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日题材的电影观后感五篇

马振华老师

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1

大半个世纪前,日本大肆侵略我国,中华危在旦夕,面对日寇的铁蹄,中华民族奋力反抗,一次次打败日寇,而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正面战场的首胜--台儿庄战役。

故事以李宗仁来到徐州为开头,全社会大为关注,体现出全国抗日热情之高,宗仁激昂地演讲和蒋中正亲临徐州并在洛阳召开军事会议表明国民党当局急切需要一场胜仗来鼓舞士气,该心愿很快会在台儿庄实现了。

在这部剧中,其战争之惨烈,伤亡之严重,在向我们诉说先烈的壮烈事迹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以下有三个镜头:在一个阵地上,川军的一个整编师的兵力几乎打光了(六七千人哪!),只剩下一名重伤员、一名通讯员和他们的师长,伤员对师长说:“师座,我不想当俘虏。”他指了指师长的枪说“帮帮我。”师长听后感到内心强烈震荡,他含着泪用他那颤抖的手握着枪帮他结束了生命,也满足了伤员最后的愿望。他又让通讯员去发封急电(电台在后方)又将他珍藏多年的怀表赠予通讯员作纪念。只留下他孤身一人对抗百名日军,当敌人冲上阵地时,他冷静地吸了支烟,然后从容自杀。他的灵位前有一面千疮百孔的锦旗:“天府子弟,抗日报国。”和一把蒋中正亲自奉上的宝剑。

一名长官见七八名士兵用担架抬着一具尸体便问道:“站住,你们抬得什么人?”打头的一位士兵回答:“是我们营长。”“你们营还剩下多少人?”“就我们几个了。”(800人哪!)只见他们有的头部受伤,有的互相搀扶,有的失去胳膊……长官见状说:“你们下去好好养伤吧。”众人答谢,一瘸一拐的走向后方。长官望向战场,叹了口气。

敢死队向日军占领的阵地冲去,一阵激烈的枪战开始了,经过殊死搏斗,最后敢死队占领了阵地,原本几十人的队伍只剩五六人,通往阵地的道路排满了日军和敢死队员的尸体。一名队员正展开一面青天白日遍地红旗时,一名受重伤未死的日军军官枪击中了那名队员的右手,其身后的队友们开枪射杀了日军军官并帮助他展开旗帜,象征阵地夺回。之后,我方凭着敢死队突击的战术奇迹般的夺回了全部阵地,打了场胜仗,了解了老蒋的愿望,使李宗仁一战成名,大大提升了抗日士气。

76年后的今天人民安居乐业,大家生活幸福安康,有些人已经忘记了76年前的一场战役中所发生的故事,也有的人不在注意它的意义,但大家要想想为什么我们至今仍要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呢?面对东边军国主义复苏的日本正野心勃勃盯着中国,南边还有那个在南海叫嚣不止的菲律宾(你们也不想想越南的下场?)和在身后为他们撑腰的老大--美国,我们如果没有坚固的国防技术和雄厚的经济资本可以吗?答案很明确:不可能。我们需要用我们的知识去建设国防,提升经济水平,只有如此,历史才能不会重演!

同学们!先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为我们开创这么一个美好的家园,创造这么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不然不仅毁了自己的人生,也无言面对他们的在天之灵啊!

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2

星期三的晚上看完了大型历史剧《东京审判》后,我久久不能忘怀,耳边还在回响同学们激动的怒骂声和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的掌声。在反日情绪如此高涨的今天,又加上几乎遗忘了所学过的历史,我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有时候难免有些困惑。《东京审判》再现了日本投降后,远东军事法庭审判 28名甲级战犯的过程,唤起了我一些记忆,也帮我理清了一些思路,所以不必追求情节的合理性,演员的演技,一部电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已经可以让人致敬了。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剧,它几乎还原了当年审判的全部场景,我们仿佛置身于其中。看完了这部片子,我的心中涌动了一股强烈的反日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不同于以往。以前,我对日本的了解就是日本人都很坏,他们侵略中国,是不可饶恕的罪人 。而通过这部片子,我才清楚,日本民族本来也是一个善良的民族,但是这些“统治者”的误导,野心,使得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而他们日本人民的生活也很苦。可见,战争对胜利的或是失败的国家都是一种深深的无法磨灭的伤害。

对于我们“80”后的这一代人,距离战争的硝烟已经太过久远,我们对战争的了解少得可怜。以前看战争片,历史片,只会让我们觉得非常的兴奋,非常的激动……而东京审判让我们更多的感觉是震撼。一种非常强烈的震撼。当梅汝傲说“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时。当所有法官,坚持中国法官的座位要排在英国以后,梅汝傲头也不回的离开会议室时。当在庭审中,所有的犯人都说自己无罪,并且还看到东条英机坐在坐位上强词夺理时,当看到末代皇帝溥仪的出庭作证时,当看到日本老板娘被子弹打死的情景时,……这些能让人不感到震撼吗?

影片是从中国法官梅汝傲的角度作为切入点的,它将整个庭审过程中的一些节点作为重点,同时还穿插了中国记者和日本记者之间的恋情,以及某些日本人的觉悟,某些日本青年对战争的曲解、对中国的仇恨心态以及报复行为,日本老兵在战争后留下的阴影以及悔恨,日本女性在战争中响应国家号召被侮辱后的恐惧……我不得我不再次说战争带给我们的伤害实在太多。

在经历了近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开庭818次,419人出庭作证……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最终还是受到了应有的制裁,几个首领人物也被判处死刑,但是他们是历史的罪人,世人对他们的惩罚并不能减轻对他们对中国人的伤害,并不能挽回南京大屠杀中中国30万以上死难者的性命;并不能挽回中国成千上万个破碎的家庭;并不能挽回那么多可爱儿童未来的美好生活;它让许多中国人终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所以请大家牢记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这些名字,我们并不是要单纯记住这几个名字,重点是要记住战争带给我们的苦难,耻辱和伤害。战争是残忍的,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是有毁灭性的。

反观当今社会,中日友好关系越来越紧张,2006年8月15日,日本的国难日,日本首相不顾亚洲国家反对,不顾与包括韩国和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关系的持续冷淡,仍旧坚持第六次参拜靖国神社。那是一座奉有14名甲级战犯灵柩、拥有日本宪兵墓碑、拥有在“二战”时因侵略而缴获的武器的军庙,一座向全亚洲人民挑衅的军庙。这不但是对中国,也是对世界的又一次挑衅。同时,日本政府还修改学生的课本篡改历史,试图掩饰这一段历史。所以,现在有许多的日本民众甚至不知道日本曾经在中国犯下怎样的罪行。可以说日本的人民本身是没有罪的.有罪的是日本的军国政府。与此同时,当日本政府还在对他们的举动不认错的时候,日本人民的生活也并不好过,他们也过着家破人亡的生活,也是成天提心吊胆的,所以,战争就是一把双轫剑,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在这场战争中,是没有胜利者的。

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在影片中也是随处可见的,记者肖南和日本女孩芳子本是一堆情侣,是战争,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因为战争,使得他们间应验了那句话:故人不能相见,旧友不能重逢……

再看看现在的中国,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抗日胜利,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能时刻记住我们的国耻日?所以,请大家记住当我们看到胜利的结果时,更要记住八年抗战中国惨痛的代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整个抗战胜利的意义有多大。所以,请大家记住9月18号这个日子,这是我们的国难日。

通过这部影片,我认识到了战争的危害,深刻的体会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战争面前,弊永远大于利,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不能因为现在世界太和平了,中国太昌盛了,就忘记了历史。历史的责任应该施加在每个国民的身上,任何人都不应该忘记历史,我们也必须牢记住这段承载着中华民族屈辱、悲惨的历史。同时,我也明白了,在拒绝战争的同时,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在各方面捍卫自己国家的尊严。为了祖国的强大。我们更应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可以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再次重演。

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3

今天,妈妈陪着我一起看了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小兵张嘎》。这部红色经典老电影曾经伴随着我的爸爸妈妈长大,如今这部电影也将影响我以后的学习生活,激励我克服种种成长困惑。原先听爸爸妈妈讲述,我对影片的主人翁张嘎子这个电影主角只有些朦胧的记忆,直到今天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才算是真正地对他有所了解。

影片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战争时期的河北白洋淀有个叫张嘎子的少年,他从小没有了爸爸和妈妈,只有和年迈的奶奶在一起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查员老钟叔,奶奶英勇牺牲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而老钟叔为了掩护乡亲们被敌人逮捕。此时的嘎子决定为奶奶报仇,然后再解救出老钟叔,于是嘎子哥揣着老钟叔给他制作的木头手枪,怀着一股子的“嘎”劲儿去寻找八路军。没想到在他真正遇到八路军侦查员罗金宝时,却误把他当成了鬼子的汉奸,用一杆木头手枪准备缴下老罗叔的真枪,不想却被老罗叔反擒,就这样不打不相识,嘎子总算是找到了八路军。

在八路军这个革命的大家庭里,嘎子渐渐地成熟了,也变得更加坚强。一次在县城里,张嘎子正准备私自给奶奶报仇时,不幸被俘。可他一点也不害怕,虽年纪小小却会跟鬼子们斗智斗勇。最后他配合八路军战士将敌人的炮楼点燃,使战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嘎子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八路军小侦察兵,也得到了一把属于自己的真手枪。嘎子虽然坚强勇敢,但是他必定和我们一样依旧是一个孩子,当然也有顽皮的一面,如摔跤咬人、堵小胖墩家的烟囱、私自藏缴获来的手枪等,闹出了很多的笑话……

看了这部影片我很受启发,影片里面的张嘎子不仅幽默搞笑、滑稽可爱,而且机智勇敢,遇到危险时也从不屈服,这种革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小朋友们学习。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远离了战争硝烟,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今天我们衣食无忧、和平安定的生活是无数先辈们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呀!在*下生活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先辈们的教导,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好好学习,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装备自己。我想,观看完了这部影片后,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会时时想起嘎子哥和他的革命故事,处处向嘎子哥学习,以他为榜样,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做个勇敢而又坚强的好少年!

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4

这天,我观看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上学期,我们学过《小兵张嘎夺枪记》这篇课文。学课文的时候,我认为张嘎不过是一个土里土气,普普通通的孩子,和别的帮助过红军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他没有书本,更别提好玩的玩具了。可看完电影,我不再认为他是个土里土气的孩子了,我对他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张嘎是一个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他顽皮、倔强,在生活中和别人一样,会为一件玩具而和小伙伴们争斗得不可开交,每天不是下河摸鱼,就是上树捉鸟,有时还会弄一些恶作剧来捉弄人。

一天,日本侵略者又来扫荡了,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掩护侦察员钟亮,张嘎的奶奶英勇牺牲了,而钟亮也被鬼子抓走了。张嘎怀着满腔的仇恨,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

一次,张嘎和排长罗金宝一起执行任务,在城外装作卖西瓜的人。他心里既紧张又担心,害怕自己完不成这次任务。罗金宝远远地看见日本翻译官走了过来,心里便有了主意。他给张嘎使了个眼色,等敌人走近了,张嘎便立刻抓起半个西瓜,往他脸上一扣,翻译官顿时惊慌失措,趁着敌人惊魂未定,张嘎一个箭步冲到他背后,用他的玩具小手枪顶住敌人的后腰,把敌人的真手枪抽了出来,插到自己的腰间。敌人见大势已去,只有乖乖地举起手来,束手就擒。张嘎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还不忘眉飞色舞地跟伙伴们分享胜利的喜悦。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拍手叫好,心想:“张嘎生活中的调皮、倔强、机灵劲儿,在面对敌人时,就都变成了机智、勇敢、镇定自若。”

还有一次,八路军对日本人在白洋淀的驻扎点发起了总攻。张嘎被鬼子抓走了,把他关在了炮楼的第一层。一位八路军战士披着棉被,勇敢地冲到炮楼前,点燃了炮楼外的麦秸秆。张嘎觉得自己是一名战士,就应该出一份力。他搬起一把椅子,把看守自己的汉奸砸得晕了过去,然后用火柴把一楼的楼梯烧着了,火苗顺着梯子呼呼地蔓延,把整个炮楼的内部都烧着了。枪炮声响个不停,张嘎随时都有被火烧死的可能,但他临危不惧。

终于,门被烧的倒了下去,张嘎用尽力气,走到炮楼外面,晕倒在地上。当他醒来时,他知道这次打了个大胜仗,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他成了一名真正的八路军战士,不仅为奶奶报了仇,还担当起了保卫国家,消灭敌人的重任。

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平、幸福,我们肩上的重任变成了建设祖国。我们要好好学习,在学习上的困难,就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我们要像张嘎一样,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还要养成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这样,未来我们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5

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是张艺谋“摄而优则导”的一鸣惊人之作。本片曾获得多项大奖,同时也捧红了不少演员。一向想好好地看一下这片子。

以为从没有看过《红高粱》,但当我再次听到那狂放的将近吼出来的歌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莫回头……”时,我才依稀记起,第一次看《红高粱》是在小学的时候。当时什么都不懂得,只记得有一大片的高粱犹如一波又一波的海浪随风起伏,一碗又一碗的红酒洒向空中,洒出了上世纪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与野性。

《红高粱》所描述的并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如果必须要把它凑成一个故事的话,那也是一个很乏味的故事。《红高粱》主要是透过颠轿、野合、祭酒和埋雷炸日本鬼子等故事情节来向观众展现出一种敢爱敢恨,敢生敢死,没有太多理性羁绊的原始生命力。

看完《红高粱》后,影片里最后那个画面在脑海中还是挥之不去,那是在这部片子里我最喜爱的地方。那机枪招来的爆炸和爆炸所招来的日全食的漫天红,姜文所饰的“我的爷爷”站在日全食之景里,那已不仅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我的爷爷”,而是一个超现实的,有点神化的人物。那是展现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的追求。《红高粱》正是以这种超现实的、超自然的神话赢得大家的喜爱,让人们压抑在内心已久的人本有的野性得到了释放。

在影片里,无处不表现出了那种张扬狂放的原始生命力。比如开头那段搞笑的,很吸引观众的颠轿。一群汉子裸露真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弱小女子,这构成了极大的反差。不管是出嫁或迎亲的,都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在中国,这是不合乎情理的。还有,“我爷爷”的一泡尿竟然酿成了好酒十八里红。等等,似乎都是一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然而,恰恰是这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把人们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展现了出来,古朴与野性,张扬与狂放。

成功的艺术不必居于生活的真实性,它只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就好。在拍摄《红高粱》那个年代里,人们对现实的生活缺少的就是

那种张扬狂放的个性,而《红高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并取得了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