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简报

马振华老师

2016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简报

  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龙都烈士陵园、陶家齐烈士墓、皖南事变三烈士墓、南京菊花台九烈士墓……近日,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循着抗日英烈的足迹,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中下旬,志愿者们来到耀华社区,寻访了张耀华烈士墓。在前胡村,志愿者们遇到了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贾素珍。她的丈夫邓开林曾是一位地下党战士,在20多年前已离开人世。志愿者的到来使老人非常激动,回忆起往事,她的眼眶湿润了多次。老人的儿子向志愿者们讲述了一些张耀华烈士的事迹。

  据了解,耀华社区的跃华村一带曾是一处根据地。1944年3月15日新四军在根据地召开秘密会议。放哨的士兵在换岗时,传来了枪声。听到枪声后,时任军事部长的张耀华立刻奔至后胡村掩护干部和战士们,不料刚冲上前就被从陈家边赶来埋伏偷袭的日伪军用机枪扫射,英勇牺牲。

  由于南京抗日烈士纪念地数量多、分布广,不少纪念碑、零散烈士墓位于农村、山间,志愿者们到访的难度很大。志愿者许雄凌感慨道:“每天都要跑很远的路程,确实很辛苦。但是当亲身感受、了解后,便被那段刻骨铭心的抗战历史所折服,大学生有义务弘扬烈士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实践团团长倪翕钦表示,团队除了寻访抗日烈士纪念地外,还会搜集更多烈士事迹等,并根据每处纪念地在天地图上的定位,制作手绘地图,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我为环保出份力 自然因我更美丽

  ——环科院“小桔灯”服务团带给居民一个绿色的梦

  7月15日,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电信·小桔灯”爱心服务团的“环保走进社区”小分队的志愿者冒着酷暑,在南京市雨花台区马里店社区开展了“我为环保出份力,自然因我更美丽”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节能环保理念带进社区家家户户。

  志愿者们来到南京市雨花台区景明家园社区进行环保宣传活动,开展了丰富的活动,通过开展节能环保生活小常识竞猜,向居民形象的讲述浪费资源的危害。除了宣传和有奖知识活动之外,还专门设置了节能环保实践区,让居民动手实践生活中的化学实验、用环保材料设计生态小屋、通过绘画勾勒出脑海中的地球,在实际操作中真正体验节能环保绿色生活的意义与魅力所在。志愿者们利用所学专业科学知识,向社区居民提出了饮食、购物行为方面的建议,让老百姓对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中国电信·小桔灯”爱心服务团的“环保走进校园”小分队来到了宿迁市泗阳县来安小学开展“环保夏令营”活动,团队由15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志愿者及1位带队老师组成,此次活动意在结合各志愿者专业特色,为小朋友们定制一系列趣味课程,借此适当引入环保主题,让环保观念更深一步植入小朋友的脑海里。“环保夏令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趣味环保、滑稽英语、变废为宝、手工制作、诗歌鉴赏等特色科目为主,以语数外基础课程为辅。为了让小朋友们更深刻的懂得环保,做到环保,志愿者别具匠心,为五、六年纪的学生设计了“环保趣味运动会”和“变废为宝时装秀”。

  环保生活在继续,环保理念在心中,愿此次晓庄陶子的环保行,能给南京景明家园社区和泗阳来安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一个充满希望的绿色的梦。

  聆听历史声音 追忆渡江史实

  ——新传院“历史的声音”实践团实录渡江战役老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在不断褪色,但是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新闻传播学院13名学生、一位老师,因为这个7月,以“聆听历史声音,追忆渡江史实”为主题的活动秩序井然的开展、因为“历史的声音”——渡江战役实录志愿服务团的成立,师生14人,成为一个团结有爱的Team。

  服务团采访了当年参加过渡江战役的老兵们,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经是耄耋老人,但是谈起当年的峥嵘事迹,每一个人都是精神矍铄。战斗带给他们的不单单是一时的荣耀,还在他们的灵魂里注入了永不磨灭的热血!李汇川,生于1926年2月,1945年3月入伍,山东泰安人,原汽车31团股长,副团职,大尉。抗战时期为山东军区洛阳八纵队77师70团一营一连战士,1955年被授予解放奖章,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这样的了不起的一位军人,在和我们谈起当年,是满腹的骄傲。王可夫首长、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张向臣爷爷都在本次的探访中对服务团讲述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经历,一行人在对战争有了新的认识的同时,对这些老兵的敬仰也是更进一步!期间,服务团还参观了渡江胜利纪念馆在内的多个抗战基地。

  历史从身边悄悄划过,人们早已忘却当年的壮烈,但是这些鲜活的记忆是永远深埋在心又不会磨灭的中华之魂!

  携手爱心人士 共赴甘肃支教

  ——旅管院“晓麦”实践团在甘肃开设丰富多彩的支教活动

  自2011年起,“晓麦”每年暑期奔赴甘肃开展以“支教、调研、走访”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7月中旬,“晓麦”支教团第五次踏上前往甘肃的路途,这一次的目的地分别是甘肃省会宁县平头川镇青龙小学和通渭县鸡川镇川道小学。带着对“会宁现象”的探索之心和对甘肃支教的满腔热情,“晓麦”开展了2015年的甘肃支教活动。支教团成员为青龙小学的学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如制作书签、贺卡的手工课,气氛活泼的趣味英语课。“晓麦”支教的课程寓教于乐,讲究趣味性和实践性。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老师走下讲台上课,这不仅能够增进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更能拉近心灵间的距离。“晓麦”精心准备了支教成果汇报演出暨捐赠仪式。7月20日,支教团邀请全校的师生及学生家长参加,用歌曲、舞蹈给山区的小学带去欢声笑语,用社会的爱心捐助给学生送去关爱。中通快递南京江宁分公司总经理朱涛先生,前往甘肃会宁参与“晓麦”支教,并且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扶青龙小学的学生。

  与此同时,回访组的同学于7月13日抵达川道小学,并且提前寄出了一批物资。在等待物资抵达的.同时,也对周围的居民和学生进行了走访,同时与以往的情况相对比,记录下川道前进的足迹和全体居民努力的点滴。7月17日学生将回校领取成绩报告单,回访组同学也将借这个机会举行物资的交接仪式。南京芳草园小学和石桥小学的小朋友们怀着满满的爱心捐出了书籍和衣物玩具,成员希望可以将川道孩子们的反馈带回南京,带给献爱心的孩子们。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晓麦”支教团只希望,来到这里,一点点努力能使她发生一点改变,一点有益的改变。这也是这种坚持的另一种意义。

  重走行知路 陶子圆陶梦

  ——电工院“重走行知路”社会实践调查团

  7月17—24日,两个相隔千里的学校,南京晓庄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因为共同的办学理念“知行合一”相聚在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旧址暨陶行知先生纪念馆,31名陶子以“重走行知路,陶子圆陶梦”为主题,开展学陶师陶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分为“悼行知”“忆行知”“学行知”三个部分。

  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工作人员向*的陶学子介绍了馆內的藏品、文化以及陶先生的思想精髓,讲解员重点强调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晓庄师范学生的培养目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这同时也是两校陶学子永恒的追求与归宿,更是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及方向。

  获得合川十大感动人物、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育才学校旧址的陶老校长学生91岁高龄的杨沁莲奶奶带领实践团参观了育才小学的旧址。一草一木,几十年来都镌刻在杨奶奶的记忆里,虽然听力不太灵敏,表述不甚详尽,但若是陶子们心存疑惑,任指一处,杨奶奶就能把关于“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走进沧桑的教室,杨奶奶走上讲台,陶学子们都齐齐坐于座位,听杨奶奶上特殊的一课—七七事变。那个年代,交通闭塞,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走进来,都相当困难。杨奶奶还记得,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又一批的陶学子仍然克服困难,穿着草鞋,一步一步走来。只一双草鞋,杨奶奶就提及多次。这草鞋的背后,是陶学子对行知旧址的重视。一批又一批的陶子来了,带来了对陶文化火热而诚挚的心,带走了蕴有历史厚重感的回忆。一代一代,陶子们承担起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的延续责任。

  陶学子在杨奶奶引领下来到了她多年的居所。围坐在一起,聊起了学校发生过的往事,她展示了一些旧照片和明信片,在照片里,有各地陶研会来访时与她的合影。每一张照片,她都能清楚地讲述出“背后的故事”。一张张照片,承载着一个个故事。一个已到耄耋之年的奶奶,就是以这种记忆与口述的方式传承陶文化,这是当代陶学子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最后,两校陶子共唱《锄头舞歌》,向老一代陶子表达谢意和祝福,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