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希特勒回来了》观后感大全

黄飞老师

电影《希特勒回来了》观后感1

我认为这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讽刺异味尤其严重,表现了导演个人的政治态度有点传道的意思。穿插了大量官方吐槽,自带鬼畜简直(出现美妆博主发仿妆视频我也是笑抽了),还有估计在九十分钟左右出现的引用帝国的毁灭那一段,布景、打的光、分镜几乎都是一样的。这些都让政治这种比较凝重的话题变的轻松起来,不那么压抑。

后来的结尾我觉得很妙,天台上走火开的那一枪是开在脸上的,打脸啊,哈哈哈开玩笑的。元首倒下去的时候尸体消失,呼应了元首的突然出现,结合现实来讲,会不会是导演隐晦的在告诉我们元首之死扑朔迷离?

重新出现也就是再次复活后的元首给我的感觉,气场隐隐就变了,可以说我感觉整个电影的氛围都变了。男主最后在精神病院是有深意的,男主在嗅到阴谋的味道(后面会提到)明白真相以后,冲进医院乱砸一气,这是他在拼命的挣扎和反抗,不仅是和元首更是他自己的内心。最后他出现在精神病院,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是因为男主元首才会“走红”的这么快)还是被“精神病”“疯”了,我们不得而知。男主只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一个生活中的小角色,象征了大部分的“小透明”们,别忘了希特勒只是希特勒,是被人民选出来才成了元首,是人民和那个社会时代背景早就了希特勒。

说到阴谋,仔细回忆整个电影的内容,元首从凭空出现的碌碌无为到开始小有名气,可是莫名其妙的玩脱了(被光头黑了),生活又开始无比凄惨,呆在一个小房间里写书,后来书火了,元首卷土重来势头更劲,四处演讲做宣传。说到这里,咝,是不是有点熟悉?不得不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啊。

元首最后坐在车里,换上的是黑色皮质的制服,异味着元首的地位已经大不同与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了,增加的黑色色块也给人无形之中的压抑感。开车的时后经过的人给了不一样的态度,比中指挥棍子的给我影响尤为深刻。这难道不是举着反对希特勒反法西斯旗帜,结果自己暴力无礼的要死吗?

一味的批判希特勒无疑分三种情况,胜利者的歌功颂德,失败者的推脱责任,受害者的歇斯底里。任何发生的事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大环境里,都是找的出来发生的道理的,真的很讨厌过分妖魔化希特勒(并不代表要给谁洗白或者忽视对犹太人的迫害)。我觉得我们应该正视历史,去客观的评价,承担好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一味的给自己开脱。还是那句话,希特勒只是希特勒,被人民选出来才会成为元首。

电影《希特勒回来了》观后感2

《希特勒回来了》被定义为喜剧,其实不科学。

不过在前面的部分,是有这种感觉,首先从主角富有争议的特殊身份看,就很有戏剧效果,尤其是当他碰上穿越这种小说惯用的手段以后。顶着标志性胡子军装形象的希特勒走在当代德国街头上,起初的茫然和并非群众演员的真实路人的好奇与惊讶形成鲜明对比,还有希特勒在任何时候都极具激情的演讲节奏,都不禁让作为局外人的观众能会心一笑。

然而当希特勒入戏以后,整部电影也就恐怖起来。

这位元首本性依旧,他的优势并没有因为对时代的不适应产生半点偏移,仍然具备大规模杀伤性,那种气场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抗拒的。希特勒善于利用环境,他更是一个心理大师,无论民众还是阴谋家都有专门的针对方案,因此能畅通无阻地迅速接近自己的目标。而当代背景也为希特勒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德国各种危机造成的民众情绪几乎就是几十年前的翻版,再结合娱乐至死的社会氛围,都让这位上世纪支配世界的超级恶魔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复活。

人民反感希特勒吗?恰好相反,电影角色里,每个人物都想通过希特勒来谋取私利。落魄的记者、不择手段的电视台副总监、野心勃勃女强人……到后来,都发展成为助纣为虐、狼狈为奸的龌龊地步。从某个层面看,他们都是希特勒再次实现阴谋的帮凶。还有更多的普通民众,他们意识上不承认希特勒,仅仅以此作为休闲对待,却在不知不觉中深深陷入这位元首的现实扭曲力(甚至可以称之为黑暗版“人格魅力”中),成为忠实教徒。

明明无关政治,却也能成为历史的助推,是无辜民众造就希特勒,也许不止希特勒。

如果这只是电影虚构的情节,那不过讽刺,及时反思就可以了。糟糕的是,《希特勒回来了》采用大量街拍,效果等同于真实采访。当演员奥利弗·马萨奇扮演的希特勒出现以后,许多德国人都向他“代表”的元首致敬,围观、追捧、合照、拥抱,甚至还有“我们需要集中营”这样的极右翼反动口号出现。马萨奇对这种“就像成为了一位明星”的感觉非常恐慌,他可是希特勒啊!

对此,德国《柏林早报》摇头,“一个假扮的希特勒,一个小胡子,就很容易让人们不再压抑自己,这深刻揭示了德国的黑暗面。极右势力潜伏到了今天,并且找到了新的形式”。类似的担心,还有很多,专家们怀疑是数十万难民的涌入使得右翼极端势力抬头,这很可能导致德国辛苦打造的趋势毁于一旦。就凭这点,《Er ist wieder da》一书就非常有意义。

扮演者马萨奇对希特勒崇拜非常震惊,好在他仍然有理由相信理智仍然存在,因为拍摄过程中,他经常被揍。而影片里,同样有这些镜头。有一位男士非常讨厌希特勒,当“希特勒”威胁要惩罚他时,丝毫不惧。在“希特勒”卖艺谋生那一段,某位长者勃然大怒,“如果2014年有人来到贝鲁特中心广场模仿希特勒而公众能容忍的话,那这对德国而言,不是什么好事”。这两位应该都是现实中的德国人吧。

而在中国,民间同样有一大批希特勒拥趸和思想执行者。

“你摆脱不了我,因为我是你心里的一部分,我来自你们所有人”。

电影的最后,希特勒意味深长地道出这样一个真相:原来造成超级恶魔的元凶是人性中丑陋一面。这句话高度概括主题,把希特勒抽象化,从而揭开普通民众潜在的邪恶本能。如果我们再联想,这个真相更不遥远,甚至就发生在生活中,比如网络暴力。只要掌握乌合之众的情绪规律,拥有煽动手段,就能够在互联网上兴风作浪,制造片面教主崇拜,聚众反智,成为意见领袖,比如某大型中文问答论坛。虽然从内容表现看,没有国际事件那么庞大,但网络暴力同样影响深刻。回到电影,当小记者被关进精神病院,电视台总监和希特勒深入合作,就已经无法阻止纳粹第二次运动的爆发。

电影结束了,可故事才刚刚开始。

或许,每个人都有希特勒。

电影《希特勒回来了》观后感3

前面还当做是拙劣的政治喜剧,漫不经心的看着,嫌弃进程太慢,笑点也并不很容易理解,快进了又快进,直到犹太老太太惊恐的愤怒的表情放大,对比希特勒的坦然平静,“他回来了”才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震撼。被看做民主先锋的希特勒,挥手致意的人们,还有最后的一幕幕真实场景,配上“敬请期待”,才觉真是辛辣。

中文版的简介根本是错的,哪里是希特勒到现代被当做二流喜剧演员的政治喜剧呢。剧中台词明明白白,“那时候,希特勒登台之前也被当做笑话”,而到影片最后,街道上人们都微笑,手微微抬起,向希特勒致意,这分明可以看做政治讽刺片,至少,绝对是一部认真传达什么的正剧。

最初当做喜剧看得时候,会觉得元首好可怜,看过简介自以为知道他会沦为二流明星后,不由得总觉得替他难过,有英雄末路的意思在。想想也有道理,战争年代已经过去了,在这个风平浪静的时代,人们就是那样看看喜剧或者好莱坞大片,做做梦,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做些螺丝钉似的工作,日子太平的不得了,谁需要一个元首?哪怕真正的希特勒穿越过来又能做什么?想起过去有一个时代人们曾经那么认真的坚持什么、尊敬什么、信仰什么,为什么赴汤蹈火抑或不惜残害生灵,又不禁肃然起敬。那是一个严肃的时代。甚至感到当今世界的自由放任都是对严肃价值的一个亵渎。

人格在外界环境的突变之中最能彰显。人们看热闹,嘲笑,欢呼……希特勒则除了最初穿越的慌张以外呈现出一种惊人的平静,“我的世界观坚若磐石”,因此哪怕时局转换,希特勒也立刻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对20年的世界做了判断:绿党可以结盟,抑或帝国可以崛起,等等。然后交谈、行动、说服、写作、宣讲……在普遍的价值空洞之中,他有清晰的价值与判断;他有激情的表达和稳固的人格魅力。他属于政治。

我的政治素养还是太差,尽管看过很多新闻,知道欧洲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仍旧无从判断,人们是否在期待一个希特勒回归呢?补完课再刷一遍。

电影《希特勒回来了》观后感4

假如希特勒回到现代社会中,他会如何面对这个社会,而现代人又会如何对待他?这个天方夜谭似的问题,似乎绝无可能发生,但喜爱反思的德国人却以此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希特勒回来了》,以亦庄亦谐的方式,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希特勒给世界所造成的灾难,可谓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祸之一。其纳粹主义思想,亦是遗毒深远,影响着当时及今后的人们,而且并不仅止于德国人。他的铁蹄践踏过整个欧洲,甚至远至非洲,将战争阴影笼罩于全世界之上;他的种族清洗计划,让数百万犹太人生灵涂炭;他的整个体制整个意识形态,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极权主义味道。

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个恶魔。希特勒于1945年兵败自杀,其一手缔造的第三帝国也告崩溃,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希特勒的自杀,却不意味着纳粹思想也随之而去,更不意味着他所代表的极权主义也寿终正寝。相反,在他死后的七十年里,纳粹主义思想一直阴魂不散,而极权主义仍在时时地威胁着整个世界。

当今德国与世界的情形,与希特勒所崛起的年代,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经济的困境,种族的问题;环境的灾难,政治的厌倦;思想主义的博弈,未来发展的迷茫……这些问题困扰着三十年代的德国人,同样也困扰着当今世界。也正因为如此,“希特勒”才在电影里“应运而生”,希特勒回来得也恰是时机。

当身穿纳粹军服的希特勒,从汽油燃烧的火焰中苏醒过来,回到现实社会中时,缤纷而繁杂的现代世界,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元首晕头转向。科技的发展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不可同日而语,电视与电脑的广泛使用让其眼花缭乱;种族的混杂而居即使在德国也相当普遍,连希特勒也惊呼难道奥斯曼帝国取得了胜利;人们的思想也不再整齐划一,对于琐碎之事的关注远甚于政治。

希特勒面对着这个他已不再熟悉的世界,除了抱怨浪费电视这么个大好工具之外,还有着诸多的不满。如发觉波兰居然还存在,柏林的街头到处都是有色人种,叫嚣着把“蓄着大胡子的人”都赶出德国;德国竟然是疯婆子当权,而且这个女人的“脸皮与胸部一样下垂”;而德国人普遍对政治淡漠,只热衷于一些无聊的节目,精神萎靡,“幸好他们还踢足球”……

但希特勒毕竟是一代枭雄,绝非凡俗之辈。他有着极其灵敏的政治嗅觉与判断力,还有着极佳的口才,在短暂的不适应之后,希特勒很快就在现代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发现了让其重新崛起的机会。他感叹到,这么薄的电视,多么适合用作宣传工具进行政治动员,向民众灌输其思想,现在竟然被用来演示烹饪节目。希特勒很快就成为了电视红人,他在现代的德国刮起了一股旋风。

那么,当希特勒回到当今的德国,当今的世界,他又会如何行事呢?他所面对的世界与人们,虽则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相似之处,但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八十年,一切皆已时过境迁。尽管现在有了像电视这样更好的宣传工具,有了如电脑这般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但社会变得更加多元,且战后几十年对于纳粹真相的揭露,也让大家对于那种集体的狂热保持着几分怵惕。而且,德国战后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迅速,到现在已是欧洲经济的引擎。比起当时困乏而衰退的德国,至少在经济上已无当时的基础。因此,希特勒如果想重返政坛,比起三十年代的德国,可能还得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

希特勒的政治敏锐性在于,他能迅捷地分析形势,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首先是在形式上,他充分利用现代的工具,让自己掌握着舆论的主导权。他又上电视,又拍电影,还出书,常常深入民众之中,与大家合影留念。这让他成为了媒体的红人。同时,他还指斥着国事,抨击着德国人民所不爽之事,畅谈着自己让德国民族复兴的梦想,为自己聚焦着人气。他走的是一条正常的政治之路,不得不说,希特勒本人有着极佳的成为政客的潜质。

至于其政见,他显然不会放弃那套纳粹思想,但为了适合当今的形势,他得做出修改,与时俱进。在政治的路径选择上,显然国家*已经很难迎合今人之心,富裕的德国人将更多的心思放在环境之上。因此,嗅觉灵敏且本身亦是个环保主义者的希特勒,将环保主义当成了自己的一个目标,并提出要与绿党结盟。虽说是电影在开玩笑,但不得不说,这个想法其实挺符合逻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台前的希特勒,也是抓住了当时最为时髦的*,再加上德国民族主义的旗号,将整个政治玩得风生水起。

希特勒无疑是个种族主义者,这深置于其内心之中,也给他及纳粹形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的反犹政策,与其说是他或者纳粹的发明,不如说是他们迎合着德国人内心的情绪。在当时整个欧洲,都弥漫着反犹主义的迷雾。而在现今的德国,种族问题依旧潜存于人民心底。德意志民族是一个追求纯粹的民族,而且一向自视甚高。但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移民问题在德国变得越来越严重。中东战事连连,穆斯林难民迅速地涌向德国,在去年底达到了高潮。因此,作为种族主义者的希特勒,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话题,而且一定会将其放大至最大化。

当然,他会将犹太人的问题暂放一边,而会竭力地鼓吹宗教之间的矛盾,并将此种矛盾提高到关乎西方文明的存续与德国民族存亡的高度上。无论如何,难民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德国的首要问题,而德意志民族心中对于绿化的恐惧,已经多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犹太人富裕的仇恨。在奥地利,极右翼的政党已经抬头。在欧洲,普通民众心中的天平已经偏移。在德国,难道不会出现另外一个“水晶之夜”吗?他们不敢公开地说出内心的担忧,但会期望出现一个希特勒来为其代言。其实,纳粹的思想无处不在,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希特勒。

某种程度上说,希特勒并非一个个人,而宁可说他是一种现象。他是很多人内心愿望的一种投影,是潜藏于人类头脑深处中邪恶的一种外化,他代表着大众的一种情绪。希特勒的名字,并非只是纳粹主义或者法西斯主义的象征,他可以幻化成任何一种主义,在任何适当的时机,他就会翩然而至。他体现着一种极权的思想,他蔑视着他人、特别是其认为是劣等人的权利,总将自己打扮为救世主,将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命运的选择,“你们只是命运之钟里的齿轮,而我则是命运之钟里的指针”。他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所有人,最后将世界带入疯狂之中。

电影《希特勒回来了》观后感5

他的成功上台,一方面在于其敏锐的眼光与极佳的口才,他能准确地找出当时德国人民的痛点,了解他们心中的郁闷与痛苦,也知道他们的愿望与期盼;同时,凡是看过或听过他演讲的,都不得不佩服其极强的煽动性与蛊惑力,他那滔滔不绝的演讲与激情得近乎尖叫的声音,确实也征服了不少的听众。说白了,他身上具有一种天生的政治家气质。另一方面,在一战中遭受沉痛惨败的德国人民,也在艰难的战后生活中,寻找着一位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的领袖。当时德国社会,有着成就纳粹的土壤,双方一拍即合。因此,也可以说,纳粹主义在当时与德国精神气质相吻合,是德国人民选择了希特勒。

电影中对于这一点的反省,是相当深刻的。“1933年的人民没有被洗脑,元首被推选出来并清晰讲述了他的政策,德国人民认可了。”当电影中的希特勒被指责是“怪物”时,他巧舌如簧地予以辩解:“那么你也必须谴责那些推选这个怪物的人。他们也是怪物?他们只是平民老百姓,他们把国家的希望托付给一位非凡的人。”不得说,他的反驳相当有力。影片的最后,他面对着正在因难民问题而在抗议的人们,他满意地说出了,“人民,才是我所依赖的”。

写到这里,想起了茨威格的一段话:“无论谁,如能给予人们一种新的协调和纯洁的幻想,就立即能够激发人类最神圣的活力:自我牺牲和宗教狂热,成百万人象是中了邪一样准备投降,他们允许被蹂躏,甚至甘受强暴。……他们愿意毫不抗拒地追随这位领袖,实现默示的灵感‘甘于奴役’。就这样,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人民只是为了希望保持团结一致,心甘情愿地让人在他们脖子上套上轭,并且还要亲吻那把枷锁强加于他们的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