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初中三级

王明刚老师

在影片中,有人在改变,也有人在习惯。影片中的“肖申克监狱”隐喻着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对于在监狱里呆了50年的老托马斯来说,改变意味着毁灭;但对于年轻而富于激情的安迪来说,改变则是一种救赎。《肖申克的救赎》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斯蒂芬?金这位悬疑大师也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追求自我的人生并非只是一个梦想,只是在于自己怎么去做。不管结果怎么样,这个过程很重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

也许逃脱对瑞德来说是不可能的事,用那把小槌子凿一个洞,他认为要用六百年。这不能怪他,那是瑞德对地质不了解。他不知道压力和温度等外界条件对石头的影响。这无所谓,重要的是态度,就是在看似无望的处境中仍抱有“幻想”。没有发生的事情永远都不要去想绝对!只要你还有权利去“幻想”,就不要放弃这种权利。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无论如何,都不要把事情看成必然。生活不是简单地加减乘除,还有随机分布。

想想自己的处境,虽不能说进了肖申克,但有一些共同点,就是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有点被压迫的感觉,而自己又没有什么目标,想逃离。周末经常泡在网吧;晚上不知忙些什么一转眼又到了熄灯时间,上课时则不知老师所云趴在桌子上睡觉。看过不少描写大学生堕落的小说或文章,在碌碌无为中消磨自己的个性,忘记自己的追求。就像这大学轻松的环境,由不适应到适应,到离不开它,不能容忍一丝的压力。

是时候了,该觉醒了!外界的条件从来都不是阻碍你成功的因素,而是你的态度,你的对策。环境从来没有好坏之分,而不能决定你能否成功。当你想要成功坚持不懈时,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前行。从现在开始,朝着前方,迈进吧!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2

开篇的数目触目惊心。一个教师从走上工作岗位到退休,大约有35到40年的时间,从技术层面上讲,应该都能成“师”,但事实上,教师队伍似乎有些意外,全国1300余万的教师,真正称得上“师”究竟有多少?有人不无心酸地这样描述老师:只是置于玻璃罐里的青蛙,有光明,却没有前途,这让我不得不想起了“肖申克”。

肖申克是一个监狱。但那里不失是一个小社会,等级分明,人物详尽,各司其职,有着明确的规章制度,在其下也有着很具影响的潜规则,导演用这样“一滴水见太阳光辉”的张力,把观众带入他的大预设: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座大监狱。

在这所大监狱里,你如何救赎你自己?

主角安迪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是希望。

有了希望,肖申克监狱不过是一座形同虚设的监狱,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锤子,一张大海报,便可以救赎生命,可以救赎自由。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赎自己的过程中尽情的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

希望就是本文所要表述的核心词汇:成长意识。所谓成长意识,就是教师个体自我成长的强烈欲望和内心渴求。注意这里的关键赐予,自我、内心,表明是一种自愿、自觉、自律、自立。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3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次精彩的对话,当安迪说出希望这个字眼时候,瑞得如是解释:希望?听我说一句老朋友,希望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你发疯,在这种地方,千万不要有这种念头。

这是对困于肖申克的一种提醒,因为他们已经是被制度化了。

什么是制度化?又是瑞得来解释: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制度化。那个在肖申克当了50年的图书管理员,当得知自己被假释时,却是要将与他告别的人杀死以继续留在这里,最终上吊,这就是制度化的悲哀。

老师从刚毕业踏上讲台,可以说就是被制度化的,换一个词说就是被格式化了。慢慢被消掉自己的棱角,慢慢适应着制度,慢慢习惯,一眼望去,有多少张麻木而绝望的脸在校园里耕耘,那么刺眼而又无动于衷,你是否已然处于“沉睡”状态。

唤醒你内心的,那个叫做希望的东西呢?

于是,就有了另外一个本文核心词汇:成长行动。希望总是要付诸于行动中的,否则是空谈。

安迪管理图书馆,要改变现状,每周一封写信,终于有回应,然后每周两封,终于有州政府支持,得到稳妥支金;他用一把小锤子,一张海报,用了20年的时光,给自己叩开走出肖申克,通往自由的路,他赢得了自由。

成长行动在安迪的手中就是小锤子和一张大海报,以及一个缜密的头脑。老师的手上是什么?

书上给老师的成长行动点出五个方面。行动计划、行动目标、行动策略、行动恒心和行动境界。

核心词汇:行动计划,就是成长行动的具体安排。安迪用20年的时间和耐心,用一柄比铅笔大不了多少的手锤,挖通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这条路他的狱友瑞德认为600年才能挖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很好理解。

核心词汇,行动目标,就是成长行动该达到的目标。这很好理解,不必多说。

核心词汇:行动策略,就是教师在成长行动中需要考虑的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凡事都不可蛮干,这是真理。安迪的行动无不充满着策略性,随身带500美元去申肖克,为自己购置所需要的物品,包括海报和铁锤,冷静地用专业分析逃税帮工友讨啤酒,渐渐成为狱警的会计师,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成为诺顿的洗钱的助手后,虚构人物转账,继而在越狱后扳倒了他。

所谓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作为一个老师的策略,就不能紧紧盯住你的专业上,眼光更多的要考虑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修养该是如何的。就像安迪那样,喝啤酒就是像帮自家盖房子那样,多么惬意,这是作为一个自由人的向往。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4

当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时,我体会到了这一切,监狱中生活绝对没有乐趣可言,更加染不上什么希望,在绝望中找希望更是困难。人们总说不要和命运抗争,可是当安迪战胜命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胜利恰恰是命运的一部分。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拍摄于1994年的经典,故事发生在1947年,讲的是一个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了无期徒刑,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他的余生。该片透过监狱这个强制使人失去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人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

所谓的救赎,并不是安迪本身,因为他不但拯救自己,也拯救了他的狱友。面对狱友的拯救体现在精神上的拯救,他让瑞德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贵,这两个人,在安迪真正获得救赎的时候又走到了一起。

整部电影就是围绕三次就是而演。第一次安迪帮狱警逃税,为狱友赢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第二次,他在预警榜首播放《费加罗的婚礼》,展现音乐的美;而第三次,则是在狱中办起了图书馆,其经费是安迪以每个礼拜两封信向州长申请的,这是个划时代的胜利。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

最近在读基督山伯爵,里面的一些情节使我想起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于是,在刮着今年最后一个台风,以致全校停课的日子里,我选择再次重温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使人心灵受颤的电影。

这是一部,迄今为止,我看了六遍,却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动的电影。在此之前,我曾几次说服我自己,要好好为这部电影写下点什么。然而我深知,我那苍白无力的文字,是无法承载起它所给我带来的震撼。

这是一部有关自救与希望的电影。

主人公安迪,因被律师设计,错入监狱,并为此坐了近二十年的牢,安迪由一个年轻气盛的青年人,变成了经岁月磨侵的中年人。

在牢里的二十年里,安迪一直默默地干自己的事。脸上不断新添的伤痕,甚至是狱友的变态性侵,便是安迪在头十年的监狱生活。安迪的后十年,是自救与渡人的十年。他坚持用了五年的时间,写信获批,为监狱修建了图书馆;安迪帮助狱友取得高中文凭。他用一直被迫低头的智慧,救了许许多多的人。而在得知自己的证人被杀后,安迪也终于压抑不住了,最终选择好时机,成功越狱,实现了自救。

安迪是个能够独自咀嚼孤独与罪孽的自救者。它默默地窥视着一切。他向瑞德要了一把小槌子,在孤独的黑夜里一点点挖出在瑞德认为需要花上六百年的逃生洞,而安迪,仅仅用了二十年。安迪利用独特的敏锐力与智慧,在帮监狱长洗黑钱时,捏造出一个不存在的人,以便往后揭穿其行为。安迪用了二十年,赎回了本不属于他的罪孽。

在这二十年里,安迪是个不断追求自由的囚鸟。安迪敢冒着被毒打致死的危险,为狱友赢得享受破与音乐的片段时光。正如瑞德所说,有些鸟是关不住的,他的羽翼光彩夺目,当他们飞出鸟笼时,会让那些觉得把他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的人感到由衷的喜悦。无疑,安迪便是这样的一只鸟。

安迪相信希望永存。安迪在给瑞德的信上有说,希望是个好东西,或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是不会消逝的。它存在你的心里,这是用石头围不起来的。

除了安迪的救赎外,“体制化”是影片的又一主题。或者从另一层面说,安迪的救赎,就是为了避免体制化。所谓的体制化,拿监狱做例子,监狱的墙很有趣,刚来的时候,你会恨它,慢慢地,你会习惯它,最后你会喜欢它。监狱把你送来度过余生,这也是它们所想要剥夺的。最后人们竟放弃了反抗,不再愿意拾起遗失大半生的自由,这便是体制化的可怕之处。在我看来,与鲁迅先生所说的“吃人”,大同小异。

总的来看,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才最为恰当地道出影片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