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直播观后感

黄飞老师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直播观后感1

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根据学校要求,组织部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106报告厅观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的网络视频直播报告会。

黄旭华讲述了自身研制的核潜艇的历程和经验感受以及对所有核潜艇研制人员的赞颂。演讲开始,黄教授为我们讲述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历史以及研制的全过程。他感慨到他的一生以及所有献身核潜艇研制的同志们都是无怨无悔的。此外,通过与美国研制核潜艇的时间,体积,以及性能进行比较,我国在各方面都是略胜一筹的,这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也是我国在世界上的骄傲。这是党中央果断决策和英勇引导的结果,是*的优势所在,是全国两千多院校,科研机构等呕心沥血的结果,是核潜艇研制人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的结果。演讲的最后,黄教授说到核潜艇研制员的一生属于核潜艇,无怨无悔,这是他们的人生观,科学道德观,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他们一生所坚守的使命,担当与责任。

施一公教授演讲主题是“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其在整个演讲过程中讲述了许多例子,尤其是其自身的读博经历,谈到了他对培养学术品位和学术道德看法。第一部分是:做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时间付出是必须的。他认为科学家一定是付出了时间精力和心血的。他告诫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真心感兴趣才不会觉得辛苦和枯燥。第二部分将的是做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如果想在科研上取得成功只靠刻苦是不行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依靠科学来创造新知识。第三部分,施一公教授提出研究者需要具备独立人格和一些脾气,对事物要有独特的看法,不轻易的随波逐流。第四部分则是讲述了科学研究的诚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实事求是,二是只有自己对研究做出了贡献,才能在相应的科研成果署名。第五部分,施一公教授提出科学研究没有所谓的真理,科学与民主的关系劝导学生不要对科学和科学家盲目崇拜。

怀进鹏院士报告伊始,以三个石匠的故事引出了科学家精神,指出科学研究是枯燥的,科学家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是科研事业持续进行的不竭动力,本次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大变革时代的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主要的美德是诚实,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我们探索可能的失败和可能的成果。第二部分,阐明亲历明德楷模的精神。感召以周光召先生的故事表明爱国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第三部分,提出*青年的科学担当,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是经济社会发展之源,基于此提出四点决定因素即视野、自律、想象力、梦想。

参加报告会的师生代表对报告会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这次报告对弘扬科学家精神,弘扬优良科学道德和学风,践行*科技工作者的新使命,必将产生激励和推动作用。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直播观后感2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这门课程的开展,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博士研究生的现状是,学术成果成为博士研究生能否毕业的重要条件,由于时间的紧迫和各方面的压力,学术道德与学风的保持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在新生中进行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对学术与学风建设有着很好的积极作用。

这门课程通过学校领导、教师代表的报告宣讲,旨在帮助刚踏入科学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正确看待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科研观问题,还有指导青年学生如何在科研活动中遵守科研规范的专业问题,这些问题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走向学术生涯时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也是对我们一生的科学研究工作都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是对“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理解,根据报告的内容,给出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一般定义。道德是社会群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约束力,对社会形态建设和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学风一般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在科学研究领域,学风包含两层含义,科技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以及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教育、制度和监督几个方面。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明确规范,确定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给科技工作者一个正确的行为规范。监督是制度得到执行的重要条件,没有好的监督,制度的关键作用无从谈起。教育则是这一切问题的基础,在高校更加广泛地开展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规范教育的活动,可以让刚刚踏入科技研究工作的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根本上改善科学道德与学风环境。

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学术环境,由于对科技成果数量以及表面数据的追求,科技工作者过度追求一些虚名,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不能沉下心来为了研究工作而研究,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学风浮躁。所谓学风浮躁,主要指学界急功近利的风气,它与学术研究所必备的严谨、求实的风尚背道而驰。当前学术界中比较常见的浮躁学风有:不安心从事系统、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而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粗制滥造,只求数量、不顾质量,企图不付出艰苦的努力就获得高额的学术回报。

出于这种学风浮躁的影响,一批科研工作者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甚至在追求的过程中出现科研不端行为,这种行为与科研违规行为的内涵十分接近。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违反科学界通用的道德标准,或严重背离相关研究领域的行为规范;不端行为是蓄意的、明知故犯的或是肆无忌惮的。这就限定了科研不端行为是人为的,与学风道德背道而驰的。科学允许犯错,不端行为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者观点的分歧,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才能进步,但科学不端行为却是与科学进步无益的,这种错误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伤害到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中国科学院明确将科研不端行为进行定义,并分为几类: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改动原始文字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损害他人著作权;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滥用科研资源。这些科研不端行为对我国科研环境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是应当严厉制止的。

其次是科研不当行为,这类行为不像科研不端行为那样恶劣,很多是科研工作者在一定的环境之下无意识做出的不是很正当的行为,并不恶劣但应尽量避免。科研不当行为的表现形式很多,如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论文写作中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参考引文不规范;为得到预设结果而使用不恰当的实验手段、统计方法或片面报道研究结果;重复发表相同内容的研究成果;在科研成果上的署名排序上不按实际贡献的大小;在同行评议中,受某些利益的干扰而有失客观、公正;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和占用科研资源;发表不成熟的结果;扣押研究成果;不与同事共享研究记录或珍贵材料。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为了寻求更多的自我利益而做出的过度的竞争动作,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科学研究领域的公正性。大部分这些行为看起来是并不明确违背科学研究工作中制定的制度的,但这些行为也是不当的,在很大程度上阻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应当避免的。过分的科研不当行为,影响科研环境和他人利益的,也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鉴于以上的状况,我们制定了科研工作者应当遵守的学术规范,这主要包括诚实,公开,公正,尊重知识产权,声明和回避原则等几个方面。条例对这几个方面已经做出了十分详尽的描述,包括研究计划制定中的规范,研究资源使用中的规范,研究数据收集、记录和保存中的规范,研究数据使用中的规范,科学研究交流与合作中的规范,以及引文规范、研究成果署名规范等。

那么作为刚刚进入这一领域的研究生,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呢?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需要具体的要素很多,比如坚守科学精神,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孜孜不倦的追求,经常性的同行交流,创新思维的养成等。但仅就科研态度而言,做到下面几个方面显然是最基本的:首先是诚实守信,良好的信誉是科技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再者是严谨的学风,这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的精神气质,是科技工作者得到社会各界普遍尊重的重要条件;其次是科学的方法,这是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对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是责任意识,科学家的责任意识首先体现在科学家的爱国精神上,科学家要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福祉贡献才智和精力;最后是人文素养,这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应当给人的精神面貌,也是对科技研究目标把握的基础。

具体来讲,在研究生在读期间,我们应当加强自己的道德学风修养建设,不急不躁,稳扎稳打,以巩固自己的学术能力为根本目标,不为自己的利益要求而急功近利,严格杜绝学术不端和学术不当行为,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交一份完美的答卷。在之后的科研工作中,也坚守原则,以诚实守信为本,做一名科研道德被认可的科研工作者。

作为一个刚刚踏足科学研究的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课程的开展,是对我们今后科研工作的引导,为我们的学术道德培养打下了正确的基础。我们应当以宣讲的内容来约束自己,建立良好的科研道德,建设学风环境,使科学研究的环境更加有力,也贡献自己的一份科研力量。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直播观后感3

“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是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有科学道德的人,才会是一个有科学成就的人。”在11月30日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2012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上,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陈希说,“要按照‘两个拓展、两个结合’原则,努力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两个拓展”是指学科领域从自然科学延伸到社会科学;宣讲对象从研究生新生拓展到全体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新上岗研究生导师、新入职的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全覆盖。“两个结合”是指把集中宣讲与经常性教育有机结合;把科学道德学风建设与惩罚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也再次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嘹亮号角。陈希表示,希望通过广泛深入持续务实的宣讲教育活动,坚持学术界、教育界携手倡导优良学风,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鲜明立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文化强国筑牢坚实的科学道德基础和人才智力基础。

宣讲教育活动上,吴孟超、徐匡迪、姚期智三位院士治学做人的“现身说法”给同学们深刻启迪。

“我今年91岁,和同学们一样,我也是‘90后’。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与肝癌作斗争。”吴孟超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

吴孟超说,创新需要敢于怀疑、勇闯禁区的精神和胆识,更离不开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因为创新不是想当然,而是脚踏实地的探索和日复一日的积累。年轻人一定要老老实实做人、严谨诚信做事。

“科学精神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达尔文曾把科学定义为‘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请注意,是整理事实不是臆造,更不是拟造;是发现不是发明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徐匡迪说。

姚期智认为,一切科学研究和科学创作的核心价值是求真。具体讲,就是不作假、不夸大。从事科学的人,必须要有君子之风,尊重、欣赏别人的工作;必须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要有先苦后乐、寓乐于苦的精神。

“院士报告让我认识到,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是不能打一点折扣的准则,必须内化为我们的自主意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湛林说。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直播观后感4

当今社会中,学风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各种学术造假问题充斥在我们眼前,面对现在这种学术混乱的局面,我们研究生应该在学风建设当中起什么作用是我们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把这种不正之风扭转过来,要正确树立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学道德素养,形成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我们要发挥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乃至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在我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科技界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热爱科学、勇攀高峰、忠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格,显示出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术素养,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创造伟大功勋中凝炼的伟大精神。没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没有我国科学事业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就没有我国今天令世界瞩目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科技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但在看到我国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主流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学术日渐浮躁,一些人沉醉于学术淘金,学术成果中充斥着越来越多地泡沫和垃圾、抄袭、剽窃等学术腐化现象层出不穷,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我们要了解投机取巧是不可能成就文化强国,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必须坚持原创精神,文章绝对真实的理念。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和科研伦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推进学风道德建设。我们要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研究,才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创新。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知”,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直播观后感5

在听过林院长、于书记、龚晓宽教授关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讲座报告,并观看电影《钱学森》之后,我感触良多,并开始反思自己对于科学、学术的态度。 近几年来,我国的科研不端案例呈不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本该十分纯洁的象牙塔中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等存在着抄袭、捏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对于我们刚刚进入专业科研领域的研究生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教育非常必要,也很迫切。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研究生的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的重要前提。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习活动的开展,特别是研究生的学习活动,不仅需要我们勤奋努力,更加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到自己的结论。如果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将不可能独立的进行研究,只能在前人的理论中打转,永远没有突破和创新。而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带来很多,比如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等等。在这个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浮躁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坚守。不仅是对于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坚持,至少是对人性良善的坚守、对人的尊重,而不至于与社会某些不良的风气同流合污。我想,这种坚守也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只有拥有自己的想法、见解,才能够选择自己的坚持和信念。

通过电影《钱学森》,我看到了钱学森的一生,他这一生是为国效力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更是谦卑的一生。钱学森对于学问、科学的态度是严谨的、谦卑的,这种敬畏科学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研究的人学习。他的这种谦卑的态度使他不断的攀登科学的高峰,不断的追求真理,不断的求实创新。这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是真正的研究态度,也是对于真理最基本的态度。而我们的研究态度就太过浮躁了些,既急于求成,又追名逐利,没有把追求真理放在第

一位上,这样就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钻研,来探索。因此,我们需要永远保持着对真理谦卑的态度,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追求。

我们要在深入认识学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以及行业常规的基础上,秉承诚信的品质,不断地求实创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之上。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精神文明建设更上层楼,在高校与科研机构涌现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提升。但也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未来也会有人继续深造或者进入高校或各种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因此,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培养严谨的优良学风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作为研究生,我们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诚信、平等待人、正确认识自身、不妒忌,扎实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把握前沿、注重实践,把握机遇,争取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我们的毕业论文选题要宽厚、阅读文献要经典,研究过程中要勇于攻关、取得成果后要扩大战果,撰写论文应严谨规范。科学是可传播可证伪的,而学术研究的核心是不断创新。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要遵守学术规范标准,力求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发现。与学术规范相对应的就是学术不端。

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坚持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