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1
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和进度:完成芳香烃一节的教学及第一节2-1脂肪烃的习题讲评
第一课时:(1)复习芳香烃、苯的同系物概念;
(2)复习巩固苯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3)能力提升;拓展与溴取代及硝化反应的实验,产物的提纯。
第二课时:(1)苯的同系物(甲苯)的化学性质;
(2)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第三、四课时:对脂肪烃、芳香烃巩固训练,讲评相关习题
2、教学目标:
在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后,重点介绍苯的同系物。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从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规律和思考方法,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问题。要注意脂肪烃和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对比;要善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 教学重点: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特点、化学性质
? 教学难点:苯的同系物结构中苯环和侧链烃基的相互影响
3、资料准备: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分子球棍模型、实验视频
4、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 第一课时:以旧带新,复习提升;
第二课时:对比、联系学习新知。通过比较苯和甲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第一课时【方案Ⅰ】复习再现,对比思考,学习迁移
复习再现: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立体模型展示苯的结构,通过实验录相再现苯的燃烧、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及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引导学生讨论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列表对比小结。
提示:从苯的分子组成上看,具有很高的不饱和度,其性质应该同乙烯、乙炔相似,但实际苯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说明苯的结构比较稳定。这是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特殊之处──“组成上高度不饱和,结构比较稳定”。
学习迁移:
(1)苯燃烧有浓厚的黑烟,同乙炔类似,因为苯(C6H6)和乙炔(C2H2)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相同,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均为92.3%,高于甲烷和乙烯。
(2)取代反应,类似于烷烃的反应,重点讨论苯的溴代和硝化反应,与甲烷氯代的反应进行对比。
(3)加成反应,由于苯属于不饱和烃,因此也能发生类似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应,苯与氢气催化加成生成环己烷(环状饱和烃),不同的是苯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第二课时
2. 苯的同系物
【方案Ⅲ】活动探究,对比思考,总结讲解
活动探究:讨论对比苯和甲苯结构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实验探究苯、甲苯分别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思考有机化合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活动探究,填写下表:
总结讲解:甲苯发生取代反应时取代基的定位,甲苯被氧化的原因是苯环与甲基的相互作用使甲基变得活泼。
【方案Ⅳ】结构演绎,观察思考,迁移提高
3. 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方案Ⅴ】自学阅读,讨论提高
情景创设(教师也可提供网络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
问题提示:芳香烃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芳香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讨论相关问题
小结提高:交流各小组讨论结果,联系 生活实际,提高对石油产品及其应用的认识。
二、活动建议
【实验2-2】由 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颜色较深,甲苯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较慢,本实验颜色变化观察较困难。一方面要加入硫酸改变溶液的酸碱性,另一方面,高锰酸钾溶液不能加入太多,几滴即可,并可用蒸馏水稀释试管中的溶液,以便于观察颜色变化和分层情况。
讨论记录
罗贤朗:1、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列表对比小结。2、通过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特殊之处──“组成上高度不饱和,结构比较稳定”使学生意识到结构(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3、课本中只介绍甲苯的硝化反应(取代反应),上课时应该补充甲苯与液溴在FeBr3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的卤代反应,强调条件不同,取代的位置不同。
林春:1、演示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苯+溴水的实验,或者播放视频,引导仔细观察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讨论对比苯和甲苯结构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先猜测甲苯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苯、甲苯分别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思考有机化合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3、多个侧链的苯的同系物的取代反应产物简单补充一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邻、对位取代。化学方程式需要多练习书写。
附件:导学案
第二 单元 芳香烃学案
芳香族化合物—— 。
芳香烃—— 。
一、苯的结构与性质
1.苯的结构
(1)分子式: 最简式(实验式):
(2)结构式: 结构简式:
〖交流与讨论〗苯分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① 苯的1H核磁共振谱图(教材P48):苯分子中6个H所处的化学环境
苯分子结构的确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1866年,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称为凯库勒式:
② 苯的一取代物只有一种,邻位二取代物只有一种
〖拓展视野〗苯环中的碳原子都是采用的sp2杂化,碳原子之间形成σ(sp2-sp2)键,六个C原子的p轨道重叠形成一个大π键。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都是一样长的(1.4×10-10m),这说明碳原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共价建,
(3)分子空间构型
苯分子是 结构,键角 ,所有原子都在一个平面上,键长C—C 苯环上的碳碳键长 C=C C≡C,苯环上的碳碳键是
之间的独特键。
2.苯的物理性质
苯是 色,带有 气味的液体,苯有毒,
溶于水,密度比水 。用冰冷却,苯凝结成无色的晶体,通常可 溴水中的溴,是一种有机溶剂。
3.苯的化学性质
(1)苯的溴代反应
原理:
装置:(如右图)
现象:
①向三颈烧瓶中加苯和液溴后,
②反应结束后,三颈烧瓶底部出现 ( )
③锥形瓶内有白雾,向锥形瓶中加入AgNO3溶液,出现 沉淀
④向三颈烧瓶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 沉淀( )
注意:
①直型冷凝管的作用: (HBr和少量溴蒸气能通过)。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2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3
材及学情分
析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有空气的一些常识,通知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体会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课时教学目
标知识目标:
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学习能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能初步辩别纯净物、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学习或理解有关概念。
2.通过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实验过程等方法,能自主得出实验结果,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学习内容。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打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树立尊重客观事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空气污染与保护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中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
3.空气的作用。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难点难点:
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教法学法2
指导实验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1、介绍仪器和药品名称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过程,动作要慢
2、熟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推测同此得到的结论。
教学过程
1、通过阅读P33页的图,体会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联系
2、学生阅读,看图、分析这几种气体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
3、能叙述出氮气、几种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4
一、说教材
《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选自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2。本节课的主题是物质的鉴别,鉴别的对象是跟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盐(亚硝酸钠)和食盐,鉴别方法主要涉及被鉴物质的化学性质,且给学生从物理性质、组成与结构等角度探讨鉴别方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教材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根据物质的特性多角度设计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感悟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对本课时教学我们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NaNO2和NaCl结构、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学会物质鉴别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NaNO2和NaCl的鉴别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操作、处理等实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误食亚硝酸钠中毒为载体,建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目标的设置,我们在充分体现性质差异决定鉴别方法差异的同时,很好地注意了预设与生成、主体与主导、独立与合作、收敛与发散、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处理。
三、说过程
按照情境引课,情理结合,分合相辅,师生互动,学用一致,不断升华的总原则,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组成与性质、不同组成与性质决定不同鉴别方法、不同鉴别方法呈现不同现象、不同鉴别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选择为出发点,整节课的教学架构设置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呈现先行,寻找启迪”、“激发思维,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创新优化,不断升华”等六个实施阶段。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设计意图简述如下。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工业盐(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视频报道,提出“为何会出现这类严重的中毒事件?”的问题;通过NaNO2样品呈现和NaNO2用途说明,进一步提出“如何通过鉴别法来避免这类中毒现象发生?”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学习背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所应关注的学习方向,使课堂迅速进入一种有序、高效的教学状态。把学习与研究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背景之中,这种“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预设,能有效激发学习者为快速获得学习结果而规划系列的预期行为,并逐步将预期行为转化为实践行为,使实践行为与正确的学习结果相匹配。
【教学过程】问题1: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与NH4Cl两种固体?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焰色反应法、气体法(与NaOH固体反应)、显色法(与石蕊试液反应)、显色法(与pH试纸接触)”等四种方案。
【设计意图】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可通过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个先行组织者而加以激活,其用意旨在为新呈现材料的学习提供一个观念的框架,这样有助于智慧技能的保持与迁移。
【教学过程】通过对NaCl与NH4Cl两种固体鉴别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思考与整理出物质鉴别所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差异等三方面。
【设计意图】在分析固体NaCl与NH4Cl鉴别方法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物质鉴别的常用原理,完成学生认知结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为鉴别NaNO2与NaCl固体提供了上位概念与规则的支撑,同时也为学生如何选择所需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辅垫。
【教学过程】问题2:要合理鉴别NaNO2和NaCl,已具有哪些知识储备?(呈现已经完成的预习作业:搜索归纳NaNO2的性质、用途,展示所写的科普小论文),投影呈现NaNO2和NaCl的性质对照表。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撰写科普小论文方式使学生了解NaNO2的性质,它既提高了学生搜索、接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性质搜索结果与性质比较最终以表格形式展示,不但呈现了信息的高密度,同时凸现了NaNO2与NaCl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上的差别。
【教学过程】问题3: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NO2和NaCl两种固体?(学生分组讨论,初步形成简要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出要完成物质鉴别的实验操作,必需综合考虑方案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实践、方案反思等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评价信息、吸收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优化其思维的迁移、发散、收敛品质,最终形成有序的多个从理论角度得出的实验鉴别方案。
【教学过程】对学生设计的典型理论鉴别方案,师生共同进行从实践视角的可行性评价,并分组进入方案实践(四人一组,进行有明确任务的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步骤、现象与结论)。
【设计意图】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中检验理论设计的合理性、简约性、安全性、可行性,凸显实验的“动”的功能,也彰显实验的“静”的功能(实践对理论的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归纳与整理进行物质鉴别,必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必需掌握一般的鉴别流程。在此基础上,思考物质鉴别在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存在一定区别?
问题4:建筑工人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食盐和工业盐?
【设计意图】知识的达成,能力的获得需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训练、不断的思索,并反璞归真,让理论知识、理论方法回归生活,再次调动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激情和才智,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成功与喜悦,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目标。
【教学过程】总结:验证与探究是物质鉴别的基本思想,定性、定量方法;传统、现代方法;局部、整体方法;基础、综合方法是沟通具体鉴别方法与物质组成、性质的桥梁,这些方法虽然在运用时一定存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现象,但其独立知识、能力的构建应及时融入化学学科的完整体系之中。
【设计意图】及时的归纳、总结与提升,能凸现对完整、系统知识的有序构建,也能强化对创新、综合能力的优化培养。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5
【设计理念】
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LawrenceStenhouse)提出“教师即课程研究者(teachersascurriculumresearchers)”。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本着“教师参与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理念,力图构建“知识、方法、价值观”有机融合的化学学习内容,实现化学课堂“知能情”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基于此,本课题的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化学反应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即焓变与熵变的影响)”为线索,力求在探究过程中将科学本质的“可证伪性”与科学研究中“证明”与“证伪”方法的使用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以“熵增原理”为设计的着力点,从简单的体验活动中引出“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实现化学课堂的育人功能。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倡导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程学习中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联系本课题的内容,课标内容标准要求:“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总体来说,课标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主要着眼于拓展学生对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认识,为可能的后续学习以及提高科学素养提供教学上的素材。
【教科书分析】
本课题位于人教版选修4第二章第四节,主要涉及用焓变与熵变作为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给出了吉布斯自由能的判定式,其知识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由于焓变和熵变对高中生来说属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因此教科书在知识的深度上进行了适度把握,并在编排顺序上做了相应考虑,将本节课题放在本章的最后一节。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吸纳到原有认知框架中,教科书设计的实例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然而教科书在本节中没有设计编写相应的实验,学生难以利用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促进相应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从本学科纵向维度上看,学生学习本课题时,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焓变等有关内容,同时也具备了对化学反应从能量、速率、限度等维度研究的思想。本课题联系以上知识,提出了研究化学反应的另一个维度——方向(自发与非自发)问题,并利用焓变判据和熵变判据综合对化学反应的自发做出判断。由于熵及“熵增原理”内容较抽象、陌生度较高,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体现“熵增原理”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认知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对熵变和熵增做出一般性地常规探讨,并且创造了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空间。
在科学方法的学习上,作为高二理科生,对常见的科学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也有一定的体验。为了延伸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及科学方法的学习,本课题的科学探究中引入“证明法”与“证伪法”,在交替使用二者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中的“证明”与“证伪”方法及其对结果作出相应合理正确的解释。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低碳生活也时刻影响着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意识。本课题通过体验活动发展学生相关认知与情感,强化了从基本化学原理角度看待社会问题的意识,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标志。
2.知道△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标志。
3.知道化学反应的是否自发同时取决于△H和△S两个因素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化学实验”与“角色扮演”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观察、描述、分析、推理和判断现象与结论。
2.了解科学探究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证伪”和“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形成从科学原理的角度认识身边事物和变化的世界观。
2.基于“熵增原理”的类比,体验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是本课题教学实施中的主体部分,结合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化学选修4教科书为蓝本,本着“源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用教科书教”的原则,选择主要学习内容。基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即化学反应是否自发)认识的缺乏,教学设计中引入一些物理变化的过程来帮助学生联想和构建关于自发过程的典型特征,结合焓变与熵变从实验探究中分析影响化学反应是否自发的影响因素。在探究焓变和熵变因素的影响过程中引入“证明”与“证伪”的科学探究方法,丰富科学探究的手段。最后,结合“熵增原理”与“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并结合当下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实现在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演示法:视频建立感性认知
2、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3、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4、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推理和归纳的分析方法,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了解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演示法:活动建立感性认知
2、讲授法:介绍熵变概念
3、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4、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5、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利用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学习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与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1、活动体验法:角色扮演
2、讨论法: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
从体验活动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简单应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流程】
1情境体验、引入课题
由生活常识引入自发与非自发过程(视频播放:破镜重圆、覆水难收)
2认识概念、明确任务
自发过程的定义,学习任务: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
3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水从高处自发流向低处的过程中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4探究一: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4.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一:能量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一: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
4.2方法引导、证明证伪
问题:如何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方法引导一:证明:科学研究中,要证明一个假设成立,就是证明凡符合假设的所有情况都能得出结论。(一般为穷举法)
证明:例举大量支持假设的实例(4-5个)
结论:假设一可以成立吗?(设计之初是希望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进而通过产生冲突引出“证伪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力很强,通过独立思辩做出了否定回答,认为举出反例即可_假设,即直接可将“证伪法”引出。)
方法引导二:更能体现科学本质特征的方法:“证伪”
证伪:要证明一个假设不成立,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证伪探究:利用所给试剂Ba(OH)2(s)、NH4Cl(s)设计一个实验证伪假设一。
4.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汇报结果
探究结论
“证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并不是必须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标志。
“证明”实验说明:虽然很多实例支持了假设,但不能为假设的成立提供的确凿证据。同时,证明的过程其实是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即△H<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5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火柴棒的散落
6概念支架、例举经验
介绍熵及熵增原理,举出常见的“熵增原理”的实例
7探究二: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7.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二:混乱程度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二: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混乱度增加,即:△S>0
7.2头脑风暴、自主探究
任选证明实验或证伪实验
试剂:CaCl2(aq)、H2SO4(aq)、Na2CO3(aq)
书写化学反应式并说出证明或证伪的理由。
7.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探究结论
“证明”实验说明:△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证伪”实验说明:△S>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标志
8演示实验、整合结论
热冰实验
整合结论:
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同时受△S和△H的影响。
△S>0与△H<0都是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相同时:
△S>0、△H<0,反应自发;
△S<0、△H>0,反应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不同时:
反应是否自发取决于△S和△H哪种影响更大
9体验活动、拓展思考
熵与环境保护
体验活动:混乱的制造者与整理者
拓展思考: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耗费……?
1、 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选择。
2、 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来,何者难度更大,思考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板书设计】
化学世界中的自发过程
一、焓变对自发过程的影响
二、熵变对自发过程的影响
结论:
△S>0、△H<0,反应自发;
△S<0、△H>0,反应非自反;
【教学反思】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预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了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基本认识,能够了解熵变及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课堂体验活动,学生深刻感受到熵增原理对实际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进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通过“证明”和“证伪”的科学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丰富内涵,进一步认识科学本质特征。但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如何掌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在课标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与组织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学情与教学环境做出相应的处理。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优秀大学生实习报告最新五篇
普通高中课程化学教案模板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报告六篇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心得体会五篇
普通高中课程化学教案模板
鲁教版高中化学教案例文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范文
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方法
关于高一化学个人教学工作总结报告
化学教师个人教学方法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中学化学教学教研设计
关于初三化学线下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备课组教学总结五篇
高一年级化学课程教学总结五篇
获奖初中化学学科教学设计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案设计
微格课高中化学教案模板范文
最新关于高中化学教案模板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五篇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五篇
广东省高中化学教案或课件设计
探究性高中化学教案范文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范文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五篇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五篇