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小道》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李盛老师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心得体会1

普通的小道一头连着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一头连着南昌陆军学院

1969年10月的一天,一架军用飞机载着65岁的邓小平和他的夫人卓琳,由北京秘密飞往江西,夫妇俩被安排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历时三年零四个月。那时,邓小平从住处到厂里,走大路要将近一个小时,工人就在工厂的后墙开了一个小门,专供小平夫妇出入。在那段非常的岁月里,小平夫妇在这条约1.5公里小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原本模糊的小道渐渐变得清晰,被工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小平小道”。在这条蜿蜒的小路上,邓小平行走了三年,也思索了三年。后来有人说,这里是改革开放思想的萌生地,中国很多事情都是从这里发生的。

如今,“小平小道”作为江西红色旅游的一大亮点,被列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抗挫折思想教育基地,对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月27日,记者跟随中央新闻媒体记者采访团来到新建县小平小道纪念馆,亲身走一走小平小道,感受那段特殊岁月里的不平凡。

小平小道管理处负责人许俊民告诉记者,小平小道自2002年5月对外开放至今,累计接待游客280万人次,特别是近两三年来,每年的接待人数在50万人次以上。“如何把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旅游产业的促进,是当前工作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许俊民说。

进入小平小道,首先来到小平小道陈列馆。邓小平在这里读过的书籍、工厂发给邓小平的豆腐票,以及一幅幅生动的照片,都被完整的保护好,清晰的再现了邓小平在这里劳动、生活时的原貌。

走出小平陈列馆向前走,整齐的香樟树后掩映的是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置身沧桑的旧厂房里,放佛一下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着车间大门的是邓小平当年工作的钳工工作台,破旧的桌面上,钳子、螺丝刀、锉刀等工具都被整齐的摆放着。

不少游客在这里驻足,仔细地观察这里的每一件东西,感慨着当年的艰苦。导游向他们介绍说,当年工人们意外地发现,邓小平劳动起来“像个老把式”,原来邓50年前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期就当过钳工,谁料想50年后还可以重操旧业。

邓小平工作台的斜对面,是夫人卓琳的电工工作台,当年卓琳使用的电线、螺圈等工具也同样摆放整齐。夫妇俩被安排在同一车间,在当时的形势下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沿着厂区内一条水泥路前行,在杂草丛生的围墙外,一条普普通通的田间小路向着延伸,蜿蜒曲折的小路一头连着修配厂,一头连着南昌陆军学院。如果不是看到路边的石碑上写着“小平小道”,恐怕都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难以想象,当年的两位老人,每天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在这条小路上?2008年小平小道陈列馆开馆揭牌,卓琳在写给纪念馆的贺信里说到,小平在每天参加修配厂劳动的同时,密切关注国家形势,通过三年的思考和观察,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

如今,这条道路被认为是邓小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发源地,它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荣耀。

在小平小道上,记者遇到五六位慕名而来的旅游者,他们感慨的告诉记者,这里的教育意义很大,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相信当年的艰苦,很应该来这里看看。正如许俊民所说的那样,游客来到小平小道实地参观,走一走,看一看,才能够更好地追溯邓小平伟大的精神及高尚的品质。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心得体会2

1973年2月,邓小平接到了中央要他返京的通知。这位69岁的老人毅然扛起重担,投入到工作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区之行、南方谈话……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转折改变了中国。邓小平在人生的起伏中变得更加强大睿智,在一个个重大关头做出高瞻远瞩的决断。这是一条关乎共和国前景的奋斗路,也是一条“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锻造之路。

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是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的巨大贡献。

2008年12月,卓琳在写给小平小道陈列馆的信中说:

“在新建的三年,是一段难忘的时光。在这里,小平同志每天参加劳动、看书、看报、听广播,密切关注形势。参加劳动,与工人师傅们的朝夕相处,以及在江西一些地方的参观,使他了解了民众生产生活情况和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通过三年的观察,他更加忧思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通过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这些,对于他复出不久即领导进行全面整顿,以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

小平小道,既见证了邓小平的改革初心,也见证了人间真情。

2014年8月,**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孜孜以求的是增进人民福祉。他多次讲:‘贫穷不是*,*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要求的。’他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心中想着的就是最广大人民。”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心得体会3

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是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的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是什么?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这一点十分重要。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因为在中国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还存在不适应以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与障碍。邓小平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这就把为什么要改革和改革的对象说清楚了。

在改革中,邓小平特别重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早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1979年就提出“*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指明了一条把*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新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和发展始终相伴随。*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改革也永无止境。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老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问题出现,甚至有些原来在改革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的做法,在新的形势下也可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新的阻碍物,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排除。历史正是在这种不停顿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邓小平对这种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想得很远,早就指出:“我们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的是着眼于下一个世纪。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进则退,退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他到晚年还叮嘱:“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这是很有远见的。

开放,同改革不可分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不可能关起国门来进行。

对外开放的实质是什么?就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同各国各地区的各种合作与经贸、技术、人员往来,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一切对我们有用的成果,为建设*现代化中国服务。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要同世界上所有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交往,一切有益的经验都要吸取和借鉴。对外开放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国策。

在对外开放中,邓小平特别注重“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大胆地、开创性地提出兴办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区域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进程。

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当然不是照抄照搬外国的东西。邓小平有一段名言:“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当年照抄苏联的经验和模式,没能得到成功。如果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同样不可能成功。不从自己的国情和实际出发,盲目地把人家的东西当成教条照搬过来,哪有不失败的道理?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会不会导致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回答:“不会。”他在十二大开幕词中响亮地说:“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他指出:“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的*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心得体会4

为什么在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同时,要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且把它们一起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呢?原因在于我国是*性质的国家,要实现的是*现代化。

在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转折时刻,社会上出现过也一直存在一些思想混乱,有些人甚至公开否定*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面对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邓小平态度从不含糊。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那篇讲演中明确指出:“今天必须反复强调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因为某些人(哪怕只是极少数人)企图动摇这些基本原则。这是决不许可的。每个共产党员,更不必说每个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邓小平一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并且认为这是我国思想政治领域的一个长期任务,将贯穿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他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讲得最多,而且我最坚持。为什么?第一,现在在群众中,在年轻人中,有一种思潮,这种思潮就是自由化。第二,还有在那里敲边鼓的,如一些香港的议论,台湾的议论,都是反对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主张我们把资本主义一套制度都拿过来,似乎这样才算真正搞现代化了。这种自由化实际上是一种什么东西?实际上就是要把我们中国现行的政策引导到走资本主义道路。”

1989年那场_发生后,邓小平坦率地指出:“我对外国人讲,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记取并防止今后再发生这样的失误,是中国*现代化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邓小平果断地纠正了党在改革开放前长时间内实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但这并不是说阶级斗争在我国社会上完全不存在了。因此,他提醒全党:“*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心得体会5

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历史的发展有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又从不忽视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邓小平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建设、改革中经历过无数严峻考验,经历过千锤百炼,有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广阔的世界视野,对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的意志与要求有着深刻的了解。他从16岁起,在海外发达国家生活多年,对现代化的大生产和社会生活有过直接了解。他思维敏锐、行动果断,在极端困难复杂的局势面前能够沉着地、大刀阔斧地打开新的局面,在全党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威望。在党和国家历史大转折的关键时刻有这样一位掌舵者,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设想,大体上展现在《邓小平文选》中。他谆谆嘱咐:“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些话,分量够重了,永远发人深省。

当《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编辑工作完成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实际上,这是个政治交代的东西。”“政治交代”4个字,说明它是这位总设计师留给后人的嘱托和期望。他说,这本书有针对性,教育人民,现在正用得着。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其中讲到的事都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不能动摇。就是要坚持,不能改变这条路线,特别是不能使之不知不觉地动摇,变为事实。”他特别提到“不能使之不知不觉地动摇”,显然是提醒后人要保持警惕,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因为“不知不觉地动摇”有时比明目张胆地发表反对主张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