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的反义词

秦风学老师

  【拼音】

  jiǎo tà shí dì

  【出处】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18卷:“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大古是脚踏实地,你从来本性我须知。”

  【释义】

  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近义词】

  安分守己、足履实地、踏踏实实、好高骛远、不务空名、实事求是、兢兢业业、下马看花

  【反义词】

  蜻蜓点水、弄虚作假、腾云驾雾、望梅止渴、大吹大擂、纸上谈兵、好高骛远、想入非非

  【造句】

  1、在学习上,我们要脚踏实地,不可敷衍。

  2、在学习上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

  3、学习没有什么一步登天的秘诀,只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就能成功。

  4、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心猿意马。

  5、作学问应该脚踏实地,最忌装腔作势,任意吹嘘。

  6、要想成功就得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不要想一步登天。

  7、做人应该脚踏实地,不应该好高骛远。

  8、我们张校长工作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不务空名,受到师生好评。

  9、经过次考试,我终于明白了考试要脚踏实地能临时抱佛脚。

  10、学习一定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

  11、既然立下鸿鹄之志,就该脚踏实地,奋发努力,否则只是好高騖远而已。

  12、只有脚踏实地的作风,才能建立起坚壮的根基。

  13、他就这样脚踏实地,创立了他的超市王国。

  14、小明做事总是脚踏实地,投机取巧的事他绝不肯做。

  15、四个现代化需要的是真心实意、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16、做事必须脚踏实地,千万不可耍小聪明偷工减料。

  17、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工作,不要老是异想天开。

  18、我们张校长工作一向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不务空名,受到师生好评。

  19、这位新来者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工作,谋取了好职位。

  20、只有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才能对本职工作胜任愉快。

  21、我们既要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22、我们要脚踏实地干工作,决不能心血来潮,蛮干一阵子完事。

  23、志在四方又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而又挑战极限。

  24、他们渐渐丢了那空架子,脚踏实地向前走去。

  25、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脚踏实地,勤学苦干的好作风。

  26、学习上想取得进步,与其投机取巧,毋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终能成正果。

  27、做事应脚踏实地,好高鹜远、不切实际,是会一事无成的。

  28、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要追求一钱不值的虚名。

  29、挑土工不声不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

  30、做事必须脚踏实地,千万不可耍小断明偷工减料。

  【成语故事】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在史学方面的`成就是辉煌的。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学史上的两颗明珠,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

  《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战国周烈王、下至五代周世宗的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还有考异、目录各30卷。其规模之大,令人叹服。

  司马光为编定《资治通鉴》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宋神宗允许他借阅"集贤"、"昭文"、"史馆"三大书库的所有书籍,并特许可借阅"龙图阁、天章阁及秘阁"的藏书。宋神宗还将自己私藏的二千四百余卷书献出来,供司马光参考。除此之外,司马光还参阅了大量的野史、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等资料,共222种,计三千多万字。

  司马光学风严谨,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为自己规定,每三天修改一卷。一卷史稿四丈长,平均一天修改一丈多,若遇事耽误了,事后必须补上。每天晚上他总是让老仆人先睡,自己点上蜡烛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凌晨又起身继续工作。天天如此,十九年如一日。夜里,他怕因困乏睡过了头,便让人用圆木做了个枕头,木枕光滑,稍稍一动,头即落枕,人便惊醒。后人称此枕为“警枕”。司马光的住处,夏天闷热,无法工作,司马光便让人在屋子里挖一个大坑,砌成一间地下室。地下室冬暖夏凉,成了他编书的好地方。而当时的大官僚王宣徽每到夏天便到他名园的高楼上避暑享受,人们笑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修改过的书稿堆满了整整两间屋子。书法家黄庭坚曾看过其中的几百卷,发现这些书稿全部是用工笔楷书写成的,没有一个草字。

  司马光曾问他的好友邵雍:“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邵回答说:“君实,脚踏实地人也”。意思是说司马光研究学问,勤奋刻苦,踏实认真。这就是 "脚踏实地"成语的来源。

  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时间,开始编写时,司马光48岁,编完时,已是66岁的老人了。这19年,司马光"秉烛至深夜,警枕破黎明。长期的伏案工作,耗尽了他的心血,刚过60岁,他使视力衰退,牙齿脱落,面容樵惮。《资治通鉴》写成后,还没等出版,司马光便与世长辞了。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皇帝宋哲宗亲自临丧,并下旨为他举行隆重的官葬。他家乡山西夏县的人们为纪念他,特为他建了墓碑亭,树起一块巨碑,这块巨碑连同底座高达九米,比帝王神道碑和墓碑还要高大。碑额刻有宋哲宗的御篆“忠清粹德之碑”字样,大文学家苏东坡为其撰写了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