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岛之战观后感范文

孙小飞老师

中途岛之战观后感范文1

就战争场面与真实性而言,本片优于《珍珠港》和《敦刻尔克》,大量鱼雷机和轰炸机俯冲投弹的场面十分逼真,观众仿佛置身于飞机之上,迎着日军的防空炮火迅速下降,每一刻都有中弹坠海的可能。但是表现方式上,本片不比《珍珠港》煽情,不比《敦刻尔克》深层次。除刻画战争之外,爱情、家庭、战友、上下级关系、敌我之间关系、友军之间关系亦面面俱到,想讲的太多,其实只需突出战友深情和彼此信任即可。而在信任中,对破译日军电文的采用态度才应该是这场战役或者说这部电影的重中之重。

因为电影严格地还原了二战中这次具有转折型意义的战役,所以情节方面四平八稳,几乎没有创新或者演绎的余地。可能是导演怕观众对背景不够熟悉,电影按时间顺序先聚焦日军偷袭珍珠港,再简述美军轰炸东京,利用一半的片长铺垫蓄势之后,才拉开中途岛战役的大幕。与其说这是一部热血燃烧的战争电影,不如说这是一堂注重细节的历史课。

需要表扬的是,本片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我以为最顶尖的那些飞行员是稳如泰山的性格,没想到主角dick best是个“高傲自大”的“喷子”,他瞧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嘴巴逼叨叨逼叨叨,实际上驾驶飞机的技术比嘴上功夫还要过硬,不仅视死如归,责任心还特别强,看到最后对他是满心敬佩;我以为情报分析师是那种仪表堂堂、眼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形象,都像片中layton那样,没想到最牛逼的那位joseph rochefort一副没睡醒的样子,领导面前穿着睡衣和毛绒拖鞋,领导没来的时候他还在吃药,而他的很多同僚竟然来自军中乐队...也许,joseph rechefort和dick best一样都是行业中的“疯子”、“怪人”、“异类”,他们似乎都不那么招人喜欢,可恰恰是他们成为了战争的英雄,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四平八稳的人,还真不能创造历史。

中途岛之战观后感范文2

日本人在上世纪70年代和美国人合作拍了两部反映太平洋战争的电影,分别是《虎虎虎》和《中途岛之战》。《虎虎虎》尽管有各种不足但是成为了一代经典,中途岛之战则受制于预算成了狗尾续貂之作。

中途岛之战不好拍原因在于,美方没兴趣总结(传统不重视胜仗)日方从上到下都在隐瞒编造事实,所以拍成影片自然是让人云里雾里。熟悉历史的感觉漏洞百出,看热闹的觉得太烧脑。其实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抛开历史,探讨人性,像美帝拍的《珍珠港》帅哥美女一顿胡闹,又热闹又好看,至于历史who cares!

这次博纳投资拍《中途岛》我就不懂了,是为了回忆中美并肩作战的友谊(杜立特),还是警示日本人的凶残?还是为了给90后们普及一下历史知识?

从史实角度看。杜立特飞行大队,大部分(8架)去了苏联远东地区(美国人不傻),一部分被共产党游击队给救了,一部分成功到达国统区。去苏联的事情电影根本没讲,搞得好像所有飞行员都是中方救的似的。日军沉没潜艇上的紫色密电被美军缴获是日军密电的关键所在,日军私下违反规定,延长使用本该4月份作废的紫色密电到5月底,导致美军破译了日军绝大多数密电和中途岛的初期作战计划,这个影片里也没讲,搞得美军也有个图灵似的牛人,独立破了日军密码似的!第三,二战攻击航空母舰的战术没有任何讲解和提示,为啥美军拿着炸弹炸航母,南云非要把炸弹换鱼雷才去攻击航母呢,搞得南云像个白痴似的。第四,著名的利根号侦察机事件,完全没有提,这可是源田美津雄认定的日军失败的罪魁祸首呀!要是利根号按照计划弹射侦察机,日军就可以在收到永友丈市请求再次攻击中途岛前知晓美军航母,鱼雷管炸弹,炸弹换鱼雷的闹剧就不会发生,日军可以提前一个小时攻击美军航母编队呀!(当然这是源田大佐的意淫)缺了这么多重要的事件,这部片子基本就是看热闹的水平。

从回忆中美友谊的角度看,影片一开始就编造了山本警告美国人不要把日本逼到墙角,还花了一定篇幅展现杜立特被我党游击队救获,目睹日军轰炸平民的暴行的场面,不瘟不火,还没美国人拍的《珍珠港》描写的我党游击队员冒着日军的机枪扫射,不顾牺牲,勇往直前解救男主角的场面正面呢!反正编剧完全不合格,应该送到博纳总部学习几个月。

从警示日本的角度,完全看不出山本五十六的狡诈、大将风度,山口多闻的勇敢,筹划了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战役计划的黑岛龟人压根就没看见,出镜最多的就是一个脑残的南云忠一(人家好歹也消灭了英国Z舰队,横扫印度洋,能力还是不错的),猥琐到极点,连美国人都崇拜的源田美津雄。山口多闻替代井上成美成了山本五十六的知己了!无语呀!中途岛海战日军第一波次攻击和美军飞机的交换比可是2:40呀!影片中无畏式竟然能把零式战斗机打下来,日军飞行员要有多菜呀!

把战争初期的日军精英拍成这个样子,绝对是抗战神剧的水平呀!总而言之,一个字 “烂”!不值得看!

中途岛之战观后感范文3

感觉影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情太散和最后决战笔墨不足。应该着重去描写美国海军当时有多困难,需要大修的约克城赶工抢修72小时就加入战斗,再算上中途岛上的陆地机场,陆军是一帮菜鸟,开着陆军轰炸机难以对海面移动目标进行有效的俯冲轰炸,美军东拼西凑才算是凑出来四艘航母(算上中途岛这个机场的话)。算是能形成与南云的机动部队的四艘航母相抗衡的力量。影片中段应该着重去交代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和莱顿的密码破译工作。而决战最后,应该把飞龙号上友永丈市这个日军王牌飞行员最后一次出击拍出来,空袭约克城号后没有归来,这样在主角驾驶着发动机熄火的飞机,在黄昏时刻,所有人都认为他不会回来的时候,踉踉跄跄降落在降落在企业号的甲板上,这样去铺垫的话,可比靠飞行甲板上的群演干巴巴的说一句“很多人都飞不回来”要给力许多吧。最后主题也鲜明了,就是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只要有一丁点取胜的希望,坚持到最后一定能取胜,这样一来,美国海军最后取胜和主角奇迹生还也呼应了起来。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本就是坚持到最后才取胜的结果,麦克拉斯基的飞行队能突然出现在日军舰队上空这一神来之笔,也是必然之中的偶然,就是大黄蜂和约克城号上的飞行员,以及中途岛上的陆军航空兵从上午就开始的没有效果却持续不断的空袭,导致护航的零式战斗机的飞行员甚至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而南云急于求成的心态则作出鱼雷换炸弹,炸弹换鱼雷这样的毁灭性决定。而麦克拉斯基和主角最后抓住了这由无数美军飞行员的生命铺设出的希望,取得胜利。说到底,应该拍成一个在低谷之中等待希望的故事,主角的心路历程,不应该是曾经不顾生命最后醒悟顾及生命,这跟导演所拍摄的特效场面一点都不搭啊。节奏应该像陀螺的环太平洋多靠拢一下,感觉就对了。还有逗比导演在中途岛上拍电影的剧情可以去掉,完全是多此一举。

最后说一下,第一次写评论收到这么多回复我很开心,可能是我标题戾气有点重,会引来一些反感,见谅,约翰福特的事情这个我之前不知道,感谢指正,看的时候真的觉得跟主体剧情没有关联才吐槽的。我只是个普通观众去看电影,不是什么资深军迷或者专家,我就是站在能否吸引普通观众的问题来评价这部电影,毕竟电影是给大众看的,我觉得完美的标准就是既能还原大部分史实又能吸引路人来看,你只有把更多的路人吸引过来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大仲马写小说也是要把历史编编改改一番,黑泽明在影武士中拍的长筱之战也是没多大符合历史,作为电影文学,毕竟是要有主次的,是艺术就得有必要的艺术加工。我不拿回扣我也不靠写公众号赚钱,我没拿卖拷贝的绿帽港出来比,我没说要加爱情戏,有话好好说,理性讨论,有知识不是为了攻击别人的,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你把这电影当作纪录片看的一本满足是你的快乐,我也承认还原历史是本片的亮点(除了5条大和),但你没权力拿你的标准喷别人,又不是拍给你一个人看的,不懂尊重的别来靠近我。

中途岛之战观后感范文4

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太平洋战争电影迎来了辉煌的史诗时代。这些影片不以塑造人物为主,也不刻意煽情和突出战争残酷,而是着力于对交战双方战前心态的逼真展现和各种力量激烈的交锋。其代表作品,就是反映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虎!虎!虎!》。在美国建国二百周年上映的老版《中途岛之战》,描写的是 1942 年6月5日至8日中途岛战役的始末。它也是一部类似《虎!虎!虎!》的近乎纪录性的故事片。虽然这部电影赢得了1976年第十位的票房,但其评价却显然不及前者。其中的部分原因或许是因为电影制作方采用了投机取巧的做法——大量海、空战镜头直接取之《虎!虎!虎!》乃至日本的《太平洋之岚》之类的太平洋战争影片。

无论《虎!虎!虎!》还是《中途岛之战》,这些史诗电影由于强调对历史史实的尊重和宏观战争场景的再现,因此忽视了对人物形象尤其是作为抗争者的个体士兵形象的塑造,每一个士兵在影片中成为符号化的存在,也削弱了影片对战争观念的探索和表达。另外,虽然对美(日)军高层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但是由于史实的限制,这些电影并没有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戏剧化的艺术加工,因此在抗争者角色的塑造上存在严重不足。

好在战争片与其他类型片相比较尤其独特的力量。其不可告人的秘密说的并不是战争是地狱,而是战争是一个能收容众多娱乐元素的容器。所以,到了被称为“新世纪战争电影的史诗”的《珍珠港》(2001年)里,作为战争片,它早就不再那么“硬核”。《珍珠港》没有像之前的《中途岛海战》或《虎!虎!虎!》那样,客观真实地表现重大战役的前因后果和战争过程,而是在商业因素的干预下,将惨烈的战争变成了美军战士和漂亮的女护士之间感情纠葛的背景。影片在珍珠港遇袭这一场景之前的一个小时的时长内所表达的重点变成了珍珠港的旖旎风光、自由散漫的大兵生活、性感的美人护士……真正的战争戏是在影片中间部分出现,就是珍珠港遇袭,这一场景持续四十分钟左右,完整而逼真地呈现出珍珠港遇袭的惨烈画面。不过,即便是看完整部影片的战斗场景之后,观众也很容易陷入迷糊,究竟是谁打败了谁?

这样的风格变化,在新版的《决战中途岛》中似乎仍旧依稀可见。这部影片的“决战中途岛”情节,同样发生了影片放映了几乎一个小时之后。此前的时长,以美军海军航空兵的传奇飞行员理查德·贝斯特(艾德·斯克林 饰)为中心,讲述了他的飞行训练、与同僚的关系,以及家庭。与此同时,还用相当大的篇幅,描述了贝斯特的同窗密友在珍珠港事件中的悲惨丧生。就此塑造出了一个被日本的不义袭击激起复仇血性的抗争者的形象。影片中的士兵被看成一个鲜活的个体,他有名有姓,有着丰富的感情和内心世界,也许他只是战争这台可怕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但他却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灵魂。

中途岛之战观后感范文5

如果说旧版的《中途岛之战》“复原历史”的纪录片色彩过于浓厚的话,今天的这部《决战中途岛》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完整连续的历史,在影片中倒是显得有些支离破碎了。

说来有趣,《决战中途岛》的一个亮点,偏偏就是在史实方面。影片从珍珠港事件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企业号”航空母舰对马绍尔群岛的袭击(1942年2月)、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轰炸东京(1942年4月),南太平洋的珊瑚海海战(1942年5月),乃至最后的决战中途岛(1942年6月)。每一个情节的刻画都有实为据。其中一个令人形象深刻的细节是,在“企业号”航空母舰对马绍尔群岛发动袭击之后,日军出动多架一式陆上攻击机对美军发动反击。一架日军攻击机被击伤后径直向“企业”号进行自杀性攻击,飞机擦着舰体坠入海中。电影中的这一幕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别无二致。另外,长久以来流传的“致命五分钟”神话也在《决战中途岛》中第一次在银幕上得到了澄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日本海军参谋渊田美津雄写过一本名为《中途岛之战》的书,其中将日军航母被炸归咎于正在进行炸弹换鱼雷的作业,就在五分钟后就可完成的关键时刻被美军飞机钻了空子。但后来的研究已经证明,这种说法纯粹是渊田的春秋笔法。于是,《决战中途岛》安排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负责更换炸弹的日军军官喃喃自语,“五分钟不够啊”,再配上一副“臣妾做不到啊”的表情,恰恰无形之间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尽管影片中的关键性时间节点都没有出错,但《决战中途岛》却缺乏一个宏观的视角。这样一来,众多至关重要的历史情节,实际上变成了影片中各色人物的背景板。观众对于历史背景的理解,不免有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遗憾。完全有赖于影片的字幕提示,观众才知道“企业号”在袭击马绍尔群岛之后南下珊瑚海,随后又返回珍珠港,最后到了中途岛。至于它(及其身处舰上的理查德·贝斯特)为什么要去哪里,了解历史的观众自然心知肚明,不谙太平洋战史的观众,恐怕只会看得迷糊了。更不用说,在珊瑚海战役中沉没的美军航母“列克星敦号”,与在中途岛海战中沉没的“约克城”号,给观众留下的唯一印象也只是,它们沉了……

美军一侧如此,日军一方也好不到哪去。日本联合舰队在中途岛海战中出动了史无前例的庞大舰队。再现这一宏大场景在当今的CG时代本非难事,《决战中途岛》里却只给了几条军舰近景,丝毫也与“壮观”二字无缘,至于日军“中途岛攻略”的具体内容,就更加付诸厥如了。

影片中“历史破碎化”的另一个表现,当属对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这一人物的塑造。三船敏郎在《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1968年)与山村聪在《虎!虎!虎!》中塑造的山本五十六形象,堪称经典。后世的影片,不免深受其影响。《决战中途岛》中的丰川悦司,很明显的难脱窠臼。整部影片,他所扮演的山本都是一副苦瓜脸的表情。这倒是的确与这位司令长官的经典银幕形象相符,也跟山本五十六“反战”的传统人设相称。只不过,《决战中途岛》除了沿用了《虎!虎!虎!》那句“惊醒了沉睡的巨人(美国)”的台词之外,并没有太多展现山本个性的镜头。甚至考虑到发动中途岛战役本身也是山本以辞职相要挟一意孤行发动的,丰川悦司在影片中永远做出一副勉为其难的姿态,给观众的感觉,就显得过于故作姿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