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苏菲的世界观后感1
首先通过两堂哲学导论课的欣赏,我们看完了《苏菲的世界》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可以说让我对哲学世界的喜爱又平添一分,在电影中我伴随苏菲一起畅游西方历史和哲学长河,仿佛和这写伟大的哲学家一起探讨哲学,思考人生一般。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苏菲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是一位在外的少校为他的女儿写的小说里面的,是以少校的女儿为原型的,但是苏菲却有着自己的思想,苏菲和她的导师,首先来到古希腊的巴尔干半岛,来到雅典法庭审判苏格拉底的现场,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我和苏菲都认识了苏格拉底,知道他在雅典广场上拉住行人的手要和别人讨论关于时间存在的形势和她存在的意义这之类的哲学问题。还有他的学生伯拉图是怎样构想乌托邦和唯心主义理论。知道了中世纪初的伟大哲学家史诺宾沙是怎样将哲学和_义以及《圣经》新约和旧约中所有观点结合起来的。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祁克果、柏拉图等人的思想都一一呈现出来。
当那位哲学老师讲到中世纪的末期,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那位神秘的哲学老师终于露面了。他穿着一身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衣服,带着苏菲穿梭时空,来到了16世纪的欧洲。因为接下来,苏菲要了解历史上最精彩、最伟大的一个时期:文艺复兴。
苏菲在16世纪的巴黎遇到了来此讲学的莎士比亚、达芬奇,哥白尼,米开朗基罗,歌德,莫扎特,笛卡尔等哲学家。那个时期,随着地理大发现把人类所认识的疆域大大扩大,人们开始认识到上帝是不存在的。于是大批的学者开始回到唯物主义认知的方式上,重新研究希腊的文明。因此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这段时期称为文艺复兴。牛顿、伽利略、等一大批科学家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类未知的东西。特别是人类了解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开始怀疑教会的权威。这时,人类重新审视了自己、自然和上帝。人类对自己又重新树立了自信,那个时期,整个欧洲都沉醉在科学和探索精神中。
接下来是18世纪开始,欧洲的黄金时期。君主封建制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新问题也出现了,但解决问题的哲学家也出现了:马克思创建了他的共产主义哲学。他客观的审视着、评价着资本主义。他的理论影响了欧洲的东方——第一个*国家苏联建立起来了。这对以后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想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正如欧洲的历史一样,人类和世界都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世界随着人类进步,人类也随着世界而改变。文明从无到有到发达,这是一段重要而又曲折的旅程。我发现,我已经开始用另一种看待事物的眼光去认识所发生的一切。我的哲学课也会和苏菲一样,会继续下去,在生活中,在思维、人类和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继续下去。
但是对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了根深一步的体会,我们不防采用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作者乔斯坦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因为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站在唯心主义的角度来说的话,世界都是以你的意识而存在的,电影中讲到,人们呢并非真正的存在,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过客而已。
电影中每个场景,每个故事都包含了相当深刻的含义,每个场景都是耐人寻味的。
例如在电影中苏菲去到河边的小屋的路上,有小红帽,三个剑客,普诺曹,等等人物的出现,因为这些人物都是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面的,在某些时刻他们就会显现出来。
又例如,苏菲的妈妈,在学习拉丁文的时候苏菲问她为什么学,她却不能回答,生活中的很多情况其实也是这样的,就是你做一件事情,但是却不知道深沉次里,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电影苏菲的世界观后感2
Part six:愤世嫉俗者。苏菲和朋友去电影院看电影,人家看的是凄美爱情片,但苏菲看到的却是:两个愤世嫉俗的枪手,像等待戈多那两个人一样滑稽,A朝着B的车开枪,B吵着说为什么要朝他的车开枪,A骂B是辆愚蠢的车子,B说我不是车子。场面滑稽搞笑,愤世嫉俗的人对什么都不满意,但对阳光感到满意。这是什么意思?因为阳光是实实在在感到温暖的存在吗?愤世嫉俗者什么都不需要,逍遥而自在,他们是在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吗?无为思想?
Part seven:中世纪教堂。诺克斯带苏菲来到中世纪,谈到宗教里伟大的音乐家——海德格,这个和上帝谈过话的被上帝悦纳的女子,把她对神性的理解融入宗教音乐中。中世纪流行黑死病,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对苏菲说:“你总有一天会死,让我来吻你!”苏菲感受到人无法改变一些命定的现实。
Part eight:文艺复兴时代——中世纪历史发展进程的争论时代。苏菲看到莎士比亚再排练《哈姆莱特》,看到哥白尼在思考地是方的还是圆的?达芬奇在画充满迷惑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看到莎士比亚的对手米开朗琪罗在雕刻苏菲的画像(我认为那是表示哲学家代表本质,表现本质的形态诸多),看到约翰尼斯古腾堡在研究印刷……文艺复兴就像15岁生日,许多新思想的涌现对教会产生冲击…看到历史转轮一幕幕上演,苏菲想自己是不是真正真实的存在的,存在这个问题让她困扰,“你认为我们存在吗?如果我们真的不存在,只是历史的过客,那怎么办?”直到苏菲的母亲说一句拉丁语:“我思故我在!”
诺克斯与苏菲的谈话发现他们居然是少校的笔下的人物!真不可思议!自己活了15岁,居然是不存在的。“我们什么都不是,我们不存在,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
继续回到小木屋,苏菲看见油画上的男人—迪卡尔从画中走出来了,并说灵魂与身体的联系。灵魂这个有思想的虚无的东西是怎么附在身体上?这也说明了如果有思想,那么我就存在,灵魂与身体是不会独自运作的。
也就是说,苏菲和诺克斯虽然是少校笔下的人物,但是苏菲有思想,只要少校继续写故事,那么苏菲就还会存在。苏菲必须在少校写的最后一章到来之前逃跑!在故事里,少校就像是上帝,无所不能,主宰一切,但少校不是上帝!
苏菲想验证眼见不一定为实,于是带上红色眼镜看周围的世界,也明白了庄周梦蝶的道理(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蝴蝶也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最后庄子不知道究竟是庄子是蝴蝶还是蝴蝶是庄子)。这样模糊不清让苏菲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只是少校笔下的人物,但是尼采说对人生有选择才有价值。于是苏菲决定逃,逃出少校的“法网”。
苏菲继续文艺复兴的哲学之旅,看到歌德写下《少年维特之烦恼》(我看过这本简版,但仍然看不懂与哲学有什么关系,只是说维特写给一个女子表示爱意的信件然后自杀死了,这女子想必是哲学的化身,维特想象的女子),诺克斯向苏菲谈起黑格尔辩证思想——第三种思维,就像是苏菲决定逃但诺克斯认为不好,事物既有正面又有反面。苏菲说:“我们可以用次要的人格来欺骗少校。”次要的人格是什么?钻少校还未拟定情节的漏洞而逃跑吗?
苏菲参与了俄国十月革命,每个人互相喊同志,表示人人平等。有名的心理分析家弗洛伊德给苏菲催眠,说要转移少校的视线,只有深入研究无意识,苏菲才能逃。
苏菲和诺克斯决定进入镜子里的世界,越往里走,苏菲之前经历过的事情都给颠倒了,那应该是少校的写作素材吧?最后他们出现在希尔德——少校的女儿的家,不可思议!尽管看着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但苏菲无法与之有任何交集,,听到希尔德问少校世界的起源,少校说是宇宙爆炸产生原子,分子,物质,细胞,然后有人、动植物、然后有国家、社会,直至发展至今。不知苏菲和诺克斯听了这些作何感想,他们辛辛苦苦追寻的哲学,被他们这样轻易地说出来,看他们感到不是滋味,又回到那个被编辑的世界,苏菲感到很开心,所有的人并没有因为少校写的大结局而消失,苏菲的思想也将存在,苏菲成为了真正的哲学家。
我很开心,能够理解那么一点有关哲学的学问,在以前看来那么难的问题,但在现代的我们看来是多么容易理解的原理。彩虹说过,提出的观点人人都能理解,因为举一个反例就能让它不攻自破,但是自己真正能提出观点的却没有几个。
思想真是个好东西,它让你自己存在过,而不是随波逐流的浮萍一样过活,它让你对世界充满好奇,人的求知欲是无限的,人想发现世界,改变世界,因此人才会显得有价值吧。
电影苏菲的世界观后感3
《苏菲的世界》,一本很有名的畅销书,也是很多人的哲学入门书籍。受电影时长与技术的限制,由它改编成的同名电影只能说表现了个大概,尤其是从古希腊以来的哲学家以一人一句名言的方法来推动剧情来看就看得出剧本的压缩程度之大,以至影片(3小时版)的多数时间仿佛是一个模式的复制,稍显无聊,不过还好结尾处理得很好,没有刻意拔高却留以思考、想象空间。
大致概括一下剧情,一个女孩为弄清楚自己是谁,世界的来源这些哲学问题在哲学导师的引导下穿越时光向古代思想家学习,最后发现自己只是少校以自己女儿创作的小说的人物。由于没看过小说,以看奇幻片的眼光来欣赏这部电影,我不认为这样的剧情会多么地出彩,因为早已看过《搏击俱乐部》《小岛惊魂》《恐怖游轮》这些所谓的“高智商”电影后,似乎再离奇、再不可思议的剧情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尤其是包含了穿越、古装这样已经老掉牙的元素;古灵精怪的青春期女孩这个角色演绎得很好,至少你不会觉得她发什么疯想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
关于结尾,唯一的不足之处大概是那面镜子,好像是为了让苏菲穿越到现实世界而故意设置的道具,走进镜子后,他们还在一个类似于历史事件炼狱的地方走了段时间才到达少校家的柜子里。但这个结尾依然瑕不掩瑜,苏菲知道席德是自己的原型,但自己从未感受过所谓的“真实”,她十分想要与席德沟通、交流,于是有了她俩坐在河边的精彩镜头,还有当他们听到少校写的最后一章的稿子时,苏菲发现自己终于逃脱了命运的编排,但她并没有特别的反应,只是静静站在席德对面听她说完这个故事,然后与艾伯特以及少校父女俩坐在院子里仰望着星空,“曾经究竟有什么被探索了出来(指哲学问题)”席德问父亲这个困扰过苏菲的问题,其实少校(其实也等同于苏菲的上帝)也不知道答案,只是说“苏格拉底说问题比回答重要”。苏菲这时悟出了贯穿全片的“我思故我在”的道理,她将作为书中的形象拥有永恒的生命,她和艾伯特回到了书中的世界,也就是思想的世界,“我们是思想,永垂不朽的形式”,导演借红发少女,也就是苏菲的好友之口表达了“你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在那个光怪陆离的书中虚构人物聚会中,影片结束于苏菲的欣慰与感动。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这一的思想,好像在学习哲学时必将其归于批判唯心主义的 “辖区”内,但在这部书/电影中有了更为新颖迷人的解释,苏菲不必担心故事的结束会完结自己的生命,她已以思想的形式在全世界书迷/影迷那得到了永生。
电影苏菲的世界观后感4
philo 是爱的意思 love ve提前 英语单词的构成中一种常见的倒置 sophy sofie 苏菲 也是智慧的意思 。所以哲学就是 爱智慧 了。
——题记
爱智慧(xd)到底是什么呢?
这两三天看了一部电影《苏菲的世界》 。看完上部的时候,完全是一头雾水。因为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zlygxd)
第二天才发现还有下部。于是继续断断地继续看完,看到后来,经不住拍手称赞,“妙哉”
其实如果是高智商的话,大概会从哲学角度来看着部电影吧!一部电影引发的迅速而投入的思辨,茶饭不思,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质问:“我是谁?”!!!(xd)
最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本书的产生,似乎就是专门为了成为一本哲学入门书。
从最开始的基本哲学思辨“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到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间出现了很多哲学大家和各种名言。莎士比亚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但是如果这部电影只是用故事将历史连成串地堆积起来,就没有我现在的这篇文章了~(xd)
其实这部电影,一开始给我一种凌乱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前两个episode,故事一面那么真实,一面却常常出现虚幻而不合逻辑的事情。其实(xd)童话故事常常便是这样展开的,一面同平常生活般的描述,一面渐渐加入奇幻而不可思议的事情。来路不明的信,写好的精彩作业而且还带有呼风唤雨的功能,时不时出现的狗、、、如果说信是偷偷放进苏菲的邮箱中,这一点还是可以理解。但是,没写的作业自己写上了,”远远超出当时时代科技的电视机“中的艾伯特除了能跟苏菲对话,还能注意到妈妈的到来,还有电影院里出现的有关”愤世嫉俗者‘的搞笑电影、、、这就开始不合逻辑地凌乱起来了。
一般情况下,童话故事的后半部分会慢慢地给这些不合逻辑的事情一个合理的解释。故事的优劣就在于这个解释了。《苏菲的世界》解释的非常高明。
精彩之处,从苏菲开始紧张地发问开始。
苏菲在湖边的小屋里面发现神奇的镜子,她看到里面有个女孩对她眨了眨眼睛。从零散地放置在桌面上的明信片和身份证得知有个女孩子跟她长的很像,而她叫” 希尔德 “,上校是她的父亲。还有若隐若现的的艾伯特。
一切都成了一个谜团。她开始着急地问艾伯特,语气急躁而担心。
苏菲开始隐约地怀疑自己的存在,
”你认为我们存在吗?“
”我猜我们是历史中的一个过客“
”如果我们真的不存在怎么办?“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认为主观和客观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那么灵魂和身体是明显不同的,而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紧密不可分隔的联系。
”我们是否真的存在呢?!“艾伯特说”我思故我在,世界就是因为你的意识而存在,只有被感知到的东西才属于存在“
在故事里面的苏菲,有她自由的思维,她能见到色彩,感受事物,世界因为她的感受而存在,而她自己也因为思维而存在。
慢慢地,我和苏菲和艾伯特都意识到艾伯特和苏菲都是上校写给女儿的书中的虚拟人物。而我意识到,他们全部都是我所看的电影中的虚拟人物。然而,什么是真实?
每个人都必须对人生做出选择,这才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苏菲勇敢地选择同上校做斗争,她尝试用次要人格的方法,她故意制造混乱,努力地从小说的世界里逃跑,来到希尔德的“真实”世界。看到故事的结局,终止在艾伯特激昂的演讲中。她知道她成功了。可是谁能说苏菲的世界就不真实呢?她走到希尔德面前,坐下,挥手,希尔德看不见。希尔德一家团聚共进晚餐,艾巴特想要偷一点酒喝,竟是连酒瓶都拿不起。
回头倒退,苏菲说,我们比他们还要活的更久,因为我们是思想,永垂不朽的形式存在。 这才真正画了个句号。
笛卡尔说,人类能够感觉到完美。
正因为上校是个不完美的人。才写出这样凌乱的故事,才有了故事巧妙的转机。
之前所有凌乱的故事情节, 完全没有费劲去解释。而是用了一种书中书的说法来解释了所有。因为苏菲并不是真实的,所以看到的东西,也不需要那么符合逻辑。又因为故事的进展是由上校创作到了什么程度绝对的,所有的故事都在进行中,之后都是未知而神秘的。这不就是人生吗?!
电影苏菲的世界观后感5
看电影前,首先我问过自己,一部电影能带给我什么?我非但没有看过原著,更对哲学提不起兴趣,如若能找个能让我认真看完这部冗长的电影的理由,我不想说是为了完成提高自己装逼水平的任务,因为我完全可以看下故事梗概然后在网上四处借鉴一下。那么我为什么会现在写下这些东西?因为我曾经也和苏菲一样lost myself。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相信无数人曾经问过自己。但鲜有人能用自己的回答说服自己。当电影以这样的方式开头时,一切都按计划铺陈,一部哲学入门的影片,一篇欧洲哲学史,一个浪漫又精致的故事。然后呢?
首先我回答这一个问题,这部电影好看吗?恩,是的,就我看来,它不好看。按照学科性的电影来评判,它的构思不如描述心理学的《搏击俱乐部》和《美丽心灵》出彩,如若作为一个三个小时的剧情片,《美国往事》则明显比他更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就改编原著的程度来讲,影片明显流于表面,除了精巧的布景和抓耳的配乐之外,出彩的地方也是乏善可陈。可是,好不好看不是电影的唯一评价标准。正如我们看美国大片,一股脑的3d特效,漫天爆炸,机械横飞,英雄拯救世界,视觉享受,心理刺激,好看吧。但,除了赚钱之外,剩下什么?
我前不久看了一本书,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一篇荒诞的故事,隐射苏联的同时指出了集权主义的危害,给现在的我们以借鉴,思想性很强,但我向别人推荐的时候总被问到好不好看,我心里衡量一下,不禁的确认为没现在的畅销小说能吸引人看下去。于是谨慎的告之,有些书问它好不好看是一种侮辱。同理我也曾经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感觉晦涩难懂,难以翻阅,直到现在还没看完,但无碍它成为世界名著。我想这部电影也应归为这般,当然,是仅指这种偏见来说。
我们被掠夺,看完电影后想到了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两种感受。
曾经有观点,哲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最高的学科。虽然我并不精于哲学,也极少表现对其的兴趣,但对这句话确是再赞同不过了。因为哲学是关于人的本源的思考,关于世界时间空间运行规律的概括,再难以找到一个比这些更宏观,更高深的命题。但是,在现在中国的现实是,极少有学生系统的学习过西方的哲学体系,更少有学生表现出对于哲学的兴趣并自己加以学习。的确,假如秉持着功力主义的观点,哲学对于我们能眼见的用处实在微小,远不如学学英语计算机考几个证更具现实性。如若觉得太功利,学学经济学也是多数的选择。而且,根据我先前的想法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空想性实在太强,仿佛一个空中楼阁,现实的基础很薄弱。我们可以把一切东西都概括为人们想象出来的,有时候甚至不免流于主观。
譬如今日和同学探讨一个哲学问题。他问我“真理是是否可以被描述?”我思考一下觉得难以回答,因为首先描述这个词就很模糊,什么叫描述?描述并非一定要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现,也并非一定对别人表现。如果是这样解释的话,倘若我知道一个确切的事实并在脑中自己表现。真理是可以描述的,但若我说与他人,语言文字显然是难以准确表达我脑中的思想,而且描述出来根据他人理解未免曲解。所以真理又难以被描述。但是根据这种推测的话,岂止真理,其他一切都难以被描述,因为一切语言都是具有模糊性的,只有你脑中才能确切的知道你想表达什么。这样一想,的确觉得越来越费解。所以说对于普通人来讲,哲学的确有时候越想越模糊,越想越复杂,不得不敬而远之。
而反观西方,他们有完善的哲学,良好的教育,这本《苏菲的世界》不过是他们青少年的必看书籍,而现在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了解,不想了解得人有多少?差距颇大。
于是我们被掠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掠夺,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被掠夺,洛克,弗洛伊德,巴洛克被掠夺。于是,哲学被掠夺。被什么掠夺了?被这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掠夺。
中国的哲学也是不成体系的,相较西方的辉煌当然相去甚远,有人归结为语言,中文不严谨,德文更严谨。我没学德文当然不会评论。不过当然不止这个原因。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古代哲学的情怀是高于西方的,尤其表现在庄子这个人上,庄周梦蝶,的确是浪漫诗意,哲理悠然。关于梦境和现实,自我和世界,惹人思辨。但当西方这些贤者辈出,已经枝枝蔓蔓,根深叶茂时。中国人还在求神拜鬼,诵经焚香。其中原因,不说自明。
电影看到最后,我们才知道,苏菲不过是一个虚构的存在罢了。她活在虚拟中,为了她人而存在。未免可悲。原来你是谁,你从哪来的这些问题也不禁让人感伤。但我因而想,我们又何尝不是苏菲呢?我们活在谁的世界中,为了谁而存在?这个问题并不无聊也不可笑,确是值得深思的。
我们被掠夺,被掠夺了自我。我曾经也想过,我凭什么是我自己,而不是其他什么人。我们从小跟着父母思考,长大跟着书本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吗?我们看着别人上课我们上课,别人玩手机我们玩手机,别人鼓掌我们鼓掌,别人恋爱我们恋爱,别人看什么书我们看什么书,别人加什么社团我们加什么社团,除开现实的一切俗事之外,我们有自己想过些什么吗?
你今天想读书,今天要开会。你明天想外出,明天要聚会。放假想旅行,父母说太远太危险。活了这么多年,有多少时间是为自己而过的?我们存在在谁的世界中逃不出去? 束缚我们的东西到底有多少?
I lost myself.
Kurt cobain 在他最辉煌的时候选择了自杀。因为他不知道为谁而活,他想反对社会,他桀骜不驯,他宣扬无政府主义,他摒弃主流摇滚,他厌恶世人的种种伪装。但他最终受到了万人的追捧,一个公众偶像?一个流行符号?那是他吗?他不习惯大众的目光,不习惯别人的簇拥。他觉得他是孤独的,他不会为别人而活。于是在最后,在27岁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在遗书中写下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一句话惊醒多少人。
Everyone dies ,but not everyone really lives.
我们被掠夺,掠夺了自我。
从现在开始,我想我能不能遵从我内心的想法,开始为自己而活,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在乎别人的意愿,不再活在别人为我们构筑的世界中。
最后以nirvana的一首歌名作结
四川高考排名507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43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3222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155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云南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吉林高考排名5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高考简短正能量优秀句子欣赏
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范文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心得600字范文模板
看边城电影观后感800字五篇
看边城电影观后感800字五篇
春风化雨的观后感范文800字
爱在回响观后感700字参考范文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的700字观后感范文
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700字范文
感动中国盛典观后感700字范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
辽宁高考排名402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硅湖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湖南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山东高考排名2781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1242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641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广东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72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505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141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430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青海高考排名15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165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山东建筑大学要多少分安徽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南高考排名1434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3005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62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95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云南高考排名900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小鬼当家电影观后感700字五篇
战狼2的观后感700字五篇
建国大业观后感700字作文参考五篇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700字范文五篇
骆驼祥子影片观后感700五篇
观小王子观后感作文五篇
边城电影观后感700字五篇范文
英雄之城观后感作文700字
宝葫芦的秘密300字读后感
热血教师观后感700字
夏洛特的网观后感精彩文章
指导属下安全第一课观后感
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观后感五篇
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大全
火灾消防的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