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观后感作文600字

秦风学老师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其背后肯定隐藏者深层次的原因,两国的战争胜负不仅仅是两国的武器力量的对比,与国家内部的方方面面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1894甲午大海站>这部影片当中我们也能看出端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甲午海战观后感作文6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甲午海战观后感作文1

周一观看了电影《甲午海战》,一时间好像穿越了百余年时光,回顾一番中国人被鞭打的历史,颇有感触。

189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端,直至一年后《马关条约》的签订,随着辽东半岛被无情地割让,三千万两白银交付给了日本,中华民族面临着史上最严峻的危机。

中国历来地理位置就相对封闭,北部西伯利亚是荒芜地区,西边沙漠和高原阻隔着欧洲大陆的文明,南部的海峡难以穿越。中国因此不受干扰地享受着自己文明的发展,但也圈住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认知。清朝甚至“闭关锁国”,不接纳外来的先进的事物,却固守着迂腐的观念。封闭是可怕的,他盘踞在统治者的心里,落后的只会更加落后。

那么,中国人想过要改吗?是的,曾经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北洋水师的成立是标志性的成功。而清朝晚期早已劣迹斑斑,那时的中国早就杂草丛生。科学技术的更新只是件华丽的衣裳,而中国的制度不改,又怎么面向世界?官僚腐败的现象不杜绝,又怎么迎接外来侵略者的挑战?慈禧愚昧至极,挪用海军军费只为建自己的颐和园,安享晚年和大清王朝的灭亡相比,究竟哪个更重要?北洋海军战败,天降大雪,颐和园里的那艘石头做的精致的船真是个极大的讽刺。

海上的战争是一扇门,败了,就推开了中国受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关上了统治者做的关于天朝的梦。

中国的梦早该醒了。敲碎梦境的,是日本这个极富野心的民族,他们用接近残忍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一切。如今我们谴责日本人的罪行,同时也悔恨当时中国的落后。历史证明,落后,是要挨打的!

钓鱼岛问题曾一度被搁置,现在却被日本再度抛出。无论这是国家利益的抢夺,中日友好局面的破坏,还是丑陋的党派政治斗争,甲午海战中日本窃据的钓鱼岛,21世纪的中国绝对不会有半步退让!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崛起,是庞大的经济增长数字,是中国可以与世界首脑平起平坐,是美国在称霸道路上意识到了“中国威胁”。

如果说曾经的中国不够强大,对抗外来侵略时失败了,而现在日本再次显现出这种占有的野心的时候,中国用最坚决的语气说不!因为我们有实力面对肆意的侵犯,也丝毫不畏惧!

甲午海战观后感作文2

今天,我看了《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看完后,我不禁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慈禧太后的懦弱而气愤。

这部电影主要说李鸿章上书,建议光绪皇帝建立海军学堂来培养海军,光绪皇帝同意了。少年时期的邓世昌和刘步蟾等人就在这里认识了。长大后,邓世昌与他的儿时的同学们一起加入了北洋舰队,并当上了致远号铁甲舰管带。此时,日本正在密谋并吞钓鱼岛。可是,日本众大臣认为中国已经有一个比美国舰队还要恐怖的庞大的舰队,如果开战,可能会惨败。日本天皇令全日本大小官员从每月的俸禄中拿出十分之一来组成一支和中国一样的舰队。日本首先买了一艘新式快速舰——吉野号。这时,李鸿章发现导弹数量严重不足,有的舰艇上只能用打木头船的导弹来打铁甲舰,而从外国买一批导弹最快也要几天后到达,刘步蟾不禁高呼:“完了!”最终,日本主动挑起事端,北洋舰队被迫应战。

这场战争最后以日军胜利而告终。一位洋人曾说过:“中国一直在沉睡,有一天,他醒了,我们以为他要干一番大事业,结果他伸了个懒腰,喝口茶,吸了一口烟又睡着了。”

战后日军统领东乡平八郎的助手问东乡平八郎为什么在清国境内的军舰没有过来救援?东乡平八郎说:“这正是中国的特点,如果有朝一日他们能团结起来,那现在站在这里的就不是我们了。”

看完电影后,我不禁感到一阵阵失落和气愤。清政府的腐败才使这次海战的失败,慈禧太后意从北洋水师的军饷中拿出几百万来修整颐和园,导致北洋舰队导弹用尽。我对日本这种侵略他国的恶劣行径深感愤怒。现在,日本还在对钓鱼岛蠢蠢欲动,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啊!

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祖国更加强大,不再让其他国家侵略我们。

甲午海战观后感作文3

在看《甲午大海战》之前,我就想,我并不期待场面可以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样绚丽,画面那么柔情,我只期待它会产生多大多深广的影响。有些电影,也许当你出了电影院便会忘记;而有些电影却在某一个片段里触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经,叫你没有办法轻易地忘记。有人说,看电影是放松心情的,不是看一部这么沉重这么虐的电影。

但是,就那个年代而言,背负的只有“沉痛”二字,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心碎的声音。如果想了解历史,知道中国的痛点,就必须选择这样一部能涤荡自我灵魂的电影,它至少让我知道一个叫“甲午战争”的故事,至少让我坐在荧幕前,贴近那个时代,一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及的时代。也许以我的资格,根本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真实,但是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将爱国的信仰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坚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我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在叙事方面,大东沟海战之后和电影前半部分相比显得急促了,略感凌乱。但是前期的重重铺垫、邓世昌的壮烈殉国,以及刘公岛海战中刘步蟾、杨用霖的自杀,已将整部电影的情感带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乱,也毫不破坏观感,无损电影的激情。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面对,可是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当电影结尾处,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后中国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抗日的胜利,夺回因甲午之败、马关条约而失去的澎湖列岛和台湾;镜头中,碧蓝的大海深处,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舰艇锈迹斑斑的船体,海面上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尽情欢笑。这是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钓鱼岛-黄岩岛,从黄海到南海,那些沉淀在海下的遗骸是有着和自己相同的血脉。此时,他国的军舰还在本国海疆巡游之时,作为后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讥讽一个老人的忧愤!

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看着邓世昌开着致远舰破釜沉舟的冲向敌人的时候,我不住的擦着眼泪,在看着他明明有机会生存下来却义无反顾的选择牺牲的时候,我已经心痛的无法自制。在这场战争面前,连一条狗都选择了忠义,那些朝廷吃着俸禄克扣军饷的负义之人又有何颜面面对北洋水师的牺牲?!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有着中国血脉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这种美,好苍凉,让我心痛。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

很高兴,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中国的崛起和昌盛是前辈们用鲜血浇筑而成的。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然而在这背后,依然有坚毅却无奈的部分,在面对黄岩岛、钓鱼岛这种中国主权问题时,铁铮铮的中国人是绝对不会让步的!甲午大海战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的回放,伤痛的怀念,更应该是激励和奋进,否则,会不会有点商女犹唱后庭花的感觉呢?

甲午海战观后感作文4

甲午战争是我国爱国将士邓世昌带领的军队在海上跟日本人发生了一起激烈的战斗。

原来,我国的清政府非常腐败,是一个弱者,只会求和,要不,就是在战场上举白旗或逃跑,在他们的心中,根本就没有“勇气”“胜利”“坚强”······这几个词,清政府里的人好多都是贪生怕死的人,他们给我们中国人抹了黑,丢了面子。

邓世昌是个满腔义愤的爱国使者,他愿意为百姓舍身取义,愿意为百姓付出的人。所以,邓世昌非常受百姓们爱戴,谁见了或听见了邓世昌他的名字,都悔扬眉吐气,夸赞连连。

邓世昌的脾气很“倔”,做什么事都是如果不让他做,可他非要做知道上面同意之后再做,要不就是自作主张。

刚开始,邓世昌请求上面同意去与日本人打仗,可是,清政府里的许多人都希望求和,不敢激怒外国人,怕他们来想来挑战。可邓世昌和他的“船员们”却希望和那些为非作歹的日本人好好地打一仗,不管自己是生是死,但他们都想为百姓、为那些壮烈牺牲的战士们好好地打一仗。

邓世昌他们的战舰是“致远”舰,他们去打日本的“吉野”舰,邓世昌还不顾一切去保护“定远”舰,但在邓世昌的舰队里还有一个清政府的人,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而且还不可饶恕,他杀死了一位宁死不屈开船的“将士”,就是应为想调头船头,为了自己的心愿而杀死一个无辜的人,他是一个死在那种为非作歹的小人手里,他的兄弟们为他报仇,应为他是一个光顾自己,不顾别人生死的小人!

在最后,邓世昌一次又一次地攻击敌人,虽然最后邓世昌壮烈牺牲了,但他的宁死不屈,为百姓能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全部都活在我们的心里。

看完了甲午战争这个片子,我永远记住我们的民族英雄——邓世昌。

甲午海战观后感作文5

看完《甲午大海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都不能平静下来。这是一部能够涤荡我的灵魂的电影,它让我知道了这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的时代——现在就真真切切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明了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新的`认识。也许以我的资格,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事实,但是多重线索的交织,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爱国的信仰是它的大脑,不降的坚守是它的心脏,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是它的四肢手足,这些便构成了活生生的历史。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我看着致远舰沉没的时候我的心是刺痛的。但我想,中国人或许都应该拥有这样的感性,历史不是你在学校不学习他就不需要你去了解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身体里流着中华祖先的血液。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与自己流着同样的血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为了祖国牺牲了自己。我们就有责任去了解我们的国家的每一段历史,更有义务去热爱我们的国家。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和当时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结党营私要反差很大,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信仰与理念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整日灯红酒绿的官员并没有明白: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该是寻求一种气节,去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但是像邓世昌这样的人意识到了这些,并且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英勇无畏。

从演员的角度看,影片中的演员将这位英雄人物的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海军是一个绅士的军种,讲求知识、坚毅与风度。而陆毅扮演的邓世昌恰是一名极优秀的海军将领,据说是“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因此,一个长相清秀,又略带书生意气的演员可以很好地刻画这位海军英华的风采。而事实也正是如此,陆毅对邓世昌的形象塑造是极成功的。这也使我们明白:英雄不应该只为历史记,更要为天下人记。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在情节线中详尽地说明了日本对钓鱼岛觊觎的由来,并让邓世昌率舰队巡游钓鱼岛、台湾及南海诸岛。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这些情节并不相去史实太远,它记录了我们的先辈对于疆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同样体现在1945年民国海军南海宣示主权,同样体现在1974年人民海军西沙海战和1988年南沙海战,以及此后许多次的保钓、护渔、对峙事件中。无论到什么时候,这种责任感在真正的华夏子孙的身上,都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绝不退让,这是我们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