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我不是药神的观后感

张东东老师

高中我不是药神的观后感1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年复一年,时间的齿轮滚滚转动,我的高一正式结束。

听说电影《我不是药神》颇获好评,我按捺不住观影心切,周转几回终于坐在影院看完了。

“海报上笑得有多开心,其结局就有多悲惨。”在这之前,各大公众平台的点评我都有看,即使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看完后仍泪眼婆娑,声音似乎都沙哑了。

影片的主角是程勇——一个生意失败,妻子离异,儿子将移民,老爸患病的男人。穷困潦倒之际,一位慢粒白血病患者吕受益进入他的生活。吕受益是个新晋奶爸,他想活下去守护他刚出生的儿子和他的妻子。瑞士正版格列卫在中国的售价是每盒2。5万,而印度高仿格列卫的价位是500,且药效相同。

许多患者吃不起正版药,只能等死。程勇犹豫再三,为了摆脱“穷病”,更为了给老爸治病急需的钱,最终走上了走私印度药的路。期间,刘思慧、黄毛、刘牧师先后加盟,组成病友团队。刚开始,程勇为利而贩药,直到吕受益寻求自杀、他妻子跪求程勇售药后,程勇才大受触动,幡然醒悟。谋利之外,他更清醒地意识到他卖的药救的是人命,而无数的患者则是等药救命。他再一次选择走私印度药,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亏损巨大。

观影期间,后座有位女生一直在啜泣。我也不由得伤感,而真正触动我的是程勇在医院对曹斌饰演的警察声嘶力竭地哭嚎声:“他才20岁,他就想活命,他有什么罪……他有什么罪……他有什么罪……”

对啊,他有什么罪,黄毛才20岁,不公的命运让他患病后背井离乡。他仗义,为了掩护病友的恩人程勇,他开车狂奔,竟至车祸惨亡;他重情,剪掉黄发买了车票本想回家看看,却遭此不幸。他只是单纯地想让更多的人有活着的机会,他有什么罪?为了活着,病友们可以在警方的施压下缄口不言,共同维护一个人,那个人因为有本事弄来印度药而让他们有活下去的希望。

作为一部直面社会现实的影片,它既冷酷严峻,又温情感人,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当之无愧。一部优秀的影片离不开典型人物和精彩剧情。王传君饰演的吕受益在医院里的那场戏足以让人刮目相看,而王传君竟然也饰演了那个关谷神奇(热播搞笑剧《爱情公寓》系列中的四大男主角之一)!整部戏中他的演技都可圈可点。

我不由得想起了另一部同样震撼人心的现实作品,那就是余华的《活着》。

福贵早年好赌成性,败光了家产,妻子家珍也被接回娘家。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不幸变成了聋哑人。

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结为良缘,生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福贵看着妻儿老小相继死去,又亲手埋葬他们。他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人民公社,自然灾害,革命等社会变革,来之不易的温情被死亡一次一次撕裂。余华用真挚的笔墨刻画出一个个在生与死边缘苦苦挣扎的人物。

程勇不是药神,却几乎就是药神;病友没有奢望,他们只想活命。福贵不是英雄,却要一次次直面亲人的死亡;其家人也只是想好好活着,却被社会摆布甚至埋葬。活命有罪吗?我不知道该质问谁。活着艰辛吗?那是一定的。我愿天下人人,不畏艰辛,好好活着,不甘命运,莫负此生。

高中我不是药神的观后感2

徐铮电影《我不是药神》,男一号程勇,因为挣不到钱堕落,贫穷和气急败坏到妻离子散,而通过卖有疗效的假药违法挣了钱金盆洗手,改行做了合法生意,最终还是被人性洗礼,再度不挣钱甚至亏钱卖假药,最后坐了牢,国家体制因此也做了优化变革。男一号从一个市井生意人蜕变为一个企业家。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个事件只有那些患者及家属才能深刻体会到,作为旁观者,我看到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牺牲掉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是人类灵魂深处的敬畏心。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但一定不能没有对文化的敬畏心。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只要能挣钱,读什么书不重要。影片中,有个“正儿八经”卖假药的张院长,有组织有计划,但趁着“商机”从生命边缘的患者手里挣钱,最后走上了逃亡之路,记得他对男一号说了一句话“穷病你治不了,别傻了!”这话其实说得挺客观,可就是觉得这话太气人,穷人的觉醒,确实需要时间。只有那些有钱人(尤其以前的暴发户)才有可能会告诉穷人说,你们读书人有啥用?还不是要为我打工?而实际这些暴发户往往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到教育环境最好的地方去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男一号的儿子最后被送去国外与母亲和后爸生活,在机场,孩子的警察舅舅对男一号说:“送出去也许是对的,会比我们更有出息!”

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历,但更应该是学会敬畏,如果家长懂得对文化的敬畏,那么孩子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就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二胎放开了,甚至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可能会废除(废除这个国策,不是因为国家对人口不控制了,而是因为国家有信心放开了依然能够控制人口),但教育可能成为大问题,很多人会因为给孩子找一个好学校而费尽周折,还有更多人其实抱着不乐观的态度,但我认为,国家在进步,如果一个民族的进步要依靠先制定法令后逐步完善的形式,那一定强不到哪里去。例如垃圾分类,不是多了几个垃圾分类垃圾桶就能解决的,而应该是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敬畏心,对地球母亲的敬畏心,才能够真正做到爱护环境。

看着男一号抹去眼泪,转身走出机场的背影,我也感动落泪,原来因为自己对孩子的爱不舍得,不放手,而此刻的他因为知道他有更大的责任要去履行。人类这个族群就是很奇怪,当一个人掌握了可以改变别人或者说拯救别人生命的时候,就会放下个人得失,一路向西。这就是人类灵魂深处的敬畏心,这就是一个文化人的蜕变。

我认为这是徐铮导演的一次蜕变,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体制的一次蜕变,试想,这个带有批判深意的题材,在10年前,电影审核部门是不可能通过,并能实现热映的。作为普通中国公民,我们应该要觉醒,应该要对公平正义持有一颗敬畏心。在不公平不正义的环境面前,人人都应该站出来,去改变,去优化,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快走向真正的繁荣富强。

看到很多平台对这部电影的评分非常高,出奇的高,说明中国需要好电影,中国需要敬畏心。

高中我不是药神的观后感3

法与情,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天生是一对矛盾,相互对立,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得以转化和相互作用。

情,是人类作为动物所有的天然产物。在母系社会,因为血缘,母亲与子女必然成为一个亲密的小团体。因为这份血浓于水的感情,在生存问题上考虑的不再仅仅是个人。由此沿袭,因情感联系在一起的部落、社群、集体不在少数。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维持不断扩大的集体,需要用理性的规则加以维护。这里,就开始了法与情的相爱相杀。

不可否认,毫无人情的法在治理中的作用。但是,我们先要明确法产生的逻辑起点。当感性无法解决集体中的冲突时,就需要具有统一标准的规则介入,化解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人情所产生的冲突。因此,法在情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产生。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法能否完全替代情来解决集体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我想,是不能的。至少,人无法成为完全没有感情的动物。失去主观意识,仅凭强大的理性来生活、生产,那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意义。

在影片中,展现的是人间百态。为了生存,为了苟且存于世,有些人买药品,有些人卖药品。求生的本能是法所无法控制的。

主人公的转变和心路历程。何尝不是理性和感性的对抗。为了筹集老父亲手术的钱,他走上了泰国买药的路。进价500元的药,他卖5000元。当有人提醒他卖假药会被判刑,他选择了保全自己。这一切,无疑是人性使然。男主也担心自己家人的身体健康,他也希望自己过上有钱人的生活,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后半生在监狱里度过。他将个人的名利置于最高位置,用理性战胜来自白血病人的乞求和不幸。

但后来,当他直面白血病人的死亡和家庭破裂,当他看到那些依靠他而成功活下去的病人,他选择500的进价卖出药品。在面对供药的危机时,他依旧选择用500的价格卖2的进口药。在面对警察的追捕时,他试图拯救那几个白血病人。这一切,依旧是人性使然。他看到了这些努力活下去的人的不易,他的同情战胜了为了个人私欲的理性。

影片中另外一个主角,无疑是那个个面带口罩的白血病人。他们无疑是游离在法理之外的人群。他们对天价药的无能为力,让他们路上购买印度格列宁的不法之路。面对奸诈无良的黑心药商,最终仍将其出卖。面对帮助他们的男主,他们选择保护他。正如影片中,在派出所里那一位老奶奶的一番话所讲,“不要再追究印度药了,因为他在救我们的命。”活着,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希望。在这里,活下去远比卖假药要被判刑来的重要。

影片结尾,男主被判刑前说的那段话,大概讲到,他服从法律对他的审判,但是希望,天价药的现状,有所改变。在这里,法与情有个和解。法仍然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但此之上的情,却是推动法得以进步的动力源泉。

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平铺直叙的剧情,毫不尴尬的笑点,令人泪目得细节处理,成功撑起了中国电影的口碑。商业电影,不再是小鲜肉爱情片为主打。走进人情冷暖,深入社会百态的影片,才是引起世人共鸣的佳作。

高中我不是药神的观后感4

其实,我在《我不是药神》刚上映不久后就大晚上窝在床上看过一次,看到快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不停地擦着眼泪,却怎么也止不住。我本以为,看过一次后不会再轻易落泪,可周五的再一次观看中眼中依然忍不住泛起了泪花。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真的戳中了所有人最脆弱的地方吧。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都会有被命运扼住喉咙的可能,如果那一刻真的到来,我们都会害怕,都会手足无措。

《我不是药神》讲述的就是我们最害怕的生活——健康被一点点吞噬,想要接受治疗却没有足够的钱,害怕死亡,极度渴求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影片中的主人公们疯狂地追求着印度仿制药,只为活下去。而这其中,保健品商贩程勇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慢慢地,他被人们感化,从一个只为赚钱而卖药的商人变成了一个帮助吃不起进口药的病人的天使。无法说他是无私的、充满大义的,但他对于那些病人来说是一切。他这种“匹夫之勇”让当时的我看得慷慨激昂,对那些追查他的警察很是愤怒与不满。也很不解,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印度那样让仿制药合法呢?合法后,病人可以有钱买药,像程勇那样的人也不需要冒着犯法的风险从国外进口药,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

当我上网搜索了一下仿制药之后,略微明白了其中的利弊关系。通俗的讲,仿制药就是一种对原研药的抄袭,在原研药被研发出来后,仿制药便也开始一步步生产,它的价格远远低于原研药。但一旦仿制药过分生产,没有人再去买原研药后,便是一个灾难。每一种新药的研发成本都是巨大的,多则几百亿,少则也是十几亿,这么一个前提让一些白血病药要和抗肿瘤药的价格十分昂贵,若大家都去买仿制药了,那还有哪家制药公司承担得起这天价的成本,如此,仿制药又从何而来。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事情,原研药吃不起,会给老百姓造成痛苦,仿制药又会给研究成果带来打击,如此,我们到底是该以大局为重还是解决平民百姓的燃眉之急呢?这是一个情理法之间额较量。贩卖仿制药是不合法的,然而似乎合情,至于是否合理,又在两可之间。我想,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没有人能去解答,也没有人敢去解答。

看了这本电影后我的内心是极为激动的,我恨不得马上拥有很多药学专业的知识,进入研发中心,尽力去研发新药,让中国不再只依靠其他国家,而是拥有自己的新药。可是目前为止我不能,我只是一个刚踏入药学专业的大一新生,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所有的愤慨只能放在心里想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几年后,发挥自己的最大力量为中国的药学事业做出贡献。

我相信,将来的我不会辜负现在的我。

高中我不是药神的观后感5

《我不是药神》无疑是部诚意之作,优点很多:演员们演技过硬,主角的内心变化细腻自然,配角的形象立体,笑点和泪点自然不生硬等。但一个很明显的不足让我在电影结束几天后还是觉得非常可惜——对药企形象的处理。电影中其它人物的处理可以说都是有棱有角的,却唯独药企老板的形象是扁平化的。

他出场就承载了贫病交加的患者的愤怒斥责,带着墨镜冷冰冰的一句“我们的定价是完全合理的”无法换来任何观众的理解;而后几次出场,都始终像雕塑般的生硬、冷酷,影片中甚至特意安排警察局长怼了他几句来昭示他财大气粗却不得人心。我不知道是导演真的没有继续深入了解,还是受困于“穷则有理,为富不仁”的老观念所以不愿意正视药企在这件事中的身份。影片中,男主显然有过家暴行为,黄毛抢劫,郝蕾演的是个舞娘,但电影并没有批判他们,而是让观众看到他们的不堪,也看到他们人性的闪光点。深入挖掘一个角色而不急于批判,是成就一部好电影很重要的因素。但电影在刻画药企老板的时候,显然突然丧失了这种能力。莫不是导演觉得穷才有资格不堪,一旦富有,人就应该十全十美吗?

影片上映后解释缘何原研药价格高昂的文章很多。简单说,药物从研发到上市,要经过大量的前期探索以及一次又一次的临床试验,其付出的时间和经费都是惊人的。如果允许仿制药的存在,或者任意打压原研药的价格,导致药企无利可收,那么就不会有药企愿意数年时间、几亿资金从事新药物的研发,最终损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影片中药企老板强调的“是我们公司研发的药物,而不是印度的仿制救了广大患者”是不争的事实。在承认原研药的贡献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定价,既保证药企的利益,又惠及尽可能多的患者,是一个政策上的难题。

影片的最后向人们传达了格列宁加入医保的喜讯。这当然是一个方法,约等于众筹为慢粒患者买药吃,但这也不是十全的办法。首先医保已然捉襟见肘,有限的医保要用于哪些疾病的救治,也算个政策上的难题。其次在实际操作上,药占比、医保定额等政策的存在,让医生很难开出昂贵的药物,想靠医保续命,怕是也很难落到实处。

说得再武断一点,穷和老弱病残一样,都是弱者特征。穷且病弱,放在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是毫无疑问会被淘汰的,人们会理解这有利于整个种族的延续。但人类繁衍至今,或许因为强大而能够允许一定数量的弱者存在,我们区别于动物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对弱者的同情,对“弱者也有权力享受生命”的认可。但大量的难民能够拖垮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即使是人,对弱者的救助也显然是有限的。如何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保证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尊严,是每个国家每个群体都无法避开的问题。所以穷人看不起病、吃不起药这件事,说到底不是弱势老百姓和无良药企、医院之间的矛盾,而是人类社会救助弱者的伦理问题和政策难题。这样的讨论,显然比影片立药企为靶子的虚晃一招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