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李盛老师

党员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

日前,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创作的《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正式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该剧真实震撼地演绎了荧屏“打虎”,开播以来引起强烈反响,不但收视告捷,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热议。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反腐电视剧的热播,生动展现了反腐败斗争的真实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一大批腐败分子受到法律应有的惩处,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构成。

权力离老百姓很近也很远,就像人们在关注反腐剧、反腐斗争一样。但是,官员廉不廉、政党纯不纯,老百姓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能够从弱变强、从建党到建国,成功经验就在于得民心。反腐倡廉的理念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必然会力挺反腐,而反腐作品道出了民众心声。《人民的名义》首集就取得了全国网收视率位居同时段第一的好成绩,说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顺党心、合民意,有着广泛和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腐败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义》是艺术化了的现实,而我们更需要直面现实、直面问题。这也如同行进中的中国,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绩有多好,都不能忘了发展是在较量着什么,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而这也恰好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人民的名义”。

党员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我不干好事也就罢了,我还干这么多的坏事,就自己感觉到自己简直是不可饶恕”“钱财有什么用,钱财没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让我罪孽深重”,这是落马官员朱明国、魏鹏远的忏悔。但到要承担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一切已为时晚矣。女县委书记袁菱落马后,常常回忆昔日在大学工作时的生活。她始终记得,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买了个空调装在9平方米的书房,全家挤在空调前吃饭,其乐融融。可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朱明国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党员人民的名义观后感3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很精彩的电视剧,剧中很多片段都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剧中公安厅长祁同伟对原省检察院院长陈岩石提出的让大家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嗤之以鼻,他不以为然的对省政法委书记高育良说: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从娘胎里来,要到坟墓里去。

看到这一幕笔者被许亚军的演技所折服,不禁笑了。不过“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历史上已经有人回答了。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来到塔希提岛,通过油画回答了这个有关生命和哲学的问题。

画面中右下方刚出生的婴儿、画面中间正在摘取智慧之果的亚当、画面左下方的老人暗示了人类从出生到获取智慧不断发展再到最后衰老死亡的一生。

让人感叹的是高更为了追寻艺术,放弃了收入丰厚的工作,离开了物质生活丰富的欧洲,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甚至与世隔绝的“不毛之地”——塔希提岛,和当地的土著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在岛上他尽情感受着大自然带给他的心灵冲击,尽情挥洒着画笔,历经磨难终于创作了传世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剧中陈岩石认为党员干部应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从政府执政管理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不仅可以理解为领导干部不应搞特殊化应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也可理解为工作方法要集中群众的经验,并将其拿到群众的行动中去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这其实就是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的群众路线:“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相信对于陈岩石这样的老革命来说影响巨大。

而祁同伟的回答问题在于,其身居高位,却不能从政府管理者的角度、以一个党员干部的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格局不高,极其现实,“社会即丛林,我即为野兽”,所以祁同伟作出违法犯罪的事情也不足为怪。

当然,同样的问题如果你问孙连成,他很可能回答“我们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这样的孙连成不会腐败,但消极的思想态度会导致其惰政,后来安排他到青少年宫去和小盆宇们看星星也是典型的知人善用了。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回答也不同,但每个人的回答都彰显了其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折射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党员人民的名义观后感4

毫无征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成为时下全民热评的主题。一部电视剧再次带动了全社会对腐败问题的关注,也提醒我们党的反腐决心是坚韧不拔的。

这部主旋律的电视剧打破以往反腐剧的壁垒,还原真实的社会政治生态,从中看出了我党在反腐倡廉中开诚布公、坦诚相见的决心和情怀。《人民的名义》中的腐败事件、人物取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案例,透过文学艺术创作塑造一个个有血有肉、非脸谱化的贪官形象,揭示了官场权力运作中的某些畸态。比如剧中戏剧化的场景生动揭示了某部委项目处处长表面上两袖清风,实质上却贪腐2.3亿多元现金的“小官巨腐”和副市长外逃国外在酒吧、餐厅打扫卫生的“两面”人生,既令人触目惊心,更让人印象深刻。

“腐败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义》是艺术化了的现实,而我们更需要直面现实、直面问题。众所周知,我党历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个性是十八大以来,一向将反腐工作当成凝聚民心、兴国兴党的头等大事来抓,正风反腐始终在路上,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构成。但正如**所言,作风建设永久在路上。反腐败、正作风还远未到“松松劲、歇歇脚”的程度,“不敢腐”在上层已见成效,但在一些地方还或多或少受惯性影响。剧中其中一句对话对当下很有好处——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但是最缺的,就是忠诚的人。何为忠诚心在正中,不存邪念,是为“忠”;言而能成,没有虚假,则为“诚”。党员干部不妨把《人民的民义》“对号入座”,贪官、清官、诤官、佞官等形形色色的领导干部,在这部剧中都能够找到原型,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身在剧中”,看看自己到底是祁同伟、丁义珍还是陈岩石,好好自省。

正心修身,常思贪欲之害、坚守为官之本,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在纷繁复杂的官场中始终持续清醒。就像陈岩石的那句台词:“什么叫技高一筹,心里有老百姓,你就技高一筹。”

党员人民的名义观后感5

《人民的名义》不仅仅是普通观众的期盼,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编剧周梅森说。剧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败,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尤其是坚决查处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腐败案件,体现了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败顽疾的决心意志,在党内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证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人民的名义》,以惩治腐败的许多典型案例为原型,在何谓“名”又何谓“义”的深究中?剧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那些满嘴人民正义而又满身铜臭气味,满脸风光得意而又满心纸醉金迷的“老虎”“苍蝇”,究竟会给荧屏幕观众多少深思,又将唤起多少党员干部对人民“名”与“义”的考量?剧情仍在继续,“老虎”“苍蝇”最终会被绳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