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札记解氓

张东东老师

诗经札记解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又是一首怨妇之辞,其内容是作者与氓从相恋到婚嫁,结婚三年后两人离异。虽然后世对诗中的内容没有异议,但对此诗的解读却大相径庭。

  《毛诗序》中对此其解读为:男女无别,随相奔诱。花落色衰,复相背弃。

  此诗第一章有云: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在第一章中很明显,氓找作者商量婚事。作者称必须有媒妁之言,要明媒正娶。作者与情郎是自由恋爱,但二人并非私奔。故“男女无别,虽相奔诱”之说无从谈起。

  今天教科书则解读此诗为妇女反奴役和压迫,诗之结尾可以为证: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果决的离开男子,挣脱了压迫妇女的桎梏。诗中歌颂了劳动妇女的反抗精神。此解析可谓今天的主流。

  面对不同的解读,鄙人基本赞同刘毓敏老师的观点。本文就以其为基础,并对其增益补充。

  这是一出家庭婚姻的悲剧。作者与氓两人自由恋爱,明媒正娶。并且经过占卜,体无咎言。本应该一桩完美的婚姻,却以悲剧而收场。反思这段婚姻,吸取其中的教训,这才是本诗最大的现实意义。

  造成这段失败婚姻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氓对作者不够体量和宽容;二是与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例如婆媳关系不睦。作者可能因此亦受丈夫斥责;三是二人所处阶层不同。

  其中,前两点相互关联。首先,作者在与其他家庭成员相处中,最大的可能是存在婆媳不和之类的矛盾。在处理妻子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时,丈夫对妻子包容理解不够。甚至训斥过作者。最后作者觉得,自己一边“靡室劳矣,夙兴夜寐,”一边忍辱受气。于是愤然与这个家庭决裂。这应当是两人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但非根本原因。

  两人最终离异的根本原因是,所处阶层不同。从诗中“抱布贸丝”可知女子家附近有集市。从“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可知,作者居住在城市。而男子的`身份则是氓。在此先解析一下民的含义。

  民若按职业划分,可分为农、百工、商贾以及医巫等。其中,农、工、商是民的主体。在法家出现之前,这些职业的政治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法家之后,除了农之外,其他职业皆为贱民。秦朝甚至将工、商没籍,充作奴隶。

  若按居住地域划分,民包括国人和野人。野人即乡野之人。国人与野人之别,就如同北京人与黄土高坡的农民类似。在理论上两者政治地位完全平等。但在实际上,国人的文化和见识比野人更高,生活水平也高于野人。此外,国人也更关心政治。

  野人的主体是原居野人,此外还有外来野人。外来野人主要是因战乱、饥荒等原因,从其他诸侯国流亡至此。为了增加人口,本国政府往往会给予其国民待遇。这些流亡而至的外来野人被成为氓。

  从理论上讲,氓与原住野人、国人的政治地位完全平等。但在实际上,最肥沃的土地早已经被开发,氓只得重新开垦相对贫瘠的荒地。并且没有太多的财产和家底。其生活更加贫困。

  所谓“由贫入富易,由富入贫难。”在本诗中,一位城市小姐,嫁给了一位外来流民。家庭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再加上巨大的贫富差距。这才是造成两人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

  我们再回顾此诗: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从诗中,隐约可知。作者的亲人,尤其是兄弟们最初不太同意这桩婚事。其初衷是不希望自己的妹妹跟着氓受穷。但兄弟们并没有强烈反对,还是比较尊重作者个人意愿的。尤其是占卜之后“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作者的亲人们觉得,既然卦象显示吉利,那就没什么可反对的了。父母、兄弟还是深爱作者的,并在结婚之日,拿出丰厚的嫁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示对亲人未来婚姻幸福生活的祝福和重视。等到婚姻失败之时,作者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哥哥之言,嫁一个门当户对之人。

  需要言明的是,本诗绝不是一首弃妇之诗。因为并非氓把作者抛弃。而是作者把丈夫抛弃。在周王朝,男女相对平等。丈夫可以休妻,妻子也可以休丈夫。

  我们先回顾当初: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作者对氓之爱真挚无比。再与之与这桩婚姻悲剧对比,让人惋惜之极。

  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若两人真心相爱,但出身不同。对两种不同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贫富差距要有充足的认识。对将来婚后由此产生的种种矛盾、隔阂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只有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以及不同门第之间婚恋的关系。避免此诗中婚姻悲剧的发生,才不辜负作者作《氓》之诗。这才是孔子修订《诗经》,将此诗选入儒家教科书的初衷。

  鄙人认为,男婚女嫁,门当户对。此言并非封建糟粕,而是实践总结出的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