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参考

马振华老师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

我要先从冯导的一条微薄说起,他在新浪的微薄上这样写道:遇热心人苦口婆心劝我治疗脸上的白癜风且免费献出祖传秘方,在此一并叩谢.这病在下就惠存了.不是不识好歹,皆因诸事顺遂,仅此小小报应远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强.这是平衡.也让厌恶我的人有的放矢出口恶气.再者即使治愈,我也变不成黄晓明,顶多就一不用打底色的杜月笙.

凡事诸事顺遂,这是我们都应该明白的道理.中国人从08年开始,或者说从更远久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灾难,无论外敌入侵,还是自家内讧,无论地震雪崩,还是干旱洪水.有人总说:多难兴邦.有人也说,这是轮回.不管怎么说,中国讲究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就是讲求的一个“中和”和“以不变应万变”.

这部冯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你要问我哭了没.当然哭了.我是一个敏感的人,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细节感染,在电影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情节等着你,给你下几个催泪弹,如果你真的没有哭,我倒觉得不正常了.

毕竟,我们都是见过、甚至是经历过地震的中国人.相信很多的人都已经知道,这部电影是改编自《余震》,然后就上了一个讨巧的名字,其实讲的是地震之后的事情.这让我想起了《2012》,他们两者其实没有可比性,一个宣传的是灾难背景下的情感,一个就是典型的灾难剧.但是,两部电影的片名倒是异曲同工.《唐山大地震》这个名字一公布,马上就会有无数的人被吸引,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抱着灾难片的感觉去的.

关于冯导,我相信很多人有一个这样的认知,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听同学说,他是中国最本土的导演,他知道中国的观众需要什么,他也善于挖掘那些观众看不到的细枝末节,然后无限放大,不管是搞笑还是催泪,都自成一派,成为了现在最大牌的导演之一.你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大智慧也可以.不过在我看来,他是有很多小聪明,而正是因为这些小聪明,才让冯导变成了今天的又本土又大牌的导演.

我相信,拍摄这样一部有关地震题材的电影,是有风险的,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对地震这个话题太敏感了,虽然像我这样的年龄没有经受过唐山大地震,但是我听父辈人说起,还有很多的内幕和各种民间传言.所以,面对这样沉重的话题,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心怀谦卑和感恩,去看待这种电影,而电影也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预期,但是,离开了地震,离开了我们心中的那些感通,还能说些什么呢?

这部电影绝对不是灾难片,如果你抱着去看灾难片的心情去,那么肯定会失望.地震的场面和时间也很短,只是加了一个2332的噱头,而从这32年上,也是把一家人的悲欢离合放在了一起,浓缩出了一部在地震背景之下的悲情剧.也就是说,即使你远离了地震这样的背景,这个故事是依然有据可依的,这就是小聪明的地方.

我曾经问过一位在唐山的朋友,问他看了这部电影没有,他说看了.我说什么感觉,他说没什么感觉,我又问那你家人呢?他说也都一般.就觉得假了一些,不够真实.我说哪里假?他说,感觉.

如果离开了地震这样的背景,这也就是一部家庭的伦理剧,如果这个家庭不是发生在地震的唐山,而是发生在其他地方,一开始的离散和痛苦,到最后32年到汶川的相遇,都可以作为一部不错的催泪弹.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如果,电影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这也造成了本来哪里都可以的故事,拥有了它的特性和特殊的地方.

不过可惜的是,电影在对人性的挖掘上,我觉得还略有欠缺.只是几个演员演的可圈可点,比如老戏骨陈道明,张弛有度,而镜头的感觉也堪称是一流,内敛之中的那种爆发力和对于大灾难面前的那种隐忍,看着着实让人揪心,张静初的表演也算中规中矩,虽然没有在《孔雀》中那么的有亮点,但是也已经不错,徐帆就是电影当中最大的催泪弹了,无论是歇斯底里的呐喊还是佝偻的背影,鼻子总是酸酸的.另外陆毅,算了,跑龙套吧.

如果你要把这部电影单单看做是一部催泪的感人影片,那么它是成功的.大段大段的情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然后陡然直下的催泪效果,都是十分明显的让你哭让你感受悲痛.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冯导的小聪明,他一向拍电影有目的性,无论是让你搞笑,还是让你哭,再加上他对演员的那种戏份的了解和把握,你要说这部电影,催泪效果不够,我觉得是牵强的.电影当中所有的情节和导演设置的桥段,都是为了哭点去的,所有的那些悲痛和爱恨,亲情和爱情,欢笑和泪水,都是中国的观众所关注和喜欢的,而且这次正中下怀.

但是,如果单单是一部催泪的电影,那么大家肯定都是买账的.可是这又是一部特殊的电影,他的故事发生在了绝大多数人都不想再提及的唐山大地震上.这就有犹如一种,一个普通的东西,加上了特殊的敏感的背景,那么本身也就是不再普通了.而我那位在唐山的朋友说,听他的父母说当时其实不是这样的情况,电影里好多的地方其实都是现代的影子,所以在感觉上就是在看电影,不是在看自己的曾经.

电影2个多小时,如果抛开地震的背景,就是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电影中间的部分明显拖沓,跨度的时间本身就长,又加上好几条线索,主题也比较的分散,然后再电影的后半段,直接用几个现代的标志来转换时间,明显卡在了那里跳脱不开.也就是说,这本身可以拍好几个长篇的故事,硬是加塞在了几十分钟里,人物的反应和那些情节之间的关系,显得牵强和生硬.

另外就是大家都批评的广告的植入问题了,尽管现在吵得是沸沸扬扬,但我依然觉得广告注入不怕,但是你要植入的自然和得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能吃饭就和剑南春吗?还是在大灾难下买保险就买某某品牌.我觉得都不得体,生搬硬套,让我想起了湖南丑女好丑里所有的浴衣都是多芬.

冯导总是强调这部电影很感人,用多少的数据来说多少人看他的电影潸然泪下,纸巾都不够用.但是,催泪的电影和伟大的电影,还是有区别的.光是通过制作催泪弹来彰显人性,还是要在情节里讲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就在一线之间.所以,如果是催泪电影,合格了.如果是伟大的电影,还远远不够.

地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些感人的事情,不是歇斯底里,更不是之后单纯的援建,而是在内心当中油然而生的悲怆,感受到生在危急关头的渺小和在大爱之中的磅礴,而更多的故事,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寻找、去用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感觉,或许再怎么拍电影也无法呈现,或许更多的时候,我们的那种期待总也不能够实现.

还是那句话吧,离开了地震,面对它,我们应该说些什么.而除了让观众留下对地震回忆和缅怀逝者的眼泪,是不是更应该更多的思考和回想.冯导肯定也明白,逗你笑之后思考容易,而让你哭之后思考,却是难上加难.

——面对批评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虚心接受,拿批评当蜜喝;一种是本能的不高兴而且当时就挂脸.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前一种人起码是不真实的,言不由衷,往轻了说是虚伪,往重了说是阴险.和这种人打交道要小心.和后一种人交朋友就塌实多了,起码丫不是一处心积虑憋着坏准备当圣人的阴谋家.不信你可以试试.

——没逼人感动,是说不感动的人一定会有.听不懂人话可以原谅,装弱智就是自取其辱了.

感动是感动,流泪是流泪了,这之后,看看还剩下什么吧.你说呢?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2

“妈,我要吃西红柿!” “我也要!”

“就一个了,登,让给弟弟吃。妈明个儿再给你买。”

“妈,你骗人……”

在地震前,作为姐姐的她把一个西红柿让给了弟弟,究竟是因为年龄小些,还是重男轻女,方登自己心里很明白。

当她怀着不满睡觉后不久——轰隆一声,房子全塌啦。屋子外面哭喊声,尖叫声,房屋倒塌声混杂在一块儿。她和弟弟,竭尽全力,还是没能逃出。被狠狠地压在一块泥石板下。

一块板下压着俩孩子,撬一边就压着另一边,只能救一个,你救谁? 悲痛欲绝的元妮嚎啕着:“两个都得救!两个都得救!”但是,天公永远都是不作美的,在最后一刻,这位母亲几乎没有力气的说了一声:“救弟弟”偏偏这一句话被她听见了,她的心猛然抽搐了一下,石头敲击声停了,那一瞬间她的眼神中流露出了一丝绝望。在黑暗中,唯一亮着的,是她的眼睛里——那闪着的、绝望的泪水。

我站在她的角度观看这一情节,也哭了, 我想:这时她心里一定很恨她的妈妈。恨妈妈把西红柿让给了弟弟,又选择了让弟弟活。对,不仅仅是一个西红柿,还有妈妈那一个选择,这种由吃醋扩张到恨的感觉,我也曾经有过,不是吗?

我也有个弟弟,比我小不少。爷爷从小生长在农村,即使现在住在城里,“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也还是深深地烙印在心上。所以,就算我学习再好,弟弟再顽皮,他也总是疼爱弟弟多一些。我还记得那次除夕夜,弟弟把爷爷给的红包放我这里保管,我掂量了一下,不一样重。打开看了看,再看看我的,他的多五百块。那时,虽然我还比较小,可是我懂,那时我心里的难过,无法言说。

不过,我想,即使将我那时的难过,心酸再放大个千倍万倍,也无法与小方登当时的感受相比。

还记得,初到养父母身边的方登,一句话也不说,成天静静地坐着,还沉浸在地震的悲痛中。

一年年过去了,方登慢慢长大了,可是,还是时常做恶梦。养父多次让她回唐山找找她的亲人,可是她总是用“记不得了”来推脱。只因为她临“死”前还被妈妈要求让给弟弟的西红柿,只因为妈妈那个让她痛彻心扉的选择------十几年了,她还是耿耿于怀。

直到她带着6岁的女儿回到养父家事,才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不是不记得了,是忘不了!”

是那一次巧合,汶川大地震了,方登、方达同时去支援,碰巧相认了。

当她再一次迈进家门时,看见那两幅遗像,遗像下面的东西使她流泪了-----白色瓷碗中的清水里浸着5个又大又红的西红柿。看到了这一幕,听着那句台词“妈没骗你……”我也落了泪。我发觉我错了,起初,我一直按方登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现在,我似乎明白了她妈妈的苦衷,明白了她当年做出选择的苦衷,明白了,她,是一个好妈妈!

就这么一个在地震前的西红柿,一个在废墟中的选择,纠缠了两代人半生。让我欣慰的是,这个误会终于在最后解释清了。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3

《唐山大地震》通过一地震中的幸存者方登为线索,把唐山大地震与四川汶川大地震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并以我是唐山人为主题把唐山人的感情,唐山人的善良,唐山人的倔强表现得淋淋尽致。

首先是方达的母亲,在救儿子还是救女儿的选择中痛苦的挣扎,一句救弟弟使这位母亲始终生活在愧疚中,以至儿子在深圳混出名堂了,有车子和房子,还有了自己的公司,想接母亲去享福,可这位母亲倔强的说:我哪也不去,我要去了,就更对不起你姐姐和你父亲了……

再说方登,也为母亲的“救弟弟”那句话折磨着,压抑着,直到被善良的解放军夫妇收养以后,几天都不说一句话,甚至以为是哑巴,可是当她第一天上学报名,老师问她的名字的时候,母亲说叫王凡,小方登马上说“我叫王登”,把大家都愣住了,在这只有两个字的语言里表现出了极其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母亲的“救弟弟”让小方登无法接受,另一方面,也为“我是唐山人”这个主题思想埋下了伏笔。

在杭州医学院学习期间,方登和一位研究生意外怀孕,男友为了不影响王登的学业,希望王登做人流,方登坚决不肯,男友问为什么,方登说“因为我是唐山人”,不用多说,就这一句我是唐山人,道出了一个经过了唐山大地震幸存下来的人对生命的执着。

王登在加拿大结了婚,当某一天,她从电视里得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后,当年唐山大地震的情景,即刻浮现在她眼前,立马到了四川地震灾区,参加了救援工作中。影片就这样把相隔32年的唐山和汶川大地震巧妙地联系起来。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4

这一天,我早早地起床来到学校,因为学校组织看《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这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国产大片,我们一路欢歌笑语,来到电影院时已是人山人海,场面非常热闹。

电影开始了,成群结队的蜻蜓飞来飞去,好像在说大地要地震了,突然间,电闪雷鸣,乌云密布,整个大地一片黑暗。大强和元妮感觉不对劲,从货车里探出了头,一看是地震了,他们俩很快从车里逃了出来,正在这时,他想到了家里的两个孩子,正赶去救他们,可差点被房屋倒下的砖头打倒了,大强赶紧把元妮往外面推,元妮终于逃了出来,大强却永远离她而去,地震过后,元妮伤心地来到救援现场,突然,她听到有人在喊找到了两个孩子,她激动地跑了过去,原来是她的孩子埋在石头下面,而且只能救出一个孩子,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中,她做出了决定,救出了她的儿子,而姐姐被车运到了死人堆,幸运的她还活着,被解放军叔叔收养了。很多年过去了,唐山大地震恢复了平静,姐姐和弟弟都长大成人了,各自都有了自已的事业。

2008 年,发生了文川大地震,姐姐和弟弟都赶去现场救援,他们偶然相遇了,弟弟让姐姐认识了自己的亲人,一家人终于团圆了,从此她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它让我感受到了地震无情,人性的脆弱,以及最重要的是亲情的可贵,生命的顽强。活着真好,它告诉人们,一切灾难只是暂时的,灾难并不能打垮人们,它只会使人们更加坚强,更有勇气地面对生活。它还让我想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所以,我以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5

影片的开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旧唐山的风景画:繁忙的人群,密集的楼房,飞扬的标语,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突然,天空中有成千上万的蜻蜓慌慌张张地从远处飞来,似乎要有什么灾难即将来临。

方大强是某工厂的'工人,膝下有一对双胞胎,姐姐叫方登,弟弟叫方达,妻子叫李元妮。在1976年晚,方登和方达为争一个西红柿而吵架,妈妈对方登说明天再给她买,方登才消气,但是这一等却等了三十二年。

1976年7月12日晚,方大强家,方登和和方达正在睡觉。方大强和李元妮在离家不远的工地上。家里书桌上鱼缸里的鱼在不安地游来游去,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急躁...... 工地里的工人们都要收工了,塔式吊车也已停止了工作......远方的地平线,毫无预兆地,突然闪起了紫色的骇人地光,紧接着一场灾难来临......裂纹突然爬满了房子,地面也变得起伏不平......方大强拉着李元妮跑,而方登和方达尚在屋内......刷着标语的墙在颤抖着,塔式吊车垮塌了下来,很多未能及时逃出的人们被急速落下的砖瓦无情地掩埋......方大强和李元妮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住的房子飞快地坍塌......23秒,地震将一座繁华的城市化为满目疮痍的废墟,使上万儿童失去了父母,上万父母失去了孩子.....风平浪静后,幸存的人们开始清理遇难者的遗体,并寻找幸存者。方大强在地震中被掩埋,在余震中丧生......李元妮悲痛欲绝地咒骂着上天,同时又意外地发现方登和方达依然存活,却被同一块水泥板压住了,救一方的话水泥板就会向另一边倾斜,从而致使另一方被压死。于是李元妮面临着是救儿子还是救女儿的痛苦抉择。最后,从李元妮的口中无力地飘出了三个字:救弟弟。话轻飘飘地,仿佛是在喃喃自语......

数十年过去了,汶川大地震。缺了一条左臂的方达成为了一所公司的老总,并且娶了一位叫小河的妻子。方达曾多次劝母亲搬到新居去住,可是母亲怎么也不同意,因为她相信她丈夫和女儿的魂魄终有一天会回来看她的,怕他们找不到家。李元妮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失去了才知道什么叫失去。”汶川地震时,方达赶去救灾,意外地碰到了唐山宋志永救灾小分队和他的姐姐——方登。

方登还活着。

方登在拉尸体的车上被雨浇醒了,后来被一解放军家庭收养,后来搬到了加拿大的温哥华。当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消息时,因为自己曾学过医,赶去汶川帮忙救灾,不想竟阴差阳错地碰见了方达,并通过他与宋志勇的谈话得知母亲一直为此事内疚后,认出了方达,并与他回到了家中。方登一进家门,就看见妈妈早已为她洗好的,泡在水盆中红润润的西红柿。“我没有骗你。”母亲说着,已是泪流满面。这一家经过三十二年风雨后,终于重归团聚。

2008年,唐山市政府为在地震中遇难的24万同胞修建了罹念墙,墙上刻着他们的名字,籍以缅怀遇难同胞。

2010年,唐山大地震罹念墙前。一位华发老者对着罹念墙上儿子的名字喃喃自语: “过两天我再来看你。”之后骑上自行车,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宋守述,65岁,冶金矿山机械厂退休工人,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妹妹和儿子,儿子宋永杰年仅5岁。

《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可以使每一位观看它的的观众为之动容。地震时惊险的场景,地震后失去亲人的人们悲痛的神态,离别数十年后再次重逢的场面,都无不触动着人们的心弦。同时,它又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最有意义的现在。

此外,作为一个唐山人,这部电影也让我感觉十分亲切......陡电厂的烟囱,南湖公园,唐山百货大楼,新华电影院,《读者文摘》......以及那纯正的唐山方言,都让我产生很浓烈的亲切感。

今天,我和妈妈去新华电影院看了一场很有意义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由冯小刚导演,改编自小说《余震》,讲述了唐山大地震后一个一家四口生离死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