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的观后感

刘莉莉老师

《奇葩说》的观后感1

正说、反说、奇葩说、胡说八道,都是说法,只要不破坏原则,都是可以说的。

这个周末,我看了一个有意思的电视综艺节目《奇葩说》。这个节目时而令人捧腹大笑,时而让你感动落泪。节目里面的选手巧舌如簧个个有一技之长,里面的'导师能言善辩,会说出令人震惊的“特殊语言”,里面的题目似是而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节目里的题目“刁钻古怪”。如,“__味的巧克力和巧克力味道的__你会吃什么?”我想来想去也回答不出,而选手们却马上说出了他的见解,而且面面俱到,反对他的人也不甘示弱说出与众不同的理由。

那里的老师很幽默,自我介绍更是有趣。有一次大家都说“六年前我……”“六年后我……”。还有一次是“我唱歌……,我跳舞……,但我……”。李诞老师有一次说,“蒙娜丽莎很美,但正在燃烧的蒙娜丽莎更美!”就连“远方的哭声”都提到了,真是让人脑洞打开。

那里的学生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在竞选队长中,输了的两个人坚强如故,互相鼓励从不间断,队友之间和导师之间配合默契,让观众拍手称赞。

导师每次讲解仿佛都把我的心带到另一个空间,另一个思想,在心上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忆。我搞不懂,导师究竟读了多少书才如此博学多才。我搞不懂,他们有怎样的魔力,使得一次普通的讲演让那么多人被吸引,被感动,被信服,仅仅是靠他们的名气么?我搞不懂,为什么说话还可以分好几种类型,难道没有区别?

怎么样,是不是成功吸引了你的眼球?

《奇葩说》,你看了么?我还是搞不明白,如果你也想知道答案,就跟着《奇葩说》的步伐,来一探究竟吧。

《奇葩说》的观后感2

《奇葩说》,一个我不知道是否看全了过往四季的节目,但是留在我心里的感觉很舒服:一个有温度又有趣的节目。开头跟录制背景不会很长,也不会说太多录制难度跟学员心酸的幕后经历,说到底,这是一个不用太多的刻意来博取同情的节目,我想这就是它的特别之处:用欢笑代替辛劳,呈现给观众最好的一面。

本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道辩题:

面对女友的“求生欲”测试,演戏还是做自己?

正方李思恒:听完很舒服还有逻辑,完全跟辩手表现出来的气质不一样,出人意料。

反方臧鸿飞:这是个老奇葩,从节目中也能看出这是一个有故事、有话题跟有羁绊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但是表情中透露着哀伤;一个想要表达太多但是没有贴近观众的心;一个努力做自己却有些孤独的男人。尊重、理解、平等、说谎、指鹿为马、尊严和卑微等这些词出现在他的辩论中,一下子就把题目的基调定的非常的压抑和沉重,我觉得这不是我们观众想要的,观众来看这档节目是为了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顺便看看羡慕下别人的才华和想要偶尔听到一些貌似深奥的人生哲言,但是我们却不想在3分钟里听到的全是道理。说实话,看完他的这段,我内心是抵触的。不是觉得没有道理,是觉得太有道理了,就像初中老师在对我的解题步骤指三道四,但是态度中没有对我解题过程有足够的耐心和理解,没有试着在我的角度去给我指导,所以我并不感激。

把怒发冲冠说成兴奋,是没有多少人会买账的。

自我认知、相处模式、商品化、物化自己,全部是严肃的字眼,很少有人会喜欢整天跟这些词打交道,李思恒完全是以一个普通人的正常反应一一回绝了他的严肃邀请,观众的投票也刚好说明了人追求欢乐躲避痛苦的特点。

总结的时候:臧鸿飞依然强调平等,其他的言论并没有打动观众。

他输给了人性和分寸。当然,主持人的人情给了他机会,能够理解,这才是人性:我们都希望身边的人能过的好一点,不希望他们过早的被生活淘汰。

《奇葩说》的观后感3

这周有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到一个节目叫《奇葩说》,非常有趣。讲的是有关辩论的话题,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就决定看一下。

我看的那集,辩论的话题是:请问一个同学打另外一个同学,那个同学是否打回去?还是告老师?他们的辩论进行的非常激烈。有的大人建议告老师,因为觉只有大人们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打回去的话,小孩子是没有分寸的;但是也有大人们认为要打回去,打回去才能不显的你软弱,这样的话那个同学,就觉得你不好欺负,而且他们觉得告诉老师的方法是没用的,没有打回去那么直接、那么爽,并且这么一反击,以后也不会骚扰你了。他们就以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吵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可惜最后还是“告老师”,也就是反方胜利!

这胜方的观点,我非常不认同。我认为,应该打回去!

告老师不一定能达到你理象中的结果,而且更有可能的,是那个同学会再来欺负你,因为对你告老师的这种方式,会激怒他。对于你来说,如果你这样一直告诉老师的话,老师以后觉得烦了,就不会理你了、或不相信你了,也许就开始讨厌你了。

比如说,我们班有个同学,由于他非常爱打小报告,最后有个同学打了他,他报告给老师,老师压根就对他置之不理。如果不打小报告,而是打回去,则可以告诉那个同学我不是好惹的,别惹我;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何况是我呢!不仅如此,如果发生了令人生气的事情,比如把我打出血了;我不仅会打过去,而且还会告诉管理纪律的老师。就是说,打回去是必选项,如果情节严重,同时报告老师,从两个方面,毕其战于一役。这样一来,从此,在同学们中间也会树立起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

看完这个节目以后,我忽然觉得,原来辩论不是什么干燥无味的事情,恰恰相反,还很有趣。我也多么希望,我们学校也能组织几次辩论啊!

《奇葩说》的观后感4

"昨天看了《奇葩说》关于如题的辩论,哭了,为了里面真实的故事,也为了世间难得的真情!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自由恋爱的社会,也是造成了巨多剩男剩女的社会,为什么这么多人害怕进入婚姻的殿堂呢?仔细思量一下,是不是因为爱情太过沉重,很多人负担不起?恋爱的过程是美好的,是浪漫的,但是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后就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而这些需要的是责任感,需要的是活生生地付出,这需要的就不仅仅是爱了。

这两天和老公因为小事闹矛盾了,冷处理了2天,其实心理憋屈的很,真想不要他了,就自己坚强地生活下去,但是每每想到他,心就隐隐地痛,这种感觉太难受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爱,虽然他太多的缺点,可是免不了地就是喜欢他,不知道前辈子和他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什么,需要这辈子和他在一起度过。

就像奇葩说里的观点一样,吵架,貌似不爱了,其实心里是深爱对方的,正因为爱着对方,才那么在乎对方,所以才会吵架。其实当初两个人能走到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就是因为对方有吸引自己的特质,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只要不忘初心,一定会相伴到老的。男人就要负起男人的责任,女人要负起女人的责任,家才会像家,爱才会持久。不能仗着爱的名义逃避责任。

希望老公能真正爱我一辈子,能为这个家去努力奋斗,我也要多多关心他的身体,照顾好他!

《奇葩说》的观后感5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节目《奇葩说》。这是一个辩论节目,共有四个战队。每次有两个战队分别持正反方进行每方三人的辩论赛。

有一期的辩题十分有意思:奇葩星球的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选择一个,你会救谁?

在救名画的行列中,有一位辩手提到:猫会呼救,而名画不会;人不能只听见近处的哭声,而听不见远方的哭泣。而在救猫的中,另一位辩手来反驳道:‘遥远的哭声’是我们想象中的哭声。我们要警惕远方的哭声,正是那些为了所谓宏伟的事业,为了一些远大的目标,去不计后果的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频频的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于我而言,名画,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顶峰;猫,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果救了名画,或许你会获得金钱、获得荣耀、获得赞美,可无论是金钱还是知名度,那又能在人们的脑海中存留多久?人们也是“三分钟热度”,而那第181秒你就彻底被遗忘。而如果救了小猫,或许你仍旧是你,小猫仍旧是小猫,但它会一直记着你的勇敢、善良。或许你把小猫归还于它的主人,或许小猫对它的主人有特别的意义。

卡文卡是个著名作家,他死前把他所有的手稿都托付给他的朋友,让他的朋友把所有手稿全部毁掉,可他的朋友却把所有手稿,甚至日记,全部出版。艺术家们留下了艺术,难道都是遵从他们自己内心的吗?就算留了下来,当中的含义是现代科技就能揣测嘛?画画不是为了让它成为名画,不是为了榨取人们的利益,而是抒发情绪、宽慰生活,可人们却扭曲了画画的根本目的,让它成为了名利,或许小猫微不足道,可再微不足道就能放弃吗?用个人幸福去换大家幸福,这本就是对个人的不尊重!难道我们能去衡量幸福的重量吗?如果这个世界上的希望、信心、温暖、爱都能用利益的多少去衡量,那这个利益化的世界又能存在多久?

最后让我们再去聆听下虚无的“远方的哭声”,再想象下火场的汹涌澎湃。短短数秒,又能如何静心思考无声的哭泣位于何方?又凭何而以利益换算生命之贵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