往主体单位,主体单位将康复期和慢性病患者转回成员单位。对需上转、下转的病人,建立双方联系人制度,提供“一站式”转诊服务。

  (六)定期组织指导考核,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主体单位将医院管理考核延伸到成员单位。主体单位组建医疗、中医、护理、院感、医技、药剂等侧面的专家组,指导成员单位规范操作、规范运行、规范管理。主体单位定期对成员单位进行综合考核,并指导成员单位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帮助成员单位完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优化医疗服务工作流程,整体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综合管理水平。

  四、工作步骤

  (一)开展对接调研(7月10日前)。医联体主体单位与成员单位进行对接,主体单位对成员单位的人员配备、设备配置、技术项目、运营状况等进行全方位调查,并建立台帐。

  (二)签订合作协议(7月31日前)。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成员单位的不同情况,主体单位与每个成员单位商定一个适宜的医联体合作模式,并协商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

  协议可以吸收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参与,三方签订,齐抓共管,提升本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协议具体到每个基层医疗机构要有明确目标,2-3年内干哪些事,办成哪些事要具体化。

  (三)落实下派人员(7月31日前)。根据成员单位的需求,主体单位落实下派人员,报市卫生计生局备案,并制定下派人员管理规定,协商确定下派人员待遇。

  参考:1、手术指导费(高级职称500元/例,中级职称300元/例);2、坐诊、会诊、查房、讲课(高级职称200元/天,中级职称100元/天)。费用由基层单位承担。

  (四)全面组织实施(8月1日起)。自2016年8月1日起,根据协议内容,医联体主体单位和成员单位全面落实人员调配、技术推广、资源共享、业务培训、双向转诊、指导考核等工作。

  (五)开展总结评价(定期)。市卫生计生局牵头,每季度调度、汇总、分析医联体运行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总结通报,每年进行一次总结评比,总结经验,完善提高。

  五、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推进医疗联合体管理,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国务院提出的深化医改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此,市卫生计生局成立推进市镇医疗联合体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将推进市镇医疗联合体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分工协作,确保这工作顺利实施。

  医联体实施方案 篇3

  为提升涪城区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科学就医格局,提高我区医疗服务整体水平。根据《涪城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绵涪卫计发[xxxx]xx号)要求和xxxx年3月1日涪城区卫计局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结合绵阳市人民医院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市、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全区医疗卫生资源,健全分级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探索综合医联体内部资源共享、多点执业、绩效管理、双向转诊和机构托管等模式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分级诊疗目录,加强我院医院专科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建立远程医疗服务机制,完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构建以综合医疗联合体为基础的新型城乡医疗协作服务体系,合理引导我区群众基层首诊与双向转诊,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减少群众支付比例;降低医疗(新农合)保障资金支付风险,为我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优质、价廉、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在政府主导下的加强县级综合医院能力建设和积极推动“医联体”工作的不断完善,建立起以市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绵阳市骨科医院、绵阳肿瘤医院、绵阳市肛肠病医院、绵阳市涪城区妇幼保健院分别作为专科协作医疗机构的,紧密联合、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高效率运转的综合医疗联合体系,形成分级分工协作、组团式运行的网格化医疗服务格局,全面提升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内涵,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率和县域内的双向转诊率。到xxxx年底,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到xxxx年,我院一级诊疗科目齐全、住院床位使用率达到95%以上,医联体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达标率达到90%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明确责任。经区卫计局授权委托,以我院为牵头单位,涪城区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成立“涪城区综合医联体”(以下简称“医联体”),绵阳市骨科医院、绵阳肿瘤医院、绵阳市肛肠病医院、绵阳市涪城区妇幼保健院分别作为“医联体”专科协作医疗机构。设置“医联体”理事会、管理团队、专家团队和医师团队,明确各组织和成员单位的职责定位,建立理事会章程,完善各团队工作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负责“医联体”的业务管理和质量管理。政府加强对“医联体”工作的政策性投入,大力支持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提高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改善软硬件设施,积极促进 “医联体”整体带动效应,有效提高医疗服务的运转效率,保持和维护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性质。

  (二)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在“医联体”理事会的决策和指导下,为高效使用人力资源,建立“医联体”内部人员柔性流动激励机制,实现“医联体”管理团队、专家团队和医师团队能够在“医联体”内所有机构参与多点执业、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在保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工作的同时,有计划地选派基层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为减少卫生经费重复支出,由政府支持和投入、市人民医院牵头,集中建设“涪城区消毒供应中心”、“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会诊中心”、“医学检验中心”,涵盖消毒供应、超声、放射、心电、病理、检验等各专业领域,强化“医联体”内部设施设备资源和专业技术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切实以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出发点,深入贯切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改善我区群众就医体验。

  (三)积极主动,大胆探索。“医联体”主要以资源共享、人员互用、技术互助、管理互补、双向转诊、绩效考评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为工作切入点,在各保证各成员单位独立、平等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各方工作需求和未来发展,充分发挥各方支持和参与改革试点的积极性,不断推动基层管理水平、技术队伍能力和整体服务效果的改善和提升,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服务模型的转变,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工作目标。

  四、重点工作

  (一)建立“医联体”理事会。由市人民医院院长任理事长,各成员单位院长、主任和专科协作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理事,办公室设在市人民医院资产与运营管理部。根据理事会章程,统筹协调“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发展规划、科学布局、资源统筹、人员共用、绩效激励、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重大事项的研究决议。建立例会制度和协调机制,研究讨论工作协作问题,并负责组织“医联体”双方(或多方)签订协议、合同等,并报区卫计局备案。

  (二)成立“医联体”管理委员会。由市人民医院牵头,遴选“医联体”成员单位和专科协作单位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组建“医联体”管理委员会,下设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含病案信息、病历质量等)、医疗质量管理(含输血、住院诊疗、门诊医疗等)、药事与药物治疗学管理、信息管理、医学影像管理(含放射、超声、心电等)和医学检验管理(医学检验、病理等)等七个管理小组,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人民医院医教部,制定委员会章程和工作制度,负责“医联体”成员单位的业务管理和质量管理,具体针对成员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和质控检查、改进,承担学科建设规划指导、组织落实分级诊疗各项规定,设立延伸门诊或(和)建立共管病房,完成多点执业、业务培训和疑难重症的分级诊治等工作,实质性参与“医联体”各成员单位的业务工作管理,积极推进优质管理资源下沉,不断提升“医联体”内整体医疗服务效率,向理事会负责。

  (三)成立“医联体”专家组。由市人民医院牵头,遴选“医联体”成员单位和专科协作单位部分专业专家成立“医联体”专家组,下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医学影像、麻醉与急救重症等六个小组,设置各专业组长,专家组管理办公室设在人民医院医教部,制定工作制度与工作职责。专家组在“医联体”内广泛自主开展多点执业、业务指导等活动,承担基层医疗机构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业务查房、专业培训、疑难重症会诊和病案讨论等工作,落实优质医疗技术资源下沉,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业务技术水平和服务效果。根据工作需求,可聘用专家组成员担任基层机构挂职主任。

  (四)执业医师多点执业,鼓励人员共用。按照四川省医师多点执业有关规定,鼓励医师资源共享,区(县)级医师可以在基层开展执业、“医联体”内基层机构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自主调配使用多点执业医师,开展执业活动。鼓励多点执业医师依法获取正当的劳动收益。

  (五)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共管病房的建立。为加强基层首诊能力,在四川省及绵阳市分级诊疗目录的指导下,基层单位可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求与区(县)级机构共同建立共管病房,如普外科共管病房、肛肠科共管病房,利用上级单位技术资源和医师多点执业,指导基层医师共同进行管理,上级单位医师承担诊疗方案的核准和复杂诊疗措施指导责任,下级机构医师承担诊疗方案执行和落实的责任。利用推动“医联体”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远程查房、远程疑难病例会诊、远程检验结果传输、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会诊、双向转诊预约(住院、门诊和检查)等功能。

  (六)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市人民医院作为全区的综合性医疗中心和医疗保障网络的龙头单位,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其能力建设的政策性支持,按照争取中央(县级综合医院能力建设资金4000万元)支持一点、地方财政补助一点、医院自筹一点的办法,筹集建设发展资金,从专科人才培养、重点专科建设、业务用房改善、设施设备更新、信息化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高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指导能力。力争到xxxx年,使其市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数要达到一级诊疗科目的xx%以上,建设和突出我区医疗服务特色,提升我区医疗服务在绵阳市内的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

  (七)成立“医联体”护理管理委员会。由人民医院护理部牵头,“医联体”成员单位和专科协作单位共同参与组成护理管理委员会,成立工作小组,全面具体负责“医联体”单位护理管理,重点是专科护士培训、护理业务指导和护理质量控制等方面,通过绩效激励,加强护理人员的柔性流动,促进护理人员共享和优质护理资源下沉。

  (八)“医联体”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根据区卫计局与市人民医院签定的目标责任书,市人民医院负责组织完善“医联体”工作质量与绩效考核细则,涵盖牵头单位、成员单位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多点执业等内容,每季度进行“医联体”内部的工作考核评价奖励,每年度接受涪城区卫计局组织的目标管理考核,与各单位绩效挂钩。

  (九)成员单位分级诊疗工作任务。按照区卫计局下达工作目标和管理要求,以及“医联体”签订的相关工作协议,进一步规范自身运行管理,按照分级诊疗工作要求,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参照省、市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和不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牵头医疗机构以及协同机构的优质医疗资源,落实多点执业,建设共管病房,发展临床重点专科,推广使用适宜技术,培养基层适用人才,落实基层首诊。开通绿色通道,规范双向转诊,达到资源共享,配合发展互联网医疗,落实延伸医疗服务指导,改善就医环境条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全面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十)牵头单位工作任务。建立各级管理组织,完善管理评价机制、考核细则并组织落实,鼓励医务人员到成员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推动优质人才资源下沉,促进基层机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定期安排“医联体”成员单位医务人员参加进修学习和接受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技术水平。“医联体”内流动到市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包括进修学习、专业培训、挂职等),其流动期内的劳务性报酬比照同类人员当期工资性收入执行。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建成涪城区远程会诊中心、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远程心电诊断和监护中心、医疗用品消毒供应中心、区域临床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开展联合教学、科研协作、继续教育项目联合申报等工作,加强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疑难病例联合讨论,落实重点专科建设帮扶工作,全面开展跨院会诊、查房、手术、教学活动,在成员医疗机构建立延伸特色门诊和(或)共管病房,促进技术共享、协作与交流。通过推广实施牵头医院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按照学科指南或临床路径,实施统一的诊疗和操作规范,实现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在相同的医疗服务项目上规章制度一致、技术标准一致、业务培训一致、质控效果一致,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同质同标准,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确保城乡群众得到连续性的优质医疗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联体”的建设是贯彻国家和省、市、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部署的新要求,是加快建立和落实全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举措,是整体提升我区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更是落实卫生计生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医联体”成员单位和协作单位要加大投入人力物力,切实加强对“医联体”工作的领导,在协作运行、学科建设、业务管理、资源共享和绩效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各级人员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参与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医疗联合体工作机制,建立完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工作高效顺利推进。

  (二)加强舆论宣传。

  组织开展好对医联体工作目的、意义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争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医联体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此项工作平稳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